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同的歷史記憶(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2020-12-22 人民日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外國遊客在欣賞帶有中國元素的阿富汗佩飾。   本報記者 張博嵐攝

乘著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東風,阿富汗國家寶藏展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從安息銀幣到羅馬金幣,從精美絕倫的步搖金冠到栩栩如生的象牙浮雕……231件(套)阿富汗珍寶巧奪天工,散發迷人光輝,勾勒出古阿富汗跨越5000年的歷史,訴說著多種文化傳統和藝術形式互融交匯的故事,向參觀者展現了阿富汗作為「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的獨特歷史價值。

「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這一主題來源於中國古代典籍《穆天子傳》,書中記載了周穆王曾到西方巡遊,見到許多西方的奇珍異寶,以「器服物佩好無疆」來形容各種器具、服飾和物件的精美。

展廳入口處,模仿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入口建築造型的拱門上寫著兩行英文:「文化在,則國家存。」

文化凝聚共同的歷史記憶,而這批阿富汗珍寶正傳誦著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美好故事。

「本次展覽提供了多處文明交匯融合的證據,其中中國元素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展覽總策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對記者表示。策展人談晟廣舉了2000年前古阿富汗靴扣的例子:靴扣背面的布紋來自始於中國戰國時期的工藝,而靴扣上的圖案,通過髮髻可以看出是典型的中國人。

「這批珍貴阿富汗文物鮮活地展示了阿富汗與中國之間數千年前的文化交流。」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文物研究員穆罕默德·賽義德·沙發齊說,沿著古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古代中國商人將貨物從中國運往阿富汗,阿富汗出土的文物也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除了琳琅滿目的異域珍寶,展廳的出口處還陳列著10個大箱子,每個箱子上都貼滿了通關認證標識。正是這些箱子,載著這批珍寶「跑」遍了法國、義大利、荷蘭、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國的20多座博物館。這些箱子的展出,讓參觀者感受到這些歷經千年的珍寶如今像旅行者一樣穿越大洲大洋。日本遊客武央對記者說:「大箱子上貼滿了通關認證,讓我對這些展品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經歷產生了興趣。我希望不同的文明也能像這些文物一樣,到世界各地『旅行』,彼此碰撞出新的火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這樣的理念在參觀者中引起共鳴。來觀展的英國學生西奧·克勞奇對記者說:「展覽讓人動容。亞洲創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並通過對話交流讓文明薪火相傳。」武央對展覽中不同時期的阿富汗文化遺產體現的文明交融印象深刻:「文明沒有高低之分,文明對話是激發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是超越文明衝突、打破文明隔閡的力量。」

「文明的高度以文物來展現。」杜鵬飛認為,古代阿富汗的開放和包容對當今世界仍有啟發,這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理念相契合。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秘書賈邁勒丁·帕爾扎伊看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包括阿富汗在內的與會國家提供了寶貴的文明交流機遇,增進了對彼此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了解,有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2017年3月,這批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珍寶首次亮相中國,最早在故宮博物院展出,之後在中國的敦煌、成都、鄭州、深圳、長沙等地博物館展出。在清華大學的展覽已是第七站,將持續至6月23日。

相關焦點

  • 加強亞洲文明交流互鑑 促進世界繁榮進步發展
    張騫之於西域,法顯之於南亞東南亞,阿底峽之於藏傳佛教,馬歡之于波斯與阿拉伯,伊本·西拿之於中亞……他們遠赴他鄉,傳播物種,傳授技藝,傳承教化,用互學互鑑驅動著文明的車輪。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
  • 人類需要「美美與共」的胸懷
    、美美與共。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總結出來的,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習近平主席引用「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這句話,旨在強調人類各個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年度流行語「出鏡」頻率高,具有廣泛的流行性,凝聚了時代的縮影,記錄了對社會的觀察,蘊含了對生活的體悟,反映了觀念的變遷,每次發布往往都會受到高度聚焦,並在社會上產生熱烈反響。「文明互鑑」不僅入「十大」行列,而且成全球「熱詞」,顯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振奮。
  • 海外網評:美美與共,演繹亞洲文明大合唱
    摘要:文明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普通百姓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相關活動,除了一場開幕式、六個分論壇,大部分都不是廟堂之上的「高談闊論」,而是促進各國人民文化交流、互學互鑑的生動實踐。
  • 加深文明交融互鑑 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雙方代表圍繞「文明對話與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會議主題,坦誠交流、深入對話,貢獻思想智慧。各國都應當本著理性包容的心態看待其他文明以及其他國家的進步,而不能把本國利益凌駕於別國之上。中國聖賢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則指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應當互尊互敬,互諒互讓,更多地成人之美而非成人之惡,這樣才能彼此成就,共同發展。    我們要堅持合作共進,讓不同文明美美與共。
  • 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大家手筆)
    習近平同志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這闡明了文明之所以成為文明並不斷發展的根本所在。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了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文明。
  • 「與世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柬埔寨文化與藝術大臣彭薩格娜參加了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談及剛剛結束的北京之行,彭薩格娜表示,自己對於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印象最為深刻。「習主席提出有關文明互鑑的4點主張對於全人類而言都有重要意義」。
  • 著漢服,講互鑑:蔡尚偉教授組織互鑑書院雲端揭牌儀式
    山長蔡尚偉身著以歷史記載的張載容像圖為參考而定製的漢服——宋制襴衫開講,並演繹「互鑑聯」「互鑑辭」,在雲端對於「文明互鑑」這一理念、書院創辦的背景和故事進行了生動的講述,這場景讓人仿佛置身於歷史中的文人雅集一般。
  • 五大洲113國美術家共同演繹美美與共繽紛世界——「多彩世界與共同...
    各主辦單位和國際嘉賓代表分別從不同角度精彩致辭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致辭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在致辭中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藝術作為世界的語言,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載體。
  • 亞文會特別報導:美美與共,亞洲文明交流交融的經驗與智慧
    中國古語中宣傳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格言,印度《摩訶婆羅多》史詩中所高揚的利他主義思想旗幟,就是亞洲人民倡導義利結合、互惠互贏的鮮明寫照。開放包容、互學互鑑。這是關於認識和處理不同民族、國家、地區的不同文明之間關係的一種思想智慧。歷史反覆證明,凡是搞所謂「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文化霸權主義的,無不以失敗告終,都是自取衰亡之道。
  •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共繪人類文明美麗畫卷
    一場如約而至的人文盛事,為亞洲文明大花園再添芬芳,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中國的誠摯邀請,飽含對促進亞洲文明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開幕式前,習近平主席同外方領導人一一握手、互致問候。隨後,中外領導人共同參觀了文物展,並同出席開幕式的重要嘉賓代表合影留念。
  • 「互鑑」主題書院揭牌儀式在四川成都舉行
    文明互鑑理念在當前疫情依舊的全球背景下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對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之時。為此,蔡尚偉教授特作《心藥》一首,曰:「新冠為疫誠堪憂,成見痼疾最可畏。人吾同胞物吾與,普天互鑑消是非。」他希望書院發揚「仁愛」「互鑑」的精神,「大愛無疆,求同存異;兼愛互鑑,求真行善;因美生愛,以愛增美,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願景。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互學互鑑,既促進各自發展,又取得共同進步。這是一種文明保持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也是整個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繁榮的秘訣所在。 ■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璀璨的亞洲文明,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
    從歷史和現實中可以看到,要想處理好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首要的條件應該是各自能夠保持一種平和、謙遜的心態,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君子之風」。  前幾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設想,這是我的心願。要想實現這幾句話,還要走很長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 「文明互鑑推動和諧、和平與繁榮」(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在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前夕,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適時地為多國領導人和政府官員、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文化領域的代表提供交流經驗和看法的機會,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創造和而不同的社會。文明互鑑推動和諧、和平與繁榮。」哈莉瑪認為,文化交流在亞洲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會場見聞
    華聲在線5月15日訊(文/記者 李國斌 圖/記者 郭立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這場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大會,共有多國領導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和亞洲47個國家以及近50個域外國家的各界代表參加,大家聚焦共同命運,為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智慧。
  • 【杭法動態】互學互鑑 共促融合——康巴什區人民政府張平副區長...
    【杭法動態】互學互鑑 共促融合——康巴什區人民政府張平副區長一行來杭錦旗人民法院交流民族團結創建工作 2020-06-07 03: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明交流互鑑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在這一被國際輿論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文明宣言」中,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大勢,深刻闡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真誠倡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鑑準則,鄭重宣示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中國理念,為世界和平發展進步開闢了新路徑,為繪就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畫卷凝聚了新共識。
  • 加強交流互鑑 共促媒體發展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是絲路精神的核心。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秘書處(人民日報社對外交流合作部)和中國傳媒大學共同承辦的此次訪學班,目的就是推動中外媒體對話交流、互學互鑑。分享最好、最新的新媒體採編理念和技術,是訪學班培訓課程設置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