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海流
——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黃河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千百年來
奔流不息的黃河水
哺育著
炎黃子孫
孕育著
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黃河
你是中華文明發源地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是百折不撓
頑強不屈的
中華民族精神象徵
啊,黃河之水天上來!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浩浩蕩蕩的黃河啊,流經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地勢高差懸殊,成磅礴盛景。從古到今,有多少詩人、作家、畫家向著滔滔黃河傾訴赤子心聲,書寫世代流傳吟唱的不朽佳作!
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唐代詩人王之渙描寫了登鸛雀樓俯瞰滔滔黃河和西北遠眺黃河的情景;讀起李白「黃河萬裡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和溫庭筠「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黃河的磅礴氣勢和巨浪濤聲仿佛親身可感;王維的《使至塞上》則讓黃河徜徉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圖景中,構成了無數人對西北、大漠與黃河的經典印象。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唐代劉禹錫和羅隱用詩句記錄了黃河流經黃土高原的水文變化。大禹改堵為疏,將黃河分流導入渤海,歷經十三年「九川既疏,九澤既陂,諸夏乂安」,為夏商周三代解除水患。西漢末年,黃河、汴渠決壞,水患持續了60餘年。東漢時,王景與王吳率數十萬民工「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最終「無復潰漏之患」。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治黃事業,至今黃河70年不決口,20年不斷流,先後抵禦12次大洪水。70年黃河歲歲安瀾。一部治黃史是一部治國史,也是人民的奮鬥史。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黃河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孕育了多少黃河故事
延續多少生命讚歌
文脈連著國脈
脈脈相通相連
播下中華文明的種芽
植根華夏沃土
高揚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堅定文化自信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凝聚精神力量
生命裡傳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