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2020-12-22 中國科學院


  無論是從學術還是從人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來看,在今天乃至永遠,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各類講座及「講座書」風起雲湧。雖然由於受到時間、地點等限制,聽講座的人還不太多,但讀「講座書」的人卻是十分之多。這類不下20種之多的包括《在北大聽講座》、《在清華聽講座》,以及在牛津、劍橋、哈佛聽講座,以及《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中國大學人文啟示錄》等在內的「講座書」,在眼下確實頗受歡迎。
  這類圖書從內容上看,當然是在傳播知識,但顯然不僅是傳播知識,可以明顯看出,每篇講座幾乎都在強調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特點是十分突出的;從性質上看,儘管一些帶有普及性質,但大多學術性較強,學理嚴謹,講座者幾乎都是當今學有專長的學人。而且從這些書的序、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主要在大學校園中舉辦的講座,幾乎每場都是聽者摩肩接踵,學子趨之若鶩。
  學術的大風行,思想的受重視,這很值得我們社會欣喜。因為這其中無疑向我們傳遞出愈來愈多的人們對於那些腳踏實地、創造性思想的尊敬,抑或還透露出由此而可能帶來的對生命底線的遵守和對更加理性發展的追求,大概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講座及書中,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強調,幾乎是異口同聲,有的書名乾脆就叫「人文啟示錄」——在筆者看來,這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支持我們人類文明與進步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出現了某種失落,而由此帶來了人的自律、自尊和求真、求是精神的某種失落;二是隨著社會分工逐步細化態勢的加劇,被稱之為「體」的學術之「學」正在受到某種忽視,而被稱之為「用」的學術之「術」卻正蓬蓬勃勃(應試教育即為「顯例」),甚至作為人文科學基石的文學、哲學、歷史也被分得涇渭分明,很少相干。由此帶來的學術思想的片面「知識化」,以及再進一步的社會價值觀的強烈功利化,無形中便甚囂塵上……顯然,無論是從學術自身的發展進步而言,還是從人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而言,在今天乃至永遠大力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關於人文精神、科學精神,講座者的闡述是有所差異的。就其共同點而言,楊叔子院士的說法具有較大的代表性:「科學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研究和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滿足個人和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是求善」。因此,「科學是一個知識體系,認識體系。這個知識,這個認識,越符合客觀規律,就越真,就越科學」。「人文不但是一個知識體系、認識體系,而且是一個價值體系,倫理體系。這個知識、認識、價值、倫理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
  由此可見,作為「滿足個人和社會需要終極關懷」的「求善」的人文精神,作為「研究和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求真」的科學精神,無疑對校正當下社會價值觀的功利化傾向,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從這樣的角度上講,我們應該為那些大力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各類講座書的風行鼓掌,同時,我們自己儘可能地成為這些著作的讀者,恐怕也應是不言而喻的。
  讀書當然是為了增加知識,但作為非專業研究者而言,增加某些專門知識固然重要,但由此來校正自己的價值觀,進而校正社會的價值觀,可能更為重要——那些嚴肅、嚴謹的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講座書,對於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顯然會有大益處。 

相關焦點

  • 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7月18日,在上海舉行的「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論壇暨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建設研討會上,有專家表示,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科學家精神已經成為一種十分寶貴的精神品質。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將「科學家精神」作為重要內容。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精神兩個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 【品德與操守】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新聞職業道德………靳翠萍
    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依賴於科學精神的發揚,更亟待人文精神的提升——藉助求善、求美的「人文之眼」,清除新聞職業道德中的痼疾。 當代人文精神,正是「以人的自身發展和人——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為主旨的社會要求和價值取向,包括對理想、道德、情操、美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核心是社會道德信仰體系。」
  • 為什麼說現代大學的塑造有賴於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
    大學精神是建立在對教育本質、辦學規律和時代特徵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能夠正確地指明大學的前進方向,其核心是一種人文和科學精神,其靈魂是對未來大學理想的追求——追求真理和造福人類,從哲學上講,它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在大學精神的天空裡,那朵最耀眼的雲彩,正是人文精神。
  • 杜祥琬:工匠精神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 |2018匠心大會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新京報快訊(記者 魏帥)9月20日下午,在剛剛開幕的2018新京報大國匠心致敬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表示,工匠精神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科學精神就是求真,這個是一點假不了的,假工匠是幹不出好活來的。人文精神,就是精益求精、高度負責。所以工匠是值得人敬佩的,也是在於這樣一種精神。一個社會發展物質很重要,經濟基礎也很重要,但是一個社會絕對不能沒有精神支柱,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精神支柱,這個社會就會垮塌。杜祥琬認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工匠,社會進步離不開工匠。
  • 2019年高考作文練習: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
    【文題解析】:此題考核寫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講述的中心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關係,材料講述斯科特南極探險的故事,從時代精神來說,突出了知識經濟時代,倡導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但科學精神的健康發展也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推動。科學精神必須與人文精神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促進時代發展。
  • 2019年高考作文題目練習及範文: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時代
    材料講述斯科特南極探險的故事,從時代精神來說,突出了知識經濟時代,倡導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但科學精神的健康發展也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推動。科學精神必須與人文精神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促進時代發展。從立德樹人的層面,可以培養學生崇尚的科學精神,高尚的人格,考查學生在義與利面前的權衡;在思維能力層面,考察考生對材料的整體理解和綜合理解。
  • 人文情懷「牽手」科學精神(在一線)
    近10年來,圍繞國家對文科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新要求,江蘇師範大學著力構建文科實驗教學體系,讓人文情懷「牽手」科學精神,以高水平實驗教學推動了文科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動手能力結合質疑精神「感謝你提出的問題,我仔細檢查了論文,你是對的。」最近,這封電子郵件讓語言學專業本科生陳茜興奮不已。
  • 人文精神:大學教育的靈魂
    文丨檬小琬 · 主播丨蕭然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系統的最高層級,擔負著國之棟梁的培養重任,以其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等,推動科技創新進步,策動人文賡續傳承,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國運之盛衰。大學教育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需要內觀己心,外察世界,以啟迪多元思維;大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培育,需要正心正舉,撥迷見智,以開啟自在之門。
  • 論科學精神
    新華社發今年是偉大的五四運動100周年,100年前,中國人民開始覺醒,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成為國人救亡圖存的希望。五四運動的先驅們提出,科學不僅是自強之本,更是反封建、反愚昧的武器,是喚醒人民的號角,只有德先生賽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周國平: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認真負責。對於社會來說,就是要為此創造一個相宜的環境。▲這個題目是講座的主持人給我出的,是命題作文。「人文精神」這個詞,大家都掛在嘴上,但對它的含義卻比較模糊,我也一樣。為了今天的講座,我稍微認真地想了想,有了一個思路,提出來和大家討論。
  • 專業課教學應滲透人文精神
    在這裡,我想著重談談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問題。目前對大學生的教育還不可能是「通才教育」,無論如何,專業課程的教學佔據了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一般都在60%以上,而且備受學生重視。如果把這部分時間僅僅看成是純專業性的,不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我們就會丟掉這片教育主陣地,文化素質教育就難以深入,也難以持久。
  • 當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在這個為利所趨的時代,人文精神被人們無數次地喚醒,對人文價值的追求、人文與科學的相容需要更深刻的理解。01我們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現如今的教育很多都缺少了人文精神。這並非完全否定了知識的教育,而是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需要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而現在,許多老師給予學生的,大多只是知識的傳授,很少會去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人文精神的傳達。
  • 試談如何對知識的灌輸及對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
    那麼,人文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呢?  人文追求的是真善美,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 我們知道,科學強調的是客觀規律,藝術注重的是主觀情感;科學講的是理性, 藝術更富於情感; 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性處理事物的特殊性。 藝術則是根據事物的特殊性去處理事物的普遍性。 人文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 郭齊勇:大學人文精神的淪喪
    文科中也是以社會科學壓倒一切,人文學科已非常萎縮,被邊緣化。一切都要考核,按以上標準計量、計算、計較。  教育的產業化或變相的產業化,創收壓力,賣文憑與變相的賣文憑,辦學經費不足的壓力與限制,是大學風氣變壞和大學精神淪喪的重要原因。管理體制與評價機制,部分源於這一壓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逼良為娼」。
  • 什麼是中華人文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都體現出豐厚的人文精神。通俗地說,只要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概念及其精神的話,那麼,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也就能清晰地把握了。可見,認知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對於整體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意義十分重要。什麼是中華人文精神?
  • 反思與啟示:人文精神助力社會發展
    編者按:人文精神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本,尤其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今社會。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組織專家圍繞「俄羅斯人文學科如何助力社會發展」這一話題,從語言學、文學、哲學以及相關跨學科領域,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彰顯了俄羅斯人文精神在國家建設和民族強盛過程中的使命與擔當,以期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和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提供值得借鑑的啟示。
  • 徐悲鴻: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
    他的科學性的教學內容安排、科學的教學方法又是智育的一部分。是通過藝術的形式教授學生系統的解剖、透視等科學知識並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觀察和把握生活、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 臨床人文精神考點總結
    臨床醫學人文精神考綱  (一)醫學職業素養
  • 北大光華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課程體驗
    【MBA中國網訊】2018年備受北大光華MBA同學們追捧喜愛的《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課程》正在火爆進行中,同學們收穫頗豐,體悟萬千,今天我們就通過幾位同學們的分享感受課程的精彩吧!
  • HD ▎知識分子與人文精神
    與之相應,在這個極度浮躁的市場化氛圍裡,仍然潛藏著一個重量級的知識批判概念,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慨然入選,不論其是否擁有足夠的學術後援,建築師對建築設計現實反思批判的激情與需求已經不允許有太多的理論鑑定。「人文精神」是針對由世俗化、市場化引發的所謂道德淪喪、信仰危機、價值失落而出場的,它是一個有力的社會文化批判話語。同時這一概念還表現了作為知識分子的建築師的一種文化自覺與反省,一種社會良知的焦慮、生存意義與人文價值的焦慮,一種主體的內在的反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