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摘編】
1938年,賴辛巴赫為科學哲學確立了「發現的語境」與「辯護的語境」之間的二分這一原則,此後,科學哲學就一直研究「科學理論」,排斥「科學實踐」,使哲學中的科學形象與實踐中的科學相衝突,由此導致各種反科學思潮泛起。進入新世紀,科學哲學界開展自我反思,唯物論成為學者討論的核心主題之一。《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4期刊發一組文章,圍繞當代科學哲學的唯物論轉向展開討論。蔡仲在《科學哲學為何要回到「唯物論」?——從「數學與善」的關係來看》一文中指出,科學或數學的模式如果過於抽象化,脫離了其得以出現與演化的生活或實踐世界,就會「錯位」地傳播一套科學或數學形象,使科學哲學的研究誤入歧途,並最終導致文化意義上的「科學危機」。解決這種誤讀的正確途徑就是恢復被主流科學哲學顛倒了的數學家與科學家的實踐、作品與哲學重構之間的關係,從「科學實踐」的角度去重審科學哲學的合理性問題。這就是當下科學哲學轉向唯物論的起因。邢冬梅、高盼在《生成中的科學——「唯物論轉向」的哲學意義》一文中指出,「唯物論轉向」使科學哲學轉向了科學實踐的舞臺,擺脫了科學實在論與社會建構論共享的表象主義的兩難困境,讓我們從表象走向操作、走向實踐。唯物論轉向引起的科學觀上的重要變化是從認識的反映論走向了本體的生成論,展現出科學的歷史性。劉鵬在《拉圖爾論「物」——走向新唯物論的科學哲學》中,以拉圖爾為例考察了唯物論中「物」的哲學內涵及其對唯物論轉向的意義,並指出人類的生存狀態已被科學和技術徹底改造了,哲學家們需要做的不再僅僅是用哲學的方法反思科學從而將科學哲學限定在認識論的領域,相反,我們的哲學關注需要立足於被科學和技術所改造過的現實,並基於此來建構一種新的哲學,這才是當代新唯物論的科學哲學所展現出來的哲學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