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的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質,豐富學生的情感,所以不僅僅局限於傳授技能,而是美育。他的科學性的教學內容安排、科學的教學方法又是智育的一部分。
是通過藝術的形式教授學生系統的解剖、透視等科學知識並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觀察和把握生活、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還注重美育對於倫理道德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功能,利用美的形象提高學生分辨美醜、善惡的能力,教育學生樹立心繫國家和民族、為人生更為人民為社會的人生觀,樹立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和勇於開拓的科學精神。
深刻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並養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以達到德育的目的。所以徐悲鴻的教育集美育、德育、智育為一體,是真正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體系。人文精神的實質在於以人為本,尊重人,是對人的價值的充分肯定,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發展。
徐悲鴻對科學與文化以及真善美的追求本質上就是對人文精神的追求,他將培養學生的審美、造型能力和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將人文精神匯集到了真善美上,強調作品的思想性也是他的人文精神的體現。
徐悲鴻的人文精神的核心還體現在對人物畫中心地位的確立上,既是對西方人文精神的繼承,又是站在復興中國藝術的立場上提倡中國畫的革新,他比較中西藝術後認為中國最差的是人物畫,要復興中國藝術,也必須從人物畫切入。要求繪畫以人為主體、把表現人的活動放到中心位置、儘量以人的活動為題材,以素描為造型基礎的教學原則的本質意義正在於加強人物畫,是徐悲鴻人文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