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創新文化是中國大學義不容辭的使命

2021-02-08 聯安研究院

點擊上方藍字「聯安研究院」,關注公號了解更多

文|聯安研究院 學術顧問 南開大學原校長 侯自新

編者按:侯自新先生在1995至2006年擔任南開大學校長期間,為南開大學的教育改革、學術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值得銘記的貢獻。本文摘自《侯自新教育文集》,體現了侯校長對高等教育與創新文化的探索與思考。當今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所處歷史階段提出的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也是全社會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侯校長在2006年撰寫的文章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深刻的啟發性。作為聯安研究院的學術顧問,侯校長為研究院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和諸多幫助,聯安研究院以本篇文章表達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思考和期望。

自主創新,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它不僅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文化是自主創新的先導和基礎。沒有創新文化,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事業就要落空。

 

創新的文化是創新事業的靈魂。也就是說,只有創新的文化才能營造創新事業發展的氛圍,只有創新的文化才能賦予創新的事業發展的動力,也只有創新的文化才能為創新的事業創造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的文化是以創新的觀念和價值趨向為核心的文化環境。

 

大學是人類文化的聚集地。中央提出的「發展創新文化」,給中國大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吸收西方優秀文化成果,從而形成新時代的中國創新文化,是當今高校義不容辭的歷史任務。


南開大學

中國有令人自豪的優秀文化傳統,孕育過燦若星辰的創新成果,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華夏兒女的智慧在全球有口皆碑。中國高校首先要進一步深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挖掘民族文化的創新基因,發揚符合時代發展的優良傳統。特別是要努力發掘那些對現代科學發展有積極作用、對現代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文化基因。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存在著一定的與創新文化相背離的成分。我們的先輩科學家重實用而輕理論,邏輯推導分析能力相對欠缺。我們引以為榮的四大發明都是技術發明;中國古代數學家有很大成就,可以把圓周率算得最精確,但並沒有形成歐幾裡得幾何那樣的龐大學科。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近代科學不是誕生於中國,就說明了這一點。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西方思維長於分析而東方思維善於綜合。但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各學科是交叉發展的趨勢,這意味著原來兩種思維均已不能完全適應學科交叉的需要,也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後形成新的主流文化的可能性。因此我們還要吸收國外的包括歷史上積累的優秀成果,把綜合辯證的思維與現代分析手段結合起來,發展新時代的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建設好創新文化、努力營造適宜創新的氛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要特別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其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克服盲目「哈韓」「哈日」等崇洋媚外的心態。中國的青年人理應知道,如果僅僅模仿外國很難有突破性的創新。如果不注重繼承傳統,我們就可能走向西化,在世界舞臺永遠處於從屬地位,只能做墊腳石。只有告別邯鄲學步,才會真正有所創造。


陳省身

華裔世界數學領袖陳省身曾說過:「我的微薄貢獻是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也就是說外國人能夠做到的,證明中國人也能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他有一次在向南開大學學生講科學時說:「美國有幾百所大學開數學系,幾乎每個數學系都有中國教授。所以我開玩笑說「沒有中國人,美國的數學系就開不了門』。我估計美國大學的數學系中將來有四分之一的人是中國人。可見,中國人學習數學是很有機會的。」創新文化必定是「貫通中西」,是兩種文化的精華相融合的產物。陳省身等老一代科學家認為「中國人行」,不僅僅是由於民族氣節,而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刻領悟。

 

創新文化是一種實踐的產物,因此我們要打開校門,在課堂之外營造創新氛圍,充分發揮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比如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通過各種講座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鼓勵學生到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在校園與社會的交匯點開闊視野。近幾年來,南開大學逐漸形成了「課堂教學一校園文化一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良好育人模式。從2002年起,我們每年設立百萬元的本科生創新科研「百項工程」創新基金,已經資助上千名本科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探索。此舉不但選拔了一批尖子生,更重要的是在校園裡營造了濃鬱的創新氛圍,學生們爭先恐後,十分踴躍。所以,要發展創新文化,就必須為學生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學生培養的水平是體現大學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青年富於創造力,很多名學者本科階段的論文是其第一個工作高峰。中國高校今後要愈加重視創新教育,加強師資建設和師德建設,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開發這些未來科研主力的智慧——這也是創新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

 

千校一面有悖於創新文化。政府不僅要為創新文化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持,還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會和文化發展上,從體制上支持創新。如目前各界對大學的評價出現了某種物化的趨勢,什麼都拿來量化。須知大學精神、文化內涵是不可以量化的,無法用簡單的指標衡量,而這些「軟」指標其實很「硬」。要給大學一個寬容的環境,鼓勵學校發揚自己的風格。社會是多樣的,按照一種模式去建設大學有違教育規律,也無益於創新文化的孕育。

 

在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校,每周都有大量的學術報告會,世界各地、各個領域的專家來講學。雖然大部分聽眾並非同行,不見得完全聽懂,但思想有碰撞就有產生火花的可能。再如歐洲一些學校的下午茶,「喝」出了不少諾貝爾獎成果。這都是創新文化氛圍的體現。

 

一所創新精神和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的大學,一定是世界一流大學。這樣的學校不僅給人帶來精神的升華、藝術的享受和心靈的淨化,還改變著國家的文化生態。為創新文化提供肥沃的土壤。中國大學任重道遠!

聯安研究院是中國首家以「經濟安全」為主題的獨立民間智庫,致力於發展與安全、公共安全和安全科技領域的研究,開創安全與發展的嶄新研究視角,以安全科技創新提升安全的質量和效率,實現「以系統化研究開拓安全大視野」的研究宗旨。


相關焦點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從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的「半條被子」,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再到長沙市馬欄山文創園,習近平總書記9月的湖南考察路線其實也正是一條文化傳承發展的路線,對文化產業的守正創新、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啟示。
  •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服務小微經濟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來源:經濟日報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全球發展節奏,其中小微企業受到的衝擊最為明顯。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在6月13日舉辦的「第二屆小微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小微企業發展遇到了很多現實問題,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發展小微經濟,意義非常的重大。數據顯示,小微經濟經過多年發展貢獻了80%的就業,70%左右的專利發明權,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每年新增市場主體的90%以上都是小微企業。
  • 科學網—龐海芍: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三思
    本文從「大學理念變遷與功能的擴展,大學精神與文化面臨的挑戰,素質教育與大學文化的傳承創新」三個視角對大學文化傳承創新這一新的歷史使命做了一些思考。對此筆者表示認同,並且認為,與其說過去大學的文化職能未被充分認識,不如說在當今世界大學的文化價值更需要凸顯。僅從當今社會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兩大不平衡,即「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嚴重失衡,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嚴重失衡」, 就可以肯定,中國的大學亟需肩負起傳承、傳播與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國的大學擔當起文化傳承創新使命乃時代要求、世界需要,意義重大,使命光榮。
  • 南科大積極探索高校文化創新發展路徑,奏響新時代科技大學的文化強音
    2020年12月30日,深圳特區報以《南方科技大學積極探索高校文化創新發展路徑,奏響新時代科技大學的文化強音》為題,刊文對南方科技大學進行了報導。現全文轉載如下。為何這麼多高品位文化活動匯聚於一所科技大學?一所建校僅十年的大學,緣何受到眾多文化藝術名家的青睞?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我們看到的,是一所新時代科技大學在文化建設上的突破和創新、在全面育人上的使命與擔當,以及一所根植於深圳的高校與這座城市在文化發展繁榮上的共同追求。如今,南科大用精彩的文化探索實踐,正在走出一條獨特的高校文化創新發展之路。
  • ...堅定文化自信 擔當文化使命 努力開創中國戲劇和雜技事業發展新...
    黃坤明在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雜技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 擔當文化使命努力開創中國戲劇和雜技事業發展新局面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12月14日,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雜技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 「擔當新時代青年使命 助力文化軟實力提升」素材解讀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青年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被寄予了無限希望。文化傳承,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出成效,有時還得甘於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這也是青年一代要扛起的使命擔當,要傳好的精神財富。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感,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承的同時又有創新,正在成為當下許多年輕人努力的方向。傳承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每個青年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
  • 服務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美國部落學院與大學的使命及其
    二、美國部落學院與大學的三重使命(一)保護與傳承部落(民族)文化,加強民族認同感部落學院與大學是以保護和傳承原住民族語言與傳統文化為首要使命的高等教育機構,是學生了解、搜集、維護與傳承原住民文化遺產的研究基地和學術中心。每個原住民部落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與符號,因此,每一所部落學院都富有保存與傳承每一個部落文化遺產的使命。
  • 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判斷新特徵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判斷,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建設教育強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進入嶄新階段,這給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賦予了新特徵、新使命和新要求。
  • 武俠迷博士遇上13歲京劇少年,文化傳承他們義不容辭
    武俠迷博士遇上13歲京劇少年,文化傳承他們義不容辭 2019-08-25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國家發展需要,就是哈工大的使命
    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玉以《大學與社會,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題作主題報告。、傳授、傳播和創新的基地,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高等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也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中心轉移而轉移。
  • 王寒松代表: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聽了胡錦濤同志的報告,十八大代表、蘭州大學黨委書記王寒松激動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作為高校的黨委書記,王寒松見證了這十年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他說,「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文化傳承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校黨建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 ...堅守初心使命 深化改革創新 努力在服務新格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網財經12月9日訊 12月6日,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在武漢舉辦。中華保險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斌出席大會並發表精彩致辭。以下為致辭實錄:感謝保險行業協會和武漢市政府的邀請,很榮幸能參加這次論壇和大家作交流。
  • 不忘創新生物醫學工程初心 牢記服務人民健康幸福使命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開宗明義,明確了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是8900多萬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時代擔當。
  • 中國政法大學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9年11月9日,由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於北京召開。本次會議旨在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創新發展。
  • 汪恕誠:流域機構是河流代言人 要義不容辭當仁不讓
    (中國水利網9月7日訊) 9月6日,水利部黨組書記、部長汪恕誠在珠委幹部大會上強調,在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新時期和新形勢下,流域機構要理清思路
  • 湖湘文化的現代使命: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湖湘文化的現代使命: 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朱漢民[1] 論文提要:湖湘文化的發展歷史,就是一個參與中華文化建構的歷史
  • 西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周超: 培養"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人才
    創新引領教育,教育創建未來。教育,乃民生之本,強國之基,承載著中國的現在和未來。12月4日,以「創——建未來」為主題的2015新華教育論壇「大國教育之聲」活動在京隆重舉行。來自全國教育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媒體人及各大教育機構的領軍人物齊聚一堂,共同商討中國教育的創新發展之路。    活動中,西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周超接受了專訪,以下是本次訪談的精彩內容:
  • 學習嶽振坤 履行職責使命 創新發展理念
    學習嶽振坤 履行職責使命 創新發展理念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建不久,事務性工作千頭萬緒,思想政治工作首當其衝。作為新單位的成員,務必做到按照新的職能定位,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履行職責使命,創新發展理念。
  • 周玉代表:大學以人才培養為核心 創新文化建設很重要
    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8年全國「兩會」特別報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國強靠創新,創新靠人才。作為「雙一流」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創新人才培養上是如何做的?就相關問題我們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周代表您好!您能給我們談一談目前我國創新人才發展的情況如何?
  • 楊斌:大學創新文化的五個特徵及對文化傳承創新的貢獻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丨楊斌在第七屆清華大學校長杯創新挑戰賽十強決賽上,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教授為我們帶來了主題為「大學創新文化的五個特徵及對文化傳承創新的貢獻」的分享。楊教授指出,大學的科研創新文化,對於整體社會文化有重要價值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