通識教育對藝術人才培養的作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思想,起源於歐洲,成形在美國。通識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結合,包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方面的課程,培養出的學生既有廣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個學科的底蘊,又有深厚的本學科、本專業知識。在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等著名學府,本科階段前兩年課程幾乎都是所謂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後兩年和研究生階段學的才是專業知識。在我國內地,通識教育近年來也因其獨到的優勢開始為人們所重視。2005年,復旦大學組建了包括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等六大模塊在內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力求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

    基於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通識教育的積極作用感受頗深,並認為,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普遍存在的單一學科傾向已嚴重製約了該專業的健康發展。而引入通識教育,將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將他們培養成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

    受傳統的「培養專業化人才」思維的影響,我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一直以來都比較單一。多數院校在研究生階段以前依然沿用傳統的美術繪畫教育方式,即圖式中心論的單一知識結構、技法逐次升級的重複教學,以及側重於表象資料收集的寫生式實踐環節。同時,由於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前就確立了「專業設計人才」的發展目標,從社會、學校到其自身都對此形成了一種定式,美術以外的文化課程從高考前的應試訓練階段便有意無意被輕視。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偏窄。顯然,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與藝術設計自身的發展規律相背離,更不利於培養素質全面、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實現文理互滲融通。這對於拓寬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突破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無疑有著極強的針對性。今天的藝術設計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設計」本體範疇,而是已經成為構建公共社會生活過程和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綜合手段,藝術設計專業與各學科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關係也日益融會貫通、相互遷移,逐步體現出複雜的跨學科特質。如果學生們能通過通識教育,在充分掌握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的同時,系統了解一些社會與人文、歷史與哲學、工程與技術、環境與生態等學科的知識,將有助於他們解決多種知識需求之間潛在的矛盾,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設計藝術,更加準確地把握設計對象。

    藝術設計的創造力往往在瞬間發生,是在生動的知覺形象中對於世界真諦的一種頓悟。這需要平時的深厚積澱,而獨特的創意更來自於跨領域的廣博知識。西方美術史上,我們耳熟能詳的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人,既是偉大的藝術巨匠,同時也具有多個領域的深厚修養和造詣。從這個角度上講,擁有優秀創造力的人往往是「通才」,僅掌握單一技能的人則多半創意貧乏。因此,要培養一名創新型的藝術設計人才,決不能僅僅立足於本專業的土壤,藝術設計專業有必要與各學科充分結合起來,從更為廣闊的領域中汲取養分。而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們在自己的專業之外接觸到更多新鮮有益的知識,令他們的視野和思路變得開闊,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得到提升,並獲得更多的創作題材和創意思想,這對於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顯然是大有裨益的。

    藝術設計是一個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學科。優秀的創作者們往往會對一些事關安身立命的終極性問題進行廣泛和深層的思索,而優秀的設計作品則無不體現著人類思想的深度與力度。但在目前這種高度專業化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們被束縛於狹窄的學科劃分和自我定位之中,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去了解和思考越出專業知識層面的某些超越性的問題,加上浮躁而功利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們可能連進行這種思索的願望都沒有。

    藝術設計教育要為自己尋找出路,必須找回缺失的人文精神,而通識教育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受教育者從廣闊的知識之海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養成獨立思考和敢於懷疑敢於批判的習慣。通過深入研讀先賢的經典,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領略作者思想的深邃,從而獲得心智的訓練和提升;通過了解歷史的變遷,通識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充分的反思;而通過了解不同知識的內在統一性和差別性,了解不同學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對客觀對象進行更高境界的把握。可以想見,接受過這種通識教育訓練的學生,已經因其所擁有的人文精神,在通往優秀藝術家的道路上比別人先行了一大步。

    另外,通識教育也是幫助學生們確立科學的內在價值尺度,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這對於他們今後的創作人生同樣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與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大學生正處於各種心理矛盾最普遍、最突出、最激烈、最難把握的時期,如果不能在此時幫助他們確立科學的內在價值尺度,形成健全的人格,他們所接受的專業教育和技能教育便喪失了最重要的前提。而通識教育能有效地賦予學生們強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將他們培養成健康、快樂、有完善人格的人,這將為他們在今後創作出積極健康的優秀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礎。(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

相關焦點

  •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培養全面發展的藝術人才-光明日報...
    重慶郵電大學藝術專業為了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推進信息科技與文化藝術融合發展的社會需求,培養出新時代拔尖藝術人才,致力於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藝術教育新體系。教育理念融通機制的創新    人才培養,理念先行,什麼樣的理念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 書院制對現代大學人才培養有積極意義
    【網絡關注】  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  近年來,我國多所高校推行書院制,成為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嘗試。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網絡上關於書院制的討論量超過1.4萬條。
  • 如何將教育的作用充分發揮-光明日報-光明網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動物界也有學習,群居動物如狼,會把生存的技能傳授給下一代;獨居動物如北極熊,孩子也會跟著母親學會生存的全部本領。但這些並不能算作教育。    教育的關鍵在「全面發展」。單純的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並不是完整的教育,因為人之所以為人,並不僅僅是個簡單的生物性存在,人還是一個「自為的存在」。
  • 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回顧過往40年高校外語教育發展歷程,我們欣喜地看到,高校外語教育走過的40年,是創新辦學理念,提高服務能力,不斷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發展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40年;是推進學科多元,促進協調發展,不斷推進由單一性學科向多學科融合發展的40年;是調整培養方向,優化課程內容,不斷推動由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人才培養向寬口徑、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轉型的40年;是致力文化傳承創新,深化國際人文交流,不斷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
  • 從哈佛通識教育到ESB,什麼是優質人才的培養基石
    為社會培養優質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訴求,那麼,優質人才的培養基石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將目光聚焦全球頂尖教育理念。1636年建校的哈佛大學,總共為美國培養出了8位總統和160位諾貝爾獎得主。能夠有如此輝煌的成績,與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密不可分。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社會實踐對培養大學生的作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牢固確立實踐育人理念並認真踐行,事關高等學校「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將其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並貫穿於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這對於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 《光明日報》| 遊旭群:培養「經師」「人師」相統一的好老師
    9月10日,《光明日報》在第13版教育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我校校長遊旭群的署名文章,題為「培養『經師』『人師』相統一的好老師」。培養「經師」「人師」相統一的好老師全文如下:學識紮實 情懷深厚 靈魂高貴培養「經師」「人師」相統一的好老師遊旭群《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0日 13版)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要回答的根本問題
  • 《光明日報》頭版!南大這門院士、長江學者領銜的通識課火了……
    加盟幫助大一新生感受科學價值,發掘科學興趣培養科學精神,提高科學思維今天,《光明日報》頭版報導了南大課堂的這一創新之舉以下為報導全文:10月10日晚6點,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第二教學樓燈火通明  據介紹,「科學之光」項目是南京大學「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的一個重要育人項目,也是通識教育改革的重要改革內容之一。
  • 書院制:探索「通識教育」的大學之道
    徐雷: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理順學院和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關係。書院是目前中國大學教育模式中新增加的環節,必定會對已有的培養體系產生影響。破除瓶頸的關鍵,是提高人才培養站位。復旦提出六度育人(教室、書院、科研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海外遊學、網絡育人)的本科教育全鏈條,書院是其中重要的一度。從學校的角度看,要強化書院的引導作用,給予書院更多的發展空間。
  • 重磅 | 中國傳媒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成立,眾多文化名家共襄盛舉
    成立通識教育中心,是從體制機制上確立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搭建立德樹人的基礎平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通識教育中儘快發揮作用,提升同學們的人文底蘊和寫作表達能力。廖祥忠校長在主持時指出,教育部正在大力倡導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改善人才供給結構。我們的社會形態,正在向融合跨界方向發展,我們的學科專業,正在向交叉融合方向邁進。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是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示範點、國家教學成果獎獲得高校、國家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優秀高校、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合作院校和福建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學校堅持「面向產業、服務地方」,以工為主,工、經、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
  • 什麼是通識教育?
    、最終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的通識教育,並在美國大學一百多年的改革和實踐中,通識教育的體系得以日趨完善。通識教育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通識教育或專業化教育模式的選擇,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是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
  • 新疆大學:探索「雙創」培養新模式-光明日報-光明網
    圍繞培養複合型人才、應用拔尖型創新人才的目標,新疆大學逐漸探索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項目團隊訓練—創新創業競賽體系—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立體互通式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體系,成為新疆高校第一所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的全國第二批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實施高校,累計建設1205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申請專利20多項。
  • 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促進文化素質教育
    大學精神在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中的精神引領作用,大學教育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造方面的歷史使命,大學人才系統在現代社會的主導和先鋒功能,是我們在倡導高等教育走向開放的同時不能忽略和放棄的。職業準備、文化理解、社會融合、精神發展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課程輔導和實踐訓練機會,如果說專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人才」,注重人的社會功能即工具性,那麼通識教育重要著力點則在培養「人」,關注個體心靈成長和精神發展,注重人的主體性。
  • 大學書單如何開出特色-光明日報-光明網
    陳駿:首先要考慮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校園讀書文化建設不能僅僅靠一紙書單,要在學校整體人才培養框架下,通過書單、導師、課程、第二課堂活動等,形成契合學校人才培養理念的育人模式。古往今來許多科學家,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均有涉獵和建樹。通識教育所提倡的弘揚人文與科學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養推理、辨析、質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維促使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這對社會精英和領袖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以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世界頂尖大學為例,在本科生通識教育課中,基本閱讀無不圍繞經典著作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傳世經典而展開。
  • 蘇大文正學院多元化培養人才-光明日報-光明網
    創辦於1999年的蘇州大學文正學院,沒有照搬「母體」蘇州大學的教學體制,而是形成了一套「學制彈性化、課程菜單化、人才個性化」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至今已為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培養人才1.2萬名。    蘇州大學副校長、文正學院院長殷愛蓀認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文正學院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新的潛能,並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為學生創設創新的平臺和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身、創造自身。    為培養大學生們的自主創新創業能力,文正學院從多方面給予支持和鼓勵。
  • 海內外高校專家學者研討通識教育 呼籲人工智慧教育從專業化走向普及
    湖北日報訊 (記者龔雪、通訊員陳茜、黃妍)10月23日、24日,通識教育與當代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在漢舉行,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羅馬尼亞、泰國、賽普勒斯、中國等高校的16位專家通過線上線下作主旨報告,吸引45所海內外高校千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創業教育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加強財經類專科院校的創業教育,不僅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可以助力第三產業發展。     早在1997年,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就開展了創業教育,18年來,走過了一條「由淺至深」「由窄至寬」的創業教育之路。「學校被授予江蘇省首批大學生創業教育示範校以來,創業教育模式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