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創造了黃河安流八百年?

2020-12-13 齊魯壹點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古以來,黃河安瀾就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欣欣向榮的保證和象徵。葛劍雄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是歷史地理領域的專家,他師承譚其驤先生,多年來一直關注河流文化領域,在最近出版的新書《黃河與中華文明》中闡述了河流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從理論角度為黃河治理以及黃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論證。

《黃河與中華文明》

葛劍雄 著

中華書局

黃河八百年安流誰創造

文 | 葛劍雄

黃河固然歷來多災,但如果我們把從戰國築堤以後的決溢改道次數排列出來,卻又會發現一個十分驚人的現象:從東漢明帝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河以後,黃河竟然有過相當長一段安流的時間。自東漢到隋朝五百數十年間,見於歷史記載的河溢(河水溢出河堤,與衝破河堤的決口不同)只有4次:東漢、西晉各1次,三國魏2次。衝毀城垣只有晉末1次。在唐朝近300年間,黃河決、溢有16次,改道和河水衝毀城池各1次。與前一階段相比是增加了,但災情並不嚴重。如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這次改道只是在海口段首尾數十裡的小改道而已,與西漢時的災情不可同日而語。

是不是歷史文獻中有遺漏呢?顯然不可能。從東漢至唐末,流傳至今的各種史料非常豐富,不少史料都能得到考古發掘和實物的證實。

既然黃河曾經有過如此長時期的安流,那就絕不是出於偶然。找出其中的真正原因,對於總結歷史經驗,規劃今後對黃河的治理,無疑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以往的學者基本都歸功於王景治導得法。但是關於王景治河的唯一記錄是《後漢書·王景傳》,其中所載治理的具體方法是33個字:「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裡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對這些方法的解釋儘管不盡相同,但顯然沒有超出整治河床、修築加固堤防、興建水門(水閘)這幾方面。並且《王景傳》明確記載著工程實施的範圍是「自滎陽(今河南滎陽市東)東至千乘(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舊高苑鎮北)」,時間是從夏天動工,當年結束,出動的勞動力是數十萬。這樣一次限於下遊的治標性質的工程,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也並不算大,居然能使黃河維持八百年安流,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下遊的工程防治真能起到那麼大的作用,元、明、清時的治河措施實在不比王景的差,投入的人力物力不知道要多幾倍,為什麼常常連80年安流都辦不到,而且決溢改道越來越嚴重了呢?

也有的人從社會的治亂上尋找原因,認為五代、北宋的黃河水災是由於五代時戰禍的影響,金、元、明的頻繁決溢是宋金之間和金元之間戰爭的破壞。但稍加分析也難自圓其說,五代、宋金之際固然是亂世,但魏晉南北朝處於分裂戰爭狀態的時間更長;唐朝真正穩定的時間不過一百多年,明、清統一併保持社會安定的時間比這更長。為什麼反映在黃河變遷的結果會截然不同呢?

1962年,譚其驤先生提出,使黃河在東漢以後出現長期安流的根本原因是中遊土地利用形式的改變,大大減輕了水土流失的結果。他的主要論據是:

黃河的洪水主要來自中遊,河水中的泥沙主要也來自中遊,其中又以晉陝峽谷流域和涇、渭、北洛河上遊地區關係最大。這一地區植被保持的良好程度決定了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所以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即從事農耕還是畜牧,是決定黃河下遊安危的關鍵。

戰國前該地區還是畜牧區,射獵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農業處於次要地位。因此原始植被尚未受到破壞,水土流失輕微。秦及西漢時期,這一地區接受了大量外來移民,至西漢末年當地人口已達240萬。這些人口基本從事農業生產,為了獲得耕地,必定要大量清除原始植被,破壞表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又不可能採取保持水土的措施,只能導致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東漢期間,以畜牧為主的匈奴、羌人大批遷入該區,而以農為主的漢族人口急劇減少。反映在土地利用上,必然是耕地面積相應縮小,牧地相應擴大。這一改變就使下遊的洪水量和泥沙量也相應大為減少,這是東漢時黃河安流的真正原因。此後,由於民族矛盾尖銳,漢族人口繼續內移,少數民族人口不斷增加,黃河中遊的西部演變為純牧區,長期較少變動。東部雖仍有農業,但因漢族人口減少,農業成分不高。所以儘管魏晉十六國時代政治混亂,戰爭頻繁,但黃河卻最平靜。北魏以後,雖然這一地區的漢族人口有了較大增加,農業成分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以牧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向農業轉化速度很慢,因此總的說來還是以牧為主或半農半牧。水土流失雖已超過了魏晉南北朝,但隋朝存在時間很短,這一局面很快就結束了。

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前,在本區設置郡縣的範圍雖比隋朝有所擴大,如在今窟野河流域設置了麟州及所轄3縣,但實際人口卻比隋朝時少,即使是盛唐時也沒有超過,因此耕地面積不會比隋朝時多。另一方面,朝廷設於本區的牧業機構大大增加,僅隴右群牧使就轄有四十八監,「東西約六百裡,南北約四百裡」間適宜的牧地都歸其所有。隴東也有八坊,開元時有馬數十萬匹。此外,夏州也設有群牧使,鹽州、嵐州設有十三監。當時軍隊、王侯將相外戚也大量畜養牛駝羊馬,牧場遍布各地。與東漢後相比,農業人口已有增加,耕地面積又有擴大,人類活動對下遊河道已經發生影響,開元年間黃河出現了兩次決口。但因總的人口規模並沒有超過隋朝,又存在大片牧地,水土流失仍比較輕微,下遊河患遠不如西漢那樣嚴重。

安史之亂後,本區的實際人口並無減少,逃避苛政暴政的農民利用開墾荒地可在五年之中免稅的規定,期滿後就棄耕舊地,另墾新地,以至農業規模並未擴大,開墾範圍卻不斷增加。這種濫墾只能在原來的牧場和棄地,包括坡地、丘陵地或山地上進行,加上只圖眼前的收成,不顧長期後果,對水土的破壞往往比正常的耕種更加厲害。隴右的官辦牧業機構不再恢復,原來的牧地聽任百姓開墾,留下的機構規模已大大縮小。因此,除了河套和鄂爾多斯地區以外,本區幾乎已由農牧兼營變為單純的農業區了。

五代以後,唐朝後期已經存在的儘可能擴大耕地的趨勢繼續發展,隨著政治中心和邊防重心的東移,官營牧場已遷至黃河下遊和河朔地區。在人口繼續增加,封建剝削又不可能減輕的情況下,農民為了維持生存,只能採取廣種薄收的辦法。在黃土高原和黃土丘陵地帶的粗放農業經營,很快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肥力減退,單位面積產量下降,溝壑迅速發育,塬地被分割縮小,又使耕地面積日益縮小。為了生存下去,農民不得不繼續開墾,終於使草原、林地、牧場和陂澤窪地、丘陵坡地完全變成了耕地,又逐漸成為溝壑陡坡和土阜,到處是光禿禿的千溝萬壑。當地農民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之中,而河水中的泥沙量卻越來越大,下遊的河床也越填越高,洪水越來越集中,黃河決溢改道的禍害也越來越嚴重。

黃河下遊八百年安流的創造者既不是王景,也不是什麼治水專家或治天下的聖人,卻是中遊變農為牧或農業人口減少、耕地面積縮小的結果,雖然可能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卻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無視大自然的規律,必然招致大自然的報復,對黃河不正是如此嗎?

相關焦點

  • 安黎:黃河之水村旁流
    時間猶如泛濫的洪流,蕩滌了一切,吞噬了一切,把人們曾引以為豪的所有東西,統統化為了廢墟,化為了殘跡。 黃河岸邊綠深深地處山東西北部的東阿縣,位於黃河岸邊。黃河流經這裡的平原地帶,坦蕩而平靜。陪同我的友人張立勇告訴我,東阿縣在黃河沿岸,新建了一座黃河森林公園,他鼓動我們去那裡觀光瀏覽。預約的村長,傍晚才能見面。早上恰好無事,於是一行人便乘車朝森林公園而去。天氣燥熱,路面發燙。
  • 黃河入海流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浩浩蕩蕩的黃河啊,流經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地勢高差懸殊,成磅礴盛景。從古到今,有多少詩人、作家、畫家向著滔滔黃河傾訴赤子心聲,書寫世代流傳吟唱的不朽佳作!
  • 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玩轉地理 | 大河向東流之黃河(六)
    「河套」一名,源於黃河走勢呈現的「幾」字形套狀,明代以前,習稱「河南地」(黃河故道靠近陰山,該平原位於黃河之南故名)。但是,由於該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又有黃河流經,為引黃灌溉創造了絕佳條件。因此,千百年來河套灌區素有「塞外米糧川」之美譽。2019年9月,我國內蒙古河套灌區成功入選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三盛公水利樞紐,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閘」,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並投入使用的。
  • 黃河明珠,八朝古都——這就是開封
    大美開封「開封有個包青天 鐵面無私辯忠奸……」八朝古都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這,就是開封!但,開封之美可不僅限於此,下面隨小編去探索一番吧!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開封人民創造了燦若星辰的宮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飲食文化、菊花文化、戲曲文化、書法文化。開封歷史上湧現出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鐵面無私的包公、滿門忠烈楊家將、民族英雄嶽飛、 變法圖強王安石、破秦救趙信陵君、畫家張擇端、文學家蔡邕、詩人阮籍、教育家林伯襄、歷史學家范文瀾、哲學大師馮友蘭等名人大家。
  • 東流入海 懸河安瀾寫新篇(人民眼·行走黃河(下))
    但是,長期以來,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再加上人為破壞,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黃河沿岸人民的美好願望一直難以實現。黃河真正安瀾,是新中國誕生之後。新中國70年無決口,20年不斷流,豫、魯地區生產總值全國前五居其二。黃河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 黃河故道變奏曲
    黃河故道百年變遷,是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縮影,也是人與自然構建生命共同體的有力見證。5月3日,地處黃河故道腹地的民權林場核心區申甘林帶,頭頂驕陽似火,但萬畝槐林裡濃蔭遍地,絲絲涼意沁人心田。這是黃河故道綠色最濃鬱的地方,正在舉行的槐花節引來眾多遊人,濃濃的綠意把人的眉目映出深深淺淺的碧色。一陣風吹過,雪白的槐花散落成雨,飄飄灑灑,清香四溢。
  • 黃河山東段流凌長度增至426公裡-中新網
    黃河山東段流凌長度增至426公裡 (1/3) "← →"翻頁
  • 黃河你為什麼經常改道?
    王景治河以後,黃河進入一個相對安流時期,原因除了中遊地區由農變牧,來沙量減少外,也和這條河道距海較近,地形低下,水流順暢有密切關係。而且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東流斷絕,全河才都向北脈流去,形成了又一條新的河道。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黃河下遊河道,從此又一大變。
  • 成為華夏文明發源地的黃河,誰能想到它的源頭就是一個小水窪?
    黃河從弱小的時候開始一點點吸收著其他的水源,不斷壯大自己,最後成為了孕育華夏文明的源頭。現在看起來是幾行乾巴巴 的文字介紹,但卻是黃河從源頭開始的上萬年時光的努力。在路上,流量逐漸磅礴的河水養育了數不清的民族和各類生命。
  •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 新的黃河文明應運而生
    但是黃河也是歷史上變遷最頻繁、水患最嚴重的一條河流,自《史記》以下,歷代正史河渠志均以記述黃河變遷為主,治理黃河成了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這就不難理解,黃河與中華文明的複雜關係這一課題,對歷代中國史地學者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 甘肅白銀,黃河這一段,竟是一江春水向「西」流
    早上起來,我們開車去了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的南山廣場,據說站在南山廣場的瞭望臺和棧道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廣闊的黃河石林景觀中,黃河的水向西流,然後在馬殷峽谷口大轉彎,然後掉頭向東流,當然也可以看到「九彎十八彎」的美麗公路,以及黃河兩岸煙霧繚繞的家庭,黃河上漂浮的羊皮閥門。
  • 「小浪底」杯「黃河故事」全國楹聯大賽評選結果公示
    ——廣東  肖檢生  萬卷水文章,續黃河故事;  千秋龍血脈,融赤子深情。——江西  胡小敏  一壩安瀾,萬傾湖波呈碧玉;  六機發電,百年水庫吐黃金。——河南  吳繼強  題黃河文化  黃河天上來,哺中華起鳳騰蛟,頻傳故事;  碧血心頭沸,承大禹安瀾治水,再鑄新功。——江西  張紹斌  養我含辛茹苦,任長流未息,故事演滄桑,情系母親夢裡;  護她竭力盡心,使永健不衰,精神同日月,浪推時代潮頭。
  • 黃河山東段流凌長度增至426公裡 近期存在封河可能
    中新網濟南1月6日電 (沙見龍 張睿)記者1月6日從山東黃河河務局獲悉,根據當天統計數據顯示,黃河山東段流凌長度增至426公裡,長度較前一日增加69km,流凌密度一般10%-40%,冰厚一般0.5-3cm,最大流凌密度40%。
  • 傳承黃河文化 『硯』請八方來客
    為響應共青團河南省委「百萬青年沿黃生態產業發展協作行動」,結合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鄭州財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積極組織師生踐行「河小文」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研學交流項目。2020年8月11日,鄭州財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黃河非遺研學」暑期社會實踐團「傳承黃河文化 『硯』請八方來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正式啟動。
  • 《死神》:草鹿八千流的真實面目,是卍解,還是劍八的力量
    八千流是力量另一種說法,八千流是劍八分裂出的能量具現化的存在,一刃史塔克可以為了防止身邊的虛被破壞導致自己孤獨而分化自己的力量形成莉莉妮特,當然,劍八也可能在自己無意識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力量分裂出來形成八千流。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今河南蘭考縣境內東壩頭附近)決口北流,在山東東營入渤海。黃河這次改道後,長達700多年的黃河奪淮歷史宣告結束。原來那段被侵佔的淮河入海河道因為泥沙淤積,成了地上懸河,時斷時續,我們稱之「廢黃河」,也叫黃河故道。黃河任性奪淮,揮一揮衣袖又走了,卻留下一個爛攤子。
  • 面向大海,擁抱黃河
    孫立成表示,賦予濟南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意味著濟南在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也意味著濟南站上了更高發展平臺。「要充分認識黃河對濟南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牢牢把握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用好用足黃河資源,既要面向大海,也要擁抱黃河,做好陸海統籌這篇大文章,為濟南發展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要素、拓展空間。」
  • 黃河上遊這個百年古鎮,曾是西出蘭州最大的商埠碼頭,你去過嗎?
    今天霞子就和你一起去領略黃河之濱上遊段的這個百年歷史文化古鎮。河口古鎮沿著蘭州市黃河四十裡風情線出發向西40多公裡的河口古鎮,就是今天我們要去的目的地。這裡曾是明朝以來最大的商埠碼頭。自古以來河口古鎮就素有「金城西大門」之稱。
  • 一塊黃油的修養:從安佳黃油百年看品牌到品類的"頭雁效應"
    所以說,第一永遠有機會,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善於去發現、去創造、去保持。無論做服務還是做產品,沒有一個品牌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我們今天說的故事,要從100多年前說起。如今,黃油已登上全球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口味的消費者的餐桌,安佳品牌備受喜愛。狹義上講,如果把黃油行業比作一條街,那麼安佳黃油就是"本街第一";廣義來說,如果把黃油市場比喻為一個"雁群",那麼,安佳品牌就是"領頭雁"。2020年,行業標準誕生一百周年,對行業的發展意義深遠。安佳之所以能夠在全球黃油百年市場矗立潮頭,長盛不衰,體現了怎樣的"頭雁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