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論中和美

2020-12-18 陸陸貞好看

本文乃作者陸陸貞好看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中,其基本的美學思想往往與古代的哲學聯繫在一起,儘管古代的哲學思想流派不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思想活躍的學術空氣,但縱觀我國的書法理論史,受古代哲學思想影響的莫過於儒、道二家,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

孔子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其中心思想就是「中庸」、古人在觀察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運動中,已認識到了事物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已認識到了這矛眉著的雙方只有在相互依存中才能生存和發展;只有保持著一種和諧、統一的相對平衡時,才能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只有保持著一種理智的情感時,才能獲得人生的絕對自由。

《禮記中庸》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記中庸

可知他們已意識到乾坤陰陽的運動和變化,與矛盾的和諧統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又往往有著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這種思想在《易經》和老子的《道德經》中亦有反映,

《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道德經》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而既然自然界以其自身的規律在運動和變化著,因此儒家思想十分強調情感理性的節制,提倡「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如《禮記中庸》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以社會的倫理道德來規範一個人的情感。在另-方面,儒家思想又十分強調「鍥而不捨」的人為努力,在審美趣味和藝術創造上,重視法度,強調技巧,主張通過嚴格的技能訓練,艱苦的人為努力,從而於規律中獲得自由,獲得一種以人工取勝的美,獲得一種中和之美,《禮記經解》的「溫柔敦厚,詩教也」便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禮記經解

儒家美學提倡的「和諧」之美,揭示了藝術內部的客觀規律,儘管「文質彬彬」、「從容中道"被看成是美的最高理想,但他們又理智地認識到這種和諧不是靜止的、絕對的,而是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表現出一種動態的和諧,於各種不協調的因素中求得協調一致。

《周易繫辭》所謂:「物相雜故日文」、「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

就有這方面的意思,這樣就大大地豐富了形式美的表現手法,於相摩相蕩的動態平衡中生生不已,從而產生出無窮的變化。

周易繫辭

合乎情理的和諧和節制就必須合規律,合法度,「」是衡量美的客觀標準。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和諧」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但必須限制在一定的尺度內,即限於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內部規律內動蕩,如果超過了這尺度,便轉化為醜了。

《朱子》日:「二物對待故有文,若相離去,便不成文矣。」

因此,儒家美學十分重視法度,他們不僅在藝術內部的客觀規律中創造美,同時,亦以此作為品評作品的審美尺度,他們認為一切高度成功的創作,在尺度上都是達到一種極為「纖妙」的境地,不容有絲毫的差錯。

朱子

儒家的這種美學思想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極為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儘管儒家要求把各種對立的因素,和諧地統一起來,但這種要求避免矛盾的微化而引起統一體破壞的哲學思想也有其保守的一面,儒家強調情感和諧的節制,在-定程度上又束縛了人類個性的自由發展;儒家重視法度、規矩在一定的情況下又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創造。可幸的是,其不足之處,恰好為道家思想所彌補。老莊哲學強調「無為而治」,提倡「天然之美」,推崇個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抒發,想像的無拘無束。儒家強調於規矩法度中去獲得自由,這是一種以人工取勝的美,道家強調於無拘無束中去獲取法度,但又合規律中的自由,這是一種以天然取勝的靈。這二種哲學思想互為補益,滲透到我國傳統的書畫藝術之中,從而產生出以「」相勝地理法派和以「」相勝的意趣派。千百年來,氣運推移,文質迭尚,遂使我國的書畫藝術產生出眾多的流派和風格,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充滿了無窮的變化。

老莊書法

儒家的「中庸」之道所強調的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觀念貫穿於我國書法理論體系中的每一個方面。儒家美學強調的「」與道家美學強調的「」,二者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矛盾,他們都是在「」的前提下追求「」。儒家又盛讚「」, 《大學》:「誠於中而形於外,」所謂「」,即是「」,是必然的美。這種重真理、重真情、重內質、重內部客觀規律的思想顯示出藝術創作既是一種合規律的活動,又是一種不受規律束縛的自由活動,而恰好作為掌握規律的「」和「無為而無不為」的「」又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古人十分重視技巧和法度的高度熟練,庖丁解牛,郢匠運斤,輪扇斫輪,都是以技能的高度然練,而進入一種自由的境地,這是規律和自由的高度統一。

由於這二種美學思想滲透到我國的書畫藝術之中,由於理智與情感、規律與自由、人工與造化、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因而我國古代的許多藝術家創造出無勳高度簡練,風雅、純樸、自然、和諧的藝術珍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取得了罕見的成就。從面使這二種美學思想,在今天仍富有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以下我們試圖以「中和美」的審美特件、表現方法等方面作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提高書法藝術修養和書法欣賞能力是中國當代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的需要,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書法藝術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審美素質以及強化人格力量諸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功用和優勢。第一,是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需要。書法是我國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少學者稱書法是中國藝術乃至中國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因此,學習和繼承我國這一寶貴文化遺產, 使它發揚光大,是莘莘學子肩負的責任之一,作為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大學生更是責無旁貸。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書法精神的體現傳統哲學思想
    ,陶熔著民族的心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精神,特有的哲學美學思想。在傳統的文學藝術上,在傳統的書法現象上,都充分地表現出來。除前面各節已講到的以外,我們還可以舉述許多例證。傳統詩文重「風骨」,書法亦重「風骨」。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外表模仿拾人牙慧,無傷大雅,然而藝術理念邯鄲學步,便不足稱道了。日韓文化是一種特殊構造,自身沒有發育成熟成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實用性方面進行消化改造,骨子裡依然是土著性。中國的文化是原創文化,日韓是模仿文化,有根本區別,不能無視自身的文化現實。書法的演進一定是從內部突破,而不是從外圍尋找出路。殘酷的市場組織了「現代派」的蔓延。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毛筆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
    人們觀看幾何圖形,從來沒有這種感受和要求,為什麼對書法的結體會產生這種感受和要求呢?因為它是藝術形象,它是在創造生命。人們在以觀照自然萬象及人的各種生產生活形象的心理來觀照書法結字,判斷平正、險絕。結字的基本規律就是自然萬象及生活在具有地心引力的星球上的、人的形體構成和活動形式規律。人是按這一切孕化的形體意態結字的。
  • 傳統文化與書法教學
    書法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但是它的傳承與創新始終離不開漢字文化的根底。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流,處處體現著藝術精神的一種民族性及文化品格的一種本土性,它是藝術生命血脈的一種延續。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脈,它體現的是一種永不腐朽的藝術傳統,有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它本身是無意中發起的,從而漸漸形成一種意境;它本身生於有形,卻慢慢幻化為無形,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品味。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時序性等連續空間形象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書法藝術的創造離不開對漢字書體(字形)、字勢和字義的整體把握,是整合了漢字形、勢、義的抽象造型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寫筆法的技巧
    從甲骨文出現的殷商直到秦漢,字體已由大小篆發展到古今隸,書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未見有言筆法者。反而到魏晉以後,漢字諸體已全部出現之時,竟傳出了許多奇奇怪怪的事:「蔡邕筆法神授」、 「鍾繇向韋誕苦求蔡邕筆法」等等。這是什麼原因?
  • 為何外國文化中沒有書法藝術,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特有產物?
    書法並不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全球的藝術表現形式,事實上,它只存在於中國和一些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在歐美等地都是沒有這種傳統的,他們雖然也講究寫字漂亮,但是並沒有將書法當成一種藝術形式。事實上,如今的國際市場上,書法的熱度雖然很高,但是它們的買家也往往都是中國人,曾鞏、蘇軾、宋徽宗,這些人的書法作品個個價值不菲,但是基本上也都是中國人在買賣。有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除了中國文化的地區,其它地區都不講究書法藝術呢?書法不是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圖的畫,無行的舞,無聲的樂」嗎?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三個歷史階段。一般而言,唐代以前,中國書法藝術的演進是以新書體的出現為主要特徵的,如大篆、小篆、隸書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楷、行、篆、隸、草書五種書體體式完全固定下來。唐代以後,再沒有新的書體出現。在這個歷史條件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就以個性風格的變化為主要特徵。在書體演變過程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漢字書體由甲骨文發展為西周金文,進而發展為小篆、隸書。
  •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五千年來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它是用毛筆書寫漢字並具有審美慣性的藝術形式。書法堪稱中國的「第四宗教」,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儀式感和大眾參與性,故有五千多年來,各時期代表人物燦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顏真卿、黃庭堅、米芾、趙孟、祝允明、王鐸、柳公權、 蘇軾、於博、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等。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墨法、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關係密切。
  •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啟笛書法藝術
    袁守啟,書法藝名,啟笛。山東聊城人,山東大學畢業,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宏觀經濟學、可持續發展學博士生導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管幹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孔子研究院顧問,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兼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書畫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資深理事,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曾任文化部主管的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院長,北京語言大學兼職教授,青島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兼職教授,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等。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作品形式構成和風格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懷素的《苦筍帖》是一件草書作品,線條圓轉厚實,幾乎沒有受到當時成熟的楷書筆法的影響,提按並不明顯,但是空間節奏變化豐富
  • 義大利學者研究中國書法與藝術
    該項目將從多個角度通過探索眾多當代藝術家使用「漢字」的藝術創作實踐,找出書法藝術與當代中國新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情景變化的關係。 談到該項目的研究意義,阿德裡亞娜·伊齊認為:漢字的書寫、代表意義和運用方式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而作為漢字的主要表現形式的書法已經成為當代藝術語言的基本元素。"
  • 金儂:中國書法僅僅是一門藝術嗎?
    我的結論是:把中國書法僅僅看作是一門藝術,這個判斷是有問題的。在我看來,中國書法哪裡是簡單的藝術能夠說的清的,它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極具魅力的藝術性使之成為中華文化的標識。在這個判斷和定義中,中國書法作為藝術的屬性開始讓位於傳統和國學,「一門藝術」讓位於「藝術性」。我認為這是對中國書法價值的重估,意義非凡。
  • 中國書法藝術有哪些分類?
    據近代考證,一般認為中國的漢字起源於距今5000年左右的中國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時期」,先人將其當作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因此產生了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書法。實際上,書體、字體以及書法字體,都指傳統書寫字體、字形的不同形式、區別。傳統意義上,書法體有5種形式,包括行書體、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和楷書體。中國書法歷史悠久,經過3000年的積累與創造,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書法俞發藝術魅力。
  •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趙望來  中國書法歷史長河中,甘肅誕生了一批獨領風騷的書法藝術家,從東漢、兩晉至明清、近現代,他們的身影跨越時空,熠熠生輝。他們在書法道路上探索求變,發揚蹈厲,成為甘肅書法藝術的開拓者、傳承者;他們高揚的書法精神從黃沙漫漫的古代邊塞,走向現代文明浸潤的甘肅,形成了甘肅書法文化的獨特風景。他們就是張芝、索靖、朱克敏、魏振皆等。
  • 優墨書法專注少兒書法教學,助力學校推廣傳統文化教育
    全國政協近日在京召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參會委員就如何更快更好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工作發表意見,認為其核心是解決進什麼、怎麼進的問題。
  • 華夏萬卷書香滿溢 傳承傳統書法藝術
    來源:時刻頭條四川華夏萬卷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萬卷)成立於1996年,是一家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書法類藝術傳承、傳播工作的傳媒公司。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義,以弘揚書法國粹,傳承中華文明為己任。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意象是書法形象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百年一遇可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下面,我們將對書法的外觀形態、內部結構、藝術原理、審美特徵等方面所體現的書法精神進行考察。我們首先從書法的形象問題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