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聯安研究院」,關注公號了解更多
文|聯安研究院 學術顧問 南開大學原校長 侯自新
編者按:侯自新先生在1995至2006年擔任南開大學校長期間,為南開大學的教育改革、學術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值得銘記的貢獻。本文摘自《侯自新教育文集》,體現了侯校長對高等教育與創新文化的探索與思考。當今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所處歷史階段提出的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也是全社會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侯校長在2006年撰寫的文章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深刻的啟發性。作為聯安研究院的學術顧問,侯校長為研究院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和諸多幫助,聯安研究院以本篇文章表達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思考和期望。自主創新,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它不僅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文化是自主創新的先導和基礎。沒有創新文化,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事業就要落空。
創新的文化是創新事業的靈魂。也就是說,只有創新的文化才能營造創新事業發展的氛圍,只有創新的文化才能賦予創新的事業發展的動力,也只有創新的文化才能為創新的事業創造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的文化是以創新的觀念和價值趨向為核心的文化環境。
大學是人類文化的聚集地。中央提出的「發展創新文化」,給中國大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吸收西方優秀文化成果,從而形成新時代的中國創新文化,是當今高校義不容辭的歷史任務。
南開大學
中國有令人自豪的優秀文化傳統,孕育過燦若星辰的創新成果,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華夏兒女的智慧在全球有口皆碑。中國高校首先要進一步深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挖掘民族文化的創新基因,發揚符合時代發展的優良傳統。特別是要努力發掘那些對現代科學發展有積極作用、對現代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文化基因。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存在著一定的與創新文化相背離的成分。我們的先輩科學家重實用而輕理論,邏輯推導分析能力相對欠缺。我們引以為榮的四大發明都是技術發明;中國古代數學家有很大成就,可以把圓周率算得最精確,但並沒有形成歐幾裡得幾何那樣的龐大學科。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近代科學不是誕生於中國,就說明了這一點。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西方思維長於分析而東方思維善於綜合。但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各學科是交叉發展的趨勢,這意味著原來兩種思維均已不能完全適應學科交叉的需要,也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後形成新的主流文化的可能性。因此我們還要吸收國外的包括歷史上積累的優秀成果,把綜合辯證的思維與現代分析手段結合起來,發展新時代的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建設好創新文化、努力營造適宜創新的氛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要特別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其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克服盲目「哈韓」「哈日」等崇洋媚外的心態。中國的青年人理應知道,如果僅僅模仿外國很難有突破性的創新。如果不注重繼承傳統,我們就可能走向西化,在世界舞臺永遠處於從屬地位,只能做墊腳石。只有告別邯鄲學步,才會真正有所創造。
陳省身
華裔世界數學領袖陳省身曾說過:「我的微薄貢獻是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也就是說外國人能夠做到的,證明中國人也能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他有一次在向南開大學學生講科學時說:「美國有幾百所大學開數學系,幾乎每個數學系都有中國教授。所以我開玩笑說「沒有中國人,美國的數學系就開不了門』。我估計美國大學的數學系中將來有四分之一的人是中國人。可見,中國人學習數學是很有機會的。」創新文化必定是「貫通中西」,是兩種文化的精華相融合的產物。陳省身等老一代科學家認為「中國人行」,不僅僅是由於民族氣節,而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刻領悟。
創新文化是一種實踐的產物,因此我們要打開校門,在課堂之外營造創新氛圍,充分發揮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比如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通過各種講座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鼓勵學生到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在校園與社會的交匯點開闊視野。近幾年來,南開大學逐漸形成了「課堂教學一校園文化一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良好育人模式。從2002年起,我們每年設立百萬元的本科生創新科研「百項工程」創新基金,已經資助上千名本科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探索。此舉不但選拔了一批尖子生,更重要的是在校園裡營造了濃鬱的創新氛圍,學生們爭先恐後,十分踴躍。所以,要發展創新文化,就必須為學生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學生培養的水平是體現大學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青年富於創造力,很多名學者本科階段的論文是其第一個工作高峰。中國高校今後要愈加重視創新教育,加強師資建設和師德建設,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開發這些未來科研主力的智慧——這也是創新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
千校一面有悖於創新文化。政府不僅要為創新文化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持,還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會和文化發展上,從體制上支持創新。如目前各界對大學的評價出現了某種物化的趨勢,什麼都拿來量化。須知大學精神、文化內涵是不可以量化的,無法用簡單的指標衡量,而這些「軟」指標其實很「硬」。要給大學一個寬容的環境,鼓勵學校發揚自己的風格。社會是多樣的,按照一種模式去建設大學有違教育規律,也無益於創新文化的孕育。
在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校,每周都有大量的學術報告會,世界各地、各個領域的專家來講學。雖然大部分聽眾並非同行,不見得完全聽懂,但思想有碰撞就有產生火花的可能。再如歐洲一些學校的下午茶,「喝」出了不少諾貝爾獎成果。這都是創新文化氛圍的體現。
一所創新精神和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的大學,一定是世界一流大學。這樣的學校不僅給人帶來精神的升華、藝術的享受和心靈的淨化,還改變著國家的文化生態。為創新文化提供肥沃的土壤。中國大學任重道遠!
聯安研究院是中國首家以「經濟安全」為主題的獨立民間智庫,致力於發展與安全、公共安全和安全科技領域的研究,開創安全與發展的嶄新研究視角,以安全科技創新提升安全的質量和效率,實現「以系統化研究開拓安全大視野」的研究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