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微信公眾號開始試行亂序推送,為了讓您在第一時間獲取學術圈新聞資訊,請將「科研圈」設為星標,並常點文末右下角「在看」。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 這裡 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期刊動態
這些期刊的論文要免費發表、免費閱讀了:單位將為作者買單
圖片來源:PLOS
本周,非營利性出版機構 PLOS 宣布推出一種新收費模式,只要所在機構支付固定年費,論文作者即可免費在 PLOS Biology 和 PLOS Medicine 上發表文章。PLOS 於 2003 年率先採用收費開放獲取的商業模式,對文章作者收費而對讀者免費。而收費新模式將根據研究人員近年來在對應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向機構分級收取年費,這意味著通訊作者不再需要為發表開放獲取文章而承擔其昂貴的論文處理費,這或將減輕他們申請各種經費和贈款的負擔。
然而,新模式將使學術機構的圖書館預算進一步上升,而且那些不接受新收費方式的機構及其學者面臨的費用壓力甚至會成倍增長:2023 年後,如果想在上述「精選期刊」上發表論文,PLOS 將對沒有選擇付費的機構的通訊作者收取近 7000 美元的「非會員」費用,遠高於當前平均價格已達 3000 美元的論文出版費。(PLOS,Science)
《自然》表態美國大選:支持拜登,譴責川普
圖片來源:Nature官網
當地時間 10 月 14 日,《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社論,旗幟鮮明地表態支持川普的競爭對手、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並對川普政表示譴責責。文中提到:川普在任期間」退出了一系列關鍵的國際科學和環境組織… 試圖破壞民族、國家和國際機構的集體努力」;他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 「無視科學、規則、民主制度以及事實」,「在病毒問題上撒謊」的「災難性應對」,已造成美國超過 21.5 萬人死亡;其提議限制國際學生籤證期限的舉措,使得「美國作為一個對世界學生和研究人員開放和歡迎的國家的聲譽已經受到影響… 與成功應對面前日益嚴峻的全球挑戰所需的措施背道而馳」。
《自然》號召自己的讀者群投票給川普的競選對手拜登,稱「拜登已經表明了他對科學、研究價值的尊重,立誓要恢復美國破碎的全球關係」,並認為拜登的政策「對結束新冠病毒大流行至關重要」,長遠來看「將重建美國在世界上的聲譽」。
此前,《柳葉刀》、《科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權威學術期刊已全部發聲,對川普政府進行批判。《科學美國人》雜誌也曾表態支持拜登當選。(Nature)
· 類腦計算
清華新研究填補類腦計算領域理論與結構空白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形成類腦計算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根據《中國科學報》報導,10 月 14 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發文,針對類腦計算特性,首次提出了對計算過程和精度約束更低的「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並且設計了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通過相關算法,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都可以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
張悠慧表示,希望「類腦計算完備性」研究能夠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個「準繩」。施路平認為,「這意味著類腦計算系統也可以支持通用計算,極大地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領域,也使類腦計算軟硬體各自獨立發展成為可能。」(中國科學報)
· 物種生態
西非象牙海岸大象數量出現斷崖式和滅絕性下跌
象牙海岸叢林中的大象。圖片來源:Sery Gonedelé Bi (2020)
象牙海岸曾是西非大象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該國也因此得名——象牙海岸(Ivory Coast)。但近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表示,和三十年前相比,象牙海岸的大象數量出現斷崖式和滅絕性下跌。研究者分析了 2011 至 2017 年獲得的糞便計數、人象衝突記錄、媒體報導和採訪調查數據,發現在調查的 25 個保護區中,只有 4 個保護區仍有大象分布,且密度較低。超過 50% 的保護區已完全改為農場和人類住區。保護區內大象的存續受到人口規模、棲息地退化以及森林轉化為可可種植園的比例的影響。研究者指出,該國需要採取積極的保護行動如嚴格執法和護林員巡邏等,以保護剩餘的森林象種群。(PLOS)
· 地球變暖
我們剛經歷了 140 年來最熱的 9 月
2020年9月發生的重要的天氣和氣候事件。圖片來源:NOAA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國家環境信息中心(NCEI)的科學家稱,2020 年 9 月全球經歷了空前高溫,比 20 世紀 9 月氣溫均值高出 0.97℃,是 1880 年有氣候記錄以來最暖的 9 月。自 2005 年以來,發生了 10 個最暖的 9 月,而最近 7 年中全球 9 月平均氣溫每年都再創新高。此外,年初至今的全球平均溫度比 20 世紀的均值高出 1.02℃,是有史以來第二高的溫度,僅低於 2016 年。根據 NCEI 科學家所做的統計分析,2020 年很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年之一。(NOAA)
· 心臟代謝
Science:跳動的心臟用的是什麼燃料?
圖片來源:賓大醫學院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人類心臟消耗「燃料」和營養物質的詳細過程,論文於 10 月 16 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
研究人員對數十名受試者的循環系統不同部位的血液進行同步採樣,以記錄進入和流出心臟跳動的相關分子的水平。研究發現:心臟的能量來源依賴於對脂肪酸等小有機分子的攝取,同時會因蛋白質分解釋放大量的氨基物質;患病的心臟會釋放更多的酮類(也可能是因為血流速度減緩引發酮類累積),並釋放更多的胺基酸。由此產生的數據揭示了正常心臟以及衰竭心臟中「燃料」使用的關鍵特徵,為心力衰竭等疾病研究及治建立了一個新的框架,具有指性導意義。(賓夕法尼亞大學)
· 疫情通報
10 月 15 日我國內地新增確診病例 24 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
根據國家衛建委官網通報,10 月 15 日 0—24 時,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 24 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上海 11 例,內蒙古 5 例,天津 2 例,江蘇 2 例,廣東 2 例,福建 1 例,重慶 1 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 10 例(均為境外輸入);當日轉為確診病例 2 例(均為境外輸入)。截至 10 月 15 日 24 時,我國內地累計報告確診病例 85646 例,累計死亡病例 4634 例。
根據世衛組織通報,截至歐洲中部時間 10 月 15 日 15:53(北京時間 10 月 15 日 21:53 ),過去 24 小時內全球新增確診病例 336,515 例,新增死亡病例 5,297 例:其中印度新增確診病例 67,708 例,新增死亡病例 680 例;美國新增確診病例 46,309 例,新增死亡病例 743 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 38,394,169 例,累計死亡病例 1,089,047 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
編寫:梁珏瑜、鄭蘊儀、邱燕寧、魏瀟
編輯:魏瀟
——END——
▽ 精彩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