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學期刊最早創始於1915年。
191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們憂心國事,抱定「科學救國」的理想,發起出版了《科學》(Sci-ence)月刊,以「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為宗旨。發起人是任鴻雋,參與者有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等9人。同年,在美國的倚色佳小鎮還成立了中國科學社,首任5位董事是:任鴻雋(會長)、趙元任(秘書)、秉志(會計)、胡明復和周仁。這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第一個民間社團和科學雜誌社。
《科學》月刊的創刊號於1915年1月在上海發行。辦刊方針是「求真致用兩方面當同時並重」。當時發表的文章可歸納為科學通論、各科知識、科學史與科學家、科教事業發展、科學新聞與知識小品6大類。
1915年,愛迪生致函趙元任,祝賀《科學》雜誌創刊。其中寫道「《科學》證明了我一直持有的觀點:世界正在見證一個最偉大的現代奇蹟,一個偉大國家——中國覺醒到文字教育是國家強盛和進步的根本。」
1918年,中國科學社社長任鴻雋和《科學》雜誌編輯部長楊銓回國,中國科學社由此移歸國內。
1927年,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相繼成立。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會和領導成員中除少數幾人外,都是中國科學社成員,例如總幹事楊銓、氣象所所長竺可楨、地質所所長李四光等。從此,中國科學社的作用慢慢被中央研究院代替。
1934年《科學》改版,由傳播知識為主轉變為正式的學術刊物,宗旨為「其宗略規託英國《自然》周刊,美國的《科學》,德國之《自然科學》等雜誌」。
1949年至1950年,中央研究院遷往臺灣,新中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社留在上海繼續活動,但由於是私立民間社團,難以為繼。
1951年《科學》停刊。1959年中國科學社宣告解散,全部資產移交中國科協。
《科學》給我們的啟示是:
1.抱著「科學救國」的偉大目標,積極傳播科學知識
《科學》創刊於20世紀初期,當時中國正處於經濟科學落後、受列強欺凌的水深火熱之中。發刊詞中強調國家富強與科學有直接聯繫「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幸」。
2.科學社團與《科學》刊物聯繫緊密
在辦《科學》的同時,留美學生成立了中國科學社,通過募捐的方式在中國開展科學研究。中國科學社是中央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的前身,成立之初即分幾個學部開展活動,各學部的負責人大都是中國科學社成員。後來《科學》作者群中有28人當選為1948年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例如華羅庚、嚴濟慈、葉企孫等。
3.具有中國特色,結合中國實際
當時中國的一些重要科學成果都發表在《科學》上,例如1928年發表了《中國第四紀人骨之發現》(翁文灝)、《航空與天氣》(竺可楨)、《在當代物理學中的確定率與因果率》(嚴濟慈)等。
4.艱苦奮鬥,創辦者具有發展、傳播科學的獻身精神
趙元任在自傳中說,在初期「試圖節約我們微薄的收入,以便使中國科學社得以維持。我們一位康奈爾同學鄧宗瀛發起了一個經濟上的節食競賽,一些時候是每天5角,另一些時候則是每天3角5分,很快我們兩人便都因感冒而躺倒」。
胡明復說過「我們不幸生長在現在的中國,只可做點提倡和鼓吹科學研究的勞動,現在科學社的職員社員不過是開路的小工,哪裡配稱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將來果能與西方並駕齊驅,造福人類,便是今日努力科學社的一班無名小工的報酬。」 (本文摘編自作者在第31期「雙清論壇」上的報告,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