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
□張焱
亞洲文明,從來都是在對話中前進。幾千年來,文明的行腳人和文明的取經人,沿著海陸絲路,傳播文明火種,對話不同文明。張騫之於西域,法顯之於南亞東南亞,阿底峽之於藏傳佛教,馬歡之于波斯與阿拉伯,伊本·西拿之於中亞……他們遠赴他鄉,傳播物種,傳授技藝,傳承教化,用互學互鑑驅動著文明的車輪。
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
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交織而成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的圖譜,其中,亞洲幾大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更是延續至今,就像上文王維詩句中描寫的那樣自然而然。
駝鈴聲響,古絲綢之路跨越了尼羅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在這條神奇的路上,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著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
千年以後,駝鈴變成了汽笛,然而亞洲文明交流互鑑卻一刻都沒有停止。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組成多姿多彩的亞洲大家庭。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APEC、博鰲亞洲論壇、上合組織峰會……一次次論壇、會議的持續接力和「一帶一路」不斷向縱深推進;亞洲國家間人文合作蓬勃發展,成為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中,繼政治安全、經貿合作之外的第三支柱,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
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文明之間,需要對話,需要傾聽,更需要心與心的碰撞。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向世界深刻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文明觀,倡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指出,「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演講中指出,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2018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又一次闡述文明交流互鑑思想,呼籲「要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指出了一條人類文明和諧共生之路。
當今世界已進入經濟全球化發展階段,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廣大人民的共同呼聲,成為當今時代的歷史潮流。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設想,就是要在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多元文化交流互鑑的基礎上才能完成。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5月中下旬在北京舉行,這是一次匯聚亞洲文明、凝聚亞洲共識的盛會,必將給亞洲乃至世界進步帶來新的巨大活力與動力,值得亞洲和世界人民期待。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