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是一個有著巨大政治情懷與抱負的藝術家和藝術家教育家,對推動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功不可沒。這一點,在中央美術學院執教三十年的葉淺予身上也可以體現地淋漓盡致。生前為好友的他們,如今又在寶龍美術館見面了:5月18日,「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葉淺予的『民族學』——葉淺予中國畫藝術專題展」同時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發現,與此前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舉辦的徐悲鴻藝術大展所不同的是,此次的徐悲鴻作品主要來自於民間收藏,而「葉淺予的『民族學』——葉淺予中國畫藝術專題展」則集中展現了葉淺予先生藝術創作追求與理想。
「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展覽作品
徐悲鴻《 六駿 》
5月18日,由上海寶龍文化發展基金會、寶龍美術館、保利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在寶龍美術館開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了解到,此次展覽是今年繼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兩個徐悲鴻藝術大展之後的又一個徐悲鴻珍品大展,也是該展4月份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首展後,在上海第一次亮相。
與此前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舉辦的徐悲鴻藝術大展所不同的是,「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所展覽的徐悲鴻作品,主要來自於民間收藏。此次展覽也是是近十年來民間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徐悲鴻收藏展,品級毫不輸於兩個大展,且其中不少作品是首次面世。
此次展出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共計60多件(組),包括中國畫、書法、油畫等,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除了徐悲鴻筆下常有的奔馬、侍女、鍾馗、雄獅、雄鷹、雄雞題材之外,還有勞動人民、生肖動物的形象。甚至在展廳中還可以看到徐悲鴻先生珍貴的寫生草稿。展覽中,《九州無事樂耕耘》、《六駿圖》、《喜馬拉雅山全景油畫》、《十二生肖冊頁》、《四鵝圖》等精品畫作的展出,都是此次展覽的亮點。再談及《九州無事樂耕耘》這幅作品時,徐悲鴻長孫徐小陽先生對澎湃記者說,這幅作品是徐悲鴻先生於1951年抱病創作完成的,是送給剛剛參加完第三次「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的郭沫若。畫作名為「九州無事樂耕耘」,描繪了春天裡老百姓田間耕種的場景。如此樸實平常的場景描繪,其實有著更深一層的含義,即寓意和平。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國家已無大的戰事,那麼老百姓就可以在自己的田地安心地勞作了。這也是徐悲鴻先生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的巨大尺幅作品。
徐悲鴻《 九州無事樂耕耘 》
徐悲鴻《 落花人獨立》
作為中國當代美術家、教育家、藝術理論家、收藏鑑賞家,徐悲鴻先生是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開創者,亦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用藝術報國,藝術創作及足跡遍及歐洲及東南亞,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藝術和祖國。徐悲鴻長孫徐小陽表示,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對研究徐悲鴻的藝術,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都有深遠的意義。作為徐悲鴻先生的長孫,看到有這麼多、這麼好的先祖畫作與廣大觀眾見面,他亦無比欣慰。
徐悲鴻《自畫像》
同時對外展出的「葉淺予的『民族學』——葉淺予中國畫藝術專題展」是寶龍美術館攜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一次大規模的葉淺予藝術專題展。
此次展覽作品均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展覽以「讚歌」、「寶庫」、「舞步」三個並列單元展開,形成一個互相間有動作聯繫有機整體,帶領觀眾由單元欣賞與整體觀看,進入和研討葉淺予的「民族學」世界。
葉淺予《民族大團結》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策展人曹慶暉表示,此次展覽這裡的「民族學」,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為依託,通過讚歌、寶庫、舞步三個板塊,呈現葉淺予先生堅持本民族藝術意寫的精神內涵。使更多的人去了解葉淺予先生的藝術理想與追求。此次展覽是探討葉淺予的「民族學」,而這裡所說的「民族學」,與其說是一個社會科學的邏輯,不如說是一個視覺藝術的邏輯;與其說是從理論概念層面上對葉淺予藝術的一種概括,不如說是從視覺政治與文化層面上對葉淺予藝術創造的一種呈現;與其說是從民族團結或歌舞風情方面對葉淺予藝術創作的一種觀看,不如說是一種立足於館藏繪畫資源,對葉淺予介入民族表達、創造藝術話語、形成與新時代文藝要求相匹配的視覺美學圖式的過程展示。因此,展覽將「民族學」作為研展葉淺予藏品的一個藝術觀察的視角,一個資源匯流的途徑,一個開放討論的空間。
葉淺予
葉淺予(1907~1995)出生於浙江桐廬,是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他一生關注時代、民族命運及生活,並繪之於紙上。其成就尤以漫畫、中國畫和速寫為最。自20世紀40年代始,其用中國傳統筆墨創作人物畫,以舞蹈人物畫最為著名,開創一代新境界,對革新中國畫貢獻頗大。他的藝術生涯以速寫貫穿一生,既宜於其創作,又自成一家風貌,將鮮活的生活場景和情態表達得酣暢淋漓又餘音不絕。
展覽中,第一單元主要回顧了葉淺予先生在第一次繪製國家主題性創作的成品以及50餘幅創作草稿。這些草稿包括7幅場景小稿、四十餘幅人物特寫小稿。面對《民族大團結》的完成作品,一方面,可以看到葉淺予從草圖、畫稿到創作的整個過程的艱辛。另一方面,也可以領略到他創作時嚴謹、認真態度。
葉淺予《民族大團結》草稿小圖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葉淺予《民族大團結》草稿小圖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寶庫」單元則呈現的是葉淺予先生於上世紀50年代葉淺予及其所率幾名業務尖子生赴敦煌臨摹學習的藏品。據介紹,展覽中共展出8幅敦煌臨摹作品,均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因為展覽中有很多作品是1999年後葉淺予家屬所捐贈的(當時捐贈作品達6000餘件,此次展覽只是精心挑選了其中的一部分)。
葉淺予《民族大團結》草稿小圖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葉淺予《民族大團結》草稿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在最後一個的單元中,世人所熟知的葉淺予出現了。「「舞步」」這一部分,既有舞者畫作精品,又有舞者草稿;既有葉淺予先生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物寫生,又有西北地區的新疆維吾爾族舞者形象。然而很少人知道,葉淺予對民族舞蹈人物的描繪,主要源於他的第三任妻子舞蹈家戴愛蓮。葉淺予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以來,開始接觸民族生活與聚焦民族歌舞,進而「刷新」了中國人物畫題材與筆墨的舞步。
據悉,「百年教育 百年悲鴻——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將持續至5月31日;「葉淺予的『民族學』——葉淺予中國畫藝術專題展」則展至8月19日。
葉淺予 《獻花舞》 1961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