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不是科學,人品和學問是兩回事

2020-12-16 騰訊網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葛劍雄(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騰訊新聞、復旦人文課程

葛劍雄(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是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專家。發表史學專著20餘部、論文百餘篇。作品獲「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理論研討會」論文獎、「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郭沫若史學獎」等。

連續7年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的他有「葛大炮」之稱,年年都能提出問計於民、毫不含糊的政協提案,並且追問到底、負責到底。2012年兩會期間,葛劍雄曾在參與教育界別討論時,直接「插話」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要求教育部對當年全國考研湖南洩題事件作出答覆,並向全體考生道歉,在當時引起極大社會反響。曾投票反對令計劃當選政協主席。

人文不是科學,人品和學問是兩回事

葛劍雄

本文摘選自葛教授一次講座的演講內容。高校教授醜聞頻出,讓很多人質疑我國高校的學術水準。葛教授從民國人物的人品與學品出發,提到了不同的標準和看待問題的角度,對當代的一些問題具有極強的啟發意義。

有人跟我辯論說:「你們有民國那些人高潔的人品嗎?」人品跟學問也是兩回事。我早在20多年前就寫文章置疑過人文跟學術成果的關係。有人說,文如其人。那我要問,汪精衛做了漢奸以後,他的書法是不是就不好了呢?寫詩的人都承認汪精衛詩做得很好,他做了漢奸後有幾首詩也做得很好。王國維以前曾經一度被否定,被認為是思想保守代表、統治階級,現在人們反過來又讚揚他,但是不管你讚揚也好,反對也好,我認為他的學術成果不因為這些而收到影響。

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討論學術,至少應該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學」,即學問、學養、做學問的態度、甚至人品,當然也包括思想。但是這能不能叫「術」呢?還不叫「術」。「術」是怎樣把一個人的「學」轉化為客觀存在,使其能夠影響社會、傳給後人。所以有句話講得好——不學無術。學也沒有,術也沒有,這就完了。

但是,有沒有不學有術的呢?有沒有學而無術的呢?都有。比如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學問非常好,但是因為客觀或主觀的原因,沒有產生任何成果,那麼也還不能算學術。比如陳寅恪,大家都讚揚他懂十幾國語言,有的人說還不只,是20幾國,那麼這是他的學,不是學術。學術的話要看陳寅恪留下來的論文著作裡面,有沒有運用這些語言。比如他講隋唐制度很了不得,講得比前人都透徹,但在他的論文裡我看不出他懂多種語言對他有什麼幫助,不懂這些外語的人也能寫這樣的文章。所以我們現在討論學問也好,學術也好,你的標準究竟是什麼?陳寅恪離我們太遠,我也沒有資格評價他,但我從客觀上講,讚揚他懂多少語言,學了多少本領,這是學的層面。

所以歷史上真正對學問貢獻大的人就要像司馬遷這樣,哪怕條件再艱苦,也把他所有能夠寫的,能夠做的都完成,留給後人,不然後面怎麼會有「藏之名山」呢?

我們今天對《書經》(《尚書》)有比較具體的了解,而且能夠把比較早的本子傳承下來,應該感謝一個也許當初並不是一流的學者——伏生。他是山東人,秦始皇時代的博士,而且他是分管《尚書》的博士。秦始皇雖然燒了外面的書,但是官方的書他是不燒的,可以保留,而且有人專門去研究的,伏生就是研究這個的。所以秦朝亡了以後,他把書藏在牆壁裡面,同時,他怕書會丟失,就全部背下來了。後來等戰亂過去,藏在牆壁裡面一部分東西找不到了,幸好他背了。終於在他90歲的時候,等到了漢朝派來的王爺來聽。他口齒不清,又是山東口音,來的人是河南人,所以實際上伏生的話是由他的女兒翻譯的,儘管這樣,《尚書》的文本還是留下來了。雖然伏生不一定對《尚書》的研究有多少或者太大的貢獻,即使我們不知道這些,但我們知道這個本子是他流傳下來的。

也許在這個階段,秦始皇的身邊學問比他高的人多的是。但他們如果都只是自娛自樂,自我欣賞,或者當時為了獲得一個高名,不得已不去做這種具體的事情的話,那麼這個就斷了。

所以據我所知老一輩的歷史學家他們覺得陳寅恪很可惜,以他的學問,應該好好寫一部通史。他晚年的《柳如是別傳》,《論》,我當然承認這是很了不得的,但是他是有寄託的,如果他用這些精力做一個更加大的題目,那對我們中國的史學貢獻會更大。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學跟術不是完全統一的,要區別開來。能夠有學又有術最好,不學無術當然不好,但是無學有術也不錯。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們整體的學術是需要各種工作來配合的,比如有的人學是不行的,那麼他就選擇做資料工作,做前人的總結,培養後人。

學問跟人品當然也有關係,但是並不是人品好的人,他一定學問好,一定學術好,這也是兩個概念。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討論前人的學問,經常卷到這種無謂的爭論裡面呢?就是大家標準不同。我今天比較這個人或者這個階段學問、學術怎麼樣,我只能看他們產生的成果,而不是簡單講人品,更不是簡單講思想。

還有一點,我們講學術時,要跟人文區別開來。中國有一個很大的毛病,比如說我們講文科、理科,這個劃分是很不規範的,規範一點應該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人文不是科學。科學的特點是什麼?它要有實證的。我說這是科學成果,那麼它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它是可以重複的;第二,它是可以檢驗的。

那麼社會科學為什麼能叫科學呢?馬克思講資本論,這個是科學,社會科學。那麼其實如果馬克思的結論是對的,無論是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無論喜歡資本主義還是恨資本主義的人都沒法改變,那這個就是科學了。所以我們講的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口學、政治學這些社會科學也應該是科學,它們是不可以隨心所欲解釋的。北大百年校慶的時候,我去參加一個漢學會,講到這一點的時候,我說今天釣魚島是該屬於日本還是屬於中國?這是客觀的事實,對這個研究不是人文,是科學。無論你日本人,還是中國人,我們的鑑定應該一樣的。

但人文就不同了,人文沒有統一標準的。比如歷史就介於科學和人文之間。歷史的科學部分,比如剛才講的釣魚島歷史上的歸屬就是科學。那麼人文部分,比如說我對一段歷史的評價,你說你有標準,我就是不接受。你說這個統治不好,害得老百姓窮了,那有人說窮一點有什麼不好?窮一點品質才高,那你拿他怎麼辦?這是他的觀點。又比如說講一首詩,你看了覺得是現代藝術,我看了噁心得不得了,那你怎麼辦?所以作為人文來講,涉及到人本身主觀標準,這個沒有辦法。

同樣的,對人類歷史上人文方面的傑出成果或者傑出的表現你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評價。我們對學術的評價往往把人文的部分放在裡面。有的外行人看著不錯,那麼在內行人看來就會說,沒有新的見解,是普遍真理,這有什麼好的。在1980年代,大家說一個年輕的學者對歷史的貢獻多大,又提了很多新的理論。有一次我和我老師坐火車出差,從上海到長春去,我對我老師說:「今天你能不能耐心的看完這本小冊子,然後你告訴我,你的評價究竟怎麼樣?」看完我問他怎麼樣,他說不怎麼樣,我說為什麼不怎麼樣?他說,這道理我們早知道啊,不過就用了點新的名詞,就這麼回事。所以你看客觀的評價,那你不能用人文,你要科學,科學的評價他,那就是說他作為歷史研究,表面提出來新的方法或者做出新的結論,如果只是稍微變一下,名詞最後的講法不同,也是一個成果,但不能算學術,不要把這些放在一起。

相關焦點

  • 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
    丹皮爾在書中分析了科學與哲學在近代以來的分離與結合,指出「科學和哲學有過一段分離時期——一邊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一邊是多少有些玄妙的德國唯心主義。  而科學史不僅具有科學價值,還具有重要的哲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科學家和從事科學活動的人們,不僅增長人類的自然知識,也傳承獨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和協作友愛、同情寬容的高貴品質,對於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提供了一種具體、生動的榜樣。
  • 餘國藩:人文學科何以不是科學?
    原標題:人文學科何以不是科學?——從比較的角度自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談起一、引言本文的英文題目為「Why the Humanities Are Not Science",研究文學的英美學者或許會因之而聯想到李文(Harry Levin)也有篇題目頗似的論文。
  • 陳鯨院士:科學的終極價值是人文
    「從本質上講,科學技術是一種人文活動,科學的終極價值是人文價值。」日前在成都理工大學首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作上述表示。「科學無法解決我們的心靈問題,只有人文思想才能解答人類發展道路上的種種疑團。」 陳鯨認為,「科學」與「人文」是人類文明的兩翼,走兩種文化的融合之路,才是合理的價值選擇。必須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人文修養,形成保障重大科技活動決策正確的社會氛圍,使決策者在現實與未來的博弈中高瞻遠矚。 陳鯨將近年來學術造假的原因歸結為科技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匱乏。
  • 走向科學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的科學主義
    人文主義心理容易陷入的害處是輕視那種慢而無誤的歸納和實驗方法,對於自然的事實和法則默然無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從幻想的捷徑可以達到成功。」沒有人文情懷關照的科學主義是盲目的和莽撞的,沒有科學精神融入的人文主義是蹩足的和虛浮的。因此,急需改變兩種文化分裂的態勢,急需消除兩種主義的人為對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既不是削足適履、?
  • 科學的美麗中充滿人文的情懷-光明日報-光明網
    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知識領域。這兩大類知識學問的差異,甚至影響到了做學問的人,他們也因此有了不同的氣質。殊不知,這些學問家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隔閡,一些自然科學者也擁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反之,一些人文學家也具有良好的科學涵養,比如赫胥黎、埃切加賴等人。
  • 人文與科學並重-清華大學新聞網
    前不久,一場頗具規模的人文知識競賽成為了清華九十華誕的焦點,這同時也深切地讓人們感受到了一個綜合性大學人文日新的氣象。清華往常被看作理工科中的翹楚,但現在文理並進、融和發展才是它的教育取向。放眼宏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走向整合,不僅僅是一、兩個學校改革發展的舉措,更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 從學問中心走向科學素養
    從體系來說,這個時期的科學課程屬於學問中心課程(或稱學科中心課程,即以學科體系作為教材體系的課程)。學問中心課程的優點是能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偏於專、精;教材可以擷取學科的精華,便於編成結構嚴密的體系;與大學的分科相適應,便於經過大學專業訓練的教師講授。我國的教育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 人文學科與人文素質
    人文學科是研究人本身或與個體的精神直接相關的文化世界的學問。一般來說,自然科學主要研究客觀的物質世界,回答「是什麼」。而社會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主要研究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和規律,回答「要怎樣」,是實證性的科學。
  • 人文社科研究中「科學」與「學科」之辨析
    ◆衍沿至今,學科概念有四個要義:其一,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其二,按照學問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其三,學校考試或教學的科目;其四,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    ◆儘管科學和學科在許多情況下是同一和可以相互指代的,但它們畢竟是兩個概念,有時各有指涉,有時相互交叉,有時則互指互代等,情況較為複雜。
  • 楊玲 劉文鑫:心理學橫跨科學與人文
    縱觀西方文藝復興後科學與哲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上述自然主義心理學與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對立,是更宏大背景下自然科學與人文主義的對立在心理學中的具體體現。狄爾泰(Wihelm Dilthey)曾從闡釋學視角出發,對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以人文學科為核心)作出鮮明的區分。
  • 人與人相處,人品差的人,做事有這三種特點,希望你不是
    -01-做人,無疑是這輩子最大的一門學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就像天底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也不可能有兩個性格一模一樣的人存在。古人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古以來,古人的諄諄教導就讓我們明白,待人要和善親切。
  • 哲學不是一種特權,是普遍適用的學問!
    一、哲學是人類的公共領域 任何學科都要體現科學的本質。全部科學,都是以不斷發展著的人類整體為主體,而不是以任何個體為主體。這意味著,作為學科的哲學,首先是人類共有、共享、共建的一個文化平臺。
  • 科學網—郭英劍教授:科學與人文何以互為需要
    但是技術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環境汙染已經不是個新鮮話題;對人價值觀以及倫理帶來的挑戰等等。 「人文」在英文中主要有兩個詞來表示,第一個是humanities,就是用分析、批評、觀察等方法來研究人的境況。它包括(古典與現代)語言、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視覺與行為藝術(音樂與戲劇)。
  • 人文與科學為骨肉的文藝復興時期教育理論
    反映在教育上,表現為:復興了希臘的自由教育概念,該概念強調教育是對藝術和人文的探索。同時,知識界也高舉起科學與理性的旗幟與價值。紳士必須是「有德行、有用、能幹的人才」,必須具備「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這四種品質。內容與方法是:體育、德育、智育。
  • 人品,就是你的風水和運氣
    其實,一個人如果健健康康,智力和精神上也沒有什麼問題的話,他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創造自己的價值就全在於自己,只要他自己有良好的品格,只要他肯努力,就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回報。一個人活在世上,最重要,最本質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人品,可以這樣說,人品,就是你的風水和運氣,你的人品好,就是風水好,就會有一個好的運道。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無論是從學術還是從人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來看,在今天乃至永遠,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各類講座及「講座書」風起雲湧。雖然由於受到時間、地點等限制,聽講座的人還不太多,但讀「講座書」的人卻是十分之多。
  • 科學與人文相融——高校體育課程觀的反思、解析與重構
    高校體育課程承擔著教育人培養人的任務,以體育活動為媒介和手段對參與的主體——人進行教育,這就必然要涉及科學與人文兩個方面。因為,人作為體育運動的主體,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在實際的體育課程實施中,要兼顧二者,既需要科學知識的保障和支持,又需要人文精神來引領。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交融,對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完備的知識結構體系、優秀的思維品質等非常重要。
  • 張樹華、齊冰:為青少年補齊人文和科學素養課
    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廣大中小學教學計劃按下「暫停鍵」,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反思教育失衡和不足的契機:教育功利化,注重「死知識」的灌輸和記憶,以考試升學為目的,缺少必要的美育、生命、自然和人文教育,不利於廣大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文觀、自然觀、衛生觀、健身觀、風險觀和科學觀。
  • 一個男人的人品如何,和他吃一頓飯,心裡就有數了
    殊不知,人品才是決定一個男人值不值得嫁的重要標準。培根說過: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實的品格。外表和金錢終究只是暫時的,長得再帥再有錢的男人,若做人不行,那麼他終究會淪為草包。但是,一個人品出眾的男人,即便他長得不帥,也沒有太多存款,但他那一顆向上和努力的心,就會讓他擁有光明的未來。
  • 科學與人文攜手抗擊疫情
    眾多學者表示,科學與人文並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協同,有助於更好地抗擊疫情,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促進整個社會蓬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