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明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普通百姓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相關活動,除了一場開幕式、六個分論壇,大部分都不是廟堂之上的「高談闊論」,而是促進各國人民文化交流、互學互鑑的生動實踐。
資料圖:亞洲文化嘉年華活動在北京「鳥巢」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五月的北京繁花似錦,夜空的鳥巢星光璀璨。5月15日晚,來自亞洲各國的演員們帶來具有各國特色的歌舞節目:日本的和太鼓、俄羅斯的風情歌舞、巴基斯坦的民謠、土耳其的火舞……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活動之一,「亞洲文化嘉年華」在展現各國文化特色的同時,為各國人民奉獻一出多姿多彩的亞洲風情大聯歡。
我們亞洲,文明手握手。29年前,一首《亞洲雄風》歌響徹北京,直至今天依然膾炙人口;如今,在國家體育場「鳥巢」15000平米的舞臺上,承載了亞洲各國人民深刻的情感體驗與情感共鳴的《我們的亞細亞》被全場觀眾共同唱響。這是音樂的魅力,更是文明的力量。幾千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正是這樣互學互鑑、相融相生,共同譜寫了這支亞洲文明之歌。
文明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普通百姓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相關活動,除了一場開幕式、六個分論壇,大部分都不是廟堂之上的「高談闊論」,而是促進各國人民文化交流、互學互鑑的生動實踐。從奧林匹克公園的景觀互動、盛裝巡遊表演,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亞洲文物聯展;從北京、杭州、成都、廣州四地舉行的亞洲美食節,到亞洲影視周即將舉行的電影大師對話、亞洲優秀電視節目展映互播……一系列「接地氣」的文化呈現形式拉近了亞洲文明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亞洲文明之所以綿延千年、生生不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互鑑。展開歷史的畫卷,絲綢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絲綢、茶葉、陶瓷、香料、繪畫雕塑等風靡亞洲各國;放眼現實的圖景,「一帶一路」、「兩廊一圈」、「歐亞經濟聯盟」為各國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領域的合作提供更多空間。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國內居民出境超過1.6億人次,入境遊客超過1.4億人次,民間交往成為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目標,這不僅需要經濟科技的發展,更需要文化文明的滋養。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秉持平等的精神,尊重多樣的文化,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必定能夠續寫亞洲文明的新輝煌。(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王法治、牛寧
31557547,.海外網評:美美與共,演繹亞洲文明大合唱,.2019-05-16 07:59:56,.204396,.王法治、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