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千載間,藝高高到重慶,探展徐悲鴻美術館

2020-12-17 澎湃新聞

一不小心進了藝術圈兒

CRASHING THE 'ARTY

藝高高的直播將再次走出上海,來到霧都重慶,透過直播帶大家探訪藏在百年老宅裡的美術館——徐悲鴻美術館重慶館,並一起看看11月7日全新開幕的重磅展覽《往來千載間—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

以下展覽介紹轉載自

西南第一藝術自媒體「藝術野瘋狂」

展覽名稱:往來千載間—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

出品人:楊淨

策展人:徐驥

聯合策展人:寧靜

展覽時間:2020年11月7日-2021年1月4日

展覽地點:重慶市江北區盤溪路70號 徐悲鴻美術館·重慶

主辦單位:中國重慶市江北區委

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政府 徐悲鴻紀念館

承辦單位:重慶市江北區文化旅遊委

徐悲鴻美術館·重慶 時代悲鴻(北京)文化藝術中心

學術支持: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

展覽視覺:Gervision格局創界文化

文中圖片@時代悲鴻(北京)文化藝術中心

丨石家花園(攝影:宗海平)

展覽前言

三人行

丨1936年 徐悲鴻帶藝術系學生赴黃山寫生,巧遇張大千,併合影留念

丨1948年 徐悲鴻與齊白石在宅中合影

1927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風起雲湧的一年,新文化與舊文化交流激蕩,此起彼伏。這一年,已經65歲的齊白石在北平剛買下跨車胡同15號的院落不久,這位民間鄉野起家的國畫大師終於在北平的藝術市場站住了腳,結束了北漂的生活。他只是一個畫家,不關心時事,只是覺得國畫應該求新求變,和傳統的文人畫拉開距離。他的這種勇於變革的性情確實與那個時代的精神暗合,但對他而言這不過是湖南人天生的「霸蠻」不服輸而已,既無關新思想,也無關舊思想,他既不怎麼看古畫,也不怎麼看別人的畫,除了在老家與湖南的幾位業師學書畫外,近人他大概只學過吳昌碩,並且憑這股霸蠻之氣自成一家,後期與吳昌碩雙峰並立。當時的齊白石過上了定居的生活,還被林風眠聘為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專科學校的中國畫教授。這是齊白石第一次被傳統國畫界之外的藝術家所看重。林風眠對齊白石的認可只是一個先聲,翌年,齊白石才真正等到了改變他藝術命運的伯樂—徐悲鴻,或許這是齊白石的天命,只有受過西式教育,能夠從更開闊的眼光來看待他的藝術的人,才會認為他這樣一個鄉土出身的畫家也可以當大學教授。因林風眠不見容於傳統派,很快便辭去北平大學藝專之職而赴杭州任西湖藝專校長去了。

與白石老人不同,張大千對習古人充滿了熱情,正因他有集古人之大成的天賦和努力鑽研,他模仿的功夫堪稱奇才。也是在1927年,張大千仗著仿石濤亂真的絕技在上海初露頭角,開始了他 「海漂」生涯。不過他和齊白石一樣,只想做一個純粹的畫家,並憑著過人的天分和情商,每日呼朋引伴,過著自由的藝術生活。

丨惟石巖巖徐悲鴻 1935 年 宣紙 109cm×79cm

上海作為當時中國最摩登的城市,新文化新思想在那裡有尚佳的土壤。這一年,悲鴻先生剛剛赴歐學成歸國不久,在上海與田漢、歐陽予倩共創南國藝術學院,這所學院以文學、繪畫、音樂、戲劇、電影五種門類來推動現實主義藝術對普羅大眾的關懷與啟蒙,徐悲鴻正是在這一年初識了張大千。

丨夏荷懷大千 徐悲鴻 1937 年 複製 65cm×88cm

1928年,徐悲鴻赴北平受聘於北平大學藝術學院,結識了齊白石,對於自覺擔負起復興中國美術、改良中國畫大任的徐悲鴻來說,其「大膽吸收新的以寫生為基礎訓練」是他的教學方向,但徐悲鴻的藝術理念與北平的氛圍格格不入。他在北平孤掌難鳴,不到三個月就束裝南歸了。春季開學,徐悲鴻就回到中大藝術科的課堂上。儘管徐悲鴻最初的教育生涯是從受挫開始的,但這絲毫也沒有損壞他作為一個教育家的天賦。所以雖然在藝術理念上徐悲鴻與齊白石、張大千並不相同,但這並不妨礙徐悲鴻欣賞並推崇這兩位日後同被尊為大師的藝術家,甚至可以說,對這兩位的發現是徐悲鴻成為偉大教育家的一塊試金石—發現別人的長處還能給予無私的支持,是一個教育家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在結識齊、張二人不數年後,徐悲鴻很快便認定他們是在「師造化」一途悟得大道,能一改國畫頹勢的當代藝術家。二人各自最著名的標籤—「五百年來一大千」與「致廣大、盡精微」,便出自徐悲鴻的盛讚。在之後的歲月裡,悲鴻先生對兩位知己的推介推崇、相助相濟可謂不遺餘力,齊、張兩位大師更視徐先生為畢生莫逆之交。悲鴻先生不但為他們編輯出版畫集,並親撰序言,而且在1942年重慶磐溪石家花園創立中國美術學院研究院(並非今日之同名院校)時,所聘正研究員唯有齊、張二人—儘管他們當年並不在渝。

丨群鵝徐悲鴻 1938 年 宣紙 111cm×63cm

有意思的是,雖然三人訂交之後共同參加過多次與其他藝術家的聯展,且其中有不少更是悲鴻先生策劃籌辦的,但他們在世之日卻只舉辦過唯一的一次三人聯展—1947年10月18日,天津永安飯店。而當時的整個10月,徐悲鴻都身處藝術論戰的漩渦之中。他面對的是北平固守舊傳統的畫家群體,他與他的追隨者作為革新派,與傳統派進行了一場關於國畫新舊之爭的持續而密集的輿論戰。這次聯展就舉辦於這場論戰益趨白熱化的時期。就在同一天,悲鴻先生論戰的對手通過北平市美術協會,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茶社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他此前刊於《中央日報》的《建立新國畫基礎》發表了辯難。

丨徐悲鴻/齊白石合作《蜀葵蛙》 宣紙 101cmx35cm 1948年

丨徐悲鴻/齊白石合作《蜀葵蝦》 宣紙 101cmx35cm 1948年

事實上,齊白石、張大千與徐悲鴻在追求雄強、求新求變以力改國畫頹勢的目標上是「革命的同路人」,三人各自有「師法自然」的通途。張大千超元越宋直取唐風,食古能化;齊白石取材民間,求樸拙之氣,與腐朽傳統拉開距離;徐悲鴻則西為中用,致力於以浪漫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來改造疏離生活、純粹以筆墨遊戲為尚的明清文人畫主流。三人雖互相欣賞,但取徑不同,風格趣旨各異,因而此前三人從無同展,固永安飯店的這場大展顯得極不尋常。展覽的具體情形或許已不可考,但對齊、張二位大師而言,這次聯展很有可能是對摯友悲鴻先生的一次以畫代說的聲援。

丨梅花村 張大千 1940年代 宣紙 103cm×33cm

次年,徐悲鴻與張大千、齊白石分別即興合作了四幅水墨,這四件精品也是三人在國運將變之際的最後合作。此後,徐悲鴻與齊白石留在了北平,迎接解放的新中國,成為至今仍影響中國的偉大畫家,而張大千則遊歷世界,在西方贏得了「東方之筆」的國際聲譽。

丨齊白石/張大千合作 《荷蝦圖》 宣紙 100cmx34cm 1948年

丨齊白石/張大千合作 《荷蝦圖》 宣紙 100cmx34cm 1948年

藝術如何發展本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論爭不過是每個時代各自的問題表徵罷了。藝術家們各持一詞,都是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回答時代的問題。對徐悲鴻先生而言,齊白石的藝術不師古尚古,而張大千尊的是他理想中尚未衰落的晉唐藝術,兩位大師代表了他理想中的兩端—古與今,並且最重要的是這兩端都以「造化為師」,所代表的是古今最雄強、最有朝氣、最有生命的中國畫,而悲鴻先生自身兼取中西最優秀的藝術修為以改造中國畫頹勢的執念,使得徐、齊、張三人的藝術在徐氏理念中構成了一條古今中西交匯的序列。或許我們大膽猜測:上個世紀的那場聯展是悲鴻先生內心深處的對北平論爭的一個申辯,他想吶喊的是以一種更高維度的境界與視覺角度來看待我們的藝術,這是一種能夠跨越古今中外的宏大感觀。如果評徐悲鴻先生是將中國畫裡融入西方繪畫方法,那麼週遊世界的大千先生是讓西方能夠理解中國博大藝術精神的交流,是一種「東風西漸」式的努力,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三人打開了東方至西方雙向交流的通途。

丨蝦齊白石 1948 年 宣紙 101cm×34cm

丨齊白石 《月下尋舊圖》 宣紙 151cm×42 cm 1930年初期

丨詩畫山水齊白石 1932 年 宣紙 72cm×29cm

我們跨越時空,邀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這三位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美術家(力作)相聚於中國美術學院研究院址,以補78年前他們未能如願同舟並濟之憾事。而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將偉大的藝術家們再度交匯,啟示的就是我們前輩早已展現過,如今卻被我們遺忘的宏大視野,這種視野不僅往來千載,而且跨越東西,它讓我們不但從歷史發展的過程觀中國藝術,還可從當下、從未來看中國藝術,不但從本民族看自己的藝術,還能從世界感中國藝術,甚至從中國探世界藝術!

丨白石翁尊鑑 徐悲鴻 無年款 信紙 29.5cm×21cm

丨信札 ( 文化部 ) 徐悲鴻 1949 年 信紙 28cm×20cm

丨鰣魚 徐悲鴻 1950s 初期 信紙 24cm×17.5cm

藝術家簡介

徐悲鴻

原名壽康,後改名悲鴻。江蘇宜興屺亭鎮人。少時隨父刻苦學習傳統書畫,一九一九年留學法國,深入研習素描和油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三十年代在歐洲各國舉辦中國現代藝術展覽,推動中國藝術走向世界。抗戰期間,在南洋、印度等地多次舉辦畫展,籌款支持抗戰。一九四九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和開創者。

徐悲鴻中西繪畫皆精,在引進西方寫實藝術的同時提倡關注現實,主張﹃傳統中國畫的改良﹄,注重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精神。曾創作《九方皋》《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寓有進步思想的大幅歷史主題繪畫,影響甚巨。尤以奔馬聞名於世。

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湖南湘潭人。初以木匠為業,後專門拜師學習詩畫,後成以書畫為生的職業畫家。一九一七年赴京後,結識京城名家陳師曾,在其鼓勵下,開始﹃衰年變法﹄。一九二二年所畫山水繪畫被陳師曾攜往日本,賣價豐厚,由此在北京揚名立萬。六十歲後,﹃衰年變法﹄重視創造,融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技法於一爐。所畫花鳥蟲魚蝦蟹,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樸,色彩鮮明熱烈;闊筆寫意花卉與微毫畢現的草蟲巧妙結合,神態活現。論畫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盧溝橋事變後辭教蟄居,拒與日寇漢奸合作。一九四六年被徐悲鴻聘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教於清華大學營造系。畢生受徐悲鴻推崇,與徐為莫逆之交。一九四九年北平解放後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一九五〇年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一九五三年被文化部授予﹃傑出的人民藝術家﹄稱號,同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任理事會主席。一九五六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國際和平獎金。九月十六日於北京醫院逝世。

張大千

張大千,名張爰,一八九九年生於四川內江。曾赴日本京都學習染織,由日返滬後拜上海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因念未婚妻謝舜華去世而曾出家為僧三月,法名大千。一九二一年開始臨仿石濤,漸在上海揚名。一九二八年與徐悲鴻初識於上海,此後成為畢生知交好友。一九三七年因七·七盧溝橋事變困居北平,應故宮文物陳列所之聘,任國畫研究班導師。一九三八年,駐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漢奸勸張大千出任偽職,張推諉不從,化裝逃出北平。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三年率領子侄門人赴莫高窟考察臨摹壁畫,畫風為之一變。一九五二年籌劃移居南美,後遷居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灑,受到阿總統貝隆及夫人接見。一九五六年在法國尼斯港的「加尼福裡尼」別墅與畢卡索會晤,西方報紙將這次會晤譽為「藝術界的高峰會議」「中西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此後屢獲國際盛譽,一九八三年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於四月二日病逝。

非常值得的展覽~

一定要提前關注我們的直播間喲!

提前掃碼入群,或者關注藝高高的微博/一直播!

原標題:《往來千載間,藝高高到重慶,探展徐悲鴻美術館!勒是霧都~》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三巨匠作品「聚首」重慶
    11月7日,江北區石家花園,「往來千載間——白石、悲鴻、大千的世界」主題展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參觀。首席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11月7日,「往來千載間——白石、悲鴻、大千的世界」主題展開幕式在中國美術學院舊址江北石家花園舉行。
  • 寶龍美術館舉辦徐悲鴻、葉淺予藝術作品大展
    展覽名稱: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主辦:上海寶龍文化發展基金會 寶龍美術館 保利藝術博物館協辦:徐悲鴻藝術委員會 悲鴻教育開幕時間:)寶龍美術館開放時間:周二~周日 10:00~21:002018年5月15日至5月31日期間,由上海寶龍文化發展基金會、寶龍美術館、保利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徐悲鴻藝術委員會、悲鴻教育協辦的「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在寶龍美術館展出。
  • 「春風化雨——原中央大學的美術教育實踐(作品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
    1938年,在重慶,中央大學美術專業部分同學攝於嘉陵江船中,後排左起為孫宗慰、吳作人、曾憲七、文金揚。1940年代,中央大學在重慶的校景在介入策劃之前,似乎慣常對國立中央大學的美術專業有兩點較為模糊的認識,一則談中大必談徐悲鴻,以至於只關注徐悲鴻的重要性而未深入了解更充實和豐富的師資面貌及其影響;二則常簡稱為中大藝術系,而忽略其先後下設於教育學院和師範學院之下,該科系實際更應被視為師範美術教育。通過此次展覽,期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和釐清美術專業的師生往來國立中央大學的關係與面貌,以及藝術科系發展教學的歷史脈絡。
  • 徐悲鴻的收藏均是「暫屬悲鴻」,他的理想是建立國家美術館
    明 無款 右軍書扇圖 徐悲鴻舊藏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從上文不難看出,徐悲鴻以收藏之力,建設美術館的理想,由來已久。建立國家美術館,其非凡之意義,徐悲鴻在一生論述中反覆提及。明 呂紀 蘆雁 徐悲鴻舊藏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第二,國家美術館也是最好的美術教育場所,有助於中西繪畫的交流、學習,推進中國畫改良的進程。
  • 「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領銜中國美術館新年展
    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巨幅中國畫《愚公移山》,承載中華民族世代吃苦耐勞精神的《巴人汲水圖》,以及借雄獅、奔馬、雄雞、雄鷹等形象鼓舞抗戰鬥志的《會師東京》《負傷之獅》《風雨雞鳴》《哀鳴思戰鬥》……匯集一代宗師徐悲鴻上述美術精品的
  • 價值1.71億元的徐悲鴻真跡 正在江北一百年花園展出
    在1942年到1946年間,徐悲鴻受到石榮廷的邀請,借住在石家花園內的一棟磚房內。所以現在這裡也成為了徐悲鴻大師的舊居,在重新修繕之後,才對公眾開放。乘車到東方港灣小區門口,經過小區旁邊的小路,走過一段長長的階梯蜿蜒而上,走到整座山頭最頂端就到了。由於現在這裡有徐悲鴻的美術作品展覽,所以來之前需要先在公眾號上預約,才能進入。(預約通道文末公布)
  • 當徐悲鴻再一次遇見葉淺予:寶龍美術館展兩大名家精品
    徐悲鴻是一個有著巨大政治情懷與抱負的藝術家和藝術家教育家,對推動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功不可沒。這一點,在中央美術學院執教三十年的葉淺予身上也可以體現地淋漓盡致。生前為好友的他們,如今又在寶龍美術館見面了:5月18日,「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葉淺予的『民族學』——葉淺予中國畫藝術專題展」同時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
  • 重慶徐悲鴻中學近幾年聯招上線率高達80%,初升高很有優勢
    徐悲鴻中學1、學校介紹重慶市徐悲鴻中學校是江北區政府和重慶市教委共同投資2個億新建的一所現代化公辦初中學校,位於兩江新區核心地段江北北濱路。該聯盟與2014年9月成立,由重慶各區優質單辦初中組成。(來源:重慶購物狂網友@羽雪_20111216)2018年,中考430人參考,176人達到18中分數線632.5,94人達到直屬分數線657,700以上2人,直屬達線比例21.9%左右。
  • 「大奇至美:徐悲鴻版畫展」在中共中央黨校美育館開幕
    :00—21:00主辦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時代悲鴻(北京)文化藝術中心支持機構:時代悲鴻健康公益基金、徐悲鴻美術館、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校區美育館
  • ...向陽街|湖畔路|同治|天府新區|麓山美術館|尋麓書館|廣匯|藝展...
    1麓湖A4美術館地址:麓湖生態城藝展中心A4美術館由大地建築之父安託內•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擔綱建築設計,臨湖而建的藝展中心與周圍紅砂巖地貌融為一體,成為天府新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 向日葵美術館:向美而行!打造湖湘文化高地和藝術教育聖地
    「目前,我們正在舉行開館以來的第3個展覽,在這裡可以欣賞到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黃賓虹四位書畫大師的真跡作品,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湖南省藝術收藏家協會主席、向日葵美術館創始人劉興躍介紹,向日葵美術館作為湖南民營美術館裡的一顆新星,一直弘揚湖湘文化為宗旨,希望通過展演、遊學等多樣活動,將美術館打造成為湖南的文化高地和藝術教育聖地。
  • 被迫登報離婚激怒原配,徐悲鴻加碼賠付贍養費,最終結果如何
    但是蔣碧微卻記不起徐悲鴻除了金錢以外的任何優點。她努力靜下心,讓自己儘可能公平公正的對比徐悲鴻和張道藩二人,但是仍然感覺徐悲鴻過於自私,心中只有自己,而且還有過出軌行為,與張道藩完全不同。這樣一比,更加堅定了蔣碧薇結束這段婚姻的決心。徐悲鴻回國後就回到了重慶,蔣碧薇主動寫信給他 ,邀請他赴宴。
  • 藝術的「上海時間」|從西岸藝島,到當代藝術與全球藝場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本期聚焦的是徐匯區黃浦江畔的西岸,這裡匯集著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西岸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畫廊,以及即將落成的西岸藝島,進一步鞏固了西岸的聚合型藝術空間屬性。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②|從西岸藝島,到當代藝術與全球藝場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本期聚焦的是徐匯區黃浦江畔的西岸,這裡匯集著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西岸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畫廊,以及即將落成的西岸藝島,進一步鞏固了西岸的聚合型藝術空間屬性。
  • 周末去哪兒 來重慶時代美術館體驗跨界潮流藝術新風潮
    8月8日,《REVIVE IN ART在藝術中復甦》重慶巡展在巴南區華熙LIVE·魚洞-重慶時代美術館啟幕。以「藝」戰「疫」,用情感溫暖人心春風送暖單元位於一樓大廳右側,10米寬屏展示著抗擊新冠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影像記錄,仿佛把我們帶回到這個寒冷的初春,真實的記錄了一線「戰士」平凡而偉大的故事。
  • 「當代素描」藝術大展將在廣西柳州閱甫美術館舉行
    >學術主持:許璧翎(臺灣)、王風華展覽總監:黃晶晶策展助理:羅楚煙視覺助理:譚勤展覽評委:陳曉玉、毋蓬勃、韋宏山主辦:大藝家承辦:閱甫美術館開幕:2019年10月26日下午三點展期:2019年10月26日-11月4日地址:廣西柳州市閱甫美術館支持:藝諾美術館、中國抽象藝術促進沙龍、東視聖軒美術館、向村美術館、貴之美術館、大田畫廊媒體:騰訊視頻
  • 從蘇軾到畢卡索,中國美術館850餘件展品迎新春
    在庚子新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美術館動用了全部展廳包括戶外的雕塑園,展出700餘位藝術家的850餘件作品,將蘇軾、唐寅、徐悲鴻、吳冠中、畢卡索、達利、葛飾北齋、安迪·沃霍爾、大衛·霍克尼等大師之作一網打盡。
  • 廣州藝博院廣東美術館雙雙摘「十大」
    」,深圳美術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深圳市建市40周年 影像時空——深圳美術館館藏深圳題材攝影作品展」。,逐步推動美術館固定陳列制度,全面提高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實施以來共推出70餘家美術館館藏精品展覽210餘個,展出藏品近1.5萬件(套),其中自入藏以來首次展出的作品約佔60%,觀眾總量超過1000萬人次,在全國美術館行業乃至社會各界產生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 山東美術館:人潮不擁擠「藝」起奔向你
    特殊時期,山東美術館創新形式,大力建設線上服務陣地,拉近藝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山東美術館作為藝術愛好者的聚集地,有人潮卻不擁擠,幾大舉措解鎖觀展覽、學藝術、深研究的全技能。疫情不僅帶來了壓力和挑戰,也讓山東美術館深刻意識到了線上建設的重要性,加快了建設的步伐。只有緊跟新時代、用好新技術,不斷拓展服務渠道、挖掘服務潛能,才能做出令公眾滿意的優質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