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書法精神的體現傳統哲學思想

2020-12-17 塞班如來zzz

本文乃作者塞班如來zzz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儒學道學和東漢時期由印度傳來的佛學(中唐時期發展出禪宗,形成禪學),在我們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藝術意識和美學思想上,既直接影響,也相互融合、滲透、補充,它結合著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陶熔著民族的心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精神,特有的哲學美學思想。在傳統的文學藝術上,在傳統的書法現象上,都充分地表現出來。除前面各節已講到的以外,我們還可以舉述許多例證。傳統詩文重「風骨」,書法亦重「風骨」。

中唐時期書法

傳統詩文講自然、凝練、含蓄之美,書法亦重自然、凝練、含蓄。這些並非詩、文、書、畫自身的特點決定的,這分明是民族傳統哲學美學思想在文學藝術上的反映。積極用世的土大夫,修身第一,是十分講求人格修養的。「士不可不弘毅」,士不可沒有風骨。人如此,其詩文藝術亦如此。劉勰《文心雕龍●風骨》一節中稱:《》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沉吟鋪辭,莫先於「」。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發,則文風清焉。

劉勰《文心雕龍●風骨》

這段話,講的實際是一種由人格精神轉化的藝術精神,藝術的「風骨」就是對象化了的主體的精神風採、人格力量。書法也是書者的精神風採、人格力量的對象化、書法也講風骨。張懷理《書議》在評議歷代書家藝術高下時,就指出這一點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意思是:妍媸之美和書寫的工夫效果都是次要的,書法的風神、氣才是最重要的。西方古典文論中沒有這一命題。這種美學思想的產生,顯然與儒家重人格精神的美學思想有關。儒家把人文現象看作是人的精神氣格、風神骨氣的表現,而且強調費美符合這一審美理想的表現。正基於此,孫過庭說書法「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書法為具有人格修養者「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形式。清代,劉熙載說:「寫字者,寫志也。

書法也是書者的精神風採

以得之自然為美,這首先是道家思想的表現:老莊反對一切「人為"的東西,「樸索天下無以與之爭美」,書法藝術本如此。書法創造在於把握自然之理,契合自然。另一方面,也與禪家思想有關,禪家講歸於本心出之自然,其機鋒皆以口應心,不假修飾。悟得禪理的蘇軾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米芾稱做作太甚之書為「醜怪惡札」,司空圖《詩品》稱「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為「自然」。自南朝以來,書法就有天然美的講求,書法自來就反對做作,南宋姜夔批評「唐人下筆,應規人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顯然與北宋以來蘇黃的禪宗美學思想影響有關。

司空圖《詩品》

中國藝術還特重含蓄與凝練,宋人並把這一審美思想概括為一個「」字,雖不盡全面,卻也抓住根本。藝術創造要善於以少少許勝多多許,或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或稱「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美學思想要求,與道家「大言希聲,大象無形」的哲學思想有關,也與禪宗不立文字,佛法大意留給接受者自己去領悟有關。事實證明,越是凝練的東西,留供想像的越多;越凝練者越含蓄,越含蓄者越有餘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兩句五言詩,所包容的也許比用一篇宏文寫盡長江景色更耐人品味,更能給人以審美聯想。而書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囊括萬殊,裁成一相」,以無可再單純、無可再抽象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它單純中有豐富,抽象中有意象,具有先天的凝練性和含蓄性。在道家、禪家哲學思想影響下,這方面的審美要求就大大發展了。如講天然之美,生命形質之美。

中國藝術還特重含蓄與凝練

而最終它也沒有離開儒家思想,它也講含蓄的、凝練的人格精神的美。結合書法的特點,在民族傳統哲學思想的哺育下,形成了書法特有的精神。書法精神的特點在於:它既不是獨立於民族傳統哲學思想之外,也沒有單純以儒、道、釋中任何一家哲學思想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這一方面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特點決定的,同時又是書法這一特殊藝術形式決定的。書法是實用需要的產物(如果沒有使用需要便無此事務),它確有審美效應(這是書法產生前未曾料及的,這樣的審美要求,又是在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自然產生的)。蔡邕的《九勢》()是以道家的自然生成觀論書法形勢。道家重事理的研究,卻淡漠於其實用價值。道家甚至反對人類的一切文化創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但蔡邕寫此文,恰是教人學以致用的。元人鄭構的《衍極》分別是以程朱理學思想解釋書法現象,對蔡邕以道家哲學思想認識書理,卻給予充分的肯定。

蔡邕的《九勢》

儒家「平和中正」、「文質彬彬」的書法美學思想,與道家的「得天地之自然」,可以統一在一個書家的藝術追求裡。為實用效應而強調法度,作幹祿書勢的時代,也正是從懷素「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自然」,領悟到「何如屋漏痕」的時代。孟子說「養吾浩然之氣」,講「充實之謂美」,荀子講「性無偽則不能自美」,強調的是士大夫要自覺修養品性氣格。而道家卻講「絕仁棄義」,「返樸歸真」,藝術上主張「寧拙毋巧」。禪宗也主張廢棄刻苦的修煉,一切直指本心,尋求頓悟。這種種思想,在不同時代經不同書家,在不同精神狀態下,以不同的書法追求體現出來。

有特重工夫者的:「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有同時認定精神氣格決定書藝高下者:「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在學術上,有用心力於「」與用情志於「不工」的矛盾統一;在治藝上,有寫「」與寫「」的矛盾統一。實際儒道、釋,對於書事,在不同層次、方面和條件下,各有存在的合理性,極力求工,是實用也是審美的需要,「由工求不工」,則純粹是審美的需要。前者是磨練工夫,一定階段,技能不熟,必有做作;後者是尋求與自然的契合,努力擺脫做作。儒道、釋為書法在實用與審美的不同需要,為學書的不同階段,作了不同的安排。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精神》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傳統文化與書法教學
    現代文化環境致使學生思想上對傳統的書法藝術不夠重視。其次,學校對書法教學的態度。目前中小學校對寫字課重視強於以前。雖然根據教育部門的要求,學校每周開設一節寫字課,但卻遠遠不夠。迫於升學壓力,家長願意送孩子上英語學校、雙語學校,肯給孩子在電腦和其它興趣班上花錢,但獨獨對自己祖國的本土文化不屑一顧,似乎只有佔了一點洋氣,才顯得高貴。這是造成當前書法教學現狀的一個重要原因。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意象是書法形象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百年一遇可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下面,我們將對書法的外觀形態、內部結構、藝術原理、審美特徵等方面所體現的書法精神進行考察。我們首先從書法的形象問題說起。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日韓文化是一種特殊構造,自身沒有發育成熟成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實用性方面進行消化改造,骨子裡依然是土著性。中國的文化是原創文化,日韓是模仿文化,有根本區別,不能無視自身的文化現實。書法的演進一定是從內部突破,而不是從外圍尋找出路。殘酷的市場組織了「現代派」的蔓延。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提高書法藝術修養和書法欣賞能力是中國當代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的需要,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書法藝術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審美素質以及強化人格力量諸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功用和優勢。第一,是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需要。書法是我國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少學者稱書法是中國藝術乃至中國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因此,學習和繼承我國這一寶貴文化遺產, 使它發揚光大,是莘莘學子肩負的責任之一,作為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大學生更是責無旁貸。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首先體現在其論述的結構框架上,先通過「總論」對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進行概述,而後分五章分別對中國哲學文化精神、中國法律文化精神、中國科技文化精神、中國民俗文化精神、中國藝術文化精神進行專題闡述。在「分論」部分,五章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繫,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其次體現在對中國精神內涵闡釋的豐富系統上。
  • 康中乾:中國傳統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屬民族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哲學思想。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其民族精神是該民族文明內涵、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而這種民族精神賴以滋生的根基是該民族的本體思想。一個民族倘若沒有自己的思想理論,就失去了精神和靈魂,就像一座徒有華麗外表而沒有神靈的空廟一樣,就不能是一個文明、進步和有長久生命力的民族。
  • 傳承志願精神 發揚傳統文化
    傳承志願精神 發揚傳統文化發表時間:2020-12-03來源:蕪湖文明網為迎接「12.5國際志願者日」, 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鏡湖區汀棠街道香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文化志願服務隊開展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三個歷史階段。我們只有對書體、書家和作品的藝術特點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才能進一步欣賞書法藝術。掌握不同風格書法藝術作品的審美方法。進行書法欣賞,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書法作品上。首先,每個歷史時期的書法藝術特點、書法名家的藝術風格都要通過具體的書法作品來體現,書法藝術的魅力和審美特點也不可分割地融匯在書法作品之中。其次,我們對書法藝術的認知、理解和把握也通過具體的藝術品來實現。
  • 束景南: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本學的思想體系
    我還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為了表示我對國學大典的敬意和謝意,我寫了一張書法,我想把我寫的書法獻給國學大典,展開來看一下就好了。我抄了王陽明的一首詩,主要是王陽明的兩治思想,實際上他講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
  • 考研衝刺:談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當代藝術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美學關係密切,其中,對傳統藝術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這三者互相交融滲透,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論中和美
    本文乃作者陸陸貞好看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中,其基本的美學思想往往與古代的哲學聯繫在一起,儘管古代的哲學思想流派不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思想活躍的學術空氣,但縱觀我國的書法理論史,受古代哲學思想影響的莫過於儒
  • 從馬首到書法,看六品書院如何發揚傳統文化
    馬首銅像的回歸,不僅僅是代表一件文物的回歸,更是讓我們去銘記那段不能遺忘的歷史,也體現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但對於文化的守護,不應該只是某一群體的責任,它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六品書院,就是守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與踐行者。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 書法亦是江湖:《新笑傲江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令人沉醉,而書法文化又被譽為核心中的核心,有著極高的地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書寫藝術,同樣也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傳承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人文標識,這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
  • 入古出新,天然成趣,什麼是書法傳統?
    傳統是什麼?它可以是令書家頂禮膜拜的聖地,也可以是束縛人的囹圄。我們又應該怎樣去看待傳統呢?歷代書家對此爭論不休,但有一種說法好像大部分人已經認可,即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搞創新。我個人很贊成「書法新古典主義」的提法。所謂「出新」,它不應該有程式化的模式,書法有法,但無定法。
  • 書法智慧課堂,傳統文化有新意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引導青少年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離不開全社會的重視與支持 2013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將書法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其中包括書法教育進校園
  • 傳承孔子儒家思想 踐行顏子陋巷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助力打造...
    「傳承孔子儒家思想,踐行顏子陋巷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以加強新時期教師師德建設為主導,致力開展孔子文化教育培訓、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發展孔子文化產業,為曲阜打造培訓之都貢獻力量。打造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教材體系  學院組織專門隊伍,對傳統文化、研學旅遊各課程體系進行系統梳理與完善,形成完整教育培訓教材。  《四書五經通解》七十七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為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
  • 儒家思想與中國書法
    漢代儒家大一統思想的形成使得趙壹《非草書》得以站在正統思想的背景下對書法明確提出文化本位的要求,即書法必須遵循儒學的理念和價值範式。同時,這也成為漢代以後書法理論所論述的首要文化內容。3儒家對書法審美影響中國書法在儒家思想道、釋精神的哲學基礎上,各個歷史時期形成了特有的審美價值取向,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人「尚質」, 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現在進入21世紀,西方文化潛在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在人一味地徵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後造成了環境的破壞。現在很多西方的思想家甚至是科學家,要求從中國傳統文化、東方傳統文化中去吸收精華,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是可以借鑑的,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就中西文化來說,很難說哪個優哪個劣,應該說是互相取長補短。歸根到底,中西方美學的不同是由於兩種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