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

2020-12-13 央視網

中國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

原標題:

  作為新年俗的一部分,「春晚」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央視春晚因其特殊地位和影響,自然而然地成為每年春節期間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7年央視春晚以中國文化精神為底色,從民族藝術傳統中汲取靈感,用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唱響了充滿陽光的時代主旋律,也凸顯出電視文藝在整合、創新方面的非凡實力,成為2017年新春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自覺追求民族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融合,是2017年央視春晚的第一個特色。

  這種追求最集中地體現在以親情為主題的語言類節目上面。親情是中國文化之根,過年「過」的就是親情。因此,春晚創作團隊把親情作為語言類節目的共同主題,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尋找素材,用最樸素、最真誠的感情觸動人們心靈中那個柔軟的角落。小品《大城小愛》聚焦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讚美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職業精神和美好情操。小品《老伴》以幫助失憶的老伴恢復記憶為線索,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流淌著家的溫暖。小品《真情永駐》講述一對離婚夫妻通過電視相親節目複合的故事,深情呼喚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聲《姥說》通過兩個姥姥對外孫的不同態度,訴說了對親情的眷戀和家風、家教對人的影響。這些節目在親情中透露出社會生活變化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在普通百姓的人生追求中寄寓了對國家繁榮、社會進步的期盼。

  自覺追求崇高、壯美的美學品格,是2017年央視春晚的第二個特色。

  整臺晚會格調昂揚、激情四射,充溢著引人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參加演出的歌曲《當那一天來臨》,顯示出偉岸、豪邁的陽剛氣概。80位武術冠軍傾情奉獻的團體表演《中國驕傲》剛柔相濟,於變化莫測中展現出中國武術的精髓。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11位航天員親臨現場,攜手升起五星紅旗,表達了人們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憧憬。成龍和兩岸三地大學生共同演唱的歌曲《國家》盪氣迴腸,以濃厚的家國情懷將晚會氣氛推向高潮。此外,春晚創作團隊還精心設置了一個「與英雄一起過年」的環節,把幾位老紅軍請到現場。當董卿介紹到大年三十是105歲的老紅軍王定國的生日時,現場全體觀眾肅然起立,向這位老英雄獻上美好的祝福。

  自覺追求契合當代觀眾審美情趣的表達方式,是2017年央視春晚的第三個特色。

  春晚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探求表達方式創新的過程。2017年央視春晚更加注重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理念的結合,也更加積極地探索如何運用視聽手段強化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開場歌舞《美麗中國年》、兒童歌舞《金雞報曉》的內容取材於傳統文化,但節奏和韻律富有現代感,對年輕觀眾極具吸引力。舞蹈《清風》中演員的表演與淡雅的荷花相映成趣,在靜穆、悠遠中創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此外,自由的舞臺空間、絢麗的360度LED屏都進一步放大了節目的中國符號,使人與環境渾然一體,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血脈的流動。

  不過,2017年央視春晚最突出的亮點,還要說是大型實景演出與晚會現場的完美結合。東西南北四個分會場的巧妙設置,極大地拓展了晚會的空間和傳播力。上海的「光舞臺」、四川涼山的「火舞臺」、廣西桂林的「水舞臺」、黑龍江哈爾濱的「冰舞臺」,在構築地域文化景觀的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了新奇的視聽體驗。上海分會場的歌舞《夢想之城》流光溢彩,四川涼山分會場的舞蹈《火舞歡騰》矯若遊龍,廣西桂林分會場的歌舞《歌從灕江來》如夢似幻,哈爾濱分會場的舞蹈《冰雪夢飛揚》氣韻靈動。它們共同以富有時代感的形式,呈現出當代中國人蓬勃的生命狀態。

  與往年相比,2017年央視春晚更尊重觀眾的意願與期待,更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更注重節目的品位與格調,在這個意義上,它所體現出來的,不僅是一種藝術理想,而且是一種鮮明的文化主張。

  (李躍森,作者單位: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本次京領說特別邀請陸士楨教授從教育的視角和整個發展視角,分享她對「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相關問題的看法。將創新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將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納入教育方針說到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第一個很重要的是把創新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同時把創新發展的教育納入了國家的教育方針。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與此同時,建設好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好中國精神,打造強大軟實力就變得尤為迫切。該書論述極富特色。首先體現在其論述的結構框架上,先通過「總論」對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進行概述,而後分五章分別對中國哲學文化精神、中國法律文化精神、中國科技文化精神、中國民俗文化精神、中國藝術文化精神進行專題闡述。在「分論」部分,五章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繫,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其次體現在對中國精神內涵闡釋的豐富系統上。
  • 李文堂:理性精神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理性精神」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是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建立,而和諧的基礎正是理性精神。  公眾需要堅持對理性秩序的追求  遼寧日報:缺乏理性精神的社會必然會出現混亂的局面,而對於正處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來說,強調理性顯得更加重要。  李文堂:是的。 「理性精神」不僅僅是西方啟蒙時代的產物,也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 發展創新文化是中國大學義不容辭的使命
    本文摘自《侯自新教育文集》,體現了侯校長對高等教育與創新文化的探索與思考。當今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所處歷史階段提出的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也是全社會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侯校長在2006年撰寫的文章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深刻的啟發性。作為聯安研究院的學術顧問,侯校長為研究院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和諸多幫助,聯安研究院以本篇文章表達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思考和期望。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深入生活 創新表達
    節目形態創新、科技賦能、表演方法創新,創造性地轉化了英模故事的講述方法和呈現面貌,觀眾從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當代中國,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中間需要「轉化」。
  • 論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異性的內容與特徵,也涵蓋了能夠得到不斷延續的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徵,同時還表達了現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訴求與對現代性的回應。
  • 文化創新的「術」與「道」
    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小說,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的文學藝術始終如《禮記》所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更是成為各自時代特有的藝術符號,形成了一條反映中國文化創新前行的審美曲線。任何國家的富強,都需要優秀文化提供相應的精神引領與智力支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創新日顯重要與緊迫。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中國人重視傳承,也注重創新。所謂「傳承」在本質上的不是古董、器物的代代相傳,而是文化與精神的承襲與演進,比如景泰藍一百零八道程序,你看到景泰藍就想到中國當時的盛世。西方油畫是一種鏡面式的呈現,是物態化、物像化的。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與非洲...
    「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跨文化傳播在敘事方式上需要轉變,從聚焦當代中國如何在世界體系中崛起到側重講述中國如何與世界共同發展、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與此同時,中國當代的文化表達,特別是青年人的文化實踐及其意義認知也逐漸顯示其更廣泛的影響力。已有研究開始探索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那麼,2018年的相關創新實踐是什麼?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端午臨中夏 千載意蘊長:文化在傳承中創新 精神在奮進中弘揚
    和春節、中秋、清明一樣,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經千年傳承,蘊含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和濃鬱的家國情懷。「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花鼓龍舟翻浪湧,藿溪河岸賽聲揚。」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戴香囊……千百年來,我們祖先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出發,為端午節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習俗,這些習俗歷經代代流傳,綿延賡續,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並在現代社會得以「新生」——今天,粽子的口味不僅有甜有鹹,而且新品層出不窮,小龍蝦粽、水果粽、玉米薯薯粽成為市場新寵;網絡直播、「雲上端午」成為新的時尚。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在紅色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關於愛國、敬業、誠實、友愛等事例不勝枚舉,它們彰顯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和平,兢兢業業,辛勤勞動等品質,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屬性。重視紅色文化,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溯源,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弘揚。文化發展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弘揚正能量,為大眾不斷提供精神支撐和信念來源。
  • 「英倫精選」開展,不出上海體驗英倫文化和創新精神
    今年的「英倫精選」以「英倫力量」為主題,將倫敦西區「搬」到了上海,通過時尚與穿搭、美食與美酒、室內與設計、科技與創新、教育與生活方式、旅遊與觀光六個板塊,集中了英國本土的近300個品牌,呈現充滿傳統精神、又散發著年輕活力的英倫力量。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西方文化憑藉貿易和武力強勢湧來,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中國在文化自救過程中亦磨損消耗著自信心。但必須看到,中華民族在最深層的根基和最內在的精神上從來都不曾失去自信。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卻總能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強不息的文化基因。
  • 「十三五」成就巡禮 | 傳承創新,匡時文化建設彰顯強大精神動力
    本期推出文化傳承創新篇。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積累、積澱而形成的,在師生員工中具有集體認同並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精神追求,以及能夠體現這些觀念的行為方式、制度體系、建築風格、傳統活動等。「十三五」以來,學校大力推進物質文化建設,優化校園環境格局,突出學校的歷史積澱、文化特色和價值內涵,形成濃鬱的育人氛圍。
  • 媒體聚焦電視文娛節目駐足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生命力
    光明日報12月6日消息,「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 《上古密約》:傳統文化的年輕表達
    該劇將上古神話故事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了相互借力、彼此融合的藝術合理,通過構建出與當下時代的情感連接點,進行了傳統文化的年輕化表達。  當前,中國新一代年輕人越發注重向內的自我探索,從源遠流長的民族發展和傳統文化中尋找身份認同感,傳統文化、中國風成為潮流。
  • 民樂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
    民樂要保持長久生命力,自然也要不斷創新。  從藝術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看,任何藝術都是人類情緒的表達,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不同時代的人,生存環境不同,必然導致其審美需求各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聽眾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並呈現出多樣化特點,民樂如果不創新就難以滿足聽眾的需求,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 《衣尚中國》破題文化節目新品類 以服飾之美傳遞中華美育精神
    12月15日,《衣尚中國》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行專家研討會,對節目踐行「復興中國審美」倡議進行一次總結,同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又一次具體探討。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製作」、「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及「《衣尚中國》對服裝行業的影響」等多個話題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