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珍現場講授聲樂藝術秘訣——
「唱好一首歌,要靠勤奮,靠學習」
「這個歌應該這樣唱,你字唱準了,歌就對了一半。」5月24日,92歲高齡的郭淑珍教授現身延安大劇院,現場講授聲樂藝術的秘訣。
當天下午3時15分,身著紅色長裙、黑色外搭的郭淑珍在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健步入場。她笑稱自己是「90後」,談吐高雅又不失風趣。在她的講授與現場指導下,一節精彩絕倫的聲樂藝術課開講。
郭淑珍是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她1952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1953年至1959年1月,被公派赴蘇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獲優等畢業證書及「優秀演唱家」稱號。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她不僅有著高超的演唱技藝,更為國家培養了眾多優秀聲樂藝術人才。
授課中,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的三位老師分別上臺演唱,現場接受郭淑珍教授的點評。
在臺上,滿頭白髮的郭淑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時而坐著認真聆聽,時而下臺站在觀眾席中仔細觀看。發現學生唱得不對時,原本坐著的郭淑珍會站起身來喊停,為學生示範正確的發聲方式。發現學生演唱時身體動作太多,她會上前進行指導。
唱了一首《鄉音鄉情》後,作為學員的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教師姚春霞被郭淑珍指出「愛」字發聲有問題。隨後,一個「愛」字,半個小時時間裡,姚春霞唱了不下50遍。在聽到老師一次次的「不對」「還不夠」「不好」後,這個平日裡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手心出了汗。
郭淑珍把這種嚴格解釋為,「保護學生的歌唱心理」。「我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唱對,給她一個信心,讓她知道多大的問題最後都能克服,她能做到。」
學員楊茜的一首《黃河大合唱》,讓郭淑珍打開了話匣子。「《黃河大合唱》是獨一無二的。它是誕生於中華民族抗日救國時候的作品,所以它是民族性的,不低於世界上任何著名歌曲作品。」「為什麼冼星海被毛主席稱為『人民的音樂家』,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是為了自己創作,但冼星海是為抗戰救國、為民族創作出這麼偉大的歌曲,所以他當得起這個評價。」
臺上,郭淑珍與楊茜共同演奏《黃河大合唱》選曲,如泣如訴、撕心裂肺的曲調再次打動現場觀眾。
時而深情、時而幽默、時而嚴厲,原本兩個小時的課程被延長。當主持人和工作人員多次提醒課程需要結束時,郭淑珍依然要求姚春霞「再來一次,先念一遍!」深呼吸、調整心態後的姚春霞按照她的要求,終於準確發出「愛」字的音,並跟隨郭教授一起高聲合唱。曲畢,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郭淑珍語重心長地告訴現場聽眾:「唱好一首歌,重要的不是秘訣,是方法。掌握正確的方法靠什麼?靠勤奮,靠學習。」
郭淑珍教授的一生,都與講臺和音樂相伴。從事聲樂教育半個多世紀,她培養出了張立萍、孟玲、王秀芬、鄧韻、么紅、吳碧霞等一大批聲樂人才。
提及此次來延安,郭淑珍教授動情地表示,到延安多來一次,就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勇氣,多一份資本,多一份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信念。今後,她將會繼續帶著這份力量,站在講臺上,為中國聲樂藝術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 班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