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文化精神

2020-12-19 今日永州

「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異性的內容與特徵,也涵蓋了能夠得到不斷延續的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徵,同時還表達了現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訴求與對現代性的回應。

 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

所謂「存有的連續」,即把微生物、植物、動物、人類和靈魂統統視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關乃至互相交融的連續整體,這種觀點區別於將存有界割裂為神界、凡界的西方形上學。受此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始終聚焦於生命哲學本身,沒有創世神話,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終本質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觀念致思。所謂「生機的自然主義」,指中國哲學認為「自然是一種不斷活動的歷程,各部分成為一種有生機的整體形式,彼此動態地關聯在一起……此種活動的歷程是陰與陽的相互變動,在時間的歷程中來實現自己。」中國哲學並不強調主體和客體、物體和精神之間的分辨,而是一種自然的相應,互為依藉和補充,在互為依藉和補充以及自然的相應中,就成就和保存了生命與理解。

 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

中國人有著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態圓融的觀念與智慧。中華民族長期的生存體驗形成了我們對於宇宙世界的獨特的覺識與「觀法」和特殊的信仰與信念,即打破了天道與性命之間的隔閡,打破了人與超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內在自我的隔膜,肯定彼此的對話、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濟。與這種宇宙觀念相聯繫的是寬容、平和的心態,有彈性的、動態統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論。「天人合一」體現了中國哲學精神中存有的連續和有機的整體。

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之間,各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係。所謂「天人合一」,包含有經過區分天人、物我之後,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徵服、絕對佔有自然。中國人在觀念上形成了「和而不同」「協合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視各民族、族群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別性、獨特性,又重視和合性、統一性。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善於化解與超越分別與對立,主張仁愛、和平、和為貴與協調性,有民胞物與的理想,厚德載物,兼容並包,愛好和平,從不侵略別人,反對以力服人,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

中國文化是「尊生」、「重生」、創造日新的文化,所崇拜的「生」即創造性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們效法天地的,就是這種不斷進取、剛健自強的精神與包容不同的人、事物與文化、思想的胸懷。人在天地之中,深切體認了宇宙自然生機蓬勃、盎然充滿、創進不息的精神,進而盡參贊化育的天職;由此產生了真善美統一的人格理想,視生命之創造歷程為人生價值實現的歷程。在天地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類可以創起富有日新之盛德大業,能夠日新其德,日新其業,開物成務。所以《禮記·大學》引述古代經典說:「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論是對我們民族還是個人,我們不能不盡心竭力地創造新的,改革舊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天地萬象變化日新所昭示給我們的真理。

中國文化凸顯了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強調革故鼎新,創造進取,即人要向天地學習。無數的仁人志士奮發前行,不屈服惡劣的環境、勢力與外來侵略者的凌辱壓迫,正是這種剛健堅毅的精神使然。

 德性修養與內在超越

中國文化的特點特別鮮明地體現在道德文明層面,並且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儒、釋、道、宋明理學四大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最根本處是做人,是強調人的德性修養。這四大思想傳統的道德精神並非只停留在社會精英層,相反通過教化,通過民間社會、宗教與文化的各種方式,如蒙學、家訓、家禮、戲文、鄉約、行規等,把以「仁愛」為中心的五常、四維、八德等價值滲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倫理。而這些倫理是具體的、有生命的,甚至其中每一個讚揚與責備都包含很高的智慧。

中國人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捨我其誰的抱負,強調人人都有內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概,守正不阿,氣節凜然,甚至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內在超越的精神是中國傳統哲學在面對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時展現出來的共同精神。儒家的天道性命之學、為己之學,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達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實現其超凡入聖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的道德論和逍遙思想,「以其精神的淨化而達到超越自我與世俗的限制,以實現其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內聖外王之道,同樣為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釋(禪宗)所共有,以此作為達到理想社會的根本辦法。

 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

中國文化中不僅有理想勝境,而且有系統的現實社會的治理的智慧與制度。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秩序的建構,靠的是「禮治」。「禮治」區別於「人治」「法治」。「德治」是「禮治」的核心,但「禮治」的範圍比「德治」更廣。

在「禮」這種倫理秩序中,亦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價值。荀子推崇「禮」為「道德之極」「治辨之極」「人道之極」,因為「禮」的目的是使貴者受敬,老者受孝,長者受悌,幼者得到慈愛,賤者得到恩惠。在貴賤有等的禮制秩序中,含有敬、孝、悌、慈、惠諸德,以及弱者、弱小勢力的保護問題。禮樂文化不僅促進社會秩序化而且有「諧萬民」的目的,即促進社會的和諧化並提升百姓的文明水準。

一個穩定和諧的人間秩序總是要用一定的禮儀規範來調節的,包括一定的等級秩序、禮文儀節。禮包含著法,禮既是道德規範,又是法律制度。儒家主張「明德慎罰」「德主刑輔」「一斷於法」「賞當其功,刑當其罪」「執法必信,司法必平」等公平原則。儒家總體上肯定德本刑用,省刑慎罰,反對不教而誅。

中國人特重教育,強調教育公平,即「有教無類」,這為達到「政治公平」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國社會等級間的流動較快,這是文官政治的基礎。儒家強調知識分子在社會政治中的指導作用,甚至提出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主張。儒家有其言責,批判與主動建言,為廣開言路而抗爭。傳統民本主義主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養民、教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

中國的理性是具體的理性。《論語》中孔子就是對某個具體的人物、具體的情況作出評判,這一點就與我們現代的學術討論習慣大不相同。西方理性主義的主要特徵是人有抽象和演繹的理性能力。中國哲學所展示的具體理性,無論是在認識實踐的層面,還是在倫理政治甚至本體論的層面,始終不與經驗相離。中國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維,有明確的概念、範疇。古代辯證思維發達,這屬於理論思維,包含了抽象過程。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徵,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繫性、系統性;後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一兩關係的對立與平衡。

相對於西方用理性思辯的方式來考察、探究形上學的對象,中國哲人重視的則是對存在的體驗,是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著力於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實踐功夫的達成。中國哲學的實踐性很強,不停留於「概念王國」。這不是說中國哲學沒有「概念」「邏輯」「理性」,恰恰相反,中國哲學有自身的系統,中國哲學的「道」「仁」等一系列的概念、範疇,需要在自身的系統中加以理解。中國哲學有關「天道」「地道」「人道」的秩序中,含有自身內在的邏輯、理性,乃至道德的、美學的、生態學的涵義。其本體論、宇宙論及人道、人性、人格的論說無比豐富,而這些都需要在自身的語言、文化、思想系統和具體的語境中加以解讀。

知行合一與簡易精神

我國有經世致用精神,強調知行合一,踐形盡性,經國濟民,兼重文事武備,明理達用,反對空談高調。在朱熹、王陽明和王夫之的知行統合觀中,他們各自強調的側面或有所不同,但把價值理想現實化,實踐出來,而且從自我修養做起,落實在自己的行為上,完全出自於一種自覺、自願、自由、自律,這是頗值得稱道的。

孔子、老子、《周易》、禪宗、宋明儒等都主張一種「簡易」精神,強調大道至簡。孔子講「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周易》哲學肯定「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善於在「變易」中把握「不易」的「簡易」原則。中國文化強調要言不繁,以簡御繁,便於實行。

儒家並不脫離生活世界、日用倫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尋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會政事,科技發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開展。因此,中國文化精神可以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與自然相和諧,因而求得人文與宗教、與科技、與自然,調適上遂地健康發展。

(作者分別為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與此同時,建設好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好中國精神,打造強大軟實力就變得尤為迫切。該書論述極富特色。首先體現在其論述的結構框架上,先通過「總論」對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進行概述,而後分五章分別對中國哲學文化精神、中國法律文化精神、中國科技文化精神、中國民俗文化精神、中國藝術文化精神進行專題闡述。在「分論」部分,五章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繫,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其次體現在對中國精神內涵闡釋的豐富系統上。
  • 劉建軍 | 論中國社區精神
    論中國社區精神劉建軍(復旦大學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433) 【摘 要】社區是文化的微型儲存器,任何一個國家的生活密碼都可以在社區中得以顯現。中國社區既不是宗教精神孕育出來的生活場域,也不是極端的物權邏輯所支配的獨立領域。中國社區有著自身特殊的精神稟賦。這種精神稟賦是從「一分為三」哲學觀中衍生出來的。具體內容包括如下六重要素:社群性、超越血緣與地緣的「社緣」、關聯主義、關聯物權、孔子人格和社區社會主義。當代中國城市社區既包含著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也包含著在劇烈社會轉型背景下社區精神的轉化與新生。
  • 中國特色會計文化的基本精神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會計文化?中國特色的會計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重慶理工大學楊興龍、夏青老師基於會計改革與發展背景,通過歷史和現實的維度的細緻考察,論證培育中國特色會計文化的必要性,闡述會計本質上是由人參加的管理實踐活動,「剛健有為」是中國特色會計文化的基本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與此同時,矛盾也逐步顯現。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相藍欣:論中國法治的精神
    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著作《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 ),二百多年來促使許多西方人相信中國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是缺乏民主合法性及壓制個人自由所致。這種常見的誤解源自對中國政治歷史的無知。
  • 論中國人民的偉大團結精神
    核心閱讀  中國人民的偉大團結精神是在歷史繼承中形成的,這種歷史繼承既包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也包括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形成的紅色文化的傳承。傳承好偉大團結精神需要有偉大目標指引、偉大道路落實和偉大政黨帶領。
  • 論科學精神
    編者按:今年是偉大的五四運動100周年,100年前,中國人民開始覺醒,民主和與科學成為國人救亡圖存的希望
  • 美術研究|論中國現代美術三大學派的文化整體觀!
    「變遷」和「演進」的概念流行當時,固然有西方進化論的影響,也有中國體用論的傳統,是中國一元論所派生的。其核心概念為何?美。中國自古以美、善互訓,至孔子始分,然德、文、藝、術莫不與之相關。書畫傳神,以人品相。劉氏通篇還是在提領中國美術「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重人的創造性,提出「徵實——蹈虛」、「循舊—求新」等概念,重質輕文,重唐輕宋,言「宋代之美術,偏於賞鑑,篤於好古,恥十求新」為小道。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書法精神的體現傳統哲學思想
    ,陶熔著民族的心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精神,特有的哲學美學思想。中國藝術還特重含蓄與凝練而最終它也沒有離開儒家思想,它也講含蓄的、凝練的人格精神的美。結合書法的特點,在民族傳統哲學思想的哺育下,形成了書法特有的精神。
  • 【視點】中國文化精神​的七大特點​ | 郭齊勇 王晨光
    原標題:《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李文堂:理性精神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理性精神」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是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建立,而和諧的基礎正是理性精神。  李文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性價值,主要是由儒學提供的,是一種崇尚天人合德的理性價值,相信人類社會有一種合理的秩序,是天道性命的必然要求,所以深受這一文化大傳統影響的老百姓都信奉 「天理良心」,崇尚「仁義道德」。這是典型的實踐理性精神。20世紀德國政治哲學家沃格林在其著作 《秩序與歷史》中比較各大文明體系,對追求理性秩序的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
  • 探究 | 論司馬遷精神
    他摒棄了董仲舒的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唯心傾向,以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觀為指導,提出禮義一統的國家學說,同時提出了建立鞏固禮義一統國家的策略。司馬遷認為,禮義就是文明,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表現,是人和社會追求的目標;禮義一統,就是國家統一穩定,民族融合團結,社會運行有序,政治、經濟、文化進步發展,國家持續走向富強文明。禮義是一統的核心。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摘 要:文化哲學一直是當代中國哲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在關於文化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即關於文化哲學的形上學問題的思考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論的設想。文章從文化存在論是文化哲學的基礎理論這一基點出發,探討了文化存在論的觀念、先驗基礎和內在邏輯等三個重要問題。
  • [論文]中國文化精神發展的五個時代
    內容提要:    中華歷史文化精神綿延五千年乃至七千餘年,前後至少經歷了五次大的和合交融。    第一次是諸子百家―荀子―漢代經學之間的內部交融時期,從春秋到西漢,約570年時間。    中國文化精神通過先秦諸子百家的交融匯歸而奠基。
  • 莊子「齊物論」與中國文化精神之重建
    《莊子·齊物論》可謂是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第一等的奇文,歷來學者都予以高度評價,如林雲銘《莊子因》中評價說「文之意中出意,言外立言,層層相生,段段回顧,倏而羊腸鳥道,倏而疊嶂重巒」,這當然是從文字上著眼的,我們這裡重點討論《齊物論》的思想。所謂齊物論,一般有兩種解釋,即平齊「物論」與「齊物」之論,前者說明百家「物論」之多元平等,後者申論萬物之平齊。
  • 論陽明及陽明學中的浙學精神
    >倪福東(杭州師範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浙江 杭州 311121)摘要: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真「三不朽」,他和他的思想至今都頗具影響。而且此中的浙學的內涵,卻又是不同於其他地方,以地域文化為主;而是已經有了體系的地域性的學術思想了。在深度和成熟度上是要優於地域文化,以及具有了一定的學術專業性。  朱曉鵬的觀點則不止於此。在吳光提出「浙學」概念若干年以後,朱曉鵬的視野更為開闊。主要的創新就在「廣義」浙學的界定上。首先,從時間上區分的「傳統浙學」和「現代浙學」體現了浙學的古今之別。
  • 中國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
    中國文化精神的創新表達 原標題:   作為新年俗的一部分,「春晚」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央視春晚因其特殊地位和影響,自然而然地成為每年春節期間社會關注的焦點。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而若論中國文明源頭時期的文化巨人,孔子當仁不讓。他被歷代的統治者稱為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不僅形成中國的儒家文化體系,以及中國社會的價值取捨,還塑造了中國文化中"中庸"與"仁"的文化特色。
  •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剛健有為
    《中國文化精神》,張岱年 程宜山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在具體闡述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前,需要對「文化基本精神」一詞的含義做一點說明。何謂「精神」?精神本是對形體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應該是對文化的具體表現而言。文化的具體表現即文物、制度、習慣等,文化的精神即思想。就字源來講,「精」是細微之義,「神」是能動的作用之義。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這種能夠作為文化發展內在動力的基本思想,本身也是文化發展的產物,並隨文化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在西力東侵和西學東漸的晚清危機語境中,中國轉型之「古今」問題始終與「中西」問題相糾纏。因而,「中西古今」成為中國啟蒙運動的一個特定的核心命題,這也是中國之外源型現代化的一大思想表徵。嚴復的中西融合論立基於社會進化論,從現代文明的視角,以富強為其旨,主張大力攝取西方現代文明,改革中國文化中的舊宗法傳統,實現中西新舊的融合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