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2020-12-25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圍繞馬克思正義論展開的學術爭鳴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界的熱點景觀,其爭論焦點在於,馬克思是將「正義」理解為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的事實判斷,還是從規範意義上做出的應當與否的價值判斷。毋庸置疑,馬克思反對超歷史的道德評價,反對資產階級道德意識形態和道德說教,其正義論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前提。因此,他明確反對吉爾巴特所謂的「自然正義」、蒲魯東所謂的「永恆公平」和拉薩爾所謂的「公平的分配」。因為公平正義是基於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價值觀念,它不是自然的永恆的,而是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為此,應當基於歷史事實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由此做出的價值判斷理應基於事實判斷。但是,馬克思在批判資本家無償佔有工人剩餘價值的時候多次使用「盜竊」「搶劫」「掠奪」等道德譴責話語,在論述中體現了明確的價值判斷。學界從上述兩種視角出發展開的爭鳴跨越半個世紀,實際反映了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雙重要素及其應有的邏輯關係,呈現出「事實—價值」的辯證法。

  歷史科學與道德哲學的統一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是馬克思正義論研究應當秉持的重要思維方法。從交易的正義性角度看,任何時代的正義觀念都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只要與所處時代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就是正義的,因為這種交易符合所處時代的文化環境和法律規則,否則就不能被視為是正義的。在這個意義上,權利和道德是由經濟關係來調節的,而不是相反。馬克思關於正義的闡述因而不停留於對應然道德的形式規定,他所倡導的正義規範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在馬克思看來,正義不是一種現代神話,作為源於物質生活關係的社會意識形式,正義觀念不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的制約,從非歷史的角度所作的道德譴責與問題的解決毫無關係,也不能從根本上說明正義問題的實質。

  毋庸置疑,馬克思明確反對剝削,提倡消滅私有制,建構一個沒有階級差別的理想社會。在他看來,無產階級斷定勞動同它的實現條件相分離是不公平的,是一種了不起的覺悟。人們應當在勞動中實現自己的應得。剝奪工人在勞動中創造的價值,是不合理的。以資本邏輯支付一定的工資,卻無償佔有剩餘價值,只是在名義上承認公平原則,實際上拋棄了公平原則。從中可見馬克思強烈的正義感。他反對脫離社會歷史條件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評價,拒斥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家的道德囈語,但他也意識到道德所具有的社會功能,並基於事實做出具有正當性的價值評價,呈現了研究分配問題應有的實質正義原則。

  面對從歷史主義和道德正義角度分別作出的馬克思正義論何以可能的判斷,提出「事實—價值」的辯證法,並非引入一種模稜兩可的邏輯詭辯,而是強調唯物辯證法與馬克思正義論的內在關係。人們的正義觀念與其所處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但當社會形態更迭,舊的生產方式被新的生產方式替代的時候,正義觀念就會發生「辯證的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看到道德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看到為時代所認同的正義觀念對人們行為的規範價值。在變革舊的生產關係的革命中流淌著道德暖流,它激勵人們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解放的事業,體現了實質正義的召喚。

  由此可見,馬克思正義論不僅體現為符合歷史科學的觀念體系,而且體現為一系列道德主張。其中道德反思和道德評價體現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反映了辯證形式在社會正義研究中的現實發展。馬克思關於正義與否的評價首先遵循歷史科學的客觀規律,因為社會存在決定正義觀念,但他也真切地指出資本掠奪了工人的健康和自由時間,這種掠奪的行為本身儘管符合形式正義,但不符合實質正義,因而有必要從現實層面進行道德批判,進而倡導無產者建構一個無剝削無壓迫的體現實質正義的社會。為此,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前提進行道德有效性研究,這種重整事實與價值之間辯證關係的正義研究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應有的實踐邏輯,實現了歷史科學和道德哲學的統一。

  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符合歷史科學規定,同時彰顯了道德研究應有的價值,提倡自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現代社會複雜而多樣的道德問題,確認人們應當承擔的道德責任和應當履行的道德義務,調整人們的道德關係,構建符合時代精神的道德哲學。這裡反映了人們正義觀念的更新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強調正義觀念的時代性和變革舊的生產關係以及由此發生變化的正義觀念的必要性,以解決正義領域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展現「事實—價值」的辯證法及其內在規律,使正義的道德邏輯遵循思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呈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力量。

  以辯證法呈現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力量

  在實際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中,人們以實踐理性做出的事實判斷本身即包含價值因素,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並非彼此無涉。道德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人們的正義觀念和道德權利不可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但在現實生活中保持對正義的追求無疑是正當的。從道德有效性角度看,建構符合實質正義原則的道德規範,有助於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推動有原則高度的道德實踐,提升社會關係的有序性。事實表明,道德迷失、正義沉默、價值淪落將造成嚴重的文化危機,進而阻礙社會健康發展。為此,應以唯物辯證法釋放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道德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以「事實—價值」的辯證法審視馬克思正義論,有助於將其內在邏輯和張力引入實踐向度,進而把握在歷史唯物主義正義觀與規範正義論之間辯證聯繫的紐帶。這一紐帶並非重合表達正義的各種變幻無常的面孔,而是貫穿了事實判斷的真實性和價值判斷的主體性,融合了歷史正當性和道德有效性,使之在社會實踐中得到辯證的轉化,體現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正義觀念與時俱進的規律。應當看到,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正義觀念總是隨著時代變遷而發展,也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體現直接現實性,進而形成與新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道德風尚,從中體現的辯證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這個意義上,倡導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就成為時代之所需。為此應當合理理解道德正義的有效性和現實性,建構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一致的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原則,確立在社會生活各領域實現起點公正、過程公正和結果公正的規範,使人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正義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較之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正義觀念,社會主義正義觀念因強調平等和共享而體現出優越性。當生產正義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就需要深入探究分配正義問題,儘可能避免因非選擇的偶然因素導致的實際所得的不平等,使人們合理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在社會分配中獲得其所應得,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從中可見,馬克思主義不存在道德空場,對一切在勞資交換中產生的實際上等於「盜竊」「搶劫」「侵佔」的行為進行道德譴責並努力在實踐中使之得到改變,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應有之義。當然,這種譴責的出發點不僅是一種規範的道德主張,而且是致力於改變因貧富差距而產生的各種問題的實踐探索。實現分配正義,既需要有實踐基礎的規範,也需要有原則高度的實踐。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要創建更加和諧有序、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切實滿足人們平等發展的權利,靈活運用「事實—價值」的辯證法,使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力彰顯。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29日 15版)

[責任編輯:石佳]

相關焦點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3)在徹底摧毀「思辨神學」的本體論立場時,馬克思把辯證法重新建立在「實在主體」之自我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實在主體乃是既定的、具有實體性內容的社會,從而將其方法論揭示為「辯證法-唯物史觀-歷史科學」。只有通過本體論基礎的闡明,辯證法的實質和意義才突出地顯示出來,並由此形成對我們學術總體的積極動力。
  • 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認知測繪
    相關爭鳴或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將正義理解為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的範疇,或從道德有效性角度強調對正義作規範性論證,或在歷史唯物主義前提下研究正義論的現實功能,從而呈現事實-價值的辯證法。對這些爭鳴進行認知測繪,可把握相關研究的側重點及其限度。
  • 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馬克思專門說明辯證法實質的非常精彩的論述片段,也給我們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金鑰匙」,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董振華: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馬克思專門說明辯證法實質的非常精彩的論述片段,也給我們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金鑰匙」,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論馬克思恩格斯正義思想的深刻內涵
    因此,只有具體地、歷史地研究正義問題才能正確地認識正義。    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相統一的正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正義思想最鮮明的特徵。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正義話語中,正義既表現為道德領域的價值問題,也表現為對經濟生產方式的客觀的自然發展過程的描述,這就是正義是作為價值判斷還是事實判斷的問題。
  • 馬克思的「批判正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此,羅爾斯特別提出了自己實現正義的「兩個原則」。羅爾斯的「正義論」雖然繼承和高揚了自由主義正義的大旗,但由於忽視或貶低了正義的社會歷史前提和基礎,仍是脫離社會現實的抽象理論自足和思想獨斷,因此只能給予人們一種關於「正義的幻象」,而不能獲得「實質的正義」。這就是馬克思批評的只是「解釋世界」的「非批判的唯心主義」,也是近代以來自由主義正義理論的「通病」。
  • 矛盾論與辯證法
    這是他拋棄了那種庸俗的妥協式辯證法所提出的見解[8],而這種見解事實上就是為了服務於他的階級鬥爭思想。因此,原本對立的雙方本應該被統一、綜合起來,但在這個統一環節之中,他卻並不做一絲一毫的停留,而是繼續堅持他的「一分為二」(事實上,他對「一分為二」的理解和運用,不僅僅是一種事實推論,而且還是道德判斷,這是與黑格爾的理性辯證法嚴重不符的)。
  • ...單義到弱義的當代辯證法追問之路——以尼採與馬克思的對話為個案
    在《資本論》中,邏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 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於同一門科學,而唯物主義則從黑格爾那裡吸取了全部有價值的東西,並且向前推進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構建「唯一的」辯證法標準體系,這曾是馬克思的設想。恩格斯也為實現這個設想而努力過,但他既沒能把馬克思的設想真正落實,也沒有闡述清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部分。
  • 馬克思誤解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嗎?——對弗雷澤命題的批判與「黑格爾-馬克思」思想關係難題的求解
    關鍵詞:弗雷澤命題;馬克思;黑格爾;辯證法;顛倒   隨著國際學界對黑格爾思想研究由觀念論研究向實在論研究的轉型,西方學界興起了一股抹殺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思潮,他們剝離黑格爾的客觀觀念論色彩,強調黑格爾哲學的實在性,進而使黑格爾的辯證法和馬克思的辯證法等同,並認為馬克思誤解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在市民社會的考察進程中,馬克思正義觀從革命的人本主義經過對正義理解的深化,最終轉向了歷史唯物主義,並以此為基礎展開了對正義的客觀分析、科學說明和實踐推動,形成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相統一的正義思想。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一方面與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性表述方式和隱含性、根源性、超越性的正義思想特性有關,另一方面與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將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作為範本有關。我們需要重視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的確存在正義思想這一事實,並且與自由主義不同,馬克思非常重視深入經濟事實和生產活動中批判「不正義的社會根源」,探尋正義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
  • 唯物主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的關係,馬克思怎麼說
    製造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對立,對恩格斯的抨擊,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恩格斯總是強調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強調在沒有人類實踐的自然界也存在辯證法,而馬克思則強調人類實踐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儘管馬克思強調尊重「經驗的方法」和「經驗的事實」(同上,第67、76頁),但他對社會和歷史的研究本質上仍然是哲學的和超驗的,而非經驗的和實證的,是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結構及其歷史形式的「概念式理解」。《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著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誕生。
  •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
    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實踐邏輯因而體現為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體現為事實—價值的辯證法。我們需要以一定的規範性理路勾勒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體結構,其中沒有任何先驗的或永恆的教義,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朝向共同體中每個人的自由解放,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二、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域  人類解放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問題。
  • 盧卡奇與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比較
    因而列寧對辯證法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1914年至1915年寫下了《哲學筆記》八本藍皮筆記本,系統考察並論述了辯證法理論各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學價值的見解,把馬克思主義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與此同時,盧卡奇也開始了他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獨創性探索。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推動下,歐洲一些國家相繼發生了無產階級革命。
  • 《資本論》與辯證法的高階問題
    《資本論》中的辯證法問題可謂撲朔迷離。雖然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明確指認自己的方法是「辯證方法」,並且用大量的篇幅談論辯證法。可是,在《資本論》的正文中卻很少出現「辯證法」這一概念,如果不是馬克思自己提示他在關於價值理論的一章中「甚至賣弄黑格爾特有的表達方式」,也許很少會有讀者將其和辯證法理論聯繫起來。
  • 《正義論》導讀
    A、幼年喪弟B、二戰參軍C、哈佛大學從教四十年D、獲得哈佛大學「科南特」大學教授稱號3【判斷題】在實證主義的大背景下,《正義論》的貢獻是:深刻思考了事實與原理如何關聯。(×)4【判斷題】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是一本多學科交叉著作,包含了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內容。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是奠基在「對象性活動」基礎上的存在論,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基於「利益」與「道德」關係的視角  作者: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曹洪軍馬克思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但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利益;道德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
  • 趙磊:小倩虛無縹緲,價值何以客觀?——《馬克思的價值範疇何以客觀》(之五)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事物的客觀實在性不僅可以通過事物的外在表象呈現出來,而且也必然通過事物的結構以及各種關係呈現出來。正是這樣的「呈現」,為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實在性提供了依據。根據《資本論》的邏輯,價值範疇的客觀實在性不僅體現在價值對象性的物質載體(即「使用價值」)之中,而且還貫穿於「勞動決定價值」(簡稱「價值決定」)的過程之中。
  • 淺析「辯證法」和「詭辯論」的根本區別
    把「辯證法」說成「詭辯論」,這本身就是詭辯。一方面是否認事實、混淆概念的污衊,另一方面是拒絕釐清是是非非。學問的根本目的在於搞清楚,是之所以是,非之所以非,而詭辯論從根本上偏離了學問的目的,常常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並且樂此不彼地對辯證法發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