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2021-01-20 中國青年網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演講人:彭吉象 演講地點:重慶大學 演講時間:2015年10月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有很多明顯的區別。其區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比較。

  彭吉象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正因為如此,就造成了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們以西方話劇和中國戲曲中的悲劇為例,西方的悲劇可以說是徹底的悲劇,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最後差不多臺上所有的主人公幾乎都死了,哈姆雷特自己死了,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害死了,然後叔父死了,母親死了,未婚妻死了,他的嶽父也死了,小舅子也死了,臺上的人幾乎都死光了,這就是西方的悲劇。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越劇《梁祝》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如中國繪畫更多地強調表現,不注重焦點透視,而是注重散點透視;西方繪畫卻非常注重焦點透視,強調再現、模仿和寫實。為什麼會這樣,區別的原因在哪裡呢?我覺得除了兩種文化不同以外,還有一個就是兩種文學的源頭也不一樣。中國文學史是從《詩經》、《楚辭》開始的。《詩經》是流行於2000多年前的民間歌謠,《楚辭》是屈原、宋玉創作的作品。而且《詩經》大部分在黃河流域,而《楚辭》是在長江流域。《詩經》和《楚辭》分別代表了中國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是抒情詩歌。抒情詩歌就是要表現、抒情和言志,都是抒情詩。所以中國文學藝術的源頭是抒情文學,文化的傳承形成了中國藝術強調的抒情。西方文學公認的源頭是《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荷馬史詩》包括了《奧德賽》和《伊利亞特》兩部巨著,《特洛伊》便是其中的一個故事。《荷馬史詩》是史詩,是在講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還有古希臘的戲劇也很有名。我們可以發現,《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都是敘事文學,敘事文學一定要再現、模仿、寫實,和我們抒情文學的表現形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兩種文學藝術的源頭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美學與藝術各自的特色。不過,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的特色是什麼?也是眾說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文化的話,我國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季羨林先生和湯一介先生都曾經說過,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就是強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西方文化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主客分立」。西方文化從古到今都是「二元論」的,最早是上帝和人,到了文藝復興以後,上帝沒有那麼重要了,就變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對立,正因為這樣,文藝復興以後,西方的自然科學發展得非常快。「二元論」就是強調主客分立,人要不斷地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徵服自然。我們現在用的自然科學包括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天文學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都是他們的體系,都是他們劃分的。可以說西方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功不可沒的。現在進入21世紀,西方文化潛在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在人一味地徵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後造成了環境的破壞。現在很多西方的思想家甚至是科學家,要求從中國傳統文化、東方傳統文化中去吸收精華,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是可以借鑑的,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就中西文化來說,很難說哪個優哪個劣,應該說是互相取長補短。歸根到底,中西方美學的不同是由於兩種文化的不同。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可以說西方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功不可沒的。現在進入21世紀,西方文化潛在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在人一味地徵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後造成了環境的破壞。現在很多西方的思想家甚至是科學家,要求從中國傳統文化、東方傳統文化中去吸收精華,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是可以借鑑的,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就中西文化來說,很難說哪個優哪個劣,應該說是互相取長補短。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首先體現在其論述的結構框架上,先通過「總論」對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進行概述,而後分五章分別對中國哲學文化精神、中國法律文化精神、中國科技文化精神、中國民俗文化精神、中國藝術文化精神進行專題闡述。在「分論」部分,五章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繫,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其次體現在對中國精神內涵闡釋的豐富系統上。
  • 話劇文化的發展史,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
    話劇同中國社會的、人民大眾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借鑑西方話劇的同時,更以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對這一外來藝術形式進行創造性地轉化,使之成為為中國現實所需要、為中國民眾所喜愛的戲劇品種,湧現了曹禺、夏衍等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和優秀劇作。曹禺的《雷雨》《日出》和《原野》等作品思想內涵深刻、藝術技巧純熟,被認為是中國話劇的經典之作。
  • 考研衝刺:談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當代藝術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美學關係密切,其中,對傳統藝術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這三者互相交融滲透,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書法精神的體現傳統哲學思想
    ,陶熔著民族的心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精神,特有的哲學美學思想。在傳統的文學藝術上,在傳統的書法現象上,都充分地表現出來。除前面各節已講到的以外,我們還可以舉述許多例證。傳統詩文重「風骨」,書法亦重「風骨」。
  • 談論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 師道 孝道 經典 內學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於本民族傳統文化這塊土壤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與傳統的人文教育產生了嚴重的斷層,這足以導致人的精神領域極其淺薄與蒼白,加之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介入,我們正在加速度地蛻變為「香蕉人」,而我們的藝術教育也增加了「功利」與「競爭」的傾向。過分重功利就會輕仁義,人與人的過度競爭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國與國的過度競爭最終的結果將是共同毀滅。
  •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特質及創新性發展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袁濟喜  傳統藝術是指中國古代社會時期的藝術形態,即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的古典藝術,也是我們的民族藝術。她是世界文明之林中的瑰寶,既有人類藝術的一般特性,又富有自身的特點。
  • 中國佛學院傳統文化藝術研修班書畫展在北京舉行
    中國佛學院傳統文化藝術研修班書畫展在北京舉行發布時間: 2020-10-23 17:01:4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肇鵬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 京劇文化:京劇,多種中國傳統藝術長期融合的結果
    中國京劇是一種獨特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戲曲形式,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別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在世界戲劇王國中獨放異彩。京劇之源相當深遠,它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熟、從粗糙到精細,乃是多種中國傳統藝術長期融合的結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京劇的歷史雖然並不很長,但卻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如何理解中國現代水墨藝術精神,傳統和當代水墨作品賞析
    藝術始終滲透人類精神的深層世界,水墨繪畫也同樣不例外,但不是所有藝術都具有恆定價值。審美文化是社會矛盾的精神反映,也是促進歷史變革的自反力量。在討論「什麼是水墨精神」時,必須確立哪些藝術精神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價值。如果按照國粹主義的道德基準去界定「水墨精神」,哪將狹隘不堪,甚至可能把整個歷史推向踟躕不前的死胡同。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提高書法藝術修養和書法欣賞能力是中國當代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的需要,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書法藝術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審美素質以及強化人格力量諸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功用和優勢。第一,是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需要。書法是我國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少學者稱書法是中國藝術乃至中國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因此,學習和繼承我國這一寶貴文化遺產, 使它發揚光大,是莘莘學子肩負的責任之一,作為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大學生更是責無旁貸。
  • 徐志鴻:藝術創作應建立於中國文化精神之上
    她說:「寫實精神的注入,使這個古老畫種再度散射出燦爛光華;感覺的回歸,給傳統工筆人物畫增添了新的生命力。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工筆人物畫畫家,創作出了許多劃時代的作品。」    藝術家技藝之精湛完全可以通過日積月累的勤學苦練而實現,但其精神層面的提升卻需要最敏銳的情感和思想,去接受歲月的歷練和文化絲絲縷縷的蘊養,最終方得以在不斷升華中觸摸到返璞歸真的境界。
  • 中國文藝的本質:中國文人與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
    中國傳統藝術影響最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正是這三者不斷衝撞的融合,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正是由於儒家美學與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三者相互交融、滲透,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十分豐富,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道、氣、心、舞、悟、和。道體現了天人的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展
    人民網德化12月17日電(餘杉芳)近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福建德化舉行。 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 中國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
    中國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 原標題:   作為新年俗的一部分,「春晚」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央視春晚因其特殊地位和影響,自然而然地成為每年春節期間社會關注的焦點。
  • 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那麼,中國傳統藝術的演繹內容在當下有何借鑑意義?在新媒體不斷湧現的今天,應如何進一步弘揚與創新中國傳統藝術?對此,本刊記者特對全國政協委員、該劇主演袁慧琴進行專訪。武姜在傳統戲中是一個反面角色:她對兩個孩子的寵愛有所偏移,她喜歡小兒子,最後還和小兒子一起捲入宮廷鬥爭,對她的大兒子進行一些「篡權」行為。我覺得《天下歸心》的立意是非常好的,側重於尊老愛幼的親情的彰顯。   在當下社會風氣中,人們大多都有些浮躁,只顧為工作為生活而奔波,更注重物質層面的東西,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親情。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
    本次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是立足於傳統繼承、對標國際藝術高端賽事而搭建的傳統陶瓷藝術競賽交流平臺,也是國內首次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活動。「本屆雙年展匯集了陶瓷藝術設計界全國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從業者等,在中國傳統陶藝領域藝術創作、工藝技術、學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
  • 呼喚中國傳統精緻文化的回歸 由「工匠精神」反思當前手工藝創作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專電(記者 周瑋)「近年來,我國工業化生產與技術革新在促進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如技術代替藝術、機器代替手工、共性代替個性、數量代替質量等;趨利甚至唯利的價值取向也衝擊著傳統工匠精神。」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