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不是一種特權,是普遍適用的學問!

2020-12-24 騰訊網

轉自:法治文化研究

哲學園鳴謝

李德順

哲學作為一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科,從總體上代表著人類理性地把握世界的一個層次、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在人類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哲學起著精神提升的公共平臺的作用。

一、哲學是人類的公共領域

任何學科都要體現科學的本質。全部科學,都是以不斷發展著的人類整體為主體,而不是以任何個體為主體。這意味著,作為學科的哲學,首先是人類共有、共享、共建的一個文化平臺。哲學是一門普遍適用的學問,但它並無先天固定、一成不變的形式和面貌,而是處在永無止境地追求、探索的歷史進程中,從而不斷地形成和證明自己是什麼,不是什麼。它作為人類思想文化的公共平臺這一性質,愈來愈為人們所認識。

在體現人類認識公共性這個高度上,哲學不是某種特權,更不意味著全世界只有某種唯一的哲學模式。雖然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哲學有著各種不同的面貌特徵,但正是在這個共同的學科層面上,各種不同的哲學才能夠進行彼此間的溝通、翻譯、學習、比較、對話和交流合作,並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否則,哲學就不成其為「學科」。

二、哲學是思維的一個層次

人類的思維和精神活動,包括從無意識到高度自覺意識等,有許多層次,而哲學居於其中高度理性化的、最為自覺的層次上。哲學與人類其他學科平臺的不同之處,並不在於它有特定的、為其他學科所不涉及的對象領域,而在於哲學代表著人類在最高度抽象和最高度普遍性層次上的思考。正是這個層次上的對象、問題、知識和規則等,構成了哲學這門學科的特殊內容。其他的各個層次,則是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領域。

哲學誕生的初期,曾經是人類僅有的一門學問。當各門具體學科陸續從哲學中分化出去(這種分化迄今尚未結束)之後,哲學並未因此而萎縮消失。從宇宙到人生,從生命到歷史,從實踐到理念,從科學到人文,從過去到未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仍然在哲學的視野之內,顯示出哲學關注和思考問題的層次是始終存在的。迄今為止,哲學總是以其「形而上」的特色,即對象和問題的高度普遍性、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推理的思辨性,面向人類思維邏輯及其前提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以及「超越個別走向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超越有限走向無限、超越實然走向應然」的致思取向等,保持著自己與其他學科以及人們生活實踐之間的區別和聯繫,並為人類提供著具有普遍意義的「智慧」。哲學因此而顯示出不可替代的特質,持續地活躍在人類思想的高端。

三、哲學是人類的一種能力

哲學是一門與實踐密切聯繫,在把握世界中實現人的自我超越的學問。因此它體現出人類特有的一種理性思考的能力,即運用高度自覺的方式把握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哲學學科的生命在於「問題」。而一切真實的問題最終都來自人類生存發展的實踐和思考,來自歷史本身;一切真實的答案也都來自人類生存發展的實踐和思考,來自歷史本身。哲學的任務,是從理論上提煉人類所面臨的那些最深刻、最普遍、最具有長遠意義的問題、經驗和感受,並通過對思維方式和思維前提的審視與反思,探索和開闢新的思路,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實現人類在精神上的超越和自我超越。這一任務的不斷提出和實現,既是人類生存發展能力的自我提升,也是哲學能力在積累中不斷提升的顯現。

四、哲學是精神的一種境界

幾千年來,哲學陸續形成了自己的基礎性問題和基本理論的領域,包括關於世界存在的本質及存在方式的「存在論」領域,關於人類把握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方式的「意識論(含認識論)」領域,關於存在及其意識之意義的「價值論」領域,等等,同時也在形成提出和回答這些問題的一些概念、範疇、方法、規則等;並通過對這些成果的不斷檢驗、反思和批判,實現著人類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的不斷超越與自我超越。哲學的這些成果,不僅為各種不同的哲學學說體系不同程度地共享和發展著,也為整個人類的生活和思考所普遍地依賴和應用著,構成人類文明的精神基礎和時代精髓,推動人類精神不斷走向新的境界。

同時,哲學本身始終處在不斷深化、拓展、超越和自我超越的過程之中,永遠不會有一個終結。正因為如此,哲學總是處在探索真善美的最前沿,處在社會和實踐發展最深刻、最具思想代表性的地位上。馬克思把真正的哲學看作「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是對哲學與時代和文明發展之間這種內在聯繫的肯定。歷史證明,哲學始終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

文章選自李德順主編《哲學概論》(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相關焦點

  • 哲學為什麼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實用的學問?
    這個現象甚至令人質疑,哲學問題本身便沒有所謂答案。如此一來,哲學便淪為一門研究一些不存在的東西的學問,那哲學自然無用。畢竟,在眾多的學科中,似乎就只有哲學沒有標準答案。哲學不過是誇誇其談?還有一個十分普遍導致人視哲學無用的原因,是哲學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有時難以被其他學科的人理解。科學研究講求經驗觀察,數學講求演繹推論。
  • 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使人自由的學問
    人們對哲學思考感興趣,不是為了顯示聰明、炫耀智商,而往往是出於一種智慧生命的內在衝動。 超越性是智慧的特點。智慧體現在各種超越性的活動中,人們在這些超越性活動中不斷超出現實狀況,並且變得更加覺悟。 生存就是超越。作為智慧之學的哲學,也就成為人類對自身超越活動的反思。
  • 黑格爾|為什麼說精神哲學是關於人的「尊嚴」的最高學問
    黑格爾的邏輯學不是形式邏輯,他的邏輯學名為邏輯,實為形上學或本體論,亦即關於存在本身的理論和研究,或者用黑格爾自己的語言來說,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質」的學問。,實際上是一個意思:黑格爾所謂的概念或「純粹概念」也是指普遍的東西;區別只在於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他把普遍的東西理解成為一種精神性的所謂「客觀概念」,而我們唯物主義者則認為,普遍的東西本來存在於不以人的精神意識為轉移的客觀事物之中,概念只能是這種普遍的東西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
  • 什麼是哲學、哲學專業?
    「愛智慧」就是「哲學」一詞的原意,哲學不是智慧本身而是愛智慧;之後經過一系列的下定義,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哲學,思考、追求真理的過程就是哲學的本質。說了這麼多,原來「哲學」一詞只是是我們對希臘語、英文「愛智慧」的翻譯。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
  • 趙汀陽|中國哲學的身份疑案
    然而並非所有經典問題都永遠有效,部分僅限於「那時現實」的特殊問題已經失效,轉化為史學的對象而不再是哲學問題。思想本源既然是普遍的,就不會拒絕任何一種語言。每種語言都直達真實,因此都能看見普遍問題。但因其路徑不同,每種語言的文學方式具有某種不可通約性,因其特殊性而形成排他性。人不可能佔有普遍性,因此試圖佔有特殊性,並以特殊性去宣稱特權。
  • 中醫是一種生命哲學
    中醫被古人稱為「生生之學」,是關於生命智慧和生命藝術的學問。不能把中醫視為單純的疾病醫學,它具有豐富的人文文化內涵,是包括哲學、藝術、宗教等在內的一種綜合性的人文生命學。現代人對中醫的理解往往是「跟西醫相對的中國的醫學」,但如此一來,中醫這門具有深刻內涵的傳統學問就被淡化、被解構了。
  • 「哲學家」任正非:哲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哲學是人生的羅盤
    任正非在跟華為公共關係部門和海外員工談話的時候就指出,華為要全球化,關鍵是要多了解西方社會的哲學、歷史和文化,懂得他們的文化價值觀,這樣才能增進溝通和了解,以融入全球化。「一般員工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行,但領導幹部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和人打交道,需要對人、對事有深刻的理解才行,而哲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
  •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很多人感覺雲裡霧裡的一門學問,不知道有什麼用,還感覺很高大上。世界上爭議最多的學問莫過於哲學了。門外的人看熱鬧,門裡的人爭吵的不可開膠,而且哲學還與很多政治因素摻雜在一起,真真假假的太多了,因此大家對於哲學真正的內涵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哲學到底是幹啥的。
  • 哲學也需要普嗎?有沒有價值和意義
    談到哲學普及,我們當先問的是:為什麼哲學要被普及?知識有很多,但不是每一種知識都需要普及,很多專業而且複雜的學問其實只需要社會上少數的人認識就可以了,大多數的普通人根本不用了解。比方說考據學就不一定人人都要學會了,因為一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興趣,二來大家也不一定要懂得考查不同文本的真偽或者懂得整理書籍的時序。
  • 有趣又漲知識,5本哲學書籍帶你看世界
    ——盧梭人們通常認為,哲學是一門枯燥又無聊的學問,只有少數階級的人才有時間思考,但羅伯特·所羅門說:哲學絕不是一小群專業人士的專業特權。哲學需要嚴格的清晰,但它不僅是現代的方法、專業者的遊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需要傳達給每一個人的聲音。
  • 什麼是普遍規律,什麼是普遍真理▏打開最通俗易懂的人類哲學大門
    西方哲學有個通病,就是經常把簡單的知識複雜化了——從而使人越看越不懂,越學越糊塗。最終把「哲學」弄成了「無用」哲學。什麼是通俗易懂?小編認為,通俗易懂就是通過簡單事情,說明簡單的道理。假設,普遍規律和普遍真理是哲學的兩扇大門。今天,小編就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給你講解「什麼是普遍規律」和「什麼是普遍真理」。從而帶您進入人類新的哲學大門。
  •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在哪裡?
    哲學是一門發展、發現一些定律或公理適合於所有人類知識的學習掌握的學問,亦即哲學的道理可以被用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和宇宙研究等等各門知識學問當中並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這些知識。它即是人生觀,又是方法論。中西方的哲學觀顯然大大地不同。這些不同表現在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
  •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大思維底蘊
    樓先生醍醐灌頂式的深入分析,有助於培養大眾的哲學思維方式,構築中國哲學的寬廣知識體系。哲學是一種形而上的學問。很多人把哲學看得很高,其實中國哲學一直在生活實踐中,不離人倫日用,這是需要我們重新來認識的。當然也不能像「文革」時期那樣把哲學庸俗化,所謂西紅柿哲學、養豬哲學等是不可取的。道和藝是兩個層次,但又分不開。
  • 深度第一篇:哲學就是科學嗎?帶大家從新認識哲學、科學、真理
    哲學在研究基本和普遍的問題,是一種人類的思考,也是人類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很多事物我們都覺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們只知道表面的現象,並不清楚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比如:「水往低處流」這種現象和道理人人都懂,也沒有錯。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地球是圓的,為何水都往低處流,而不會往天上飛?
  • 哲學給蘇聯共產黨幫倒忙
    這是一種循環邏輯論證方法。在《簡明哲學辭典》裡,社會主義在蘇聯已經由美麗的理想變成了美麗的現實。事情在於蘇聯社會主義的實際是什麼?或者說蘇聯公有制的實際是怎樣的?  應該說社會主義這一詞語只算是一種定義而已,「社會主義」的「實際」和「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什麼樣,只能從蘇聯的實際和客觀存在的事實來看蘇聯的社會主義。
  • 哲學首先不是人主觀的思維活動、思維形式或其結果
    什麼是「哲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並且是一個一直只有相似的答案,卻沒有一致答案的問題。每年世界上都會出一些《哲學導論》《哲學通論》《什麼是哲學》之類的書,但對哲學的看法始終沒有真正統一。我國學者對此的看法也不統一。
  • 笛卡爾:什麼是哲學?
    哲學的功用其次我就要提議考察哲學的功用,並且在同時指示出,哲學既包括了人心所能知道的一切,我們就應當相信,我們所以有別於野人同生番,只是因為有哲學,而且應當相信,一國文化和文明的繁榮,全視該國的真正哲學繁榮與否而定。
  • 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的價值意蘊
    作者:朱全寶(寧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既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範疇,又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不是在創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識的實在法精神把精神關係的內在規律表現出來。如果一個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來代替事物的本質,那麼人們就應該責備他極端任性。」
  •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哲學」一詞源自希臘文,是由「愛」和「智慧」兩個詞組合而成的,涵義是「對智慧的追求,哲學從一開始就被看作是「愛智之學」或「智慧學」。當然這僅僅是字面的意思,並不能說明哲學的本質。由於哲學研究的問題涉及世界的廣泛領域,不同時代或不同名族的哲學家總是從不同的角度關心和強調哲學某一方面的內容,因此,自古以來關於哲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始終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人類哲學思想的萌發產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對所接觸的具體事物或現象產生一定的看法,形成各種具體觀點。
  • 樓宇烈: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就像一個太極圖
    中西哲學的差別,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差別,而是類型上的差別。要把握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要懂得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這樣才不至於霧裡看花、隔靴搔癢。哲學是一種形而上的學問。很多人把哲學看得很高,其實中國哲學一直在生活實踐中,不離人倫日用,這是需要我們重新來認識的。道和藝是兩個層次,但又分不開。離開了日常生活,藝不可能上升到道,可是又不能把道降低到日常生活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