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科學期刊——《科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5 光明數字報

    中國的科學期刊最早創始於1915年。

    191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們憂心國事,抱定「科學救國」的理想,發起出版了《科學》(Sci-ence)月刊,以「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為宗旨。發起人是任鴻雋,參與者有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等9人。同年,在美國的倚色佳小鎮還成立了中國科學社,首任5位董事是:任鴻雋(會長)、趙元任(秘書)、秉志(會計)、胡明復和周仁。這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第一個民間社團和科學雜誌社。

    《科學》月刊的創刊號於1915年1月在上海發行。辦刊方針是「求真致用兩方面當同時並重」。當時發表的文章可歸納為科學通論、各科知識、科學史與科學家、科教事業發展、科學新聞與知識小品6大類。

    1915年,愛迪生致函趙元任,祝賀《科學》雜誌創刊。其中寫道「《科學》證明了我一直持有的觀點:世界正在見證一個最偉大的現代奇蹟,一個偉大國家——中國覺醒到文字教育是國家強盛和進步的根本。」

    1918年,中國科學社社長任鴻雋和《科學》雜誌編輯部長楊銓回國,中國科學社由此移歸國內。

    1927年,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相繼成立。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會和領導成員中除少數幾人外,都是中國科學社成員,例如總幹事楊銓、氣象所所長竺可楨、地質所所長李四光等。從此,中國科學社的作用慢慢被中央研究院代替。

    1934年《科學》改版,由傳播知識為主轉變為正式的學術刊物,宗旨為「其宗略規託英國《自然》周刊,美國的《科學》,德國之《自然科學》等雜誌」。

    1949年至1950年,中央研究院遷往臺灣,新中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社留在上海繼續活動,但由於是私立民間社團,難以為繼。

    1951年《科學》停刊。1959年中國科學社宣告解散,全部資產移交中國科協。

    《科學》給我們的啟示是:

    1.抱著「科學救國」的偉大目標,積極傳播科學知識

    《科學》創刊於20世紀初期,當時中國正處於經濟科學落後、受列強欺凌的水深火熱之中。發刊詞中強調國家富強與科學有直接聯繫「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幸」。

    2.科學社團與《科學》刊物聯繫緊密

    在辦《科學》的同時,留美學生成立了中國科學社,通過募捐的方式在中國開展科學研究。中國科學社是中央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的前身,成立之初即分幾個學部開展活動,各學部的負責人大都是中國科學社成員。後來《科學》作者群中有28人當選為1948年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例如華羅庚、嚴濟慈、葉企孫等。

    3.具有中國特色,結合中國實際

    當時中國的一些重要科學成果都發表在《科學》上,例如1928年發表了《中國第四紀人骨之發現》(翁文灝)、《航空與天氣》(竺可楨)、《在當代物理學中的確定率與因果率》(嚴濟慈)等。

    4.艱苦奮鬥,創辦者具有發展、傳播科學的獻身精神

    趙元任在自傳中說,在初期「試圖節約我們微薄的收入,以便使中國科學社得以維持。我們一位康奈爾同學鄧宗瀛發起了一個經濟上的節食競賽,一些時候是每天5角,另一些時候則是每天3角5分,很快我們兩人便都因感冒而躺倒」。

    胡明復說過「我們不幸生長在現在的中國,只可做點提倡和鼓吹科學研究的勞動,現在科學社的職員社員不過是開路的小工,哪裡配稱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將來果能與西方並駕齊驅,造福人類,便是今日努力科學社的一班無名小工的報酬。」   (本文摘編自作者在第31期「雙清論壇」上的報告,題目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當代科學哲學的唯物論轉向-光明日報-光明網
    【論點摘編】     1938年,賴辛巴赫為科學哲學確立了「發現的語境」與「辯護的語境」之間的二分這一原則,此後,科學哲學就一直研究「科學理論」,排斥「科學實踐」,使哲學中的科學形象與實踐中的科學相衝突,由此導致各種反科學思潮泛起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古希臘的思辨傳統與科學精神(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現實生活最有功利價值的科學,在它的發端處卻不是出自功利的欲求。在西方文化的視野中,科學首先是作為一種探求世界本原、安頓人類心靈的文化而存在,其次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第一生產力」。也許,對科學抱有的功利性期待越多,距離真正的科學也就越遠。
  • 科學利用清輯《全唐文》-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書話】    編者按    清輯《全唐文》規模宏大,資料豐富,但不注錄文出處,不列校勘記。但倘若以此為據,對此書加以無差別的對待,卻是不科學的。此書存在的問題,儘管有勞格、岑仲勉、陳尚君諸家指正,但還是有相當多未能發現,至今影響人們對它的科學利用。有鑑於此,復旦大學中文系夏婧博士窮十年之力,寫成《清編全唐文研究》一書,對清輯《全唐文》的編纂成書、文獻構成詳加探研,揭出了很多從前未能發現的問題,將唐文研究紮實推進了一大步。
  • 破除「SCI至上」之後,如何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光明日報》刊發專家...
    一起看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志民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評價與時俱進 科研回歸初心》↓↓↓評價與時俱進 科研回歸初心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和「過度追求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上線出版-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由該院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衛星導航(英文)》20日正式上線出版。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 光明日報評論員:嘉善"縣域科學發展"實踐的範本意義
    作者:光明日報評論員2013年2月,《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方案》報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批覆後,浙江省嘉善縣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今年2月,新編制的《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發展改革方案》,經國務院審定,由國家發改委批覆實施。
  • 中國最早科普刊物《科學畫報》創刊80年
    中國最早科普刊物《科學畫報》創刊80年   中新社上海11月27日電 題:中國最早科普刊物《科學畫報》創刊80年 啟蒙數代中國人  中新社記者 鄒瑞玥  中國歷史最長、最受讀者歡迎的科普刊物之一《科學畫報》,27日迎來「80大壽」。
  • 2019年《環球科學》最美科學閱讀-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一個科技飛速進步的時代,想要跟上這個時代的腳步並理解這背後的科學意義並不容易。但是閱讀,特別是科學類閱讀則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與時代同步,甚至讓我們能以超越時代的視角來理解當下。
  • 光明日報時評:禁用「近視治癒」等詞彙,這很科學
    【光明時評】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聯合發文,要求規範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加強監管,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恢復」「降低度數」「近視治癒」「近視剋星」等宣傳用語。顯然,這是一個站得住腳,也有充分科學依據的理由,尤其是對近視而言。近視的原因,科學研究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弄清楚。調查表明,20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人口僅有約10%~20%的人近視。但是,到了2015年,中國青少年中近視的比例高達90%。
  • 曹雪濤事件進展:《科學》等期刊已開始核查相關論文|科研圈日報
    · 學術誠信 曹雪濤事件進展:《科學》等期刊已開始核查相關論文兩周前,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11 月 27 日,據《自然》(Nature)報導,在事件涉及的 28 家期刊中,《科學》(Science)、《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和《分子免疫學》(Molecular Immunology)都表示已經得知這一事件,已開始審核涉事論文。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資料圖片光明日報1月10日報導,作為科技成果同行評價、交流、展示的載體,打造國際化、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應有之義。從某種意義上說,誰掌握了科技期刊,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科技話語權。「我們的科技期刊在國際相對地位跟中國的科技水平在國際的相對地位顯然是還不相稱,這就意味著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對於提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馮士新建議:「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學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海外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聚焦共性問題,解決共同難題,深度融入國際學術交流圈。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第一,以現代觀念去整理中國的譯論遺產,探究中國譯論的現代價值與意義。第二,以創造性思維對西方譯論流派進行變異,在世界譯論流派史上刻上中國的名字。第三,以中國文化的整體性,去整合西方片面精確的譯論,使之在更高的文化層次上得以整合與優化。
  • 破「SCI至上」,科研評估如何改進-光明日報-光明網
    (詳見拙作《全球排名和科研評估使大學深處危機》,載《光明日報》2016年8月23日第13版)。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時主導糾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贊同。    《意見》提出,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樹立正確的科研評價導向,此中,有5個原則需要遵循。
  • 以巨大勇氣探索科學真理-光明日報-光明網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貢獻,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列寧主義。列寧根據唯物史觀,深入研究了《資本論》問世以來世界資本主義的新現象新變化,創立了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闡明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徵,揭示了帝國主義時代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指出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 科學的美麗中充滿人文的情懷-光明日報-光明網
    殊不知,這些學問家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隔閡,一些自然科學者也擁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反之,一些人文學家也具有良好的科學涵養,比如赫胥黎、埃切加賴等人。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本次推出的「BBC科普三部曲之《地球:行星的力量》」,便是由這樣一群科學考察者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所做的一種人文考量。這本書是「BBC科普頻道」傾力之作《地球》系列紀錄片的收官紀念品。
  • 《草木蔥蘢》:撲向綠野的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部作品作為中國科學院、中國作協和中國科協聯袂組織的「創新報國」文叢之一,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植物分類學在自然、歷史和人的三維空間裡獲得了充沛而生動的展現。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繁茂的植物資源,同時也催生了國人由來已久的從感性和經驗入手對植物的認知與利用。
  • 擴大視野 科學探索「最早中國」
    (孫慶偉:《夏文化探索:態度、方法與證據》,《光明日報》2019年3月4日第14版)所謂「終極目的」、所謂「人文關懷底色」,翻譯一下,其實就是指,夏代是否為信史的結論關涉研究者是否擁有中華民族感情的問題。或者說,其中一個方面的意思就是:凡不將夏代當作信史的學者,就缺乏這種感情;沒有了這種感情,就會讓「考古學淪落為冰冷的技術研究」。我對這種說法是不以為然的。
  • 中國理論語言學的使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澄清誤解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奉行人文精神的語言科學要儘量與自然科學保持距離。實際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不僅相互差異,還相得益彰。語言科學只有自覺把科學精神內蘊其中,才能更富於清晰性、準確性,發揮更大作用。    範式與方法。一些研究者習慣以西方語言學範式為標尺來看待中國語言學,認為中國的研究只有方法而無方法論,只有語言研究而無語言學。這種觀點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