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法治文化研究
哲學園鳴謝
李德順
哲學作為一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科,從總體上代表著人類理性地把握世界的一個層次、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在人類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哲學起著精神提升的公共平臺的作用。
一、哲學是人類的公共領域
任何學科都要體現科學的本質。全部科學,都是以不斷發展著的人類整體為主體,而不是以任何個體為主體。這意味著,作為學科的哲學,首先是人類共有、共享、共建的一個文化平臺。哲學是一門普遍適用的學問,但它並無先天固定、一成不變的形式和面貌,而是處在永無止境地追求、探索的歷史進程中,從而不斷地形成和證明自己是什麼,不是什麼。它作為人類思想文化的公共平臺這一性質,愈來愈為人們所認識。
在體現人類認識公共性這個高度上,哲學不是某種特權,更不意味著全世界只有某種唯一的哲學模式。雖然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哲學有著各種不同的面貌特徵,但正是在這個共同的學科層面上,各種不同的哲學才能夠進行彼此間的溝通、翻譯、學習、比較、對話和交流合作,並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否則,哲學就不成其為「學科」。
二、哲學是思維的一個層次
人類的思維和精神活動,包括從無意識到高度自覺意識等,有許多層次,而哲學居於其中高度理性化的、最為自覺的層次上。哲學與人類其他學科平臺的不同之處,並不在於它有特定的、為其他學科所不涉及的對象領域,而在於哲學代表著人類在最高度抽象和最高度普遍性層次上的思考。正是這個層次上的對象、問題、知識和規則等,構成了哲學這門學科的特殊內容。其他的各個層次,則是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領域。
哲學誕生的初期,曾經是人類僅有的一門學問。當各門具體學科陸續從哲學中分化出去(這種分化迄今尚未結束)之後,哲學並未因此而萎縮消失。從宇宙到人生,從生命到歷史,從實踐到理念,從科學到人文,從過去到未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仍然在哲學的視野之內,顯示出哲學關注和思考問題的層次是始終存在的。迄今為止,哲學總是以其「形而上」的特色,即對象和問題的高度普遍性、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推理的思辨性,面向人類思維邏輯及其前提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以及「超越個別走向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超越有限走向無限、超越實然走向應然」的致思取向等,保持著自己與其他學科以及人們生活實踐之間的區別和聯繫,並為人類提供著具有普遍意義的「智慧」。哲學因此而顯示出不可替代的特質,持續地活躍在人類思想的高端。
三、哲學是人類的一種能力
哲學是一門與實踐密切聯繫,在把握世界中實現人的自我超越的學問。因此它體現出人類特有的一種理性思考的能力,即運用高度自覺的方式把握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哲學學科的生命在於「問題」。而一切真實的問題最終都來自人類生存發展的實踐和思考,來自歷史本身;一切真實的答案也都來自人類生存發展的實踐和思考,來自歷史本身。哲學的任務,是從理論上提煉人類所面臨的那些最深刻、最普遍、最具有長遠意義的問題、經驗和感受,並通過對思維方式和思維前提的審視與反思,探索和開闢新的思路,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實現人類在精神上的超越和自我超越。這一任務的不斷提出和實現,既是人類生存發展能力的自我提升,也是哲學能力在積累中不斷提升的顯現。
四、哲學是精神的一種境界
幾千年來,哲學陸續形成了自己的基礎性問題和基本理論的領域,包括關於世界存在的本質及存在方式的「存在論」領域,關於人類把握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方式的「意識論(含認識論)」領域,關於存在及其意識之意義的「價值論」領域,等等,同時也在形成提出和回答這些問題的一些概念、範疇、方法、規則等;並通過對這些成果的不斷檢驗、反思和批判,實現著人類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的不斷超越與自我超越。哲學的這些成果,不僅為各種不同的哲學學說體系不同程度地共享和發展著,也為整個人類的生活和思考所普遍地依賴和應用著,構成人類文明的精神基礎和時代精髓,推動人類精神不斷走向新的境界。
同時,哲學本身始終處在不斷深化、拓展、超越和自我超越的過程之中,永遠不會有一個終結。正因為如此,哲學總是處在探索真善美的最前沿,處在社會和實踐發展最深刻、最具思想代表性的地位上。馬克思把真正的哲學看作「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是對哲學與時代和文明發展之間這種內在聯繫的肯定。歷史證明,哲學始終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
文章選自李德順主編《哲學概論》(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