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
——《大愛·大美——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策展手記
△《大愛·大美——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郭立亮 攝
文丨李滿龍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年初我就在思考醞釀,以畫說新中國的方式慶祝這個偉大的節日,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機緣巧合,我早就接觸到了與新中國美術奠基人徐悲鴻和周令釗、戴澤先生相關的許多事和許多人,知道他們的藝術人生都與新中國息息相關。藝術大師徐悲鴻的家國情懷啟迪後人,百歲老人周令釗是新中國「國家形象設計師」,98歲高齡的戴澤先生從舊中國到新中國一路走來一路畫,緊握畫筆畫出了新中國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軌跡。展示他們的精品力作和藝術成就,就能展現新中國美術史,也能展現新中國的發展變遷。這三位藝術家都與湖南有緣。徐悲鴻先生為湖南長沙會戰創作的《奔馬》享譽全世界,徐悲鴻夫人廖靜文是湖南瀏陽人,徐悲鴻廖靜文伉儷為中國特別是為湖南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周令釗先生是湖南平江人,他不僅是「國家形象設計師」,更是熱愛家鄉的優秀藝術家,以韶山、嶽陽和張家界等湖南美麗山水和歷史人文事件為題材創作了許多優秀佳作;戴澤先生亦與湖南有著許多淵源,他是徐悲鴻的學生、助教和中央美院教授、徐悲鴻畫室教務主任,追隨徐悲鴻的藝術事業奮鬥在美術教育戰線近80年,創作了數以萬計的國畫、油畫佳作,特別是跟隨共和國的腳步,創作了祖國發展、建設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品,是共和國建設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有了想法和思路,春節前後,我便著手撰寫策展方案,幾經周折,功夫不負有心人,得到了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徐悲鴻之子、徐悲鴻紀念館徐慶平館長和徐悲鴻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鴻文書畫院廖鴻華院長首肯並支持,中央黨校、中央美院和湖南省的相關領導與專家高度讚譽並熱心指導,大家齊心合力,群策群力。如今大半年時間過去了,《大愛·大美——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正式拉開了帷幕,240餘幅精品在國慶70周年前夕呈現在湖南省博物館。我感慨萬千,思緒良多。
「畫什麼東西,都要有精神的寄託。」這是徐悲鴻先生的至理名言。徐悲鴻畫的馬受到人們喜愛,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傾注於其中的感情,並將這種情感化作一種精神、以馬為載體表現出來。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的《奔馬圖》,是徐悲鴻1941年所畫,畫幅右側有題詞:「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之。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畫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象徵。在此之前,徐悲鴻畫了各種戰馬,雪白的宣紙上繪一匹精神抖擻挺立的駿馬,幾乎佔滿畫幅,更凸顯其雄姿勃發,氣勢昂揚。徐悲鴻以痛快淋漓的筆墨盡抒胸臆,將戰馬的神韻表現備至。徐悲鴻早年還以雞為題材創作了《壯烈之回憶》《風雨雞鳴》,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
徐悲鴻的學生、中央美術學院原常務副院長侯一民說,徐悲鴻的創作理念與後來所說的「藝術要為人民服務」其實是有連接的。在國家和民族面臨災難時,徐悲鴻的態度是愛國的、積極的,他不是躲起來去完成他自己的藝術,而是選擇了積極地投入戰鬥,用他的畫筆來表現愚公移山的精神,他的很多作品正面地表達了中國人在困難時的精神訴求。
近期在長沙展出的徐悲鴻手稿《四年來我對於新中國的體會》令人感慨。他說:「自1948年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以後,中國起了根本變化,煥然一新。在短期內交通恢復、成渝鐵路築成、荊江分洪、官廳水庫、修治滄河,一系列巨大工程,加上我們自己做的山東導沭整沂、蘇北二百公裡長的新沂河、各種重工業礦場的建立,真覺得起死回生,返老還童。在形象上,中國是面目全變。」徐悲鴻熱愛新中國,擁護共產黨,情真意切,溢於言表。徐悲鴻先生還舉例詳述:「中國某地因建築工程,農人發掘得許多古物,隱匿不報。領導機關得知其事,派幹部去調查,給農人談,要把古物送到北京去給毛主席看,眾農人紛紛獻出他們隱匿的古物,毫無保留,因為他們曉得毛主席一定不會據為己有,一定拿出來公之於人民的,所以就慷慨獻出。其實仍舊是無產階級思想在感動人的,而毛主席在人民中就是無產階級思想的象徵。」徐悲鴻先生發自內心的感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
(作者系北京鴻文書畫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