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事實上,解決爭論的最好辦法,就是回到黑格爾、費爾巴哈,從文本中梳理和澄清馬克思的思想淵源。

從「先驗性」到「精神性」:黑格爾的理論遺產

類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廣泛關注的哲學範疇之一。不同於康德將類的規定定位於先驗層面,把類理解為具有先驗自我統覺的主體,黑格爾從絕對精神出發,把類視為發展著的精神。他在《邏輯學》中指出,「普遍性畢竟是客觀的普遍性,即類」,進而認為類作為一種自由的「自為的存在」,是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類屬的自由乃是一個普遍的自由,它與這個形態或它的現實是各不相干的。」顯然,黑格爾把類作了與自由、絕對精神、上帝等一樣神秘的存在理解。

此外,黑格爾還從精神本質主義出發,把類看成「簡單的規定性」。他認為,「事情自身是類,類遍在於作為它的種的這一切環節裡,而同樣又獨立於它們之外」。在黑格爾看來,「事情」就是「簡單的規定性」,它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東西,「包含著它的一切不同環節於其自身並隸屬於它們,但它同時又漠不相干地對待它們這特定環節而保持自身於獨立自由,而且它作為這個自由的簡單的、抽象的事情自身,就成了它們的本質」。在此,黑格爾把「事情自身」當作精神來理解,把類的現象學置於精神自我發展的三段論過程來理解,這正是其唯心主義思辨哲學體系的秘密所在。

無論是把類理解為「客觀的普遍性」,還是「簡單的規定性」,事實上,類在黑格爾那裡本質上就是一種「似精神性」存在,因而也就天然地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但客觀地說,黑格爾對類哲學的先行思考和探索,無論是在「抽象規定性」上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影響,還是在「類的辯證發展」上對馬克思類哲學的間接啟發,都證明了黑格爾類哲學的重大哲學史地位。

從「精神性」到「人本性」:費爾巴哈的理論發展

費爾巴哈一反黑格爾類哲學似精神性地抽象理解類,將類從「抽象的天國」拉回了「人間」,從而實現類與人的存在方式的結合,創立了具有鮮明人本主義色彩的類哲學。

在《基督教的本質》中,費爾巴哈以「類」指謂人的本性,認為類體現人的「內在生活」或「類生活」。在費爾巴哈看來,動物雖然也有自我感,但是它們不懂得把類當作對象。動物的「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是合一的,人則是具有內外兩種生活的雙重存在。「只有將自己的類、自己的本質性當作對象來對待的生物,才能夠把別的事物或實體各按其本質特性作為對象」。在他看來,正是因為人能夠把自己的個體性和類當成對象,才使得自身區別於其他一切動物。顯然,費爾巴哈在此把「類」作為了人和動物的區分方式。

費爾巴哈認為,類就是被異化的人的類本質,就是上帝。宗教中「屬神的本質」就是「屬人的本質」,上帝不外就是屬人的本性與屬人的意識之間被人格化了的紐帶,基督徒通過上帝,將自己所固有的本質與自身聯繫起來。在費爾巴哈看來,正是由於基督徒把一切普遍性都集中於人格化身的上帝那裡,才使他們相信上帝就是愛、德、美、智,上帝既是單個的存在者,又是完善而普遍的本質,既是摘要式的總和,又是類之無限的總量。為了構建其倫理的愛的宗教,費爾巴哈把愛視作組織成類的途徑。他指出,在愛裡面,人對自己孤獨的個體性感到不滿,衷心需求別人同在,將別人也算作自己的本質;並且僅僅把通過愛而跟他人聯結起來的生活算作真正屬人的、與人之概念也即與類相適應的生活。個體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弱的、貧乏的,愛卻是強的、完善的、得到滿足的、無缺乏的、自足的、無限的,因為在愛裡面個體性之自我感乃是類的完善性之自我感。

客觀地說,費爾巴哈作為從黑格爾到馬克思之間的中間人物,不僅對黑格爾類哲學做了批判性繼承和反轉,而且他從感性出發對類作出的人本主義發展,對後來者馬克思創立基於實踐的唯物主義類哲學產生了直接影響。

從人本性到實踐性:馬克思的理論超越

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費爾巴哈把類作為事物本質的共同性理解傳統,把類的本質視為關於事物普遍性的知識。但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所理解的類僅僅是「抽象的普遍性」,這種僅僅「在思維中實現的普遍性」,在馬克思看來是「無根的抽象」。馬克思所說的共同性是基於實踐和現實的共同性。馬克思的類遵從的邏輯是,從「現實的個性」到「基於個性的共同性」再到「普遍的類性」。這與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從「思維著的頭腦」出發,把類的發展視為「頭腦裡的思維活動」,具有根本性差異。馬克思一反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堅持以實踐的觀點從現實的「感性確定性」和「直接存在性」出發理解類,不僅為類找到了社會現實根基和存在論基礎,而且實現了對德國古典類哲學的「三重超越」。

其一,類哲學的辯證法超越。黑格爾對馬克思類哲學的積極性影響在於,他以辯證思維把類的發展解釋為不斷發展的過程。如他所說,「作為較低的類,會在一更高的普遍的東西中消解。這個更高的普遍的東西也可以再被了解為類,作為較高的體系,它就必須在自身中包含低級的體系」。這說明黑格爾不僅看到了類的發展性,也看到了類的上升趨勢,實現了類的發展和辯證法的成功結合。但是,他以抽象的辯證法來解釋類的運動,這種辯證法本質上仍是「頭足顛倒」的辯證法。對此,馬克思曾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認為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馬克思則另闢蹊徑,堅持以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辯證法相結合,來理解類的發展性和生成性,從而實現了對黑格爾類哲學的翻轉與超越。

其二,類哲學的實踐觀超越。費爾巴哈從抽象的感性出發來完善類、類性以及類本質,這使他陷入了直觀的唯物主義泥淖。如馬克思所說,「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在馬克思看來,由於費爾巴哈沒有從現實的社會關係著手批判宗教的本質,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繫起來的普遍性。費爾巴哈的這種「共同性」是一種無根的「抽象的普遍性」,無法說明人的社會關係的差別性、豐富性和具體性。在馬克思看來,人正是「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馬克思認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於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在此,馬克思以革命性的實踐思維,賦予了作為「類存在的人」以發展能動性,使人成為既具有主觀能動性又能夠兼顧客觀規律性的類存在,不僅科學地論證了人的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而且在生存論上實現了對德國古典類哲學的超越。

其三,類哲學的現實觀超越。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有一個共同的理論缺陷,即他們都不懂得把類置於社會現實中去理解,僅僅把類當成一種抽象的共同性。馬克思則更注重類所表達和指涉的豐富社會現實。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試圖從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反轉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類哲學,把類結合人的本質做唯物主義理解,但是他由於選擇了「抽象的孤立的個人」作為立足點,不懂得「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最終他的類哲學被打上了舊唯物主義的烙印而滑向了唯心論。如馬克思所說,「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在馬克思看來,類的抽象只不過是在以凝練的方式表現著豐富的社會現實,隨著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變遷,類本身也在被社會現實不斷賦予不同的意義和內涵。費爾巴哈以感性直觀的方式理解類,僅僅是對黑格爾類哲學作了直觀的唯物主義的理論翻轉,而馬克思從現實出發,把「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作為其新唯物主義的立足點,結合人的實踐活動來理解類,這種方法論變革無疑是革命性的和徹底的。

綜上來看,從黑格爾的精神性,經由費爾巴哈的人本性,再到馬克思的實踐性,類哲學的發展呈現出了清晰的思想史邏輯脈絡。通過對類的思想史發展譜系考察發現,馬克思的類哲學與德國古典類哲學既有著緊密的理論淵源,又有著本質性的理論差異。由此看來,學界諸如阿爾都塞、廣松涉等人對馬克思類哲學的理論誤讀和理解偏頗就顯而易見了。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9XNH07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侯耀文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編譯者對此專門作了一個注釋:馬克思「也像費爾巴哈那樣」,「認為不是舊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費爾巴哈的哲學——自然主義、人道主義——才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秘密」。③  的確,馬克思此時沒有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上述結論仍在使用費爾巴哈術語,但問題是,費爾巴哈從來沒有闡述過世界歷史,倒是黑格爾對世界歷史作出全面深刻的闡述。
  •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寫作時間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在 1845 年寫下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乃至一般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儘管學者們在對《提綱》的思想史定位和具體文本的理解上還有不同觀點。
  • 費爾巴哈思想成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他這十句哲理名言,句句深刻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被傳授的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相信廣大讀者一定不知道該思想的理論基礎來源於哪兒吧。今天,就揭開謎底,介紹一位德國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巨大。費爾巴哈出生於德國,他不僅塑造了哲學史唯物主義的權威,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也就是說,沒有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作為基礎,就沒有馬克思哲學思想。早年間,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非常感興趣,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然的學習黑格爾哲學理論,並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 【京師哲學】沈湘平|馬克思思想視域中的歷史主義
    那麼 , 馬克思為什麼會如此關心「歷史」呢?他所說的「歷史」究竟意味著什麼?其與歷史主義思潮有著怎樣的關係? 要對這 些問題作出回答,我們無疑要回到馬克思的原初文本 語境中進行理解,但首先是要把馬克思的思想放到西 方思想史,尤其是近代德國思想史中考察。
  • 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唯物論和唯心論只差了一丟丟
    馬克思主義哲學突發奇想,把哲學世界分成了兩大派別,從此,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對姐弟在中國的教科書裡,走上了不共戴天的道路。今天我們不說唯物論和唯心論究竟誰對誰錯的問題,也不打算從哲學史的源頭討論它們的分歧究竟在哪裡。今天我們只說三個人,從黑格爾到費爾巴哈,再到馬克思,我們現在所奉為真理的辯證唯物論,和唯心論曾經就只差了一丟丟。
  • 馬克思誤解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嗎?——對弗雷澤命題的批判與「黑格爾-馬克思」思想關係難題的求解
    關鍵詞:弗雷澤命題;馬克思;黑格爾;辯證法;顛倒   隨著國際學界對黑格爾思想研究由觀念論研究向實在論研究的轉型,西方學界興起了一股抹殺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思潮,他們剝離黑格爾的客觀觀念論色彩,強調黑格爾哲學的實在性,進而使黑格爾的辯證法和馬克思的辯證法等同,並認為馬克思誤解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
  • 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方法論的批判
    正是費爾巴哈率先發展出顛倒主謂的「改造性批判技術」,揭示出思辨哲學的思辨神學本質,敲響了黑格爾唯心論的喪鐘。與此同時,馬克思本人也在青年時代多部作品中高度肯定費爾巴哈的功績。甚至為判定《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撰寫時間,學界也著重考慮了馬克思最早讀到《關於哲學改革的臨時綱要》的時間。
  • 馬克思 | 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黑格爾的虛假的實證主義即他那只是徒有其表的批判主義的根源就在於此,這也就是費爾巴哈所說的宗教或神學的設定、否定和恢復,然而這應當以更一般的形式來加以考察。因此,理性在作為非理性的非理性中也就是在自己身邊。一個認識到自己在法、政治等等中過著外化生活的人,就是在這種外化生活本身中過著自己的真正的、人的生活。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學術爭鳴||契約論批判:從黑格爾到馬克思
    【基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研究」[項目編號:17KDB03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法律思想的邏輯演進及其現實意義研究」[項目編號:15BKS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轉載情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20年05期全文轉載。
  • 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批判性之維-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馬克思將這種批判與辯證法聯繫起來,指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可以說,批判理論構成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內核,並在《資本論》中達到了其思想的制高點。     但「批判」並不是馬克思哲學的特權。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之中,當代中國學術理論的發展仍然沒有偏離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理論效應史。以現代性批判作為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基本視角,具有總體性的特質。這一基本理論視角的確立,有助於克服傳統的解釋體系和學科建制的局限,從而深化我們對馬克思哲學內在邏輯和歷史發展的理解。
  • 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的交往思想
    從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直到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交往問題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線索。這條線索經歷了從康德歷史哲學中的交往思想開始,經歷了從費希特探討人際的相互承認和主體間性,到黑格爾更為現實地論述市民社會中的需要、勞動、財產和交換等交往問題,再到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看待人的交往形式的邏輯歷程。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那麼,這一轉向是如何藉助市民社會考察展開的,馬克思是如何批判市民社會的正義觀念的,又是如何從市民社會考察中建構正義思想的?對此,本文嘗試給出回答,以求教於大方。  儘管這時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認識還沒有完全達到黑格爾和斯密的水平(參見韓立新,第58-59頁),對正義的理解還處於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層面,但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開始從市民社會矛盾的角度考察正義問題,並且很快意識到「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頁),到黑格爾所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正義問題的真諦。
  • 人民意志:馬克思法哲學的思想特質
    對於如何在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實行中充分表達「人民意志」並由此來實現人的解放的問題,馬克思在深刻批判黑格爾法哲學和創立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通過建構「科學社會主義」,既深入考察了相關的「歷史條件」併科學揭示完成這一問題的性質,又使無產階級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因此馬克思法哲學必將導向「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就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人民性構成了馬克思法哲學的基本特質和邏輯必然。
  • 費爾巴哈:人活著的第一要務,是要使自己幸福
    費爾巴哈是上承黑格爾、下啟馬克思之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尤其是道德哲學不僅寓意深厚,而且至今仍是人們學習道德理論和研究道德實踐的重要理論來源。分析費爾巴哈道德觀的出發點、基本準則和理論本質,對於我們全面理解費爾巴哈道德哲學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鄧曉芒:黑格爾哲學的特點
    最近這些年,西方又開始關注起黑格爾來,不僅是歐洲大陸,也包括英語世界,都開始普遍關注黑格爾。比如說法國哲學就是這樣,例如存在主義、解釋學、後現代等,更不用說政治哲學了。通過考察這些思潮,我們發現,它們都有黑格爾的根基,比如海德格爾、德希達等,他們的著作、思想裡面都可以找到非常深的黑格爾的傳統。在英美,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法哲學也開始引起了哲學家和政治學家的重視。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從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發展看,抽象的唯物主義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根本特徵。馬克思只是在受費爾巴哈影響的早期才設想過用一種現成的抽象的唯物主義直接反對唯心主義,並用這種唯物主義去直接教育人民,實現社會變革的目標,也就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以中國為主體也是以中國為對象的歷史觀,是中國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是以中國歷史經驗為依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也是中國自我評價的歷史價值觀。由此出發研究中國社會性質,探索中國發展道路和明確中國社會轉型方式,均應圍繞中國歷史和現實特點來展開,必須在中國的語境與史境中研究中國問題,並充分揭示出中國區別於西方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
  • 南哲思享丨周嘉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同時,馬克思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與其對社會歷史現實的考察,即歷史唯物主義的探索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客觀說來,梁贊諾夫的說明《從<萊茵報>到<神聖家族>——馬克思未發表的手稿》主要是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概述了馬克思1842年至1844年間的思想歷程。但就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與其對社會現實的考察,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之間的理論聯繫,梁贊諾夫並未給出具體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