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談西北聯大精神

2020-12-13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學生記者 王芷璇)第四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於1128日在天津大學北洋園報告廳舉行,記者專訪了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

  問:三年前光明日報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初衷發起了對西北聯大精神研究?

  答:說到為什麼發起西北聯大的研究,就要說到我們的同事。我們光明日報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大家有什麼好的選題,就會集體討論。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我就發現,這是一個過去人們討論得較少,而又必須讓全國人民知道的事情。西北聯大在民族危難的時刻,通過西遷,通過跟原來西北的高校的合作,造成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景觀。這就促使我們產生這個想法:我們媒體來搭建平臺,讓和西北聯大相關的高校能夠挖掘自身歷史,研究大學精神。所以我們就提出了這個創意。(這個創意)得到了西北聯大相關的眾多高校的大力支持。它(西北聯大第一屆論壇)很快就在西安舉行,在西北大學這個地點舉行。當時西北大學的老校長張豈之先生非常興奮,作為東道主——一個老校長,他在大會上大聲疾呼,稱要認真挖掘這段歷史,恢復榮光。弘揚西北聯大精神,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我們也非常欣慰。這也是和西北聯大本身的歷史、西北聯大人的努力聯繫在一起的。

  問:您認為西北聯大在中國大學歷史上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您對於西北聯大精神如何理解?

  答:西北聯大的起點是民族遭遇入侵、抗日戰爭開始的時候。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氣質,這個氣質就是以民族大義為重,擔起振興西北乃至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不畏艱苦,戰勝困難,以中華復興為己任,這麼一種精神是和它的形成歷史聯繫在一起的。如果不是民族危難,就不可能有這次西遷和這次校級間的合作。正因為有西遷和校級合作,才形成了西北聯大精神中特別明顯的那種奮鬥、團結、堅韌不拔的氣質。

  問:那您覺得對於西北聯大的研究成果我們還有哪些方面亟待加強?

  答:在三年前,已經有一批先行者研究西北聯大,出了不少成果。據我知道,當時有一些教育史專家、教育研究專家寫了不少文章。論壇舉辦三年來,這種進程加快了,成果更加豐富了。這次是第四屆論壇,我看到論文集是厚厚的一本,非常豐富,裡頭既有對歷史的研究,也有對大學精神的研究,對今天怎麼弘揚西北聯大精神的研究。我認為現在跟三年前比起來,已經完全不同了,(對西北聯大精神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大家都來研究,都來關心。社會的認知度也提高了。我今年致辭裡說到,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大學之道》中,專門有一部分講的是西北聯大的歷史,我覺得這個國民認知度已經很高了,所以就研究成果來說,進入了新階段,但是還有繼續努力的方向。

  問:天津大學是西北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月份迎來了120周年校慶,算是一個新的起點。您對未來天大的發展有什麼寄語嗎?

  答:我已經是第二次來天津大學了。去年來到天津大學老校區,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參觀了校史館,校史館是我看到的高校校史館裡水平比較高的——專門由一棟建築改造,內容很豐富。對天津大學的歷史與現狀,我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我覺得新校區的建築體現了西北聯大精神,就是不斷地開拓,打破現狀,勇於挑戰困難。我覺得天津大學作為西北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好地弘揚了西北聯大的精神,成為一個合格的繼承者。天津大學展示了很光明的前景,既有歷史的積澱,又有現實的輝煌。我對天津大學充滿感情,並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天津大學未來將成為整個北方,乃至於中國大學的先鋒。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出版社總編輯招聘公告
    光明日報出版社成立於1981年,為光明日報社主管主辦的國有文化企業。長期以來,出版社堅持黨報出版社的定位,致力於打造廣大知識分子的出版陣地。  因工作需要,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總編輯1名。
  • 光明日報出版社招聘總編輯公告
    光明日報出版社成立於1981年,為光明日報社主管主辦的國有文化企業。長期以來,出版社堅持黨報出版社的定位,致力於打造廣大知識分子的出版陣地。因工作需要,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總編輯1名。公示和聘用體檢和政審合格後,確定擬聘用人選並在光明日報社公開招聘網站公示7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後,按有關規定,報社與聘用人員籤訂聘用合同,並按照國家和報社相關規定享受相應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四、其他事項1.
  • 【聚焦】《光明日報》整版報導!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鑑於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特殊意義,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分別赴雲南、北京、湖南進行調研,並對有關展館負責人、研究員、參觀者及西南聯大校友開展深度訪談,在探尋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教育救國文化記憶基礎上,剖析了其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了未來更好構建西南聯大記憶的文博創新之路。
  • 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與華東師大學子暢談十九大精神學習體會
    十九大代表、《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12月4日應邀來校作題為「初心、民心、核心、信心、決心——十九大精神學習體會」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會議擬定出《光明日報社組織大綱》,確定了組織機構:章伯鈞任社長,胡愈之任總編輯,薩空了任秘書長。下設編輯所、總管理處、印刷廠。   5月16日 光明日報社社務籌備委員會接收了《世界日報》的全部資產,原有職工一律留任。當時本報的房產有兩處:一是西長安街32號,為總管理處及職工宿舍;二是石駙馬大街甲90號,為編輯所和印刷工廠。
  • 【祝賀】我校校友張政履新光明日報總編輯,榮升副部級
    月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主席助理(掛職);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新疆自治區阿勒泰地委副書記(正廳長級);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中共貴州省銅仁市委副書記(正廳長級);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任中共貴州省黔西南州委委員、常委、副書記(保留正廳長級);2013年1月起任中共貴州省黔西南州委委員、常委、書記;2017年6月,任光明日報社總編輯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 與共和國同行 在新時代閃耀 ——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
    在《光明日報》創刊號上,首任總編輯胡愈之發表了創刊社論《團結一致建設民主新中國》,闡明了這家報紙的辦刊宗旨與目標;創刊號的頭版上,中欄偏右是毛澤東同誌慶賀《光明日報》創刊的題詞:「團結起來,光明在望。」1948年9月,毛澤東在西柏坡約見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著名報人胡愈之時曾提出,將來新中國應該辦一份以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的報紙。
  • 光明日報,知識分子掌上精神家園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炎炎夏日,暑熱依舊。群山環抱、綠樹蔭蔽的巴馬瑤族自治縣第一初級中學(以下簡稱「巴馬一中」)迎來搬遷至新校區後的首次中考。此時,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裡,中考生正奮筆疾書,無一不迸發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
  • 人物百科|當代人物網總編輯廖雲新
    當代人物網創始人、總編輯廖雲新廖雲新,湖北襄陽人,現居杭州。現任當代人物網、《當代人物》雜誌總編輯。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用本名和筆名在《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經濟日報》《廣州日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南方日報》《解放軍報》《楚天都市報》《湖北日報》《新民晚報》香港《文匯報》《做人與處世》《演講與口才》《中國青年》《經典雜文》《遼寧青年》《意林》《海外文摘》《特別關注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摘要: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大學獨立性精神的一種示範。在特殊環境中它維護國家大局,遵行潛心治學的大學特性,並在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許多成果。它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它擁有獨立性精神,並通過聯大與當時政府以及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體現出來。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毛子水亦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若著眼於文化的更可貴的一方面,則八年多的西南聯大,始終都在雍容和睦的氣氛中長成。這非特是我們教育史上的佳話,亦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光輝的事情。至少,依我個人的意見講,這件事情比培植出楊振寧、李政道、王浩等那件事情要有價值得多;因為這是人類精神修養的一種最高貴的表現。」
  • 史海鉤沉:|| 深圳疍家女施娣與香港何東家族
    期間,香港開埠後首位華人首富何東爵士與劉鑄伯、周壽臣一起參與調停。「沙田慘案」發生後勞資雙方(包括廣東政府代表)重啟談判,身為航運業巨子的何東,為免令各方努力因為港府及資方拒絕「支付罷工期間一半工資」而令整個談判付諸流水,主動提出折中辦法,表示自己可以捐款支付該筆工資,促使談判雙方達成協議,籤訂條約,並由何東籤字擔保,罷工潮得以迎刃而解。
  • 《斐濟日報》總編輯楊鴻濂:「每次參加論壇都像是燃料補給」
    《斐濟日報》總編輯楊鴻濂:「每次參加論壇都像是燃料補給」
  • 戰時中國大學的風採與氣象-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1941年10月25日延安《解放日報》第3版刊有《抗戰後專科以上學校集中區域》,此文原為表格,分作「區域」「學校」「學生數」三欄,提及不少前兩種書刊遺落的大學。綜合起來,1941年仍在招生的中國大學,除了三個文本共同涉及的28校,加上《教育雜誌》介紹的8所、《戰時全國各大學鳥瞰》談論的19所,以及《解放日報》提及的29所,共84所。
  • 徒步穿越聯大路,緬懷「剛毅堅卓」精神
    本報長沙訊  昨天上午,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湖南同學會組織的「重走聯大路湖南站」啟動儀式在中南大學舉行。儀式結束後,55位來自日本、中國臺灣、香港等地的EMBA學員乘車趕赴沅陵縣涼水井鎮,進行了10公裡的徒步山野穿越。
  •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總編輯:讀者需求是網站核心
    本刊記者就《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及該報本身對中國報導的趨勢和視角等話題專訪了中文網總編輯袁莉。袁莉曾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2002年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並分別獲得了新聞碩士和國際關係碩士學位。2004年在美國加入《華爾街日報》,主要從事美國電信業的報導,並撰寫一個中英文雙語專欄。
  • 科技日報總編輯:是什麼卡住了我們核心技術的脖子?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做了主題演講,在詳細介紹《科技日報》「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系列報導的出臺背景和意義之外,還詳細說明了在那些核心技術之外,我們還缺的到底是什麼?全文如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各位同事,下午好!  2018年4月16日,中興事件的新聞在網上爆棚。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
    會議擬定出《光明日報社組織大綱》,確定了組織機構:章伯鈞任社長,胡愈之任總編輯,薩空了任秘書長。下設編輯所、總管理處、印刷廠。  5月16日 光明日報社社務籌備委員會接收了《世界日報》的全部資產,原有職工一律留任。當時本報的房產有兩處:一是西長安街32號,為總管理處及職工宿舍;二是石駙馬大街甲90號,為編輯所和印刷工廠。
  • 西北聯大與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聯大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曾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在抗戰時期所孕育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傳統,對我國高等教育當時的走向和布局,以及今天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的輝煌業績,都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作為與西北聯大以及從西北聯大分立出來的西北工學院有著直接源流的西北工業大學,如今已是「211」、「985」高校,從國內這所名校身上,還印證著西北聯大的這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