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批判正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1-02-08 光明數字報

    【學術筆談】

 

編者按

 

    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尺,也是各個歷史時期思想家們共同關注的話題。無論是政治哲學對正義的追問,還是經濟哲學對公平的反思,都無不彰顯我們試圖以哲學對話的特定方式,完成對公平正義的重新審視,力求在繼承和汲取馬克思思想智慧的基礎上實現對以往思辨哲學與實證經濟學視閾的雙重超越。本版今天特刊發兩篇文章,分別從政治哲學和經濟哲學角度,闡釋馬克思批判性正義理論的三重意蘊,探析公平問題的理論困境與破解之道,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與討論。

 

    不管人們對「馬克思與正義」這一問題如何解說,「正義在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信念中佔據著一種核心的地位」(柯亨語)是毋庸置疑的。但馬克思的正義理論,絕不是重複近代以來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而是一種超越了近代以來「自由主義正義」範式的「批判正義」。

 

正義原則的批判

 

    自近代以來,正義首先作為一種規範和制約人的行為和思想的理論原則而存在。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一種正義理論至少在其最初階段只是一種理論,一種指導我們的正義感的原則。為此,羅爾斯特別提出了自己實現正義的「兩個原則」。羅爾斯的「正義論」雖然繼承和高揚了自由主義正義的大旗,但由於忽視或貶低了正義的社會歷史前提和基礎,仍是脫離社會現實的抽象理論自足和思想獨斷,因此只能給予人們一種關於「正義的幻象」,而不能獲得「實質的正義」。這就是馬克思批評的只是「解釋世界」的「非批判的唯心主義」,也是近代以來自由主義正義理論的「通病」。

 

    馬克思堅決反對自由主義者以「永恆正義」原則和空想社會主義者以烏託邦正義原則來「改造現實」的做法和方案。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批判蒲魯東先從與商品生產相適應的法的關係中提出他的「永恆公平的理想」,然後反過來又想按照這種理想來改造現實的商品生產和與之相適應的現實的法。針對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烏託邦正義原則,馬克思則批評「各烏託邦宗派的創始人」「企圖用新社會的幻想圖景和方案來彌補運動所缺乏的歷史條件,並且認為宣傳這些空想的圖景和方案是真正的救世之道」。在論戰和批判中,馬克思愈發認識到:只有深入工人階級運動中去探尋正義,才能真正實現對這些所謂「永恆正義」和烏託邦正義原則的突破和超越。

 

    馬克思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所追求和建構的共產主義的正義,並不依賴於所謂的抽象「永恆正義」原則和人們的正義感。共產主義社會的成員不是那種能夠被自由主義的正義原則和美德所打動的人,即他們不是那種具有依據正義的原則和觀念來採取行動之傾向的人。作為超越了資本主義抽象正義原則的共產主義社會,意味著引發「正義」的環境條件被超越了,而且公民不需要也不會在日常生活中去關注正義原則問題。共產主義的正義是一種超越了資本主義正義的全新正義——它不是消費資料或生產資料的一種不同的、更公正的安排及其重新分配,而是一種每個人的「自由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和實現的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所以,資本主義的「正義」在馬克思這裡既被超越了,也被改變了。為此,德國學者韋爾默強調:「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摧毀了關於正義——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之間的聯繫的性質的這種「意識形態的幻覺」。正是馬克思對自由主義正義的批判,方撥開了自由主義正義原則的迷霧,宣告了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正義原則的徹底破產。

 

正義制度的批判

 

    在自由主義這裡,正義既是一種抽象原則,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安排。羅爾斯強調:「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但這裡的社會制度,是指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不管是自由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它們的正義理論都相容於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的僱傭勞動制,都只是試圖在採納私有財產權的同時消除相應的不平等。而馬克思的正義理論則認為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在本質上是非正義的。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下的所謂正義——自由、平等和所有權,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編造出來的欺騙和蒙蔽大多數人的真實的「謊言和騙局」。在私有制前提下,資本主義的勞動契約雖然有形式正義性,但在付諸現實時工人就感到明顯的實際不公平,資本主義的正義實質上是非正義的。所以馬克思的正義理論即其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任務,就是「向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的正當性提出挑戰」(羅默語),最終通過革命手段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

 

    馬克思強烈批評和駁斥那些旨在通過一種逐漸的善良行為的穩步推進來實現所謂「正義」的改良主義者:「應當摒棄『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這種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僱傭勞動制度!』」在馬克思看來,我們不可能在不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從根本上改變所謂的「正義」,因為「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和與之相適應的工人的經濟關係,是同這種變革酵母及其目的——消滅舊分工——直接矛盾的」。馬克思《資本論》的分析和批判力量無疑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這種「不正義、不平等」與資本主義總體系統在結構上是一致的,並且永遠不能被改良。所以,唯有徹底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才能真正實現正義。

 

    因此,馬克思不同於和高於自由主義的是在「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基本的制度安排」的意義上來思考正義的。馬克思「正義論」的主旨,就是「挖掘資本主義秩序之外在表象下的深層結構,使我們能夠了解勞動時間的花費軌跡,並發現那些使得工人階級的未付酬勞動或剩餘價值能夠被剝奪以及剝奪多少的各種制度安排」(羅爾斯語),進而重建一種新的「制度正義」。

 

正義基礎的批判

 

    在馬克思看來,以霍布斯和洛克為代表的近代自由主義的正義傳統,雖然在精神和思維領域裡揭示和論證了人之為人的自由和平等本性,使自由和平等擺脫宗教和靈魂的束縛起了關鍵作用。但如果缺少了對正義進行深刻的、現實的和動態的經濟分析——政治經濟學批判,那麼這種正義依然只是「觀念論的」或「先驗圖式的」。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這裡,正義不僅是一種不同於自由主義正義的「思想觀念」或「社會制度」,而且是一種超越兩者的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對正義的分析和解剖應該到現實的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

 

    正義作為理論原則和社會規範,根源於現實的經濟生活關係。所以作為正義之基礎的,不是自由主義者主張的抽象正義原則或道德依據,而是現實經濟生活關係及其矛盾。然而,資產階級及其代言人卻否認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矛盾。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生產關係的經濟學表達,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生活中的每一件素材,每一個統計數字以及每一種情況都能在社會現實中找到和發現相應的經濟問題和經濟事實。因此,他們求助自然科學的方法,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取得所謂的「純事實」,將勞動產品之間的關係描述為單純的數和量的關係,並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和規律。在古典經濟學家這裡,經驗科學法則實際上取代了馬克思《資本論》中所主張的「抽象力」。當古典經濟學家們把這種「實證方法」運用到政治經濟學的範疇上面,就會得出「政治經濟學的形上學」。由此導致經濟學家們把所謂的正義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和永恆的範疇。這樣,「資產階級關係就被乘機當作社會一般的顛撲不破的自然規律偷偷地塞了進來」(馬克思語),資本主義的特殊正義搖身變成了普遍的、永恆的、超歷史性存在。而這本質上依然是馬克思所批評的「解釋世界」的「非批判的實證主義」。

 

    實際上,馬克思與自由主義正義觀的區別不在於研究對象和學術術語的差異,而在於階級立場的根本不同:自由主義著眼於謀求同僱傭勞動者相對立的資本家的福利;馬克思始終代表僱傭勞動者的利益。所以,與其說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宗旨是為了揭示支配經濟行為和經濟真相的本質規律,不如說是為了提高資產階級的利益和維護現存的社會秩序。但自由主義經濟學又缺失在自我否定式的自我發展中實現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辯證法原則」,馬克思則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將其與取自黑格爾哲學的否定性辯證法結合起來。由此,馬克思使「明亮的陽光照進了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恩格斯語),實現了對自由主義正義之基礎的實質性批判和超越。正是藉助政治經濟學批判——「改變世界」的「批判的實證主義」,馬克思才使正義問題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得到了最有效的理論言說,從而在「批判舊正義中發現新正義」,最終使正義獲得了新生。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相關焦點

  • 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此背景下,一大批中國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通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文本研究,形成了對馬克思思想(包括其共產主義思想)的全新認識,並開掘出了馬克思人學思想,特別是馬克思關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這為我們黨「以人為本」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思想理論資源。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馬克思正義問題的文本研究。
  • 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批判性之維-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詞——「批判」。無論是早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還是後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都把理論的鋒芒指向所生活的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思想觀念。
  •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但是,馬克思在批判資本家無償佔有工人剩餘價值的時候多次使用「盜竊」「搶劫」「掠奪」等道德譴責話語,在論述中體現了明確的價值判斷。學界從上述兩種視角出發展開的爭鳴跨越半個世紀,實際反映了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雙重要素及其應有的邏輯關係,呈現出「事實—價值」的辯證法。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一方面與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性表述方式和隱含性、根源性、超越性的正義思想特性有關,另一方面與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將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作為範本有關。我們需要重視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的確存在正義思想這一事實,並且與自由主義不同,馬克思非常重視深入經濟事實和生產活動中批判「不正義的社會根源」,探尋正義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
  • 我是《光明日報》的「老作者」|「往事只能回味」系列(之五)
    ,《光明日報》2004年10月19日(4)《如何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光明日報》2005年10月18日(5)《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礎清理與方法論省思》,《光明日報》2005年4月19日(6)《〈德意志意識形態〉: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光明日報》2006年8月14日(7)《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證:必要性和有限性》,《光明日報》2006年
  • 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認知測繪
    1972年春,艾倫·伍德在《哲學與公共事務》上發表《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一文,聚焦馬克思論及「正義」的文本,特別是《資本論》第3卷中的這段話:「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制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
  • 論馬克思恩格斯正義思想的深刻內涵
    資產階級的所謂正義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容易在人民群眾中引起思想混亂,對無產階級運動產生不利影響。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正義問題的階級性,在現實的社會運動中追求的是階級的正義,即消滅階級差別的正義。在理論上,馬克思恩格斯不是把正義看作永恆真理和最高原則,不是為正義構建理論體系,而是把正義置於具體的歷史關係之中,分析正義問題的經濟事實,從歷史發展的視角批判地認識正義問題。
  • 萬俊人:馬克思及其社會倫理批判 | 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
    我個人的解讀體會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代表著西方現代社會的歷史演進全過程,而西方現代性乃是現代世界或現代社會五百餘年的基調和主色,因此,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把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理論視為一種較早成熟的代表性西方現代性批判理論。事實上,作為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之早期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所繼承和發揮的,正是馬克思的這種社會批判理論傳統。
  • 【馬克思的故事】鍛造「批判的武器」
    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國家和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普魯士政府就是這樣一個「理想國家」,它會永遠堅持公平正義,永遠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但是現實卻大大出乎馬克思的意料,在物質利益面前,「理性」被打得落花流水,《林木盜竊法》堅定地站在了林木所有者一邊。馬克思很憤怒,寫文章抨擊萊茵省議會的做法。他說,農民撿拾地上的枯枝,是大自然賦予農民的正當權利。
  • 馬克思與技術批判
    關鍵詞 馬克思 技術批判 現代性馬克思的時代已經是「機器和大工業」的時代,技術無疑成為一種觸目的「現代性現象」,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也必然存在著大量的對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因素的論述。即便馬克思本人並沒有發展出一套系統的技術批判理論,但他始終以各種方式活躍在技術批判理論之中,他對生產—技術的追問,為爾後的技術批判理論家們留下了豐厚的思想資源。一生產—技術在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中處於何種地位?這源於生產—技術在人類活動中的定位,這與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緊密關聯。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是奠基在「對象性活動」基礎上的存在論,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關鍵詞: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作重要講話,這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真理性和時代性提供了科學指南。
  • 【京師哲學】魯克儉丨馬克思是否關注分配正義——從「按需分配」的中譯文談起
    二、從「各足其需」看馬克思的正義思想馬克思不關注分配正義,並不意味著馬克思沒有正義思想。基於本文第一部分對「Jeder nach seinen Fähigkeiten,jedem nach seinen Bedürfnissen」翻譯和理解的考察,本文第二部分進一步考察馬克思的正義思想。第一,「各足其需」並不意味著「欲壑難平」。
  • 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方法論的批判
    正是費爾巴哈率先發展出顛倒主謂的「改造性批判技術」,揭示出思辨哲學的思辨神學本質,敲響了黑格爾唯心論的喪鐘。與此同時,馬克思本人也在青年時代多部作品中高度肯定費爾巴哈的功績。甚至為判定《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撰寫時間,學界也著重考慮了馬克思最早讀到《關於哲學改革的臨時綱要》的時間。
  • 馬克思個人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個時代,馬克思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在近日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舉行的「馬克思論教育——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學術沙龍上,本文作者在主題演講《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中指出,《資本論》是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著作,但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時,總要談到人,《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擷取演講中的相關論述,以饗讀者。
  • 學術爭鳴||契約論批判:從黑格爾到馬克思
    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唯物主義」的,因為社會主體是「社會的人類」或「現實的個人」。馬克思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第一步是他「顛倒」了黑格爾關於「市民社會和國家」關係的論斷。馬克思一方面通過批判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來確立市民社會在社會歷史分析中的基礎性地位;另一方面通過批判市民社會找到了「現實的個人」。
  • 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的現實意義
    中國現代化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邏輯,建構中國現代化理論要求我們遵循將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原則。 回答現代性問題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集中表現為對資本邏輯的批判。一方面,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社會時,不止一次地用「現代社會」或「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表述,馬克思本身就是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對資本進行批判的,對資本的批判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例如,他在《資本論》的序言中說道,「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內容提要]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規定,奠定了社會關係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中的本體論地位。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
  • 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眾所周知,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商品與貨幣》中就明確提出「每個商品都是一個符號」。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他更是強調,商品的交換隻能「通過某個符號而實現」「在純經濟存在中,商品是生產關係的單純符號、字母,是它自身價值的單純符號」。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當時,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貧富分化及其各種醜惡現象與資產階級革命理念的巨大反差,馬克思不滿意青年黑格爾派、激進批判理論家僅僅局限於宗教、觀念、道德領域的批判,看到了現實社會關係作為一種既有的存在,對人們思想、觀念、道德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在馬克思看來,首先需要對這一社會存在本身進行分析、認識和批判,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必須深入到市民社會的經濟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