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

2020-12-15 中國紀檢監察報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馬克思專門說明辯證法實質的非常精彩的論述片段,也給我們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金鑰匙」,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的辯證法具有批判性,揭示了所有客觀事物存在的條件性

傳統的形上學觀念,基於經驗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彼此二分和絕對對立,認為在變動不居的現象中是無法獲得事物本質的認識的,只能得到因人而異的不同意見,主張到事物的本質中去尋找永恆不變的絕對真理。辯證法是和形上學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它破除了形上學終極性存在的永恆真理觀,科學揭示了客觀存在的相對性、條件性和歷史性的特點,所以說「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

辯證法認為,萬物皆流,無物常駐,所有的經驗世界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都有其產生的前提,同樣也都有其存在的界限,都是作為一定的過程而存在,也就是說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世界不過是過程的集合體而已。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

無論是理論認識、自然事物,還是社會歷史都是如此,從來不存在絕對性的永恆存在和終極真理。從理論認識方面來說,並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永恆不變的終極真理。例如,作為歐氏幾何基礎的一系列公理,都是具有一定條件性的相對真理。以平行線公理為例,「兩條平行線無限延長永不相交」這個結論是有前提的,即在平面的前提下是具有合理性的,也是有界限的,即在平面的界限內是有效的,其真理性的條件是平面範圍,超越了這個條件就失去了真理性。

在自然領域同樣如此。赫拉克利特所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所有的客觀事物都是在時間中不斷展開著的存在,也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變化。所有現存的客觀事物在產生之前是不存在的,因為從時間性上來講,其不具備存在的前提條件,所有的既成事物都是最終要毀滅的,因為從時間性上來講,其必然會超出自己存在的界限,因此,所有的客觀事物都只是具備歷史的合理性,是有條件的歷史性存在。

人類歷史也是如此。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是在既有的前提下生成,也必然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超越自己存在的界限,最終喪失存在的條件而走向滅亡。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根據辯證法的批判性本質,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謀劃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作說明時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馬克思的辯證法具有革命性,闡明了事物發展永無止境的過程性

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相對於形上學的固定的僵化的思維方式,辯證法指明了現存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斷革命、超越自身的革命邏輯。辯證法的這種革命性,實質上是一種範式轉換,新的範式能夠容納和保存舊的範式運動中的所有積極成果,其中蘊含著不斷發展的進步的歷史過程。

對於形上學思維方式的局限性,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指出:「形上學者看來,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應當逐個地和分別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變的研究對象。他們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他們的說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形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在依對象的性質而展開的各個領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遲早都要達到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它就會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並且陷入無法解決的矛盾,因為它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記它們互相間的聯繫;看到它們的存在,忘記它們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們的靜止,忘記它們的運動」。恰恰相反,辯證法批判本質,深刻揭示了所有客觀事物存在的歷史性和條件性,也就內在蘊含著其存在的有限性和條件性,在自我肯定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自我否定,一旦超越了自身存在條件的界限,就必然徹底自我否定和自我革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呈現為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在理論領域是如此。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以範式理論說明了科學革命的邏輯,認為範式就是在一定時期內規定著科學發展的範圍與方向的基本思維方式,在範式之內科學家們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理論體系,解決難題或消除疑點,但是,隨著觀察與實驗的深入,科學研究必須不斷地揭示意料之外的新現象,逐漸發現原有範式解決不了的難題,舊的科學方式,這個時候就必然通過範式轉換實現科學的革命。例如,歐氏幾何從古希臘時代一直被認為真理體系,但是遇到了不斷湧現的曲面問題,平行線公理和其他公理失去了真理性,後來有了黎曼幾何、羅氏幾何等非歐幾何的科學革命,對歐氏幾何進行了範式轉換。這種方式轉換並不是拋棄了歐氏幾何所有的成果,而是把歐氏幾何作為自己的一個特例,即在平面的條件下而得以保留。非歐幾何能夠解釋和說明歐式幾何的所有問題,歐氏幾何只能部分解釋和說明非歐幾何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歐幾何對歐氏幾何實現了革命。

社會歷史領域也是如此。工資作為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部分,以換取勞動力可以創造剩餘勞動的使用價值。如果遇到了經濟危機,工廠破產,工人失業,那麼按照資本的邏輯,工人沒有成為僱傭工人,不提供創造剩餘勞動的使用價值,是不是就不該獲得生活資料呢?但是,如果工人不能夠獲得生活資料,那麼後果是什麼呢?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資本通過不斷生產榨取剩餘價值的增值的需要就不能夠得到滿足和維持。資本主義為了肯定資本邏輯的存在,就不得不引進自己的對立面,例如救濟制度或者其他的福利安排,這些顯然具有了社會主義性質。資本主義為了肯定自身,而不斷容納了自己的否定因素。這樣的結果正如《共產黨宣言》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真正把握了唯物史觀的歷史辯證法,我們就能夠從歷史科學的高度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斷通過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馬克思的辯證法具有實踐性,指明了人類解放歷史運動的現實性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的這一經典論斷既是對一切舊形上學的批判,也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踐本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正是基於實踐範疇,馬克思實現了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內在統一,從而超越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實現了哲學的革命。

歷史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的辯證法中,不斷自我展開和自我生成的過程。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不過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交互作用中,在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人的矛盾的鬥爭中,不斷通過創造性的歷史實踐而自我誕生和不斷生成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所指出的:「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於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人們通過實踐不斷創生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也在創生著人和人的關係,正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運動中,不斷實現著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

共產主義作為人類解放的歷史運動,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實踐本質。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所指出的:「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共產主義就是實踐唯物主義,也就是在實踐中不斷革命的辯證法邏輯,指明了人類解放的現實路徑和歷史道路,從而超越了空想社會主義的虛幻性和概念辯證法的封閉性,破除了「歷史終結論」。按照辯證法的邏輯,「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因此,「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

可見,人類解放是一個按照辯證法不斷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的歷史過程,不要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也不要認為是遙不可及的虛無縹緲的烏託邦。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說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正是在不斷的革命性實踐中,人類不斷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這正是共產黨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作為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同樣要立足於我國實際,訴諸革命性的實踐,不斷開闢新境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科學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一大區別,就在於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把社會主義看作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實踐過程。」【董振華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相關焦點

  • 董振華: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馬克思專門說明辯證法實質的非常精彩的論述片段,也給我們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金鑰匙」,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圍繞馬克思正義論展開的學術爭鳴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界的熱點景觀,其爭論焦點在於,馬克思是將「正義」理解為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的事實判斷,還是從規範意義上做出的應當與否的價值判斷。
  • ...單義到弱義的當代辯證法追問之路——以尼採與馬克思的對話為個案
    摘要:在辯證法的當代追問的道路上,尼採與馬克思的相遇與對話是繞不過去的環節。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從 19 世紀中葉產生到 21 世紀西方後現代語境,經歷了從大寫的絕對的單義性的辯證法,到情景式的歷史式的總體性的多義性的辯證法,以及德勒茲式弱義性的反辯證法的過程。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作者簡介: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這不僅與思想史主題上重建對馬克思學說的基本理解有關,而且尤其與闡說馬克思整個思想方法的時代意義有關。對於馬克思來說,政治經濟學批判或《資本論》的方法也就是辯證法。但是長期以來,辯證法——首先是馬克思的辯證法——卻很少得到真正的理解,它的根本性質、特徵和意義似乎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晦暗中去了。
  • 唯物主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的關係,馬克思怎麼說
    製造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對立,對恩格斯的抨擊,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恩格斯總是強調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強調在沒有人類實踐的自然界也存在辯證法,而馬克思則強調人類實踐
  • 馬克思誤解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嗎?——對弗雷澤命題的批判與「黑格爾-馬克思」思想關係難題的求解
    關鍵詞:弗雷澤命題;馬克思;黑格爾;辯證法;顛倒   隨著國際學界對黑格爾思想研究由觀念論研究向實在論研究的轉型,西方學界興起了一股抹殺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思潮,他們剝離黑格爾的客觀觀念論色彩,強調黑格爾哲學的實在性,進而使黑格爾的辯證法和馬克思的辯證法等同,並認為馬克思誤解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
  • 《資本論》與辯證法的高階問題
    關鍵詞:主客統一/邏輯/高階問題/社會歷史/辯證法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文明形態變革的哲學理念創新」(18ZDA015)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和理念創新」(17JJD720002)的階段性成果
  •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和當代價值
    我們黨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和必修課,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它既具有歷史價值又具有無可替代的當代價值,不僅回答了各種社會主義學說無法解決的資本主義向何處去的歷史之問和當時的時代之問,也是我們解決當代中國問題和觀察當代世界走向的理論指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定海神針。
  • 馬院前沿 | 謝亞洲: 馬克思「殖民地謎題」與新帝國主義的當代困境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年第12期全文收錄了馬克思主義學院謝亞洲教授發表在《甘肅社會科學》2020年第4期的署名文章《馬克思「殖民地謎題」與新帝國主義的當代困境——資本主義現代性及其時間性主體的重建》。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基於「利益」與「道德」關係的視角  作者: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曹洪軍馬克思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但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利益;道德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
  • 盧卡奇與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比較
    為了反對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的種種思潮,列寧意識到必須從總體上對它們作決定性的揭露和批判,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的理論基礎,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真正的哲學科學。當時馬克思揭示社會經濟發展的辯證法的研究成果,恩格斯揭示自然科學、自然界的辯證法的研究成果,亟待加以總結概括。列寧力圖從《資本論》和《邏輯學》中總結出辯證法理論,完成馬克思、恩格斯建立辯證法體系的未竟事業。
  • 矛盾論與辯證法
    ;價值形式的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就是價值和使用價值這對內在矛盾的外在化結果,因為相對價值形式僅僅是以價值必須被等價形式的使用價值形態所表現的形式而存在,在交換過程之中這對矛盾又外化為賣者和買者。後來這種思想深深的影響了馬克思。作為曾經的青年黑格爾派一員,馬克思早早便對辯證法進行過考察。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近日,繼《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哲學:思想的前提批判》之後,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孫正聿先生研究辯證法的一部新作——《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問世了。該書是國家「十三五」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由長春出版社出版。
  • 理解馬克思| 人的異化、勞動異化及自我異化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寫道:「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即在表面上進行著上述那種自由和平等的等價物交換的生產,從根本上說,是作為交換價值的物化勞動,同作為使用價值的活勞動之間的交換,或者可以換一種說法,是勞動把勞動客觀條件——因而也是把勞動本身所創造的客體性——看作是他人財產的關係:勞動的異化。」
  • 理解馬克思 | 人的異化、勞動異化及自我異化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寫道:「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即在表面上進行著上述那種自由和平等的等價物交換的生產,從根本上說,是作為交換價值的物化勞動,同作為使用價值的活勞動之間的交換,或者可以換一種說法,是勞動把勞動客觀條件——因而也是把勞動本身所創造的客體性——看作是他人財產的關係:勞動的異化。」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事實上,交往乃是馬克思終其一生一直關注的重要問題。晚年馬克思在其早期交往理論的基礎上,在「人類學筆記」(即《古代社會史筆記》)《歷史學筆記》等文獻中,發展了其交往理論,拓寬了其研究範圍,深化了唯物史觀理論。本文立足於晚年馬克思的筆記群,嘗試梳理和概括出交往的類型、交往的形式等問題,並就其當代意義進行初步探討。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他認為德國觀念論雖然一方面構成了整個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哲學的後盾,但是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偉大的遺產,這個遺產就是社會歷史之現實的觀點。黑格爾的學生們對著老師的偉大創作不知所措,正是馬克思史無前例地把社會歷史之現實的思想注入到哲學理論中,並且構成了馬克思宏大理論敘事的直接前提。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馬克思用人的實踐把握《自然哲學》的概念運動,選擇其中重要節點,闡明人的自然存在與自然界社會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不但為唯物史觀奠定基礎,而且為《資本論》進一步說明生產方式的自然基礎提供了辯證法依據。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筆記本III中「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包括對《精神現象學》和《哲學全書》的梳理和批判。現有的大量研究集中於馬克思對《精神現象學》的吸收和改造,但馬克思對《哲學全書》的評論同樣重要。馬克思把《精神現象學》看作「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①。
  • 會議|《資本論》的政治哲學思想與當代世界的未來
    為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進一步深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思想背後的政治哲學內涵,12月22至23日,由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舉辦的「《資本論》的政治哲學思想與當代世界的未來」學術研討會圓滿落下帷幕。
  • 【讀懂馬克思院長名家談⑥】馬克思的精神遺產是什麼
    最根本的原因是馬克思的理論所具有的毫不妥協的批判的辯證法的精神,毫不動搖的堅定的人民立場與情懷,毫不怯弱的實踐第一的理論品格和毫不放棄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都是馬克思的精神遺產。毫不妥協的批判的辯證法的精神馬克思所處的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馬克思就通過工人階級受剝削受奴役的事實,敏銳地發現了國民經濟學理論與現實的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與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馬克思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癥結在於其僱傭勞動制度,並由此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揭露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