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型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作為該曲第六段《黃河怨》的著名演繹者,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郭淑珍日前受邀參加了由陝西省委宣傳部、延安市委宣傳部等單位在歌曲誕生地延安魯藝舊址舉辦的系列紀念活動,並以92歲高齡再度登臺演唱。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郭淑珍與《黃河怨》有著半個多世紀的不解之緣。她從小喜愛唱歌,中學時代曾觀看過抗敵演劇21隊來家鄉表演的《黃水謠》《黃河怨》等抗日歌曲。她覺得它們的旋律朗朗上口,曲風很新鮮,歌詞很感人,音域也適合自己演唱。但是那時的她,對作品的思想內涵還無法深刻理解。她真正接觸到全本的《黃河大合唱》,是公派到蘇聯學習時(1953年),由蘇聯音樂家用俄語演唱的版本。聽完之後她感到非常震撼,自己也很想唱。1956年,她和著名指揮家李德倫一起受邀與蘇聯國家交響樂團、蘇聯國家合唱團合作,在莫斯科的柴科夫斯基大廳演出《黃河大合唱》。同在俄羅斯留學的著名指揮家嚴良堃負責這次演出的排練和獨唱者的藝術指導,他認為,「對作品的感情處理要有一個布局——一開始要唱得非常壓抑,要把聲音控制住,氣息要很長很勻。『風啊,你不要叫喊!』以下這三句,每句都要用一口氣很輕地唱出來,這樣才能使前後形成強烈對比,把後面悲憤的情緒充分發揮出來。」「唱好歌曲的前幾句是非常難的,要唱得輕、唱得長,既要控制聲音,又要使人感染到那深埋在心中的悲和恨。」嚴良堃的想法與郭淑珍不謀而合。這次演出經歷,也讓郭淑珍對這首歌曲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喜愛。她請嚴良堃將樂隊總譜縮為鋼琴伴奏譜,以方便自己日後演唱。翌年,她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古典歌曲比賽。按照章程參賽者必須演唱一首本國的詠嘆調(歌劇或康塔塔中的一段),她選擇了《黃河怨》,並最終以出色表現榮獲比賽一等獎,這也是中國歌唱家在國際比賽中獲得的第一枚金質獎章。以後,她還曾分別於1962年隨中國青年藝術家代表團赴香港,與鋼琴家周廣仁合作演出《黃河怨》; 1977年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訪問聯邦德國,與鋼琴家劉詩昆合作演出《黃河怨》; 1985年受邀與指揮家林克漢合作,在香港荃灣大會堂演出千人合唱版《黃河大合唱》 。而在這些演出版本中,影響最大、給人印象最深的是1975年版。
1975年時值冼星海逝世30周年,其夫人錢韻玲給中央寫信,希望能夠恢復《黃河大合唱》的演出。「文革」期間,《黃河大合唱》被當做是「修正主義」「國防文學」,只能留曲不留詞,十幾年間無人再唱。錢韻玲的信最終得到中央的批覆,《黃河大合唱》也得以重返舞臺。而當郭淑珍接到參加音樂會選拔的通知時,正和中央音樂學院師生一起在京郊昌平「開門辦學」。自己已經有很長時間不唱歌了,再加上這次是衝破「四人幫」的阻撓與幹擾,使用原詞原曲復排,她感到既興奮又很有壓力。她擔心嗓子是否還能演唱,並且對作品的重新闡釋心裡也沒有底。一次試唱後,郭淑珍還是覺得不滿意,當她把這種忐忑的心情告訴學校時任院長趙渢時,趙院長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有一張唱片,法國人唱的流行歌曲,聲音一般,但那感情……」貌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讓苦苦思索的郭淑珍豁然開朗。唱歌主要是為唱「情」,而歌唱者要想打動觀眾,自己首先要動心、動情才可以。為了能夠真正理解這部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她把歌詞一句一句像過電影一樣在腦子裡放,整整三天都沒有睡好覺。她想到了自己成為亡國奴的親身經歷:家鄉天津淪陷後,全家人害怕日本兵的迫害而被迫逃難,途中還遭遇了飛機轟炸。這讓她對「命啊,這樣苦!生活啊,這樣難!鬼子啊,你這樣沒心肝!寶貝啊,你死得這樣慘!」這幾句歌詞有了切身的感受。她還認真閱讀了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札記,其中寫道:「《黃河怨》代表被壓迫的聲音,被侮辱的聲音,音調是悲慘的,是含著眼淚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沒有這種感情,聽眾必然沒有同感的反應。」聯想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她理解《黃河怨》所描寫的不僅僅是一個被蹂躪的婦人的悲哀,也是一個受到列強侵略的民族的傷痛,其所唱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國婦女的哀歌,更是被壓迫的中華民族奮勇反抗的呼聲。因此感情一定要深沉、飽滿,還要有起伏、有層次、有戲劇張力。在藝術處理上,她不僅借鑑了俄羅斯民歌中用輕聲表現俄羅斯婦女內心痛苦的演唱方法,還受到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李勇奇母親哭訴家史唱段的啟發,結合了傳統戲曲中的「哭頭」「哭音」及「散唱」等技巧。她在演唱開頭部分時,連續4個小節、12拍不換氣,並且使用弱音處理,而這些則需要有強大的肺活量和強有力的輕機能的支持(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另外,她還建議指揮把「寶貝呀,你死得這樣慘」一句中原有的小提琴的跟唱拖腔去掉。她認為這裡沒有小提琴伴奏,清唱起來更有利於情感的抒發。
在中央樂團排練大廳正式選拔時,她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都投入到了演唱之中,「巧妙地使用了氣聲、弱音和顫音,並通過音色、音量、力度上的細緻變化,把這首悲歌唱得情真意切,如泣如訴,感情的波瀾層層推進,高潮之處,令人潸然淚下,十分動情。」唱完後她自己的手都是冰涼的,半天沒有緩過來,排練廳裡也一片肅靜。擔任評委的李德倫第一個走過來向她祝賀,連聲說:「你唱得真是太好了,都把我唱哭了。」
那次為紀念聶耳逝世40周年、冼星海逝世30周年而舉辦的音樂會,讓郭淑珍與指揮家嚴良堃再度合作,也使她的名字與《黃河怨》緊密相連。音樂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首都體育館、北京展覽館等當時北京最著名的場館連演多場,場場爆滿,盛況空前。郭淑珍與中央樂團(現中國交響樂團)一起演唱的《黃河大合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著名音樂評論家李凌對郭淑珍的演唱給予了高度評價:「這首歌曲,情感很深,變化很大,藝術形象非常突出。但是由於層次較多、起伏太大,特別是後段,音樂語言有點像『散板』,不易處理。」「她對《黃河怨》是下工夫的,她把這首歌曲分得很細,一句一句地細心分析,使得句句的不同意境得到細緻地表現,而又把它們連成一片,層次分明,又能做到整體的完整。」「她不是在唱,而是在用話語訴述。這些話都帶有強烈的音樂律動的感染力,使聽眾不知不覺中被藝術所徵服。」「她對著風、雲、黃河,哭訴她的愁和怨,每一聲歌唱都飽含著無限的血和淚。」復排演出的舞臺監督、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副院長金紀廣,幾十年後回憶那次演出經歷時仍激動地表示,「那時,大家的心情都十分壓抑,當身穿藏藍色演出服、像雕塑一樣站在舞臺上的郭淑珍,用悽婉而悲哀的聲音唱出『風啊』的時候,我的眼淚刷地一下就掉了下來。」「那天籟般的歌聲真的是讓大家久違了。」
多年來,郭淑珍版《黃河怨》已經深入人心,堪稱典範。如今雖然年事已高,但她依然堅持登臺演唱,並把自己的這部代表作傾心傳授給學生們。特別是2015年8月,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她倡導並組織學校師生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主題的專場音樂會。從提議到演出不到半年時間,她帶領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和聲樂歌劇系三百多名學生加班加點地進行排練。為了能夠讓年輕學生真正理解這部音樂史詩,她帶領他們一起看抗日電影,閱讀歷史文獻。她還請來自己的老搭檔、著名指揮家嚴良堃,從咬字、換氣到音準、節奏直至情感的抒發和表達,對學生們進行逐字逐句的指導,讓他們無論是在歌唱技藝還是精神覺悟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演出當天,當兩位年齡相加已180歲的耄耋藝術家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用生命禮讚《黃河大合唱》時,全場觀眾無不動容。
對於郭淑珍來講,此次延安之行,是一次圓夢之旅,也是一次朝聖之旅。她表示,來到革命聖地,讓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黃河大合唱》是一首激勵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經典歌曲,也是一部謳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光輝篇章。這部被周恩來總理譽為「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的恢弘史詩,在新時代依然是一首兼具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藝術精品,依然是一部能夠觸及人的心靈、喚醒民族魂魄的愛國主義教材,依然葆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作為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她深感自己有義務有責任,繼續將《黃河怨》演唱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