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鑑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2020-12-12 求是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首次提出了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推動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重大倡議。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又一次提出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大倡議。圖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甲骨文是一種刻寫在龜甲與獸骨上的中國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標誌,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圖為從殷墟遺址甲骨窖穴內發掘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龜甲。 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中外文化交流傑出使者。他歷經艱辛到印度取經,回國後主要從事佛經翻譯,譯經數量佔到唐代譯經總卷數的一半以上,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一書,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上圖為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玄奘取經圖」壁畫(局部)(新華社記者 馬毅敏/攝)。下圖為根據《大唐西域記》確認的印度那爛陀寺遺址(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

  2019年4月28日,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在北京延慶舉行。在以「美麗家園」為主題的文藝晚會上,中國古典舞《彩蝶的虹橋》,以翩翩起舞的蝴蝶展現了大自然的五彩斑斕。各國模特身著參展國的名花圖案服飾,用五彩繽紛的花語共敘友誼。圖為演出現場。 新華社記者 申宏/攝

  2019年3月24日,蔚藍的地中海帆影點點、風光旖旎。在海濱之城尼斯,一部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送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手中。《論語》這部2000多年前誕生於中國的儒家經典,在其誕生千百年後遠渡重洋來到法國,深刻影響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而今又作為中西文明交往的歷史見證回歸祖國。

  時空輪迴,換了人間,令人慨嘆。這一刻,讓人們的思緒不禁回到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重要演講。在這一被國際輿論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文明宣言」中,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大勢,深刻闡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真誠倡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鑑準則,鄭重宣示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中國理念,為世界和平發展進步開闢了新路徑,為繪就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畫卷凝聚了新共識。這一開新篇的重要演講,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鑑的正確態度和原則,其博大的胸懷,其厚重的大歷史觀,其卓越的前瞻理念,令人常讀常新,需要學而時習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

  任何一種文明,不論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歷史發展相伴而生,與各個國家、民族的進步如影隨形,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深刻道理。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歷史。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影響遍及世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國,受到眾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也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沿著古絲綢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文明,天文、曆法、醫藥、人文等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農耕業以及養蠶、陶瓷技術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豐富多彩的當代世界,正是在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塑造而成的。

  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始終承繼、發展、弘揚中華文明,也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主張同各種文明交流對話、互學互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反覆強調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應該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維護文明多樣性;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鑑,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做到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不要搞自我封閉,更不要搞唯我獨尊,等等。這些重要論述,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了我們黨、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是當今中國最優秀的「文明使者」。在與世界各國交往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用國際社會易於接受的話語和表達,用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喻理於事,喻理於情,喻理於史,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講清楚講透徹。在布魯日歐洲學院,他以茶和酒作喻,強調中國主張「和而不同」,歐盟強調「多元一體」,要攜手「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他生動闡明「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開幕式上,他強調世界因為多彩而美麗,要加強中非兩大文明交流互鑑;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他提出「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他主張「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他強調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橋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他強調,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汙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只有並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正是基於對文明交流互鑑規律的全面把握,對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文明發展問題的深入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上海亞信峰會和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先後兩次提出了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大倡議。如今,在國際社會熱烈響應下,這一倡議即將在中國的文明古都北京成為現實,有力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

  思想的傳播,「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中國故事、中國智慧、中國主張、中國理念也隨之越山跨海,走向世界、走進人心,凝聚起越來越多的共識,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日益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文明多樣性是客觀存在

  世界因為多彩而美麗。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應該怎樣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多彩、平等、包容三個方面,提出了推動文明交流互鑑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從陽光有七種顏色這一人們熟知的自然現象說起,縱論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深刻道理: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進步的動力。

  在人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民族所創造的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正因為如此,人類文明的百花園才會奼紫嫣紅、生機盎然。今天,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共同構成了絢爛多彩的人類文明圖譜。

  這多彩的文明圖譜是怎樣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這就道出了文明何以多彩的真諦。每一種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民族傳統中生長起來的,體現著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代表著一方文化的沃土和綠洲,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地區就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相得益彰,使人類世界呈現出萬千姿態。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然而,有的人總是看不慣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千方百計想去改造、同化其他的文明,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這是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交往共處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重要原因。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文明交流互鑑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正像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一樣,也不能強迫有著不同文化、歷史、國情的國家都倒向同一種文明,走同一條道路,採用同一種制度模式。任何想靠強迫手段來破壞文明多樣性、建立單一文明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成功,相反只會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

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

  為什麼說文明是平等的?「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為事物存在優點就把它看得完美無缺是不對的,因為事物存在缺點就把它看得一無是處也是不對的。同樣,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和優點,都有其價值,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在這篇文章中,從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到帶有濃鬱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習近平總書記用自己的所見所歷闡明,「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

  人類社會每一種文明都彰顯著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創造之美,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意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非要說一種文明比另一種文明優越,並不符合事實,不可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可。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是歷史長河中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積澱,都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為地把文明劃分為三六九等,搞唯我獨尊、文明歧視那一套,只會製造矛盾與衝突,阻礙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最終也會傷及自己,導致自身封閉與孤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傲慢和偏見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最大障礙,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一再啟示我們,只有拋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打破文明隔膜的堅冰,秉承平等謙遜、虛懷若谷的態度對待各種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積極借鑑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一種文明才能不斷獲得發展與進步。

  今天,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繫在了一起,人類命運與共,只有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思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動不同文明共同發展進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

  縱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難發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互學互鑑」是他反覆強調的理念和主張。在這篇文章中,他再次提醒人們: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

  在人類發生的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宗教的紛爭、族群的對立、文化的衝突揮之不去,有時甚至成為戰亂綿延不絕的根源。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地區熱點問題逐漸增多,恐怖主義活動頻繁。西方有人甚至就此提出所謂的「文明衝突論」,認為文明的衝突將成為全球政治的主宰。

  「文明衝突」真的不可避免嗎?這個世界怎麼了?我們應該怎麼辦?人們期待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能夠為解決這個時代之問提供深刻洞見。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文章中作出了回答,指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在於文明的包容互鑑,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呼籲人類社會攜起手來,建立文明和諧、和平發展的美好世界。這一主張超越了二元對立、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更具進步意義,深得人心。

  不同文明之間有差異,甚至存在矛盾,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正確認識、理性對待。所謂「文明衝突」之所以發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有些人把自己的東西視為「普世價值」,總想著強加於人、改造別人,這樣必然會帶來對立、對抗甚至災難。近年來,一些國家衝突不斷、民眾流離失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強行植入外來制度模式,結果造成了嚴重的水土不服。這些慘痛教訓再次說明,在不同文明相處的問題上,在道路選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是十分有害的。正確的做法是,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多溝通、多對話、多協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中華文明博大包容、兼收並蓄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忠實記錄了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的未來提供了彰往察來的深刻啟示。

  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宏闊的歷史視野,回顧了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生動闡釋了「只有交流互鑑,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的邏輯,深刻闡明「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而形成的文明」。

  透過歷史的長鏡頭端詳中華文明,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文明交流互鑑、繁榮多彩的美麗畫卷。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駝鈴聲聲;客商往來印度、斯裡蘭卡,海上絲綢之路帆影幢幢;隋唐時期,遣隋遣唐使絡繹不絕,鑑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經;元代,馬可·波羅一部遊記讓無數人對中國心嚮往之;明代,鄭和揚帆遠航、七下西洋,和平交流的文明佳話至今傳續……中華文明裡凝結著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基因和密碼。

  從歷史上看,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也曾有過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的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比如,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獨特的佛教理論,並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對這些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源自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面對人類社會遇到的各種難題,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文明蘊藏著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啟示。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表明,只要中外文明交流暢通,中國就能夠對世界作出較大貢獻。中國、中華文明如此,其他國家、其他文明同樣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在日益開放的當今世界,我們應該對人類文明成果保持海納百川的胸襟,擷百家之精華,融各方之優長,把握時代大勢,著眼民族夢想,放眼世界未來,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古老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近年來,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鑑不斷深化,人員往來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機制更加通暢,文化交流成果更加豐碩。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在數千年文明發展史上,人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成果,但戰爭和衝突也從未遠去,讓世人經歷了無數的苦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文明交流人類就會彼此隔閡,沒有相互尊重人類就難以和平共處,沒有世界和平人類就難以向前發展。

  當今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人類文明發展到歷史的又一個高峰,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

  同時,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

  怎樣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用文明交流互鑑的兩個「應該」,指明了解決之道。這就是,「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合則強,孤則弱。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和而不同」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和」是多元統一的整體,包含著「不同」,包含著差異,包含著創新,所以生生不息。

  「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這種可以勝過利劍的思想,為處理當代國際關係、完善全球治理和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貢獻了中國主張、中國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就是倡導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鑑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這一重大理念,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呼應著當今時代的律動,有理有力有效地解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根本問題。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華文明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中國人民也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中華民族為實現偉大復興的每一步努力,帶給世界的都是機遇而不是挑戰。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煥發了青春,一個真誠信奉文明交流互鑑、美美與共的社會主義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推動建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相關焦點

  • ...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今天出版的第9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章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鑑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文章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 在交流互鑑中擁抱世界多彩文明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這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講到文明之間的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鑑。  正是從此種「文明實踐觀」出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文明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成果的共通性,力主推動世界文明的共同繁榮與發展進步,同時又高度重視各國實踐的差異性和以此為基礎的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堅持求同存異、兼收並蓄,在開放中促進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鑑,為我們正確處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指明了方向。
  • 六個關鍵詞看習近平這樣談文明交流互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鑑的看法和主張,「學習大國」用六個關鍵詞為您梳理。  ——2015年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  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為體現對非洲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決定把通過教科文組織向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的長城獎學金名額由每年25人擴大為75人,我們還將同教科文組織一道把援助非洲信託基金的活動繼續開展下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 學校文化在國際交流互鑑中豐富多彩-中國教育新聞網
    提要: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多樣性為學校文化交流互鑑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 怎樣理解文明交流互鑑?先讀懂這10句話
    編者按:2019年第9期《求是》雜誌刊發了《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習主席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理解文明交流互鑑?從讀懂文中這10句話開始。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成全球熱詞,說明「中國聲音」在全球範圍內的反響越來越熱烈。
  • 國際儒聯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互鑑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凝聚眾多國際儒學工作者,以弘揚儒學和一切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為己任,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積極推動儒學及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互鑑,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儒學帶給文化傳承和文明交流的啟示、儒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闡釋和國際合作、中華文化與各國文化交流互鑑等積極建言獻策。
  • 新華社評論員:讓文明交流互鑑推動命運共同體構建——論習近平主席...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題:讓文明交流互鑑推動命運共同體構建——論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新華社評論員孟夏的北京,萬物競秀,一如人類文明絢爛多彩、欣欣向榮。在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各方嘉賓矚目下,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回顧亞洲文明輝煌歷程,回應亞洲人民美好期待,提出加強文明交流互鑑的中國主張。這一重要演講,凝結著中華文明兼容並蓄的思想智慧,展現了對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思想啟示性,為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方向。
  • 「舌尖上」的千鍋萬味 見證亞洲文明交流互鑑
    (亞洲文明對話)「舌尖上」的千鍋萬味 見證亞洲文明交流互鑑中新社成都5月17日電 (賀劭清 嶽依桐)「近年來,不僅中國街頭的韓國火鍋店越來越多,一些融合了韓國和川渝風味的火鍋在韓國也大受歡迎。」韓國食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柳賢美17日在成都表示,自己每年會往返韓中十餘次,親身感受到韓中食客對彼此飲食文化的了解正不斷加深。川渝麻辣火鍋、日本壽喜鍋、韓國部隊火鍋、泰國冬陰功火鍋、印度咖喱火鍋……正在成都舉辦的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上,各類亞洲特色火鍋成為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
  • 跨時空展現亞洲多彩文明 多角度詮釋交流互鑑價值 中央廣播電視總...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召開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傾情製作推出三集高清主題紀錄片《亞洲 文明之光》,從人類歷史發展的敘述視角,跨時空、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亞洲文明的演進脈絡,生動再現了亞洲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悠久燦爛、多元共生、交流互鑑的文明圖景,深刻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
  •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致力於本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在對話和交流中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
  • 文明互鑑的恢宏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史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領域,從張星烺六卷本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到馮承鈞對法國漢學界中西文化交通史名著的翻譯,都為學術界積累了重要歷史文獻。方豪的《中西交通史》和沈福偉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意義重大,但在一些方面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各界新的需求。何芳川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兩卷是多位學者合作的結果,內容豐富,但因全書按照國家和地區來敘述,從而使整體歷史感受到影響。
  • ...節「開宴」 以「共享亞洲美食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鑑」為主題
    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配套活動,主題為「共享亞洲美食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鑑」的廣州亞洲美食節,於5月16日至23日舉行。5月16日下午,廣州亞洲美食節在廣州花園酒店開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交流互鑑,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永恆——一談新時代下的文化自信 宣講...
    積極開展文明交流互鑑活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走出去,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進而堅定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綻放出永恆魅力。這充分展示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 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人文經典互譯與文明互鑑」論壇在北京舉辦
    為落實《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杜布羅夫尼克綱要》精神,深化「17+1」出版合作,促進雙向文化交流,實現文明互鑑,雖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通過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了此次論壇,討論了出版業和譯者如何推動人文經典互譯出版
  • 《印象》珍稀館藏·文明互鑑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對話」——珍稀館藏·文明互鑑徐家匯藏書樓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始建於1847年,是當時教會收藏中西書籍之地自2005年開始,上海圖書館每年都會推出「年度館藏精品文獻展」,今年的館藏文獻展,是第一次以館藏外文文獻為對象的主題展覽,聚焦「文明互鑑」,一共展出徐家匯藏書樓的104組藏品,其中近60%是1800年以前出版的「西文善本」,部分珍稀文獻還是首次對外展出。
  • 美美與共·共促文明交流互鑑!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繽紛開幕
    他指出,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順利開局,擁有獨特的政策優勢,日益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平臺。海南地處世界上神奇的「黃金旅遊帶」,是可以全年全域全時取景拍攝的「天然攝影棚」,正在加快推進文旅產業園建設、培養和引進各類電影人才、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為電影企業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優質環境。
  • 2019年度十大流行語出爐 「文明互鑑」上榜年度熱詞
    「文明互鑑」「區塊鏈」「996」「我太難(南)了」等網絡熱詞入選。據悉,這十大流行語分別是:「文明互鑑」「區塊鏈」「硬核」「融梗」「××千萬條,××第一條」「檸檬精」「996」「我太難(南)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霸凌主義」。十大流行語中,政治、經濟熱詞佔據榜首。語言文字專家指出,文明互鑑,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加強交流,相互借鑑。
  • 中阿共建電子圖書館打造文明交流互鑑的數位化平臺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 周瑋)「中阿電子圖書館項目的順利實施是中阿文明交融互鑑的一個真實寫照。」阿盟駐華代表處主任馬哈穆德·艾勒艾敏19日表示,通過項目網站的資源服務,讓中國和阿盟各國民眾及專家學者可以通過網站資源了解彼此特色文化,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