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2020-12-16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ID:bjzxzjyjy)

作者:正心正舉

「文明以止,人文也。」

這是「人文」一詞第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在人類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組成的核心就是人文。

在這個為利所趨的時代,人文精神被人們無數次地喚醒,對人文價值的追求、人文與科學的相容需要更深刻的理解。

01

我們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

現如今的教育很多都缺少了人文精神。

正如我們當代大學教育一樣,現有的教育體系就是不斷地把書本中的知識灌入學生腦中。

不可否認,這樣的方法得到的知識最快捷。從依葫蘆畫瓢到舉一反三,學習的成效最顯著。

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忽視了一些比知識更為重要的東西,我們在照本宣科的同時,忘記了真正的學習是從智力上的引導與心理上的改變。

這並非完全否定了知識的教育,而是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需要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而現在,許多老師給予學生的,大多只是知識的傳授,很少會去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人文精神的傳達。

02

尋找教育的本質——人文精神

當代的教育不應該局限在知識層面,而應該培養學生的心智。就如同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著眼於人的本質的教育,而不應該只是專業的、書本的教育。這些理論教育被過於強化,就會忽視了「人」的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在於它人文的一面,不斷地引導、從錯誤中改變、讓受教育者真正地成長起來。

知識的教育與人文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無法相互抽離,因為相互獨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就如同天平一般,任何一邊過重都會導致失衡,從而失去教育本身存在的意義。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不斷地呼籲應該加強人文教育,因為只有當知識教育與心理教育都完成了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發展,使之成為優秀的人才,並且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03

讓人文精神正確地滲入教育

在課堂上,老師自己需要有人文的關懷,才會有人文的教育,才能營造一種人文氛圍的課堂環境,把不同的人文因素代入課堂中,教學生學會尊重別人、關心別人、愛護別人。

將其與課堂上的內容相結合,既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把煩悶沉重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又可以讓學生慢慢感受到人文精神,給學生們舒適感、愉悅感。

將人文精神滲入到課堂教育中,還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眼界,教育人文更注重的是一種心智的引導。

「你會怎麼做」、「你是怎麼想的」、「你會怎麼處理這樣的事情」……這都在一步一步地引領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注。

在正確的道路上,老師的適當引導對學生的學習尤為重要。

很多時候,枯燥的教材只會讓學生們「一個頭兩個大」,對於數學、物理這一類的學科更是如看天書,有些老師為了應試,只是讓學生們死記硬背。

但其實這些理科類學習是在一個大文化背景下的學習,就好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力學的三大定律,拋開其他一切來講,它們就只是簡單的計算公式,背下來就可以了。

但事實上,這樣無法理解公式的原理,更沒辦法隨心所欲地運用它。

倒不如用數學物理背後的文化去感染學生,並將其融入到教材中,讓更多學生們認識定理公式背後的人文故事。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物理的魅力與其精妙之處,認識到它們在歷史的洪流中為何源遠流長,並散發出自己獨特的吸引力。

04

人文精神還體現在多個方面

人文的需求不僅存在於教育。

當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人工智慧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各種各樣的科技新發明不斷地滿足我們的需求,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要求,越來越不滿足於眼下的一切。

膨脹的欲望終會讓社會的天平傾斜,無節制地開發開採,以生產越來越多的新產品。

人們不斷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與享受,卻忽略了這一切所帶來的心理上的失落與差距感。

其實這就是忽視了人文因素所導致的後果。

科技是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那麼人文就是賦予生活靈魂的東西,人文素養的缺失會讓人們成為科技的俘虜,成為提線的木偶,一步步地走向科技的大黑洞。

科技的創新要和人文素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科技為人文素養提供物質的舞臺與技術的支撐;人文素養為科技注入靈魂,並不斷升華讓一切成為可能。

人文與科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05

領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教育少了人文精神就像鮮花沒了綠葉,美麗卻顯得突兀;人文精神少了教育就像綠葉沒了鮮花,無人問津、毫無生機。

名校大學生傳出自殺或者投毒舍友的新聞;985、211畢業最後卻到窮極潦倒的地步……這難道不是教育中缺少人文精神的最鮮明的例子嗎?

一味地埋頭苦讀不能真正地進步,思想的空洞、人文精神的缺少會讓他們走進難以逃脫的怪圈。

我們應該懂得「回頭看看」那些最原始最本真的想法,不被眼前的利益衝昏頭腦。

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不僅僅要依靠教育的創新與科技的進步,更需要思想的進步,以及人類對價值的真正認識。

當人文素養真正融入到教育發展中,社會的發展才會順風順水,人類文明才會得以延續。

人文與教育雖然具有不同的涵義,但是它們之間卻有著必然的聯繫。

教育帶領人們不斷探索新的事物、發現新的領域,人文則是教育在探索中的指路人,幫助教育尋找正確的方向與正確的價值觀。

沒有純粹的教育,更沒有純粹的人文,教育與人文正在通過各種各樣不同的方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才是我們幸福生活的保障。

相關焦點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摘自中國教育報《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這樣解釋人文:「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靈魂。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常能聽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嘆息與無奈。    所謂人文精神,在我看來,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
  • 人文精神:大學教育的靈魂
    大學教育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需要內觀己心,外察世界,以啟迪多元思維;大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培育,需要正心正舉,撥迷見智,以開啟自在之門。這首詩的創作,緣於一次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馮先生向來自全球各地的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發問,當下的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處在什麼地位?事實上,大學的人文教育塑造著大學靈魂,這靈魂便是人文精神。
  • 當代教育賞析:淺談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路徑,看完懂了!
    任何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是同時具備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但是,近些年來,發生在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主力軍的大學生身上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實都表明,當代大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離全面發展還是有很大距離的。可是由於各種原因,當代大學生更注重顯性的科學知識的教育,對於隱性的人文素養關注不夠。事實上,只有具備高度的人文素養,大學生才能真正實現對自身和他人命運、人格和尊嚴的關注,及至對社會發展長遠前途的關心。大學生如果只將精力放在智商的開發,不重視自身人文精神的塑造,將會是一個單向度的人,一個平面人。
  • 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7月18日,在上海舉行的「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論壇暨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建設研討會上,有專家表示,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科學家精神已經成為一種十分寶貴的精神品質。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將「科學家精神」作為重要內容。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精神兩個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 如何尋找失落的「人文教育」?
    文/陳北北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主播/塗山「文明以止,人文也。」這是「人文」一詞第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在人類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組成的核心就是人文。在這個為利所趨的時代,人文精神被人們無數次地喚醒,對人文價值的追求、人文與科學的相容需要更深刻的理解。現如今的教育很多都缺少了人文精神。
  • 醫學教育中的人文學科
    愛心和醫德不是孤立之物,而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上培養出來的。其實道理很簡單,醫生自己必須是一個人性豐滿的人,他才可能把病人看作一個人而不只是疾病的一個載體。託馬斯倡導並在美國率先實施了醫學和哲學博士雙學位教育計劃,中國當代著名醫生郎景和、陳可冀皆嗜書並提倡醫生多讀些人文書籍,正顯示了他們的眼光。
  • 【品德與操守】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新聞職業道德………靳翠萍
    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依賴於科學精神的發揚,更亟待人文精神的提升——藉助求善、求美的「人文之眼」,清除新聞職業道德中的痼疾。 當代人文精神,正是「以人的自身發展和人——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為主旨的社會要求和價值取向,包括對理想、道德、情操、美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核心是社會道德信仰體系。」
  • 周國平:教育的靈魂是人文精神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國平看來,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而人文精神之花應該用三種教育來澆灌,即: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靈魂教育
  • 徐悲鴻: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
    徐悲鴻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的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質,豐富學生的情感,所以不僅僅局限於傳授技能,而是美育。他的科學性的教學內容安排、科學的教學方法又是智育的一部分。
  • 守得淨土,靜待花開,人文美術的時代精神
    人文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為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辭海》中對人文的解釋: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範。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範,包括習慣規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
  • 美國三大軍事院校中的人文教育
    其核心價值觀講求的是人的自由發展和在行動中承擔責任。 那麼,美國陸海空三大軍事院校在新一輪教改中,是如何在21世紀這一新形勢下看待人文教育的呢?他們的改革又是如何體現在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改革之中的呢?
  • 試談如何對知識的灌輸及對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
    人文追求的是真善美,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 我們知道,科學強調的是客觀規律,藝術注重的是主觀情感;科學講的是理性, 藝術更富於情感; 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性處理事物的特殊性。 藝術則是根據事物的特殊性去處理事物的普遍性。 人文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沒有科學,也不能沒有藝術,更不能沒有人文。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這類圖書從內容上看,當然是在傳播知識,但顯然不僅是傳播知識,可以明顯看出,每篇講座幾乎都在強調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特點是十分突出的;從性質上看,儘管一些帶有普及性質,但大多學術性較強,學理嚴謹,講座者幾乎都是當今學有專長的學人。而且從這些書的序、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主要在大學校園中舉辦的講座,幾乎每場都是聽者摩肩接踵,學子趨之若鶩。
  • 杜維明:人文精神與商業倫理
    在當代中國社會,真正意義上的儒商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廣闊的人文關懷,尊重宗教信仰,對社會公益有責任感——這些基本素養是數十年來功利主義教育所忽視的。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尤其在中國大陸曾經有很長的文化斷層。隨著市場開放,經濟發展,部分中國企業家在豐衣足食以後,開始拓展文化視野,追求知識的意義,注意身心修煉,重構精神世界,成為傳承文化傳統、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重要角色之一。
  • 餘亮:「工業黨」意識,一種被忽視的人文精神
    三、「工業黨」意識對主流人文精神的挑戰 思考當代中國「工業黨」意識,不能忽視中國獨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基礎: 第一,回溯歷史,不難發現即便在重視道德教化勝于格物致知的儒家內部,也有經世主義對道德主義的鬥爭。當代「工業黨」對實踐性的強調,內涵於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方法路線之中。
  • 周國平:當今教育的問題,實際上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許多人在談教育理念,在我看來,這個理念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它決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標和標準,沒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沒有靈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當今教育的種種問題,歸結為一點,實際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 汪暉演講:人文學科在當代面臨的挑戰
    12月20日晚,清華大學的汪暉教授在「人文清華」講壇以「人文學科的當代挑戰」發表了演講。要討論當代人文學科的挑戰,我們先需要討論一點它歷史形成的背景,當然我主要以中國為主。不過,現代人文學科是在整個世界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沒有辦法單獨地、從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單一內部去講,因此還是會涉及其他各個領域的狀況。
  •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現實意義
    一知識經濟的挑戰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時代根據,科學教育觀所要發展的是全面性的教育。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過程中實現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全面融合,有利於克服科學與人文分科教育的缺陷,培養大學生博學多才。
  • 當今教育的種種問題,實際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我認為中國教育現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急功近利,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是為分數和職業服務的,這當然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體制的問題。那麼,怎樣的教育才是合格的教育呢?現在許多人在談教育的理念、大學的理念,在我看來,這個理念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它決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標和標準,沒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沒有靈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