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2020-12-12 求是網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習近平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攝

  2019年3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尼斯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馬克龍夫人布麗吉特參加。會見前,馬克龍向習近平贈送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13年6月6日,為推進中墨兩個文明古國的文化交流,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培尼亞總統邀請參觀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攝

  1987年,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圖為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 法門寺博物館供圖

  有機會來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感到十分高興。首先,我謹對博科娃女士再次當選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表示衷心的祝賀!對教科文組織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作出的卓越貢獻,表示誠摯的敬意!

  教科文組織誕生於69年前,那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硝煙剛剛散去。面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慘烈後果,人類又一次反思戰爭與和平的真諦。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但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此時此刻,世界上很多孩子正生活在戰亂的驚恐之中。我們必須作出努力,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全世界的孩子們都在和平的陽光下幸福成長。

  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靈中堅定了和平理念、揚起了和平風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的強大力量。人們希望通過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學,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播撒和平理念的種子。這就是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初衷。

  這樣一種期待,這樣一種憧憬,是我們今天依然要堅守的。不僅要堅守,而且要通過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動,讓和平理念的種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生長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自1945年成立以來,教科文組織忠實履行使命,在增進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中國高度重視同教科文組織的合作,願意加大參與教科文組織的各項活動。為體現對非洲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決定把通過教科文組織向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的長城獎學金名額由每年25人擴大為75人,我們還將同教科文組織一道把援助非洲信託基金的活動繼續開展下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

  我參觀過法國羅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鑑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到過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過帶有濃厚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最大障礙。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鑑,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裡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裡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雲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後,中外文明交流互鑑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中國傳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讚賞。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馬可·波羅遊記》令無數人對中國心嚮往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席哈克參觀之後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這一塵封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還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裡,我要對教科文組織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於「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像的。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1987年,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拿破崙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我們要積極發展教育事業,通過普及教育,啟迪心智,傳承知識,陶冶情操,使人們在持續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讓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改造社會,使人們在持續的天工開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讓科技為人類造福。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通過文化交流,溝通心靈,開闊眼界,增進共識,讓人們在持續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養,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

  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明年是教科文組織成立70周年,我相信,在博科娃總幹事領導下,教科文組織一定能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世界和平譜寫新的篇章。

  (這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相關焦點

  • ...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今天出版的第9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章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鑑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文章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 文明交流互鑑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歷史發展相伴而生,與各個國家、民族的進步如影隨形,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深刻道理。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歷史。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不僅入「十大」行列,而且成全球「熱詞」,顯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振奮。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  文明互鑑,網絡流行詞,文明互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 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牢固紐帶
    這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牢固紐帶。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國家關係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如果說政治、經濟、安全合作是推動國家關係發展的剛力,那麼人文交流則是民眾加強感情、溝通心靈的柔力。只有使兩種力量交匯融通,才能更好推動各國以誠相待、相即相容。」
  • 怎樣理解文明交流互鑑?先讀懂這10句話
    編者按:2019年第9期《求是》雜誌刊發了《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習主席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理解文明交流互鑑?從讀懂文中這10句話開始。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 新華社評論員:讓文明交流互鑑推動命運共同體構建——論習近平主席...
    在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各方嘉賓矚目下,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回顧亞洲文明輝煌歷程,回應亞洲人民美好期待,提出加強文明交流互鑑的中國主張。這一重要演講,凝結著中華文明兼容並蓄的思想智慧,展現了對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思想啟示性,為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方向。
  • 六個關鍵詞看習近平這樣談文明交流互鑑
    【編者按】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5月15日在北京隆重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並出席有關活動。據介紹,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今年中國舉辦的又一場重要外交活動,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國際盛會,將進一步推動亞洲和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鑑,在取長補短中實現共同進步。
  • 加強亞洲文明交流互鑑 促進世界繁榮進步發展
    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交織而成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的圖譜,其中,亞洲幾大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更是延續至今,就像上文王維詩句中描寫的那樣自然而然。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向世界深刻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文明觀,倡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指出,「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 在交流互鑑中擁抱世界多彩文明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這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講到文明之間的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鑑。  正是從此種「文明實踐觀」出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文明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成果的共通性,力主推動世界文明的共同繁榮與發展進步,同時又高度重視各國實踐的差異性和以此為基礎的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堅持求同存異、兼收並蓄,在開放中促進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鑑,為我們正確處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指明了方向。
  • 匯聚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鐘聲)
    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人類進步大勢,全面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與中國行動,為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強大的中國信心與力量。  戰爭廢墟中默默滴落的淚水、緊緊握在一起各種膚色的手臂,「開心事,共分享」「有希望,有盼頭」「老有所為、兒孫滿堂」……各國兒童、青年、老者將各自夢想中的世界娓娓道來。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互學互鑑,既促進各自發展,又取得共同進步。這是一種文明保持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也是整個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繁榮的秘訣所在。 ■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璀璨的亞洲文明,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回顧人類文明歷史,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 國際儒聯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互鑑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26年來,肩負著黨、國家和人民的期望與重託,凝聚眾多國際儒學工作者,以弘揚儒學和一切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為己任,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積極推動儒學及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互鑑,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 跨時空展現亞洲多彩文明 多角度詮釋交流互鑑價值 中央廣播電視總...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召開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傾情製作推出三集高清主題紀錄片《亞洲 文明之光》,從人類歷史發展的敘述視角,跨時空、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亞洲文明的演進脈絡,生動再現了亞洲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悠久燦爛、多元共生、交流互鑑的文明圖景,深刻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
  • 「每日一習話」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
    ,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文明交流互鑑的文明觀,得到了與會各國領導人的普遍認同。它為各個國家和民族和諧共處、共謀發展,共同致力於世界的和平穩定,提供了基本準則。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實踐中,不同國家、民族創造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文明形態。
  •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共繪人類文明美麗畫卷
    一場如約而至的人文盛事,為亞洲文明大花園再添芬芳,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中國的誠摯邀請,飽含對促進亞洲文明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開幕式前,習近平主席同外方領導人一一握手、互致問候。隨後,中外領導人共同參觀了文物展,並同出席開幕式的重要嘉賓代表合影留念。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互學互鑑,既促進各自發展,又取得共同進步。這是一種文明保持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也是整個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繁榮的秘訣所在。■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璀璨的亞洲文明,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書寫中國外交新華章之文明交流互鑑篇
    富有哲理的話語,體現出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寬廣的文明視野。  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增多。如何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時代呼喚擔當。  回望上半年中國外交,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成就了新華章中格外奪目的色彩。無論主場外交、國事訪問,還是多邊舞臺,習近平主席親力親為,播撒文明交流互鑑的種子,指引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譜寫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動人樂章。
  • 「文明互鑑推動和諧、和平與繁榮」(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在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前夕,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適時地為多國領導人和政府官員、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文化領域的代表提供交流經驗和看法的機會,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創造和而不同的社會。文明互鑑推動和諧、和平與繁榮。」哈莉瑪認為,文化交流在亞洲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 「與世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柬埔寨文化與藝術大臣彭薩格娜參加了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談及剛剛結束的北京之行,彭薩格娜表示,自己對於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印象最為深刻。「習主席提出有關文明互鑑的4點主張對於全人類而言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