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學術誠信
曹雪濤事件進展:《科學》等期刊已開始核查相關論文
兩周前,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 Elisabeth Bik 在 PubPeer 網站公開指出以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或合作者的多篇論文涉嫌「圖像不當複製」問題(inappropriate duplications in figures)。11 月 27 日,據《自然》(Nature)報導,在事件涉及的 28 家期刊中,《科學》(Science)、《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和《分子免疫學》(Molecular Immunology)都表示已經得知這一事件,已開始審核涉事論文。
《科學》發言人 Meagan Phelan 說,期刊正在審核 Bik 認為有疑點的一篇論文。她補充說,調查學術不端行為由研究機構負責,調查結果將為期刊決策提供依據。
《自然-通訊》主編 Elisa De Ranieri 表示,期刊已經通過 Twitter 和 PubPeer 了解了這些潛在的圖像操縱問題。她說:「我們準備針對所有與《自然-通訊》論文相關的質疑進行調查,按照我們通常的科研誠信程序。「
曹雪濤也是德國科學院成員。該機構一名發言人告訴《自然》,科學院將「密切關注事件調查進展」。
曹雪濤在 2015 年獲得了《自然》 頒發的一個獎項,這是對優秀導師的表彰。他還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期刊《細胞和分子免疫學》(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期刊的共同主編。施普林格·自然的一名發言人表示,公司不負責該期刊的編輯委員會任命,並表示:「我們剛剛得知曹教授作為共同作者發表的一些論文的圖像受到了質疑。在這一階段我們對此不作任何評論。」
該期刊一名發言人表示,期刊已經得知曹的論文引發的質疑,目前不對事件作任何評論。發言人說:「值得注意的是,圖像問題通常不是研究行為不端的結果,但這些問題應當被謹慎評估,並且在必要時應採取得當措施,以糾正科學出版中的錯誤。」(Nature)
· 大學排名
軟科發布 2019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清華第一、北大第二、港中文第三
11 月 28 日,軟科發布 2019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排名對象包括我國內地、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領先的百強研究型大學。
綜合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與學校資源的計量指標顯示,今年清華大學蟬聯第一,北京大學第二,香港中文大學第三。第四至第十名分別是:浙江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新竹)、臺灣大學。(軟科)
圖片來源:軟科
完整排名見這裡。
·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的 9 個臨界點已進入「活躍」狀態,若無切實減排措施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的 Tim Lenton 等研究者本周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超過半數的氣候變化臨界點(Tipping Point)已經處於活躍狀態。若達到上述臨界點,意味著地球系統陡然發生不可逆變化,這標誌著地球進入緊急狀態。
作者援引證據表明,西南極冰原和亞馬孫雨林縮減等臨界點到來的可能性,或許比我們之前預期的更大。二十年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認為只有當全球氣溫上升超過 5 °C,才有可能達到臨界點。但 IPCC 最新報告指出,當升溫超過 1~2 °C 時,便有可能突破某些臨界點。目前已經進入活躍狀態的 9 個臨界點包括:
· 北極海冰(Arctic sea ice)
· 格陵蘭冰蓋(Greenland ice sheet)
· 北方森林(Boreal forests)
· 多年凍土(Permafrost)
· 大西洋子午線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 亞馬孫熱帶雨林(Amazon rainforest)
· 溫水珊瑚(Warm-water corals)
· 西南極冰蓋(West Antarctic Ice Sheet)
· 南極洲東部地區(Parts of East Antarctica)
9 個進入活躍狀態的氣候變化臨界點 | 圖片來源:Nature
目前,一些冰原正在加速融化,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 2 °C,預計 99%的熱帶珊瑚將消失。另外有研究表明,突破一個系統的臨界點可能會增加突破其他系統臨界點的風險。Lenton 等人表示,目前已經開始觀察到這種臨界點相互作用的例子,這可能預示著達到全球臨界點的可能性。
「如果破壞性的臨界點級聯事件發生,而且全球臨界點不可排除,那麼這就是一個切實存在的對文明的威脅。任何經濟成本-效益分析都幫不了我們。」作者們寫道。「地球的穩定性和恢復力正處於危險之中,」他們總結說,「國際社會必須行動起來積極應對,而不僅僅是口頭上說說而已。」(Nature,埃克塞特大學)
· 學術榮譽
IEEE Fellow 2020 年增選名單公布,華人學者佔近三成
11 月 27 日,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公布 2020 年新晉 Fellow 名單,共 282 位學者入選,其中華人學者 79 位,佔總人數的 28%。在國家及地區分布上,來自美國的學者共 135人,位居第一,來自中國的學者 37 位(內地 23人,臺灣地區 7 人,香港特別行政區 6 人,澳門特別行政區 1 人),排名第二,內地當選學者包括北京大學陳寶權、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陳山枝、微軟亞洲研究院陳衛、清華大學高飛飛、中科院自動化所蔣田仔等。
IEEE Fellow 為 IEEE 最高等級會員,當選者被視作在電氣、電子、計算機工程和與科學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更詳細的名單及介紹見這裡。(AI科技評論)
· 宇宙學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團隊通過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利用 LAMOST 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恆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形成的,理論預言銀河系中有上億顆恆星級黑洞,但天文學家目前僅在銀河系發現了約 20 顆,且質量均小於 20 倍太陽質量。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的黑洞質量為 70 倍太陽質量,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Nature,環球科學)
· 新藥研發
FDA 批准首個鐮狀細胞病根源療法 Voxelotor 上市
新型藥物可以防止紅細胞突變成鐮刀狀。圖片來源:Science
11 月 25 日,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批准鐮狀細胞病藥物 Voxelotor上市。該藥物從進入「優先審查」(9 月 19 日 科研圈日報曾報導:鐮狀細胞貧血病就快有藥可醫了?)到批准僅用了2 個多月的時間。美國製藥公司 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GBT)將以名稱「Oxbryta」出售該藥物,可用於 12 歲及以上患有鐮狀細胞病的成人和兒童,這也是首個針對鐮狀細胞病的根源療法。
FDA 通過一項隨機雙盲試驗,評估了 Voxelotor 對於 274 例鐮狀細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並以血紅蛋白應答率作為主要功效指標,結果表明,voxelotor 的應答率達 51.1%,遠高於使用安慰劑的對照組(6.5%)。其他功效指標包括用藥期間血紅蛋白的變化,間接膽紅素和網織紅細胞計數的平均變化百分比。
該藥物每日推薦的使用劑量為 500 毫克(包括進食或未進食的情況),可引起的常見人體不良反應(佔比大於10%)包括頭痛、腹瀉、腹痛、噁心、皮疹、疲勞和發熱。(FDA)
——END——
▽ 精彩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