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7月24日訊 7月23日,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在中共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體會議上表示,濟南是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必須在重大國家戰略中找準方位。既要面向大海,也要擁抱黃河,做好陸海統籌,為濟南發展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要素、拓展空間。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方面,濟南還將做好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挖掘闡發、文旅融合發展三篇文章。
做好陸海統籌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將濟南定位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標誌著濟南真正從大明湖時代向黃河時代邁進。濟南,因地處古濟水(也就是現在的黃河)之南而得名,黃河用183公裡的身軀划過濟南的腹地。而我們與海洋的最近距離也有近200公裡,雖是沿海省份的省會,但事實上是一個內陸城市。」孫立成說,長期以來,受地緣區位、外向經濟等因素影響,濟南產生了一定的「重海輕河」思想,習慣「向東望海」,而僅僅把黃河作為城郊河、城外河、供水河甚至「害河」來對待,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往往躲著走、繞著走,對這條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戰略意義、戰略優勢、戰略資源認識不足。
孫立成表示,賦予濟南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意味著濟南在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也意味著濟南站上了更高發展平臺。「要充分認識黃河對濟南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牢牢把握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用好用足黃河資源,既要面向大海,也要擁抱黃河,做好陸海統籌這篇大文章,為濟南發展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要素、拓展空間。」
打造黃河歷史文化旅遊長廊
「濟南深受黃河文化的孕育和滋養,具有豐富的黃河文化遺產,既有明代鎮河神獸、近代濟南黃河鐵路大橋等一批國家級歷史文物,又有黃河號子、黃河夯歌、黃河大秧歌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沿黃兩岸還分布著『齊煙九點』等景觀,這些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孫立成說,要堅持保護與利用相協調、傳承與創新相融合,謀劃落地一批黃河文化項目,打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高地,做好黃河文化遺產保護、黃河文化挖掘闡發和黃河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三篇文章。
孫立成表示,濟南的黃河文化遺產比較多,但卻缺少系統性的搜集整理。要謀劃實施黃河歷史文化遺址遺蹟保護、搶救和修復工程,對全市黃河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建立文化遺產名錄和文化遺產資源資料庫,打造沿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讓黃河文化遺產成為濟南這座千年古城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歷史見證。
要理清黃河文化、齊魯文化、儒家文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研究黃河文化與濟水文化、清河文化的發展脈絡特點,找準黃河文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濼口古渡口、百年鐵路橋等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展現好濟南的「黃河風採、齊魯風範、泉城風韻」。
濟南還將規劃建設黃河歷史文化博物館、黃河文化教育基地、黃河文化主題公園等集中展示區,創造一批黃河文化精品。要整合沿黃各區縣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推出一批黃河精品旅遊線路,打造黃河歷史文化旅遊長廊,讓遊客在觀光體驗中感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據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