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交流會上,詞作者、詩人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分享道,當年他問父親:「您在當時是怎麼想的?想過未來、想過新中國麼?」光未然回答:「沒有,我從未想過活著回來。」1938年,武漢淪陷,光未然跟隨抗日部門行至黃河,雄奇的山川以及戰士們英勇深深感染著他,一腔熱血化為詩篇,創作了《黃河吟》,後改為《黃河大合唱》歌詞。
10月27日晚,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怒吼吧!黃河》交響合唱音樂會在四川大劇院舉行。本場音樂會由四川交響樂團青年駐團指揮司馬健楠和青年指揮家朱曦執棒,邀請了著名表演藝術家、朗誦家瞿弦和、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男中音歌唱家馮國棟、青年鋼琴家何雲天、男高音歌唱家葉琤、琵琶演奏家宋梓瑩、四川交響樂團男高音歌唱家代濤、巴蜀合唱團、西南交通大學1896合唱團、玫影合唱團和四川交響樂團共同演繹經典。
郭淑珍接受採訪
原唱郭淑珍:傳承「黃河精神」,忘記就是背叛
92歲的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郭淑珍,她不僅是宋祖英的老師,還是原版《黃河大合唱》中《黃河怨》片段的演唱者。在27日晚舉行的《怒吼吧!黃河》音樂會上,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和男中音歌唱家馮國棟將演唱《黃河怨》與《黃河頌》,他們同時也是郭淑珍的學生。在採訪中,92歲的郭淑珍向記者談道:「他們二位都非常優秀,得到了我的親傳,聽到他們就等於聽到了我。」當被問及自己是否還會上臺唱「黃河」時,郭淑珍笑道,「要將機會留給年輕人,我把技藝交給了他們,就是把『黃河精神』代代傳承了下去。」
令郭淑珍心痛的是,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其實並沒有聽過完整的《黃河大合唱》。這支創作於抗戰時期的名作,其實是一支大型合唱聲樂套曲,它一共有8個樂章,包括《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八個部分,而如今大部分人熟知的《黃河大合唱》,只是《保衛黃河》這一章。
交流會現場
「我們為什麼要辦這個音樂會?為什麼要紀念黃河?因為我們不僅要讓青年人知道『黃河精神』,更要讓他們了解那段歷史,懂得祖國的偉大。」郭淑珍激動地說道,「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次公演,即引起巨大反響,成為全面抗日歌曲的「主旋律」。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用音樂去回憶與緬懷先輩們的豐功偉績,分享他們的快樂,體驗他們的痛苦,同時繼承他們那種追求民主、自由、獨立、富強的不屈不撓的犧牲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形成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不竭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國家的凝聚力的現實體現,這就是「黃河精神」。
郭淑珍與張安東
《黃河大合唱》:80年的時代縮影
在10月26日舉行的交流會上,詞作者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侄女黃煒也來到現場。《黃河大合唱》與張安東相伴一生,溶於血液。「一部作品能傳唱這麼多年是有原因的。80年前,在那樣的抗戰背景下,青年們的第一要義是救亡,《黃河大合唱》激勵、鼓舞著大家。80年後,時代背景變了,但這種奮進的精神存留了下來。」張安東道。
同時在西北民族大學「黃河大合唱」研究中心擔任主任的黃煒分享道:「當時有人問為什麼一部音樂作品可以建立研究中心,他們感到很奇怪。我告訴他們,因為《黃河大合唱》發出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它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被迫改編,後又重見天日,80年來,《黃河大合唱》經歷了太多,它其實是中國80年來文化、政治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