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鑑的恢宏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7 光明數字報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外文化交流史更加受到學界關注,各類著述不斷湧現。張國剛教授的《中西文化關係通史》上下兩卷,氣勢恢宏,是近年來關於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成果。此書有以下兩點值得關注:

    第一,達通古今。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史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領域,從張星烺六卷本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到馮承鈞對法國漢學界中西文化交通史名著的翻譯,都為學術界積累了重要歷史文獻。方豪的《中西交通史》和沈福偉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意義重大,但在一些方面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各界新的需求。何芳川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兩卷是多位學者合作的結果,內容豐富,但因全書按照國家和地區來敘述,從而使整體歷史感受到影響。近些年來,在各個斷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領域均有精彩之作湧現,諸如劉迎勝的元蒙史研究、湯開建的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都成績斐然,但以一人之力打通古今之作的通史性研究著作十分罕見,張國剛的這部作品是近些年來第一本。嚴耕望先生談到治史時曾說,治史要「專精」與「博通」,這兩條兼顧,對學者是很高的要求。而《中西文化關係通史》上卷「從張騫到鄭和」、下卷「從利瑪竇到馬戛爾尼」,貫通古今,將專精與博通融為一體。該書實際是張國剛長期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個系統總結。隋唐史研究,是他的學問起點,留德以後又致力於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德國漢學史研究,成績卓然。有了相關斷代史的深入研究基礎,再做通史研究自然能夠做到通達。因此,該書是我國近年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個標誌性成果,值得關注。

    第二,文明互鑑。本書選取「中國與西部世界交往和文化關係的相關史實」,構成自己的序列,不僅給中西文化關係史賦予了新的視角與內涵,而且凸顯了對人類文明互鑑的關注與思考。在處理1500年以後中西文化交流史時,作者進行了化繁為簡的安排。下卷尤為重視耶穌會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並以此為主線闡述文明的交流與對話,全書寫到馬戛爾尼來華為止。如此謀篇布局,既不與上卷章目如出一轍,更能凸顯1500年前後中西文化交流的各自特點與重心。重點考察了耶穌會士如何進入中國,如何傳教,如何描繪記錄中國,如何影響歐洲認識中國,又是如何影響中國認識歐洲。耶穌會士不僅帶來了中西的物質文明交流,而且也塑造著中西彼此眼中的形象。這種探索也關涉如何從整體看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問題。作者在序言中說:「19世紀是西方殖民主義向全球擴張的帝國主義階段,像中國這種不曾如印度那樣完全淪為殖民地的主權國家,也因為鴉片戰爭而被迫打開了國門,腳步沉重地邁向了近代;西學東漸日益強盛,以致出現西潮洶湧的另外一種單向流動的局面。」這是一個從長時段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作出的判斷。筆者在10年前的大航海叢書序言中曾說,19世紀是西方人的世紀,晚清的敗局刺激了每一個中國人,從此,「救亡圖存」「變法維新」成為中國的兩面旗幟。而要達到這兩條,只有學習西方。如梁啓超所說「參西法以救中國」,當「盡取西人之所學而學之」。毛澤東同志後來也描述過當時的情景,認為「要救國,只有維新,只有學外國」。在嚴酷的事實面前,東西方關係完全失衡了。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關頭,人們似乎別無他路,這種局面實際上一直持續到五四運動時期。從此,在東西方關係上,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似乎成為一種難以破除的二元對峙定式。

    百年煙雲,滄海一粟。回顧漫長的中西思想交流歷程,我們應從整體上對中西關係做新的思考,或者說我們應將中國放入世界近代化的進程中,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重新考慮中國的文化和思想發展問題。如果從文明互鑑的長時段歷史來看,晚清只是彈指一揮間。而從張騫到馬戛爾尼的這段文化交流歷史方能更好地展示出文明的多彩、平等與包容。走出「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的二元對峙,在宏大歷史進程中重新思考中國思想與文化的價值,是我們今天的重要任務。

    (作者:張西平,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文明交流視角下鳩摩羅什的翻譯實踐-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們今天介紹的是我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絲綢之路重要中西文明互鑑使者——鳩摩羅什,作為歷史上佛教融入中土文化、漢傳佛教中國化的重要人物,鳩摩羅什在古代史、古代翻譯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以考古為依託涵育文化自信-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在交流互鑑中擁抱世界多彩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鑑實踐的深邃思考,也是指導我們處理與其他文明之間關係的重要行動指南。  文明交流互鑑的理論基礎  要把握不同文明的相處之道,首先需認清文明的本質。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這表明:第一,文明具有實踐性。
  • 文明交流互鑑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在這一被國際輿論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文明宣言」中,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大勢,深刻闡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真誠倡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鑑準則,鄭重宣示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中國理念,為世界和平發展進步開闢了新路徑,為繪就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畫卷凝聚了新共識。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不僅入「十大」行列,而且成全球「熱詞」,顯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振奮。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  文明互鑑,網絡流行詞,文明互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 危機是文明互鑑的機會而非強化偏見的藉口
    【光明國際論壇筆會】作者:魯卡·馬裡安·斯卡蘭提諾魯卡·馬裡安·斯卡蘭提諾Luca Maria Andrea Scarantino如果我們把危機看作是一個進一步了解其他文明的機會,而不是又一個強化現有偏見與成見的藉口,那麼我們可以從這場危機中學到很多。或許,對病毒的恐懼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的文化和社會複雜性。疫情還給我們的觀念帶來了另外一個重要變化:人們變得更富有群體意識,這是當前實行保持社交距離產生的一個副產品。數億人宅在家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感。
  • 光明日報評論員:文明需要薪火相傳,更要推陳出新
    原標題:文明需要薪火相傳,更要推陳出新 「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凝聚了亞洲人民的共識,深化了亞洲文明的對話。
  • ...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今天出版的第9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章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鑑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文章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 談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以往,變革精神這個黃河文明的顯著特色,一直未被人們所重視,即人們總是給這種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徵,這種認識誤區,在確鑿的歷史事實面前,應該得到扭轉。    過分強調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農業文明的保守屬性,主要是源自於黑格爾的影響。
  • 怎樣理解文明交流互鑑?先讀懂這10句話
    編者按:2019年第9期《求是》雜誌刊發了《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習主席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理解文明交流互鑑?從讀懂文中這10句話開始。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領域性媒體,是指由於歷史淵源,在若干相關行業構成的一個較大領域內,形成了特定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媒體機構。如《光明日報》,在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文化藝術、教科文衛等領域,形成了權威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深度服務能力。  這些不同屬性的機構媒體,各自有不同的政治格局、任務和目標定位,媒體融合也必須圍繞相應的領域、行業、受眾的需求而展開。
  • 六個關鍵詞看習近平這樣談文明交流互鑑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如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大敦子原始文明。五帝時代,堯封彭祖於此,建大彭氏國,都彭城。禹分天下為九州,徐州為其一。春秋屬宋,戰國歸楚,秦歸泗水郡。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都彭城。西漢建楚國,東漢建彭城國,徐州皆為二國中心。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魏晉南北朝,郡國互代,或稱徐州,或稱彭城,皆天下重鎮。唐朝起徐州為節度使駐地,宋元為大州,明代直隸京師,清代為江蘇省淮北大府。
  • 中國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嗎?-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裡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族群徵服」與「文明中斷」的關係。一般而言,造成文明中斷與消失的原因,不外自然災難與族群徵服。就目前所知,在世界古文明(巴比倫、埃及、印度、中國、希臘、羅馬等)中,中斷與消失了的文明,多緣於族群入侵與徵服。但就歷史實際而言,族群徵服可以造成一種文明的暫時中斷,但並不一定造成永久毀滅與消失。
  •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
  • 近現代歷史視角下的中醫藥與中西醫交流-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在《靈素商兌之可商》一書中,明確提出中西醫匯通,應以中醫為主,「先對自己的學說了了,然後吸收他國文明」。他反對當時的「中央國醫館」統一病名「以西洋譯名為準而罷舊名的做法」,指出「西洋醫法以病灶定名,以細菌定名,中國則以臟腑定名,以氣候定名,不可強合而為一也」。
  • 古希臘文明的形成及其特徵-光明日報-光明網
    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在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這片面積不大、也不算富饒的區域,希臘人廣泛繼承和融合了本地及東方文明的優秀成果,並將其發揚光大,創造了燦爛的希臘古典文化。在說希臘語的希臘人到來之前,數千年來陸續由西亞北非移居此地的說非希臘語的「皮拉斯基人」,已有豐厚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積澱。
  • ​《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在時空對比之中培養全球視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其鈞編寫的別具特色的圖文歷史書——《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這是一本便於閱讀、信息量龐大的人類文明史冊。從古至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或民族的歷史都不是孤立發展的。中華文明是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世界文明史離不開中華文明史,而了解世界文明史也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