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大學人文精神的淪喪

2021-02-19 思想與理想



| 郭齊勇

我在十五年前就說過,大學人文精神在官商夾擊之下日見喪失。這十五年來,可以說變本加厲。我與同道一起,知其不可而為之,希冀改善這一狀況。

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孟子·梁惠王下》)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的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就是由這句話變化而來的。大學精神主要是靠大學師生,特別是教授們承載與傳揚的。教授應是有著孟子倡導的浩然正氣的大丈夫。然而,今天所謂大學教授已發生了蛻變,不再是社會良心的代表,對官府、習見與流俗不具有反省與批判精神,而且教授在學校內的地位下降到無足輕重的地步,這正應了孟子的那句話「下喬木而入於幽谷」(《孟子·滕文公上》)。

  

首先,我們討論教授在校內外地位與作用下降的原因。我想無非是三條:一是科層式、衙門化的管理體制,二是工具理性的評價體系或機制,三是名利誘感。

  

教育經費來源的單一與權力壟斷,使各校不得不俯首稱臣並取悅或爭寵於最高或地方教育首腦機關。同理,各院系、學科、學者也不得不俯首稱臣並取悅或爭寵於校方。管理機構疊床架屋,各級教育機關與官吏多如牛毛。在目前的這種體制下,學校自身亦變成了官場衙門,教師成了各級領導治下的齒輪與螺絲釘。各級領導人的話都是聖旨,不管這話符不符合教育規律,都必須立馬執行。政出多門,各種條條框框限制著教師,談什麼獨立人格、自由精神,那都是空話。一旦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變成客體、工具,一旦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連具體做法,連怎麼講課怎麼做研究都只能聽命於各級領導(他們都是內行,老師反成了外行),並圍著領導轉,那就不可能有什麼大學精神。教授會、學生會形同虛設,只是擺設或工具。學校權力機構無需得到教授會、學生會及學校其它力量的制衡。長官意志凌駕一切,官本位愈演愈烈。

  

與前述管理體制相聯繫的是評價機制。無論是對學校、院系,還是對學科,抑或對學者個人,現行官私評價體系與評價本身就是緊箍咒。現行管理體制與評價機制之下,只能按一種模式辦學,所有大學、學科都不可能有自身特色,也只需一種模式的人才,所有學者都不可能有自己的個性特色。當今的評價機制或體系,所有標準,已經無關乎教書育人、學術研究的本身及其真實性。真正的學者本不會太在意官私機構的很多評比、評獎、評估、排名之類,因為其中大有文章,多屬不良競爭,不能反映實際水平。但學校、院系、學科與教師本人如不理睬這些檢查、評比,如不爭上各類項目、課題、學位點或名目繁多的「工程」「重點」「精品」或「跨越或進入新世紀」的「人才」或這「山」那「河」的「學者」「教授」等,其發展就會被耽誤或受到限制,甚至會被淘汰出局。馬太效應,有的越有,沒有的越沒有,使所有的學校、院系、學科與教師不能不拉關係、走門子,巧鑽營,只在填表、評比上下功夫,因為也實在沒有時間、精力具體下工夫於教學、科研。而學校與院系工作,不能不以應付各類評比、檢查、考核為綱。填表成了教師們的日常工作,幾乎每天都有表要填,有的一個表加上附件足有幾十頁,甚至近百頁。文牘主義愈演愈烈,其根子就在教育部!工科思維籠罩一切,所有學科都只能按工科的法子辦。文科中也是以社會科學壓倒一切,人文學科已非常萎縮,被邊緣化。一切都要考核,按以上標準計量、計算、計較。

  

教育的產業化或變相的產業化,創收壓力,賣文憑與變相的賣文憑,辦學經費不足的壓力與限制,是大學風氣變壞和大學精神淪喪的重要原因。管理體制與評價機制,部分源於這一壓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逼良為娼」。

  

與前述科層式的管理與工具性的評價機制相聯繫的是功名利祿的誘惑。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對知識分子的政治整肅或打壓,主要被物質主義的利誘或「二桃三士」所取代。前述管理、評價機制中講到名目繁多的評比,一切都要計量等,這都與教師們的經濟利益一一掛鈎。這種管理方式、評價體系與金元掛帥、名利誘惑,閹割了大學精神,妨礙了教師的自由精神的培養與道德人格境界的提升。中青年學者對學校裡的各種官位、職位趨之若騖,都希望兼任某部長、處長、院長等,當然有真心誠意為大家服務的,但很少,這種趨勢也折射出校內官員與教授相比的優先性。功利至上,名譽地位金錢的誘惑,造成我在本文開頭所說的,今天的大學教授們已不是公共知識分子,不代表社會良心,沒有反省與批判精神,只是官家與大眾文化的跟屁蟲。教授日漸委瑣,對學生的身教言教便可想而知。以上三點也是大學人文精神淪喪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們來看大學的人文教育。大學人文教育被政治教育取代或成為附庸,又被專業教育擠壓或掩蔽。我多次說過,除了分科壁壘分明的毛病影響人文教育之外,中國大學即使現在有了通識課程,其毛病與文科各專業教育一樣,仍是原理、概論、通史之類的課程太多,東西方原著經典導讀的課程太少。古今中外的文化經典具有深長久遠的滋潤作用,給人以創造性的和不斷反芻的精神空間,是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馬克思曾經說過,希臘藝術、史詩或莎士比亞的價值是超越時空的,在一定意義上說,那是一種規範和不可企及的範本。同樣的,各民族前現代文明中大量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道德、倫理、歷史等經典,西方近現代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哲學、歷史學、文學等經典,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問題是我們的學生不會讀書,不會讀原典。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只是讓學生去讀或聽那些三轉手、四轉手的或拼湊的教材。概論加通史的模式,是以否定東西方人文傳統和不相信師生們能讀懂、能分析與理解原著經典為前提的。上世紀50年代初期學習蘇聯以來,中國大陸的大學習慣於硬性地、填鴨式地餵養學生,養成學生學習的被動、怠惰,特別是思想的懶惰。長此以往,就喪失了原創性與思想的能力,只會人云亦云。

  

人文教育面臨來自現代化、全球化、功利化的時風的挑戰與壓力。由於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片面地膨脹科技知識與過早地分科,使大學教育對象的東西方人文素養十分薄弱,特別是傳統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之修養十分欠缺。在西化日甚一日的背景下,本土化的人文資源的發掘、傳承、參與、創造、轉化的工作尤顯重要。中國大中小學生理應接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起碼的教育,例如修習《四書》及《老子》、《莊子》、《左傳》、《史記》、《漢書》、《詩經》、《楚辭》等等經典及古代其它的詩詞歌賦、棋琴書畫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理當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教材,其中飽含中華民族基本的價值理念與做人、做事的依據,是立身行世之本,安身立命之道。其中的仁愛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思想,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全人類文明中光輝而寶貴的精神財富。《四書》理應進入國民教育體系,進入人生觀形成關鍵期的初中生的課堂。我們目前的大學人文教育,再怎麼努力,也難以彌補我們的學生從兒童、少年到青年應當受到的博雅的教育、人性的養育,難以培育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感與認同感。

  

由於以上原因,加上社會與校園文化的功利化、低俗化,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的種種弊病,使得大學培養的各層次學生,從人生信念、境界、趣味、人品、精神風貌等各方面來看,不可能給社會傳達或釋放出人文精神及其信息。

  

最後,我們再來看大學校園的環境。文化環境前面提到了,我這裡說的是自然生態環境。現在各地建設的大學城,各校的新校區等,基本上是水泥森林,完全沒有自然山水,加上師生脫節(現代教育的弊病之一本來就有師生分離,而大學城、新校區使這種脫離更甚),這對學生單調的生活無異於雪上加霜。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與西方近代以來的寡頭的人主主義不同,不與宗教、自然、科學相對立。古代官私學堂的建構,充分體現了「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理念,學生涵泳於其間,養育出來的心胸、氣質當然也不一樣。

  

古代官學與私學的優長不僅如此,還有教授的地位,師生的互動,啟發式教育等,限於篇幅,不能贅述。

  

我在十五年前就說過,大學人文精神在官商夾擊之下日見喪失。這十五年來,可以說變本加厲。我與同道一起,知其不可而為之,希冀改善這一狀況。

長按二維碼可加關注

這一刻,遇見大學

歡迎訂閱『現代大學周刊』

微信號:uweekly

微博:@現代大學周刊

信箱:iuniversity@qq.com

相關焦點

  • 郭齊勇:《傳統文化的精華》序及目錄
    郭齊勇:《傳統文化的精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11月第一版  內容簡介  《傳統文化的精華》一書是郭齊勇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思考,主要內容為:中華人文精神及其當代意義、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與核心價值、關於「國學」與「國學熱」的反思、中國哲學資源的當代價值、儒釋道的人生智慧與心理調節、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及中國現代化、論文化變遷中的涵化與整合、文化的比較類型學研究、文化傳統新解、中國文化的評價尺度與詮釋維度、中國文化研究的勃興、現代化與傳統文化芻議等。
  • 專訪| 哲學家郭齊勇的武漢大學四十年:有些書還沒有讀
    正值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採訪了郭齊勇教授,在這個訪談中,郭齊勇教授回顧自己在武漢大學的四十年,從師從哲學大家蕭萐父先生的哲學系學生到當今的世界儒學研究的學者,這位直到70歲還堅持在教學一線的教授至今筆耕不輟。澎湃新聞:你今年又有《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與《中國人的智慧》兩本書刊行。你是1978年10月進武大哲學繫念書的,到今年9月剛好滿40年。
  • 「泡妞水杯」受學生熱捧 專家稱人文淪喪(圖)
    有學者在接受採訪時,對這種「以人文精神的淪喪為代價」追求商業利益的做法表示了憂慮。  不再銷售惡搞商品  昨日,記者來到解放碑一家書店,此前在文具區銷售的「創意磨砂杯系列」已不見蹤影。在西南大學附近的一家精品店內,貨架顯眼位置擺放的就是「惡搞水杯」,多為惡搞經典語錄——「爹親娘親不如人民幣親」、「大學就是大概學學」……  在沙坪垻磁器口有一家名為「奇品堂」的小店,店內張貼著很多「新潮語錄」,比如「嬸可忍,叔不可忍」、「求一夜情,管飯」等等。
  • 專訪武大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儒學是個整體,不能割裂內聖外王
    科技的單面發展其實是有隱憂的,它不能脫離人文價值的指導,比如克隆、轉基因等,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倫理問題。現代文明了不起,但是不能沒有批評的聲音,它需要傳統的輔弼。警惕現代性的單向度及片面性,批評原子式個人主義及欲望的膨脹,有助於我們獲得更加健康的現代性成果。現代性的訴求與現代性的反思不是矛盾的。郭齊勇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儒學講座現場。
  • 人文精神:大學教育的靈魂
    文丨檬小琬 · 主播丨蕭然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系統的最高層級,擔負著國之棟梁的培養重任,以其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等,推動科技創新進步,策動人文賡續傳承,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國運之盛衰。大學教育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需要內觀己心,外察世界,以啟迪多元思維;大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培育,需要正心正舉,撥迷見智,以開啟自在之門。
  • HD ▎知識分子與人文精神
    大眾媒體是現代社會的象徵權力,當今扮演知識分子的建築師大多不將大學和出版社作為主要依託,而轉向大眾媒體——電視與網絡等,這無疑說明了大學和出版社作為文化合法化重要形式的衰落。大學教育團體和出版社等紙質媒體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其一,作為批判的人文科學的削弱,以及致使建築師團體的批判精神的衰落;其二,作為話語團體的知識階層在另一霸權條件下重新組織起來,這致使建築設計的市俗化和平庸化現象的不斷擴張。
  • 為什麼說現代大學的塑造有賴於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
    這裡的「大學之道」,典型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為人、為教、為學的「大學」理念,體現著一種強烈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大學所以為大學,天然是人文精神形成和傳播的重要的地方,是未來世界公民「精神成人」的搖籃。蔡元培對中國古代「大學」思想的現代解說,與《禮記》中的「大學之道」是一脈相承的,其相同的精神血脈就是大學的人文精神。大學精神在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學教育》一書中,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孟憲承先生曾對現代大學的精神做出過精闢而系統的闡述。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這類不下20種之多的包括《在北大聽講座》、《在清華聽講座》,以及在牛津、劍橋、哈佛聽講座,以及《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中國大學人文啟示錄》等在內的「講座書」,在眼下確實頗受歡迎。  這類圖書從內容上看,當然是在傳播知識,但顯然不僅是傳播知識,可以明顯看出,每篇講座幾乎都在強調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特點是十分突出的;從性質上看,儘管一些帶有普及性質,但大多學術性較強,學理嚴謹,講座者幾乎都是當今學有專長的學人。而且從這些書的序、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主要在大學校園中舉辦的講座,幾乎每場都是聽者摩肩接踵,學子趨之若鶩。
  • 郭齊勇:懷念劉述先先生——兼論劉先生的學術思想與貢獻
    《劉述先文集》出版之際(參見:郭齊勇:《劉述先文集》序言),公眾號特編發《文集》主編郭齊勇教授紀念劉述先先生文章。《劉述先文集》(十卷本),由郭齊勇、胡治洪、姚才剛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01月出版,系劉先生著作首度結集。
  • 什麼是中華人文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都體現出豐厚的人文精神。通俗地說,只要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概念及其精神的話,那麼,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也就能清晰地把握了。可見,認知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對於整體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意義十分重要。什麼是中華人文精神?
  • 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王巖提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社會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鑄就人類社會的繁榮輝煌。把「知識」和「科學」浸潤在社會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才能真正成為人類的福祉。科學家精神應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 深化學術交流 促進文明互鑑——武漢大學第四屆海外學術周在巴黎...
    期間,平行舉辦三場高層次、跨文化的國際學術論壇,分別圍繞「文化遺產與數字人文」、「天空意象與敘事」、「古代東亞的信仰與文化流動」等跨學科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並舉行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展、武漢大學-巴黎七大孔子學院理事會年度會議等活動。15日上午,海外學術周開幕式在中國駐法大使館教育處隆重舉行。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而衡量失敗與否的標準之一就是: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缺失的大學生,即使學歷極高,專業能力極強,也不能經世濟民,更有甚者,禍國殃民。為了更好地理解「大學教育的靈魂是人文精神」,我們必須弄清楚三個問題:什麼是人文精神?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大學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
  • 【品德與操守】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新聞職業道德………靳翠萍
    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依賴於科學精神的發揚,更亟待人文精神的提升——藉助求善、求美的「人文之眼」,清除新聞職業道德中的痼疾。 當代人文精神,正是「以人的自身發展和人——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為主旨的社會要求和價值取向,包括對理想、道德、情操、美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核心是社會道德信仰體系。」
  • 專業課教學應滲透人文精神
    在這裡,我想著重談談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問題。目前對大學生的教育還不可能是「通才教育」,無論如何,專業課程的教學佔據了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一般都在60%以上,而且備受學生重視。如果把這部分時間僅僅看成是純專業性的,不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我們就會丟掉這片教育主陣地,文化素質教育就難以深入,也難以持久。
  • 當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在這個為利所趨的時代,人文精神被人們無數次地喚醒,對人文價值的追求、人文與科學的相容需要更深刻的理解。01我們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現如今的教育很多都缺少了人文精神。正如我們當代大學教育一樣,現有的教育體系就是不斷地把書本中的知識灌入學生腦中。不可否認,這樣的方法得到的知識最快捷。從依葫蘆畫瓢到舉一反三,學習的成效最顯著。
  • ​【推薦】懷念劉述先先生——兼論劉先生的學術思想與貢獻 | 郭齊勇
    他強調儒家仁心與生生精神可以作為現代人的宗教信念與終極關懷,通過對傳統與現代的多維批判,肯定儒家思想的宗教意涵有著極高的價值與現代的意義。他著力論證、開拓、辯護、推進了「超越內在」說,並通過重新詮釋「兩行之理」、「理一分殊」的內涵,使之更有現代性和現實性,肯定超越與內在、理想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文的有張力的統一。劉述先的學術思想成果對儒家學說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世界化、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 杜維明:人文精神與商業倫理
    在當代中國社會,真正意義上的儒商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廣闊的人文關懷,尊重宗教信仰,對社會公益有責任感——這些基本素養是數十年來功利主義教育所忽視的。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尤其在中國大陸曾經有很長的文化斷層。隨著市場開放,經濟發展,部分中國企業家在豐衣足食以後,開始拓展文化視野,追求知識的意義,注意身心修煉,重構精神世界,成為傳承文化傳統、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重要角色之一。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要重建,根底在教育,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靈魂。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常能聽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嘆息與無奈。    所謂人文精神,在我看來,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
  • 周國平: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認真負責。對於社會來說,就是要為此創造一個相宜的環境。▲這個題目是講座的主持人給我出的,是命題作文。「人文精神」這個詞,大家都掛在嘴上,但對它的含義卻比較模糊,我也一樣。為了今天的講座,我稍微認真地想了想,有了一個思路,提出來和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