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科學哲學的唯物論轉向-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論點摘編】

 

    1938年,賴辛巴赫為科學哲學確立了「發現的語境」與「辯護的語境」之間的二分這一原則,此後,科學哲學就一直研究「科學理論」,排斥「科學實踐」,使哲學中的科學形象與實踐中的科學相衝突,由此導致各種反科學思潮泛起。進入新世紀,科學哲學界開展自我反思,唯物論成為學者討論的核心主題之一。《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4期刊發一組文章,圍繞當代科學哲學的唯物論轉向展開討論。蔡仲在《科學哲學為何要回到「唯物論」?——從「數學與善」的關係來看》一文中指出,科學或數學的模式如果過於抽象化,脫離了其得以出現與演化的生活或實踐世界,就會「錯位」地傳播一套科學或數學形象,使科學哲學的研究誤入歧途,並最終導致文化意義上的「科學危機」。解決這種誤讀的正確途徑就是恢復被主流科學哲學顛倒了的數學家與科學家的實踐、作品與哲學重構之間的關係,從「科學實踐」的角度去重審科學哲學的合理性問題。這就是當下科學哲學轉向唯物論的起因。邢冬梅、高盼在《生成中的科學——「唯物論轉向」的哲學意義》一文中指出,「唯物論轉向」使科學哲學轉向了科學實踐的舞臺,擺脫了科學實在論與社會建構論共享的表象主義的兩難困境,讓我們從表象走向操作、走向實踐。唯物論轉向引起的科學觀上的重要變化是從認識的反映論走向了本體的生成論,展現出科學的歷史性。劉鵬在《拉圖爾論「物」——走向新唯物論的科學哲學》中,以拉圖爾為例考察了唯物論中「物」的哲學內涵及其對唯物論轉向的意義,並指出人類的生存狀態已被科學和技術徹底改造了,哲學家們需要做的不再僅僅是用哲學的方法反思科學從而將科學哲學限定在認識論的領域,相反,我們的哲學關注需要立足於被科學和技術所改造過的現實,並基於此來建構一種新的哲學,這才是當代新唯物論的科學哲學所展現出來的哲學抱負。

 

相關焦點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1952年,他在中國人民大學進修一年後,回到北大做蘇聯哲學專家的助手,幫助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從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便成了他終生的事業。    黃枬森是當代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家和哲學教育家。
  • 孟子公開課課程安排-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辦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   鄒城市人民政府、光明日報國學版     授課地點:鄒城市擇鄰山莊會議中心    第一講 從孔子到孟子(2013年4月27日上午)    主講人:牟鍾鑑(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批判性之維-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批判」並不是馬克思哲學的特權。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這意味著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反思性、批判性的活動,真正的哲學家都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當我們強調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批判性之維時,我們必須追問:什麼是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所針對的對象?他是如何將自己的批判與當時所流行的各種哲學批判區別開來的?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有何特徵?
  • 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
    陽明心社學習群同學提問: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
  • 我是《光明日報》的「老作者」|「往事只能回味」系列(之五)
    檢索我發表過的文章目錄,發現自1999年第一次在該報發文至今,我在這個報系已經發表了34篇文章,其中《光明日報》25篇、《中華讀書報》9篇,具體情況如下:(1)《二十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特點》,《光明日報》1999年3月12日(2)《應重視哲學「文體」問題的研究》,《光明日報》2001年2月13日(3)《馬克思是『哲學終結論者』
  • 當代科學哲學的庫恩挑戰
    當代科學哲學的庫恩挑戰 2016年05月31日 07: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曹天予 字號 內容摘要:科學哲學與其他以科學為對象的學科領域(如科學社會學或科學傳播學)不同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中國最早的科學期刊——《科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的科學期刊最早創始於1915年。    191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們憂心國事,抱定「科學救國」的理想,發起出版了《科學》(Sci-ence)月刊,以「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為宗旨。發起人是任鴻雋,參與者有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等9人。
  • 古希臘的思辨傳統與科學精神(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現實生活最有功利價值的科學,在它的發端處卻不是出自功利的欲求。在西方文化的視野中,科學首先是作為一種探求世界本原、安頓人類心靈的文化而存在,其次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第一生產力」。也許,對科學抱有的功利性期待越多,距離真正的科學也就越遠。
  • 「相向而行」之誤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當代「相向而行」常被用於外交場合,如:「中方願意與日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動兩國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光明日報》)、「要推動中日關係進一步改善,需要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人民日報·海外版》)。
  • 中國當代哲學的哲學理解
    中國當代哲學的哲學理解 2019年09月12日 09: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8年第3期 作者:樊志輝 字號 內容摘要:當今中國哲學界對哲學的理解聚訟不已,尚未實現自己的哲學研究的問題聚焦。
  • 在後現代轉向中探討當代美學問題
    我們如何理解和闡釋美學或藝術哲學中的這種巨大轉變,便成為了今日美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建盛博士的《後現代轉向中的美學》,正是一部力圖在現代與後現代的轉向中理解和闡釋美學或藝術哲學轉變的著作。
  • 文化哲學:是什麼和為什麼-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學科分類角度來看,文化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者從哲學研究的理論高度出發,通過對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而展開研究和論述的哲學理論。這裡之所以強調「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是因為只有明確回答了「文化是什麼」和「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這兩個基本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對文化哲學究竟研究什麼、又是如何進行研究的,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 訓詁學及其在當代的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東漢許慎盡20年之力,作了一部《說文解字》,系統總結了漢字的表意特點,把文字和經典具體結合,也把文字訓詁學引向科學。     訓詁學是解讀經典的工具,它有三個基本方法:一個是以形索義,也就是利用漢字的表意性來解釋古代典籍。例如,我們常常稱胸無點墨、文化素養不足的人為「郁樸之人」,怎麼解釋?
  • 光明日報哲學版:中國哲學之道
    就不同的哲學家而言,文德爾班認為「所謂哲學,按照現在習慣的理解,是對宇宙觀和人生觀一般問題的科學論述」;羅素則認為「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他以為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剩餘的那一片「無人之域」,即「思辨的心靈所最感到興趣的一切問題」,就是哲學。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詩詞的當代價值、創新與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雖然後來的發展是胡適等新文化運動先驅者提倡的白話體新詩一騎絕塵,獨佔了現當代詩歌史和詩歌理論史,其實,舊體詩領域的詩體探索一直不絕如縷。王國欽熟諳現當代詩體創新探索之得失,明確提出「度詞」的概念,他不僅致力於實驗性創作,而且不斷進行理論探討,先後撰寫了《度詞:為自度曲正名的最佳選擇》《度詞:當代詩詞創新中的技術革命》等系列論文,對度詞的身份定位與創作技巧,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闡發。
  • 技術哲學的轉向
    不過,就後來的發展而言,20世紀60年代上半期還是留下了思想資源,讓第二代的哲學家能走出第一代技術哲學所描繪的單一化負託邦。  首先是技術哲學的相關學科―――科學哲學―――在1962年有兩本名著出現:卡爾?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和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波普爾謙虛的科學可錯性觀點,背後是一種對知識可以積累的樂觀。
  • 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讀《大眾哲學》
    艾思奇《大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精品力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重讀《大眾哲學》,感悟經典魅力,傳承經典精神,對於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重要意義。《大眾哲學》是艾思奇同志在上世紀30年代為通俗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共出了五十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