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10月11日電 題:《斐濟日報》總編輯楊鴻濂:「每次參加論壇都像是燃料補給」
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如果把海外華文媒體比作汽車,論壇就相當於加油站和導航儀。每次來參加論壇都像是一次燃料補給。」
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即將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拉開帷幕。論壇參會代表、《斐濟日報》總編輯楊鴻濂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分享在海外辦報的酸甜苦辣,講述自己與論壇近10年的「不解之緣」。
2017年春節,楊鴻濂與時任斐濟總統孔羅特在春節招待會上合影留念。(圖片來自受訪者)
自2011年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起,楊鴻濂每屆論壇都如約而至。在他看來,每屆論壇的主題都很有前瞻性,華文媒體同行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感受、切磋經驗,有利於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論壇這種引導、導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楊鴻濂自2006年起在斐濟留學。2007年開始,他便在《斐濟日報》實習。從送報員到見習記者,從排版設計到文字編輯,從市場營銷到人力管理,從攝影攝像到新媒體策劃,報社涉及到的領域他幾乎全部做過。憑藉出色的文字功底和管理經驗,楊鴻濂不到3年時間便擔任報社總編輯。在他的經營下,《斐濟日報》蒸蒸日上。
談及海外辦報的感受,楊鴻濂認為堅定的信念是辦好華文媒體的必要條件。「這些年看到太多華媒人由於缺乏信念,或者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從而放棄了經營多年的媒體,在痛心的同時也暗自下定決心,要將報紙辦好,為後來人走出一條可以借鑑的經驗之路。」他說。
楊鴻濂坦言,海外華文媒體生存發展並不容易。斐濟由於國家面積小,距離中國遙遠,且薪資待遇很難與中國看齊,因而很難招聘新人。「有幾年甚至報社完全只有我一人。」
為改變缺人的窘境,《斐濟日報》開始重視與當地高等院校合作,在學校招收實習生,並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此外,通過與斐濟本地媒體合作,為學生提供英文媒體與華文媒體兩種風格不同的培養。「大多數的實習生在經過一到兩年培訓後,都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素質媒體人才。」
《斐濟日報》在新媒體平臺運營也頗有心得。楊鴻濂說,通過開展線上與線下各類活動,增強與訂閱讀者的互動聯絡,破解了公眾號「吸粉難」「內容少」的難題,取得了相對不錯的成績。目前,《斐濟日報》公眾號核心新聞閱讀量過萬,熱點話題參與度在3000到6000人左右。
談及海外華文媒體如何增強「話語權」,楊鴻濂認為,華文媒體應自信向主流社會發聲,並加強與主流媒體合作,通過版面、新聞互換,共同舉辦線下互動活動等方式來增強影響力。此外,華文媒體應該注重對當地社會文化的研究,找準當地民眾關注的話題,並以其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新聞報導。
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即將啟幕,楊鴻濂希望,論壇能夠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融合、平衡發展方面給出新的思路與建議,他也希望中新社在全球新聞領域合作、建立全球新聞資料庫等方面給予華文媒體更多的幫助。
「在2011年至2015年參加論壇的時候,我一直是論壇代表中最年輕的總編輯,但近幾年我看到更多『90後』媒體人正挑起海外華文媒體的大梁。」楊鴻濂感嘆,這是海外華文媒體的進步,更年輕、更有創造力的一批華媒人正在走向世界,帶領華媒走向新時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