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批判性之維-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詞——「批判」。無論是早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還是後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都把理論的鋒芒指向所生活的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思想觀念。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馬克思將這種批判與辯證法聯繫起來,指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可以說,批判理論構成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內核,並在《資本論》中達到了其思想的制高點。

 

    但「批判」並不是馬克思哲學的特權。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這意味著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反思性、批判性的活動,真正的哲學家都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當我們強調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批判性之維時,我們必須追問:什麼是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所針對的對象?他是如何將自己的批判與當時所流行的各種哲學批判區別開來的?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有何特徵?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是重新展現馬克思哲學活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面對當代發達國家及其思想觀念的理論基礎。

 

從理性批判到對理性的批判

 

    馬克思開始接觸哲學時,接受的是以黑格爾哲學為底色的理性哲學,並以理性原則批判當時的德國社會。這種理性批判的精神在林木盜竊案和地產析分案中受到衝擊,因為馬克思所憧憬的、體現理性精神的現實國家,並沒有按照理性原則來處理利益問題,反而成為維護私人利益的工具。可以說,理性批判失效了,思想在遇到物質利益時,出醜了。

 

    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研究,在1845年的哲學變革中,馬克思意識到:第一,人類社會存在的第一個前提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第二,思想、觀念、意識都是在人們的生產活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三,任何意識都是對現實關係的反映和表現,啟蒙以來的理性哲學和理性精神,體現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精神;第四,即使一些學者,如青年黑格爾派從理性原則出發來批判現實的社會,也只是完成了對所生活的世界的另一種解釋;第五,只有在物質生產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馬克思的哲學變革首先就是對理性的批判和反思,以超越啟蒙以來的理性精神。既然這種理性產生於資本主義的社會存在,那麼對理性的批判不僅需要針對理性自身的內在邏輯,而且要指向產生這一理性的社會存在,以揭示理性與當下的社會存在之間的內在關係。正是在這樣的場地轉換中,馬克思從理性批判轉向了對理性的社會批判,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的邏輯劃界

 

    從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來看,有很多思想家都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那麼,馬克思的批判理論與當時其他思想家的批判理論有何不同?這是在邏輯上需要劃界的問題。

 

    在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除了前面論述的理性批判之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主要有如下幾種模式:一是道德批判模式,即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與不平等進行道德批判。這種批判思維在直接的意義上與費爾巴哈有關。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哲學時,將哲學的基礎界定為男女之間的自然之愛,並以此為基礎來批判當時的社會與文化。這一理論被一些社會主義者發揮之後,形成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即「詩歌與散文」中的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空談人類之愛,認為只要大家都獻出愛心,特別是資本家能夠獻出愛心,就可以改變現實生活中的剝削、壓迫和不平等的狀態。道德批判針對的是人們的良心,但如果資本家只是資本的人格化,而資本的本性就在於追求剩餘價值,這時針對人們良心的道德批判能夠改變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本性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克利蓋的通告》中指出:把共產主義變成「愛的囈語」式的批判,只是反映了這些共產主義者的懦怯,無法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現實。

 

    二是經濟學批判模式。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指出,勞動是價值的來源。如果將這一邏輯貫徹到底,那就意味著工人應該佔有自己的勞動成果。當時一些社會主義者如蒲魯東、湯普遜、布雷等人,正是從這個視角出發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性的。這些具有政治經濟學傳統的社會主義者,把資本看作現實的存在物,認為沒有資本就無法生產,從而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集中於商品交換與分配領域,認為只要消除了貨幣與商品交換,按照勞動時間重新分配產品,就可以解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公正問題。由於資本在生產層面無法根除,那就只能在分配中重做文章,這正是蒲魯東、湯普遜、布雷等人的解決思路。而對於馬克思來說,分配問題,在整個資本邏輯的運轉中只是表象,根本的問題在於資本主義生產領域。在這個層面,資本並不是具體的存在物,這些具體的存在物,不管是物質實體還是人,都只是資本的載體,資本是社會關係,正是這種社會關係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過程以及分配過程,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權力結構。這決定了僅從分配入手,最多只能改善工人的狀態,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是黑格爾的批判模式。青年時期的黑格爾與馬克思一樣,認真研究過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國的工業革命,意識到資本主義是無法阻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黑格爾完全認同了以英國為代表的現行資本主義及其內在精神。黑格爾通過考察市民社會,意識到以勞動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根本無法達到個體與社會共同發展的理想境界。在強調現代勞動是形成自我意識的重要環節的同時,黑格爾認識到需要超越以利己主義為原則的市民社會,以一種普遍的絕對精神引領市民社會向更高境界發展。這正是他強調國家理性的原因。可以說,黑格爾的辯證法洞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別是資本邏輯的運行過程,他的辯證法強調理性的自我超越,意味著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實現資本主義的自我超越,以達到社會的理想境界。可以說,這是站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最為深刻的批判。

 

    四是馬克思的批判模式。在馬克思的批判視野中,資本邏輯是一個不斷的結構、解構、再結構的總體化進程,任何個體只有在這個結構化的進程中才有其社會存在意義上的位置。這意味著,任何外部的主觀批判如果不能揭示資本邏輯的運行過程及其內在矛盾,都不能真正地觸及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邏輯的展現過程中,被蒲魯東、湯普遜、布雷等人關注的分配問題,只是資本邏輯的表象,真正的問題存在於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只有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內在的、無法解決的矛盾,才能真正地實現事物自身的自我批判,真正地超越資本主義社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傳統,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超越了當時的社會批判理論模式。

 

馬克思批判理論的思維特徵

 

    從思維方式層面來看,馬克思之前的批判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永恆的社會存在,即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超歷史的。當思想陷入「愛的囈語」時,這種愛的宗教不過是對現實的幻覺。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時,在方法論上就指出:蒲魯東把一定社會歷史階段存在的資本主義當成了永恆的社會,當他從分配方式上批判當下社會時,只不過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下,讓所有的人都成為資產者。黑格爾哲學具有強烈的歷史感,但黑格爾哲學同樣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是永恆的,他想做的只是對這個社會加以改良,使之變得更好。當自由在改良了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得到實現時,理性回到了自身,歷史隨之終結。福山所謂的「歷史的終結」正是從黑格爾這裡引申出來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因此資本主義有其發生、發展與滅亡的過程,無須對之頂禮膜拜。這種歷史性的視野就是一種批判的視野,它構成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

 

    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總體化的過程,這構成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第二個特徵。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是一次結構化的轉型,其經濟、政治、文化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總體,這個總體受資本邏輯結構化的過程所支配,這決定了理性的批判只有同資本邏輯的批判結合起來,才有其理論意義。《資本論》在直接層面是對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批判,但實際上也是對資本主義政治與文化的批判。馬克思對勞動力商品的分析,揭示出資本主義的「平等」的幻覺以及階級社會的形成;而他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則揭示出資本主義文化的幻覺性的一面。這種總體批判,構成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重要特色。這也意味著,當我們面對任何既定的社會存在時,都必須將之看作一個整體,而不是從個別要素出發,將社會抽象化、碎片化。

 

    在這種總體化的視野中,馬克思從黑格爾辯證法中吸收了事物的內在批判的觀念。在馬克思看來:「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任何哲學的批判,首先都需要回到事物本身,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要回到資本邏輯本身,從對資本邏輯的科學分析中揭示其內在的自我批判力。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分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展現出來的。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的「批判正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無論是政治哲學對正義的追問,還是經濟哲學對公平的反思,都無不彰顯我們試圖以哲學對話的特定方式,完成對公平正義的重新審視,力求在繼承和汲取馬克思思想智慧的基礎上實現對以往思辨哲學與實證經濟學視閾的雙重超越。本版今天特刊發兩篇文章,分別從政治哲學和經濟哲學角度,闡釋馬克思批判性正義理論的三重意蘊,探析公平問題的理論困境與破解之道,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與討論。
  • 我是《光明日報》的「老作者」|「往事只能回味」系列(之五)
    檢索我發表過的文章目錄,發現自1999年第一次在該報發文至今,我在這個報系已經發表了34篇文章,其中《光明日報》25篇、《中華讀書報》9篇,具體情況如下:(1)《二十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特點》,《光明日報》1999年3月12日(2)《應重視哲學「文體」問題的研究》,《光明日報》2001年2月13日(3)《馬克思是『哲學終結論者』
  • 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1978年之後,我國學者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專著更以井噴式規模出版。可以說,1999年之前的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尤其是經典著作研究)儘管沒有文本研究之名,卻有文本研究之實。     文本研究(經典著作研究)無疑屬於學院派的研究,但它並非「鑽故紙堆」的學術遊戲,而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問題意識。試舉三例說明這一點。
  • 【京師哲學】沈湘平|馬克思思想視域中的歷史主義
    [ 摘 要] 馬克思認為他所知道的唯一的一門科學就是歷史科學。馬克思的歷史科學在本質上是關於存在的歷史性的科學, 德 國歷史研究傳統中的歷史主義對之產生了深刻影響。馬克思之後 的思想家們對馬克思的思想是否是一種歷史主義有著不同甚至是 對立的指認。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中,其自然屬性不能把人與動物區分開來,所以不是人之為人的屬性。而人的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任何一個方面都能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是屬於人性的一些特徵,且都是後天形成的,是社會的產物。黃枬森認為,人的本質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而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徵。馬克思對此早已作出科學回答,即人的本質就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中,使用人類自己製造的勞動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動,亦即生產勞動,更廣泛一點講,即人的實踐活動。
  • 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的交往思想
    從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直到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交往問題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線索。這條線索經歷了從康德歷史哲學中的交往思想開始,經歷了從費希特探討人際的相互承認和主體間性,到黑格爾更為現實地論述市民社會中的需要、勞動、財產和交換等交往問題,再到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看待人的交往形式的邏輯歷程。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以中國為主體也是以中國為對象的歷史觀,是中國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是以中國歷史經驗為依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也是中國自我評價的歷史價值觀。由此出發研究中國社會性質,探索中國發展道路和明確中國社會轉型方式,均應圍繞中國歷史和現實特點來展開,必須在中國的語境與史境中研究中國問題,並充分揭示出中國區別於西方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批判性解讀,把馬克思的自然與人性關係的看法與費爾巴哈的自然主義決定性地區別開來,使得馬克思能夠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自然和歷史不是「兩種不相干的『東西』」,人面臨的是「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④。可以說,自然和歷史、人的歷史和自然史相統一的唯物史觀原理,來自馬克思1844年專研黑格爾《哲學全書》,特別是其中《自然哲學》的結果。讓我們以文本為依據闡述這個觀點。
  • 人民意志:馬克思法哲學的思想特質
    對於如何在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實行中充分表達「人民意志」並由此來實現人的解放的問題,馬克思在深刻批判黑格爾法哲學和創立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通過建構「科學社會主義」,既深入考察了相關的「歷史條件」併科學揭示完成這一問題的性質,又使無產階級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因此馬克思法哲學必將導向「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就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人民性構成了馬克思法哲學的基本特質和邏輯必然。
  • 如何推動批判性思維教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創新為導向的批判性思維教育,除了現有的批判性思維課程中所包括的論證邏輯部分,還應該擴大範圍,一方面包括品德和技能的結合,另一方面在技能中,還應該包括有助於解決問題和學術認識創造的素質內容,比如信息分析能力,具體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深入思考能力等。「中國的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必然需要這樣的素質能力,而中國學生尤其缺乏它們。基本素質的缺乏就好像細胞沒有活性,那機體還會強壯嗎?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當時,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貧富分化及其各種醜惡現象與資產階級革命理念的巨大反差,馬克思不滿意青年黑格爾派、激進批判理論家僅僅局限於宗教、觀念、道德領域的批判,看到了現實社會關係作為一種既有的存在,對人們思想、觀念、道德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在馬克思看來,首先需要對這一社會存在本身進行分析、認識和批判,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必須深入到市民社會的經濟關係中。
  • 聽馬克思給我們聊聊「什麼是哲學?」
    回顧馬克思記者生涯中的各色篇章,其中一篇有關《〈科隆日報〉第179 號的社論》的文章,頗有趣味。
  • 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德國傳統中的自由意味著不僅要免除自然對人的壓迫,更要免除他人意志對個體的強制,並尤其關注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德國的思想家普遍相信,理性基礎上的法和國家是人實現自我規定的倫理實體,這種傳統深刻地影響了青年馬克思對於自由的理解。
  • 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方法論的批判
    正是費爾巴哈率先發展出顛倒主謂的「改造性批判技術」,揭示出思辨哲學的思辨神學本質,敲響了黑格爾唯心論的喪鐘。與此同時,馬克思本人也在青年時代多部作品中高度肯定費爾巴哈的功績。甚至為判定《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撰寫時間,學界也著重考慮了馬克思最早讀到《關於哲學改革的臨時綱要》的時間。
  •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
    作者簡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臧峰宇  內容提要:闡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並非將其裝飾或轉化為某種傳統政治哲學,以使之具有政治哲學的「合法性」,這種削足適履的研究無益於把握馬克思思想的原貌。
  • 光明日報哲學版:中國哲學之道
    無論是從最早的《漢書·藝文志》,還是到晚近的《四庫全書》中,都未發現與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對等的「元物理學」(metaphysics)著作。因而,黑格爾就斷言「真正的哲學是自西方開始」「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以外」「在這裡找不到哲學知識」,後來法國解構主義的後現代哲學家德希達亦認為「中國沒有哲學」。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一方面與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性表述方式和隱含性、根源性、超越性的正義思想特性有關,另一方面與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將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作為範本有關。我們需要重視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的確存在正義思想這一事實,並且與自由主義不同,馬克思非常重視深入經濟事實和生產活動中批判「不正義的社會根源」,探尋正義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
  • 馬克思個人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個時代,馬克思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在近日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舉行的「馬克思論教育——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學術沙龍上,本文作者在主題演講《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中指出,《資本論》是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著作,但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時,總要談到人,《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擷取演講中的相關論述,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