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學生記者 王芷璇)第四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於11月28日在天津大學北洋園報告廳舉行,記者專訪了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
問:三年前光明日報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初衷發起了對西北聯大精神研究?
答:說到為什麼發起西北聯大的研究,就要說到我們的同事。我們光明日報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大家有什麼好的選題,就會集體討論。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我就發現,這是一個過去人們討論得較少,而又必須讓全國人民知道的事情。西北聯大在民族危難的時刻,通過西遷,通過跟原來西北的高校的合作,造成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景觀。這就促使我們產生這個想法:我們媒體來搭建平臺,讓和西北聯大相關的高校能夠挖掘自身歷史,研究大學精神。所以我們就提出了這個創意。(這個創意)得到了西北聯大相關的眾多高校的大力支持。它(西北聯大第一屆論壇)很快就在西安舉行,在西北大學這個地點舉行。當時西北大學的老校長張豈之先生非常興奮,作為東道主——一個老校長,他在大會上大聲疾呼,稱要認真挖掘這段歷史,恢復榮光。弘揚西北聯大精神,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我們也非常欣慰。這也是和西北聯大本身的歷史、西北聯大人的努力聯繫在一起的。
問:您認為西北聯大在中國大學歷史上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您對於西北聯大精神如何理解?
答:西北聯大的起點是民族遭遇入侵、抗日戰爭開始的時候。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氣質,這個氣質就是以民族大義為重,擔起振興西北乃至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不畏艱苦,戰勝困難,以中華復興為己任,這麼一種精神是和它的形成歷史聯繫在一起的。如果不是民族危難,就不可能有這次西遷和這次校級間的合作。正因為有西遷和校級合作,才形成了西北聯大精神中特別明顯的那種奮鬥、團結、堅韌不拔的氣質。
問:那您覺得對於西北聯大的研究成果我們還有哪些方面亟待加強?
答:在三年前,已經有一批先行者研究西北聯大,出了不少成果。據我知道,當時有一些教育史專家、教育研究專家寫了不少文章。論壇舉辦三年來,這種進程加快了,成果更加豐富了。這次是第四屆論壇,我看到論文集是厚厚的一本,非常豐富,裡頭既有對歷史的研究,也有對大學精神的研究,對今天怎麼弘揚西北聯大精神的研究。我認為現在跟三年前比起來,已經完全不同了,(對西北聯大精神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大家都來研究,都來關心。社會的認知度也提高了。我今年致辭裡說到,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大學之道》中,專門有一部分講的是西北聯大的歷史,我覺得這個國民認知度已經很高了,所以就研究成果來說,進入了新階段,但是還有繼續努力的方向。
問:天津大學是西北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月份迎來了120周年校慶,算是一個新的起點。您對未來天大的發展有什麼寄語嗎?
答:我已經是第二次來天津大學了。去年來到天津大學老校區,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參觀了校史館,校史館是我看到的高校校史館裡水平比較高的——專門由一棟建築改造,內容很豐富。對天津大學的歷史與現狀,我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我覺得新校區的建築體現了西北聯大精神,就是不斷地開拓,打破現狀,勇於挑戰困難。我覺得天津大學作為西北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好地弘揚了西北聯大的精神,成為一個合格的繼承者。天津大學展示了很光明的前景,既有歷史的積澱,又有現實的輝煌。我對天津大學充滿感情,並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天津大學未來將成為整個北方,乃至於中國大學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