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思辨傳統與科學精神(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1 光明數字報

    對現實生活最有功利價值的科學,在它的發端處卻不是出自功利的欲求。在西方文化的視野中,科學首先是作為一種探求世界本原、安頓人類心靈的文化而存在,其次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第一生產力」。也許,對科學抱有的功利性期待越多,距離真正的科學也就越遠。今天,我們回顧古希臘思辨傳統與西方科學精神的關係,正是要重新審視科學得以發展的文化土壤,從只把科學視作工具而一味應用的局限中走出來,向人類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枯竭的思維源泉致敬——

 

    閒暇和詫異

 

    西方的自然科學是從古希臘的自然哲學中分離出來的,西方的科學精神也由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傳統直接塑造。亞里斯多德曾經歸納過進行哲學思辨的兩個條件:一是閒暇的時間,二是詫異的眼睛。在這裡,「閒暇」是前提。如果一個人終日為生計奔波,吃了這頓飯,還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他是沒有心情來研究哲學的。當時,古希臘擁有比其他任何民族都要發達的奴隸制,貴族因此享有充分的閒暇。而絕大部分的古希臘哲學家都是貴族出身,他們不必為生計操勞,因此才能專門從事純粹思辨的活動。正如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所說的:「無論人們對於容許奴隸制存在的社會制度懷有怎樣的想法,但正是從上面那種意義的君子那裡,我們才有了純粹的學問。」

 

    哲學是貴族的精神,哲學家也是精神上的貴族。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是人的本性,哲學家研究哲學不是為了經世致用,而是因閒暇而沉思,因沉思而詫異,因詫異而求知,因求知而滿足:「不論現在還是過去,人們只是由於詫異才開始研究哲學,他們起初對眼前的一些問題感到困惑,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較大的問題。」

 

    能夠利用閒暇從事哲學思辨,是古希臘人的特殊之處。古希臘貴族崇尚的高尚活動是戰爭、遊獵和思辨。最後一項風尚造就了一批職業哲學家。從詞源學上看,西文的「學校」(School),就是由希臘文「閒暇」派生出來的。學校是柏拉圖之後哲學家們活動的主要場所,他們在此研究和傳授知識。由於哲學在古希臘是一門獨立而崇高的職業,所以,這裡的哲學家不像印度哲學家那樣屬於僧侶階層,也不像中國哲學家那樣屬於官宦階層,而是屬於自由的貴族階層。哲學的這種職業化傾向反過來又促進了希臘民族思辨精神的發展,結果形成了希臘民族特有的靜觀、思辨的性格。這種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古希臘造就了高於周圍民族文化的科學理論。比如,埃及人雖然最早從經驗中總結出幾何測量規則,但古希臘人卻在此基礎上構造出幾何學的演繹體系;巴比倫人雖然早就開始了天文觀察,但古希臘人卻利用觀察材料提出了天文學的思辨理論。

 

    自由與真理

 

    古希臘哲學家對思辨生活的態度體現了古希臘人對心靈自由的追求。拉爾修在《明哲言行錄》中記載說,最早使用「哲學家」一詞的是畢達哥拉斯。當弗裡阿西亞的僭主勒翁問畢達哥拉斯是什麼人時,他回答說:「一個哲學家。」他繼而解釋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哲學家生來就是尋求真理的。」在這裡,畢達哥拉斯明確地將哲學家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從而也就把自由和真理聯繫在了一起:哲學是一門為知而知,為思辨而思辨的學問,它以真理為最終歸旨,而不服從於任何物質利益和外部目標,因而是唯一自由的學問。哲學家,過的則是一種心靈的生活,把玩的是純粹理智的思維活動,因而是唯一自由的人。

 

    按照這種理解,純粹的理智思辨正是通向心靈自由和真理之路的不二法門。對於思辨的主體而言,哲學家們進行的是純粹理智的活動,這種活動不但不需要藉助外在的經驗,反而還要擺脫外在的經驗束縛。否則,這種活動就不再是「純粹心靈的」了。而對於思辨的內容而言,哲學家們追問的問題,或者是純粹理智的思維詭辯,或者是普遍、無限、超驗的終極性的問題,都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回應和驗證。但是,正是這種在今天看來與現實生活完全脫節、毫無實際效用的哲學思辨,卻構成了科學的最初形態,也成為了推動科學發展的不竭動力。

 

    比如,古希臘哲學家們提出的第一個哲學問題就是: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這個問題不但在提問方式上是以認識論的形式提出的,而且在內容上也是超越經驗的。最早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的是伊奧尼亞學派的泰勒斯。他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據後來的亞里斯多德說,泰勒斯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大概是基於兩方面的考慮:首先,他觀察到萬物都以溼的東西為養料,熱本身就是從溼氣裡產生的,靠溼氣維持。再者,萬物的種子都有潮溼的本性,而水是潮溼本性的來源。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種對本原問題的猜測非常荒唐,甚至非常可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以泰勒斯為代表的那一批古代哲學家是幼稚的。因為真正推動科學進步的並不是對「世界本原」這個問題的具體回答,而是對這個問題的持續追問。事實上,對於無限的世界而言,任何具體的回答都不可能具有普遍的意義。因為人憑肉眼,很難對世界得出超越經驗的結論。即使得出結論,也很可能是一種推測或者思維跳躍,很容易被推翻或證偽。因為我們僅僅能夠看到世界的一部分,而無法看到整個世界。而「世界的本原」這個問題,恰恰是對整個世界發問的。在這裡,經驗是無效的,唯有靠人的思辨。正因為此,後來的西方哲人和科學家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究著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從而推動著科學在不斷證偽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昌明。同時,追求真理而不佔有真理,也成為了塑造西方文化傳統的科學精神。

 

    有用與無用

 

    古希臘的思辨傳統,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濃厚的超功利特徵。但這種超功利的取向,反而為西方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先進的技術文明,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關於泰勒斯,有個故事。據說有一次,他邊走邊思考問題,不慎跌倒在水坑裡。一個婢女嘲諷他說:「真可笑,你連身邊的事都看不到,卻總是想天上的事。」泰勒斯一時竟無法反駁。後來,他用實際行動駁斥了那個庸俗的婢女。他夜觀天象,知道來年的橄欖將獲豐收,便事先租賃了當地全部的榨油坊。果不其然,橄欖豐收了。於是,泰勒斯將榨油坊高價出租,獲得了一筆巨大的利潤。亞里斯多德對此曾有精彩點評:「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他的興趣並不在這裡。」而黑格爾的評語更是毫不客氣:「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

 

    正是這種為思辨而思辨,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演繹出了西方「智」的傳統。當然,古希臘時期也曾經出現過以智慧謀求功利的現象,但卻沒有成為正統。比如,在古希臘中期,西方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帶有明顯功利化傾向的思潮——智者運動。這裡的智者,專指那些以傳授智慧為職業,並在公眾事業中有所成就的人。他們雖然是有智慧的人,但卻不是愛智慧的人,因為他們傳授智慧的目的是要培養能夠在政治活動中獲勝的人才,同時向學習者收取學費。對他們來說,智慧僅僅是用來滿足功利目的的手段。這一點,遭到了後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強烈批評。柏拉圖就把此類智者斥為「批發或零售精神食糧的商人」。

 

    即使在學說方面,智者與古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家也迥然相異。智者關注的焦點不再是對自然的思辨和對宇宙本原的思考,而是對人生和社會的辯論。他們的精力主要用於口頭爭辯,而不是著書立說。正因為如此,「智者」幾乎成了「詭辯」的代名詞,遭到了歷代哲學家的鄙視,很快被打入了冷宮。而純粹的理智思辨卻登上了大雅之堂,不僅打造了西方兩千多年的形上學傳統,而且直接成為了近代科學的濫觴。

 

相關焦點

  • 古希臘的思辨傳統與科學精神(下)
    有限與超越     在古希臘時期,對哲學思辨的崇尚之所以最終升華為一種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還在於古希臘人對人性本質的理解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態度。這就意味著,帶有濃厚科學探索意味的哲學思辨不僅是少數貴族哲學家把玩的思維遊戲,而且還是一種能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和個體生命價值的文明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意義上的科學,本身就是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此,伊甸園的神話就是一個富有象徵性的文化隱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由於偷食禁果的原罪,人將永遠受到沉重肉身的羈絆。
  • 古希臘文明的形成及其特徵-光明日報-光明網
    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在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這片面積不大、也不算富饒的區域,希臘人廣泛繼承和融合了本地及東方文明的優秀成果,並將其發揚光大,創造了燦爛的希臘古典文化。在說希臘語的希臘人到來之前,數千年來陸續由西亞北非移居此地的說非希臘語的「皮拉斯基人」,已有豐厚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積澱。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第二,以創造性思維對西方譯論流派進行變異,在世界譯論流派史上刻上中國的名字。第三,以中國文化的整體性,去整合西方片面精確的譯論,使之在更高的文化層次上得以整合與優化。    建立中國翻譯學,我們要立足於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思維方式,從本民族的語言與文化現實出發,從漢-外、外-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的實際情況出發,描寫翻譯實踐過程,展開翻譯理論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偉大抗疫精神,讓我們的前行更有力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編者按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光明網:做好傳統文化 在網民中豎起一面旗幟
    光明網 副總編輯張寧   非常高興能夠藉此機會介紹一下光明網近一年以來關於「淨化網絡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網際網路正能量」等一系列的活動,以及我們與「子曰師說」訂閱號精誠合作、精心推出的弘揚傳統文化和國學知識的一些欄目。
  • 「吳健雄精神」與高職德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針對當前德育的現狀,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積極倡導以「愛國、創新、求實、律己」的「吳健雄精神」引領學校的德育工作,增強了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吳健雄教授長期從事實驗室工作,做實驗既細緻,又嚴謹,為證實和發現一些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明;她從不滿足於已有的成果,總是在不斷追求,不斷創新。我們以為「吳健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和勇於質疑、敢於突破的創新精神。
  • 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談西北聯大精神
    本站訊(學生記者 王芷璇)第四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於11月28日在天津大學北洋園報告廳舉行,記者專訪了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  問:三年前光明日報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初衷發起了對西北聯大精神研究?  答:說到為什麼發起西北聯大的研究,就要說到我們的同事。我們光明日報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大家有什麼好的選題,就會集體討論。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我就發現,這是一個過去人們討論得較少,而又必須讓全國人民知道的事情。
  • 《草木蔥蘢》:撲向綠野的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光明日報-光明網
    然而,由於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科學教育落後,加之國人的思維長於直覺而疏於邏輯,所以知識和學理形態的植物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初,才由志在科技救國的青年才俊從國外引入。此後近半個世紀,我國第一代植物研究者篳路藍縷,含辛茹苦,在極端困難、簡陋乃至險惡的條件下,捧出了一批堅實的成果,顯示出植物分類學在中國最初的生命力。
  •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懂得了神熊崇拜的深遠大傳統,理解了神話思維將熊的冬眠習性(古人稱熊為「蟄獸」)看作死而復生的象徵,那麼華夏先民從東亞大陸上最大的食肉動物熊的形象中抽象得出「能」的概念,也就順理成章了。從伏羲號黃熊,到黃帝號有熊,再到楚國近三十位國王爭相以熊為號的奇特命名現象,小傳統的符號之謎,怎樣在大傳統的文化整體關聯中得到理性認識,於此可見一斑。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最早的科學期刊——《科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第一個民間社團和科學雜誌社。    《科學》月刊的創刊號於1915年1月在上海發行。辦刊方針是「求真致用兩方面當同時並重」。當時發表的文章可歸納為科學通論、各科知識、科學史與科學家、科教事業發展、科學新聞與知識小品6大類。    1915年,愛迪生致函趙元任,祝賀《科學》雜誌創刊。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適彼樂土,遊彼樂鄉,鴻鵠一舉,排雲直上。        畏戰者恆曰:徐方乃四戰之地,故民無百年之安,城無越代之完。此論亦似是而非者焉。夫戰,非河山之誘也,非城郭之招也。無喋血之將,何以有屠城之悲?無好戰之徒,何以有頻戰之亂?故止戰,在理政而解紛,又控驕以任賢;此乃弭亂之大道、求治之重典。若遇外戰,則敵我不兩立,家國無兩全;衛國為本,御辱當先,又何懼乎兵兇而戰險?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光明網抖音這裡有風姿綽約的自然風光這裡有博大精神的人文景觀這裡有包羅萬象的宗教文化這裡有欣欣向榮的社會經濟這裡有敢拼會贏的閩南精神這裡還有你想要的詩與遠方遠方不遠 等你到來……
  • 通識教育對藝術人才培養的作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思想,起源於歐洲,成形在美國。而引入通識教育,將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將他們培養成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    受傳統的「培養專業化人才」思維的影響,我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一直以來都比較單一。多數院校在研究生階段以前依然沿用傳統的美術繪畫教育方式,即圖式中心論的單一知識結構、技法逐次升級的重複教學,以及側重於表象資料收集的寫生式實踐環節。
  • 與共和國同行 在新時代閃耀 ——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
    20世紀60年代,在《光明日報》的學術平臺上,曾發生過多次著名的學術爭論:1959年關於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著作權的爭論;1959年的「為曹操翻案」;1963至1964年關於「時代精神」的討論;1965年關於《蘭亭序帖》真偽問題的辯論……這其中,「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光明日報》70年曆程中最熠熠生輝的一頁。
  • 太極圖的數學表達-光明日報-光明網
    如此看來,弦、勾股定理和圓的本質內涵是一致的,動則為圓,靜則為矩,都是關於「一」的哲學和科學。實際上,源於我國魏晉時期的玄學,已經是在先秦易學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關於陰陽消長、此消彼長的哲學思辨和《周髀算經》《九章算術》關於圓、勾股定理的數形學理分析基礎之上才興起的,它一直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後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