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陸陸貞好看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中,其基本的美學思想往往與古代的哲學聯繫在一起,儘管古代的哲學思想流派不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思想活躍的學術空氣,但縱觀我國的書法理論史,受古代哲學思想影響的莫過於儒、道二家,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其中心思想就是「中庸」、古人在觀察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運動中,已認識到了事物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已認識到了這矛眉著的雙方只有在相互依存中才能生存和發展;只有保持著一種和諧、統一的相對平衡時,才能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只有保持著一種理智的情感時,才能獲得人生的絕對自由。
《禮記中庸》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可知他們已意識到乾坤陰陽的運動和變化,與矛盾的和諧統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又往往有著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這種思想在《易經》和老子的《道德經》中亦有反映,
《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道德經》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而既然自然界以其自身的規律在運動和變化著,因此儒家思想十分強調情感理性的節制,提倡「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如《禮記中庸》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以社會的倫理道德來規範一個人的情感。在另-方面,儒家思想又十分強調「鍥而不捨」的人為努力,在審美趣味和藝術創造上,重視法度,強調技巧,主張通過嚴格的技能訓練,艱苦的人為努力,從而於規律中獲得自由,獲得一種以人工取勝的美,獲得一種中和之美,《禮記經解》的「溫柔敦厚,詩教也」便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儒家美學提倡的「和諧」之美,揭示了藝術內部的客觀規律,儘管「文質彬彬」、「從容中道"被看成是美的最高理想,但他們又理智地認識到這種和諧不是靜止的、絕對的,而是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表現出一種動態的和諧,於各種不協調的因素中求得協調一致。
《周易繫辭》所謂:「物相雜故日文」、「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
就有這方面的意思,這樣就大大地豐富了形式美的表現手法,於相摩相蕩的動態平衡中生生不已,從而產生出無窮的變化。
合乎情理的和諧和節制就必須合規律,合法度,「度」是衡量美的客觀標準。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和諧」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但必須限制在一定的尺度內,即限於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內部規律內動蕩,如果超過了這尺度,便轉化為醜了。
《朱子》日:「二物對待故有文,若相離去,便不成文矣。」
因此,儒家美學十分重視法度,他們不僅在藝術內部的客觀規律中創造美,同時,亦以此作為品評作品的審美尺度,他們認為一切高度成功的創作,在尺度上都是達到一種極為「纖妙」的境地,不容有絲毫的差錯。
儒家的這種美學思想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極為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儘管儒家要求把各種對立的因素,和諧地統一起來,但這種要求避免矛盾的微化而引起統一體破壞的哲學思想也有其保守的一面,儒家強調情感和諧的節制,在-定程度上又束縛了人類個性的自由發展;儒家重視法度、規矩在一定的情況下又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創造。可幸的是,其不足之處,恰好為道家思想所彌補。老莊哲學強調「無為而治」,提倡「天然之美」,推崇個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抒發,想像的無拘無束。儒家強調於規矩法度中去獲得自由,這是一種以人工取勝的美,道家強調於無拘無束中去獲取法度,但又合規律中的自由,這是一種以天然取勝的靈。這二種哲學思想互為補益,滲透到我國傳統的書畫藝術之中,從而產生出以「文」相勝地理法派和以「質」相勝的意趣派。千百年來,氣運推移,文質迭尚,遂使我國的書畫藝術產生出眾多的流派和風格,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充滿了無窮的變化。
儒家的「中庸」之道所強調的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觀念貫穿於我國書法理論體系中的每一個方面。儒家美學強調的「技」與道家美學強調的「道」,二者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矛盾,他們都是在「真」的前提下追求「美」。儒家又盛讚「誠」, 《大學》:「誠於中而形於外,」所謂「誠」,即是「真」,是必然的美。這種重真理、重真情、重內質、重內部客觀規律的思想顯示出藝術創作既是一種合規律的活動,又是一種不受規律束縛的自由活動,而恰好作為掌握規律的「技」和「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又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古人十分重視技巧和法度的高度熟練,庖丁解牛,郢匠運斤,輪扇斫輪,都是以技能的高度然練,而進入一種自由的境地,這是規律和自由的高度統一。
由於這二種美學思想滲透到我國的書畫藝術之中,由於理智與情感、規律與自由、人工與造化、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因而我國古代的許多藝術家創造出無勳高度簡練,風雅、純樸、自然、和諧的藝術珍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取得了罕見的成就。從面使這二種美學思想,在今天仍富有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以下我們試圖以「中和美」的審美特件、表現方法等方面作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