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

2020-12-15 不得不快樂

徐悲鴻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的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質,豐富學生的情感,所以不僅僅局限於傳授技能,而是美育。他的科學性的教學內容安排、科學的教學方法又是智育的一部分。

是通過藝術的形式教授學生系統的解剖、透視等科學知識並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觀察和把握生活、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還注重美育對於倫理道德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功能,利用美的形象提高學生分辨美醜、善惡的能力,教育學生樹立心繫國家和民族、為人生更為人民為社會的人生觀,樹立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和勇於開拓的科學精神。

深刻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並養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以達到德育的目的。所以徐悲鴻的教育集美育、德育、智育為一體,是真正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體系。人文精神的實質在於以人為本,尊重人,是對人的價值的充分肯定,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發展。

徐悲鴻對科學與文化以及真善美的追求本質上就是對人文精神的追求,他將培養學生的審美、造型能力和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將人文精神匯集到了真善美上,強調作品的思想性也是他的人文精神的體現。

徐悲鴻的人文精神的核心還體現在對人物畫中心地位的確立上,既是對西方人文精神的繼承,又是站在復興中國藝術的立場上提倡中國畫的革新,他比較中西藝術後認為中國最差的是人物畫,要復興中國藝術,也必須從人物畫切入。要求繪畫以人為主體、把表現人的活動放到中心位置、儘量以人的活動為題材,以素描為造型基礎的教學原則的本質意義正在於加強人物畫,是徐悲鴻人文精神的體現。

相關焦點

  • 徐悲鴻美術教育:堅持以科學主義思想為美術教育基本原則
    徐悲鴻認為造型藝術教學必須以素描為基礎,要力求達到「以形為重,以形為先」。徐悲鴻積極提倡並且身體力行地將素描教學融入美術教學實踐,重視並發揮素描教學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些構成了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在徐悲鴻提倡和親身指導素描教學的影響下,其寫實理念和素描方法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技術支撐。徐悲鴻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後,對中國美術的社會功能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
  • 藝術欣賞:對徐悲鴻教育理念的研究,繪畫理念與教育思想研究
    徐悲鴻學生艾中信所著的《徐悲鴻研究》結合歷史資料和評論的專著,對徐悲鴻美學觀和繪畫創作進行了系統研究,分別從「此心耿耿」「悲天憫人」「真宰上訴」「盡微至廣」「困而知之」「大師之門」六個方面討論了徐悲鴻的美術教育、創作思想、作品風格、技法理論及藝術道路。作者從美術教育的度角,肯定了徐悲鴻在藝術上所取得成就,並對徐悲鴻藝術思想和藝術創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 人文精神:大學教育的靈魂
    這首詩的創作,緣於一次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馮先生向來自全球各地的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發問,當下的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處在什麼地位?事實上,大學的人文教育塑造著大學靈魂,這靈魂便是人文精神。
  • 藝術欣賞:徐悲鴻寫實主義美學思想加強的背景
    任何藝術的變革和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抗日戰爭為徐悲鴻的繪畫注入了新的內容。徐悲鴻在1942年《西洋美術對於中國美術的影響》中也說:「吾國因抗戰而使寫實主義抬頭"。同樣的意思徐悲鴻在《新藝術運動之回顧與前瞻》中表述得更明了:「抗日改變吾人一切觀念,審美在中國而得無限之開拓。
  • 當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這並非完全否定了知識的教育,而是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需要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而現在,許多老師給予學生的,大多只是知識的傳授,很少會去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人文精神的傳達。就如同天平一般,任何一邊過重都會導致失衡,從而失去教育本身存在的意義。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不斷地呼籲應該加強人文教育,因為只有當知識教育與心理教育都完成了才算是成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發展,使之成為優秀的人才,並且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 《徐悲鴻》⑥ | 真朋友的樣子,就是徐悲鴻和齊白石的樣子
    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技法全面,山水、花鳥、人物等,無一不能。任伯年重視寫生,又融匯諸家法,並吸取水彩色調之長,勾皴(cūn)點染,格調清新。 少年時期,徐悲鴻曾在家鄉見過任伯年的真跡。可惜,徐悲鴻出生那年,任伯年就去世了。 任伯年一生靠賣畫謀生存,後來在上海的市面上,在友人們的住處,都曾經見過任伯年的真跡。
  • 反思與啟示:人文精神助力社會發展
    編者按:人文精神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本,尤其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今社會。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組織專家圍繞「俄羅斯人文學科如何助力社會發展」這一話題,從語言學、文學、哲學以及相關跨學科領域,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彰顯了俄羅斯人文精神在國家建設和民族強盛過程中的使命與擔當,以期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和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提供值得借鑑的啟示。
  • 「大奇至美:徐悲鴻版畫展」在中共中央黨校美育館開幕
    徐悲鴻在藝術上的成就與他進步的思想是分不開的,他以西融中,既得利於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又得力於西洋的科學技法;他改革發展中國畫,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藝術教育體系,對中國現代畫壇及美育的發展,具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廣義上來說,凡是「增進人們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稱之為教育。一般來說,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正常情況下,這三種教育會貫穿人的一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 策展手記丨信念的力量——記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
    機緣巧合,我早就接觸到了與新中國美術奠基人徐悲鴻和周令釗、戴澤先生相關的許多事和許多人,知道他們的藝術人生都與新中國息息相關。藝術大師徐悲鴻的家國情懷啟迪後人,百歲老人周令釗是新中國「國家形象設計師」,98歲高齡的戴澤先生從舊中國到新中國一路走來一路畫,緊握畫筆畫出了新中國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軌跡。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無論是從學術還是從人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來看,在今天乃至永遠,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各類講座及「講座書」風起雲湧。雖然由於受到時間、地點等限制,聽講座的人還不太多,但讀「講座書」的人卻是十分之多。
  • 徐悲鴻為泰戈爾畫像
    1901年,泰戈爾在印度「和平村」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的實驗學校,經過十多年篳路藍縷的艱辛打造,該校在1912年改建為致力於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1937年4月14日,泰戈爾在國際大學主持中國學院的揭牌典禮,發表了《中國和印度》的演講:「兩個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相逢之時,不是戰場上的死敵,而是文雅的朋友……對我來說,今天是一個期待已久的偉大日子。
  •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開創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原標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開創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在黨和國家發展史、中華民族復興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大會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美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及啟示
    美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 .醫學與哲學,2020,41(21):61-65.醫學服務對象是人。人是一種集生物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於一體的獨特生命。醫乃仁術,醫學是集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屬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
  • 縱觀徐悲鴻繪畫,他是一個忠誠於人民的現實主義者、愛國主義者
    反映在繪畫當中,中國畫所包含的思想因素,都是比較隱晦曲折的,尤其是對於社會現實和時代精神的反映,所受的局限性更大。但徐悲鴻卻反其道而行之,徐悲鴻的創作思想總體上歷經了從悲天憫人到人定勝天的轉變,他的作品以人物為主體,倡導創作要用悲天憫人的激情來表現人道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徐悲鴻是中國近現代的藝術大家,其創作思想的演變反映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背景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國近現代藝術發展的變化。
  • 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7月18日,在上海舉行的「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論壇暨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建設研討會上,有專家表示,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科學家精神已經成為一種十分寶貴的精神品質。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將「科學家精神」作為重要內容。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精神兩個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 試談如何對知識的灌輸及對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
    但是有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叫「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點是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知識的「灌輸」似乎有需要改進的必要,起碼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所以,我們只能說「灌輸」試教育基本正確。 那麼,人文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呢?
  • 專業課教學應滲透人文精神
    我認為,這項工作最主要的成績不在於各試點學校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從而為今後的全面推廣鋪平了道路,而在於這項工作帶動了全國高校教育思想的大討論,從而為轉變教育觀念,打破過去狹隘的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新的教育質量觀,為培養21世紀所需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是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的。
  • 點亮成長路上的精神燈塔 人民大學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側記
    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堂上,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社會與人口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等多個院系的知名教授都為同學們作過專題講座,師生們關於「三農問題」、「社會發展問題」和「社會治理問題」等熱點話題的探討,充分增進了學生對於社會的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起到了明顯效果。
  • 美國丹佛舉辦徐悲鴻藝術展 成海外中華文化輻射源
    據美國《中美郵報》報導,正在丹佛藝術博物館展出徐悲鴻藝術展,在丹佛乃至全美各地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關注,一些文化團體和華文傳媒積極將此次高規格的藝術展作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難得機遇。  當地時間1月14日下午,旅居舊金山的畫家段昭南先生帶領他的33個繪畫中小學生專程來丹佛美術館參觀徐悲鴻畫展,他們為徐悲鴻畫展敬獻花籃,並贈送一幅學生畫的徐悲鴻肖像和國畫「徐悲鴻來到美國」給丹佛藝術博物館紀念,以表達他們感謝丹佛藝術博物館舉辦徐悲鴻畫展一份敬意和謝意。丹佛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歐素卡先生接待了來自加州的老師和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