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演講人:彭吉象 演講地點:重慶大學 演講時間:2015年10月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有很多明顯的區別。其區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比較。
彭吉象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正因為如此,就造成了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們以西方話劇和中國戲曲中的悲劇為例,西方的悲劇可以說是徹底的悲劇,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最後差不多臺上所有的主人公幾乎都死了,哈姆雷特自己死了,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害死了,然後叔父死了,母親死了,未婚妻死了,他的嶽父也死了,小舅子也死了,臺上的人幾乎都死光了,這就是西方的悲劇。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越劇《梁祝》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如中國繪畫更多地強調表現,不注重焦點透視,而是注重散點透視;西方繪畫卻非常注重焦點透視,強調再現、模仿和寫實。為什麼會這樣,區別的原因在哪裡呢?我覺得除了兩種文化不同以外,還有一個就是兩種文學的源頭也不一樣。中國文學史是從《詩經》、《楚辭》開始的。《詩經》是流行於2000多年前的民間歌謠,《楚辭》是屈原、宋玉創作的作品。而且《詩經》大部分在黃河流域,而《楚辭》是在長江流域。《詩經》和《楚辭》分別代表了中國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是抒情詩歌。抒情詩歌就是要表現、抒情和言志,都是抒情詩。所以中國文學藝術的源頭是抒情文學,文化的傳承形成了中國藝術強調的抒情。西方文學公認的源頭是《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荷馬史詩》包括了《奧德賽》和《伊利亞特》兩部巨著,《特洛伊》便是其中的一個故事。《荷馬史詩》是史詩,是在講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還有古希臘的戲劇也很有名。我們可以發現,《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都是敘事文學,敘事文學一定要再現、模仿、寫實,和我們抒情文學的表現形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兩種文學藝術的源頭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美學與藝術各自的特色。不過,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的特色是什麼?也是眾說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文化的話,我國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季羨林先生和湯一介先生都曾經說過,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就是強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西方文化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主客分立」。西方文化從古到今都是「二元論」的,最早是上帝和人,到了文藝復興以後,上帝沒有那麼重要了,就變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對立,正因為這樣,文藝復興以後,西方的自然科學發展得非常快。「二元論」就是強調主客分立,人要不斷地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徵服自然。我們現在用的自然科學包括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天文學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都是他們的體系,都是他們劃分的。可以說西方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功不可沒的。現在進入21世紀,西方文化潛在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在人一味地徵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後造成了環境的破壞。現在很多西方的思想家甚至是科學家,要求從中國傳統文化、東方傳統文化中去吸收精華,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是可以借鑑的,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就中西文化來說,很難說哪個優哪個劣,應該說是互相取長補短。歸根到底,中西方美學的不同是由於兩種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