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詞——「批判」。無論是早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還是後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都把理論的鋒芒指向所生活的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思想觀念。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馬克思將這種批判與辯證法聯繫起來,指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可以說,批判理論構成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內核,並在《資本論》中達到了其思想的制高點。
但「批判」並不是馬克思哲學的特權。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這意味著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反思性、批判性的活動,真正的哲學家都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當我們強調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批判性之維時,我們必須追問:什麼是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所針對的對象?他是如何將自己的批判與當時所流行的各種哲學批判區別開來的?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有何特徵?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是重新展現馬克思哲學活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面對當代發達國家及其思想觀念的理論基礎。
從理性批判到對理性的批判
馬克思開始接觸哲學時,接受的是以黑格爾哲學為底色的理性哲學,並以理性原則批判當時的德國社會。這種理性批判的精神在林木盜竊案和地產析分案中受到衝擊,因為馬克思所憧憬的、體現理性精神的現實國家,並沒有按照理性原則來處理利益問題,反而成為維護私人利益的工具。可以說,理性批判失效了,思想在遇到物質利益時,出醜了。
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研究,在1845年的哲學變革中,馬克思意識到:第一,人類社會存在的第一個前提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第二,思想、觀念、意識都是在人們的生產活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三,任何意識都是對現實關係的反映和表現,啟蒙以來的理性哲學和理性精神,體現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精神;第四,即使一些學者,如青年黑格爾派從理性原則出發來批判現實的社會,也只是完成了對所生活的世界的另一種解釋;第五,只有在物質生產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馬克思的哲學變革首先就是對理性的批判和反思,以超越啟蒙以來的理性精神。既然這種理性產生於資本主義的社會存在,那麼對理性的批判不僅需要針對理性自身的內在邏輯,而且要指向產生這一理性的社會存在,以揭示理性與當下的社會存在之間的內在關係。正是在這樣的場地轉換中,馬克思從理性批判轉向了對理性的社會批判,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的邏輯劃界
從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來看,有很多思想家都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那麼,馬克思的批判理論與當時其他思想家的批判理論有何不同?這是在邏輯上需要劃界的問題。
在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除了前面論述的理性批判之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主要有如下幾種模式:一是道德批判模式,即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與不平等進行道德批判。這種批判思維在直接的意義上與費爾巴哈有關。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哲學時,將哲學的基礎界定為男女之間的自然之愛,並以此為基礎來批判當時的社會與文化。這一理論被一些社會主義者發揮之後,形成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即「詩歌與散文」中的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空談人類之愛,認為只要大家都獻出愛心,特別是資本家能夠獻出愛心,就可以改變現實生活中的剝削、壓迫和不平等的狀態。道德批判針對的是人們的良心,但如果資本家只是資本的人格化,而資本的本性就在於追求剩餘價值,這時針對人們良心的道德批判能夠改變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本性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克利蓋的通告》中指出:把共產主義變成「愛的囈語」式的批判,只是反映了這些共產主義者的懦怯,無法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現實。
二是經濟學批判模式。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指出,勞動是價值的來源。如果將這一邏輯貫徹到底,那就意味著工人應該佔有自己的勞動成果。當時一些社會主義者如蒲魯東、湯普遜、布雷等人,正是從這個視角出發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性的。這些具有政治經濟學傳統的社會主義者,把資本看作現實的存在物,認為沒有資本就無法生產,從而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集中於商品交換與分配領域,認為只要消除了貨幣與商品交換,按照勞動時間重新分配產品,就可以解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公正問題。由於資本在生產層面無法根除,那就只能在分配中重做文章,這正是蒲魯東、湯普遜、布雷等人的解決思路。而對於馬克思來說,分配問題,在整個資本邏輯的運轉中只是表象,根本的問題在於資本主義生產領域。在這個層面,資本並不是具體的存在物,這些具體的存在物,不管是物質實體還是人,都只是資本的載體,資本是社會關係,正是這種社會關係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過程以及分配過程,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權力結構。這決定了僅從分配入手,最多只能改善工人的狀態,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是黑格爾的批判模式。青年時期的黑格爾與馬克思一樣,認真研究過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國的工業革命,意識到資本主義是無法阻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黑格爾完全認同了以英國為代表的現行資本主義及其內在精神。黑格爾通過考察市民社會,意識到以勞動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根本無法達到個體與社會共同發展的理想境界。在強調現代勞動是形成自我意識的重要環節的同時,黑格爾認識到需要超越以利己主義為原則的市民社會,以一種普遍的絕對精神引領市民社會向更高境界發展。這正是他強調國家理性的原因。可以說,黑格爾的辯證法洞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別是資本邏輯的運行過程,他的辯證法強調理性的自我超越,意味著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實現資本主義的自我超越,以達到社會的理想境界。可以說,這是站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最為深刻的批判。
四是馬克思的批判模式。在馬克思的批判視野中,資本邏輯是一個不斷的結構、解構、再結構的總體化進程,任何個體只有在這個結構化的進程中才有其社會存在意義上的位置。這意味著,任何外部的主觀批判如果不能揭示資本邏輯的運行過程及其內在矛盾,都不能真正地觸及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邏輯的展現過程中,被蒲魯東、湯普遜、布雷等人關注的分配問題,只是資本邏輯的表象,真正的問題存在於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只有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內在的、無法解決的矛盾,才能真正地實現事物自身的自我批判,真正地超越資本主義社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傳統,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超越了當時的社會批判理論模式。
馬克思批判理論的思維特徵
從思維方式層面來看,馬克思之前的批判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永恆的社會存在,即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超歷史的。當思想陷入「愛的囈語」時,這種愛的宗教不過是對現實的幻覺。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時,在方法論上就指出:蒲魯東把一定社會歷史階段存在的資本主義當成了永恆的社會,當他從分配方式上批判當下社會時,只不過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下,讓所有的人都成為資產者。黑格爾哲學具有強烈的歷史感,但黑格爾哲學同樣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是永恆的,他想做的只是對這個社會加以改良,使之變得更好。當自由在改良了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得到實現時,理性回到了自身,歷史隨之終結。福山所謂的「歷史的終結」正是從黑格爾這裡引申出來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因此資本主義有其發生、發展與滅亡的過程,無須對之頂禮膜拜。這種歷史性的視野就是一種批判的視野,它構成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
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總體化的過程,這構成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第二個特徵。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是一次結構化的轉型,其經濟、政治、文化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總體,這個總體受資本邏輯結構化的過程所支配,這決定了理性的批判只有同資本邏輯的批判結合起來,才有其理論意義。《資本論》在直接層面是對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批判,但實際上也是對資本主義政治與文化的批判。馬克思對勞動力商品的分析,揭示出資本主義的「平等」的幻覺以及階級社會的形成;而他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則揭示出資本主義文化的幻覺性的一面。這種總體批判,構成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重要特色。這也意味著,當我們面對任何既定的社會存在時,都必須將之看作一個整體,而不是從個別要素出發,將社會抽象化、碎片化。
在這種總體化的視野中,馬克思從黑格爾辯證法中吸收了事物的內在批判的觀念。在馬克思看來:「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任何哲學的批判,首先都需要回到事物本身,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要回到資本邏輯本身,從對資本邏輯的科學分析中揭示其內在的自我批判力。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分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展現出來的。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