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為什麼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實用的學問?

2020-12-11 獨視角

首先,這個問題預設了哲學淪為很多人眼中的不實用的學問。或許是當代的哲學鑽進了象牙塔讓普通人越來越陌生,因為不同緣由而討厭哲學的人會有很不同的想法。本文嘗試分開幾個層次去探討:

哲學專業的未來好就業嗎?工資高嗎?

哲學為什麼無用?最簡單的理由當然是讀哲學賺不到錢!試想一下,如果你高中成績非常非常好,但卻跟家人說要入哲學系,他們第一個反應很可能都是︰「你是不是瘋了?報哲學系幹嘛?」他們的反應當然不是出於對哲學這門學科本身有什麼認識,而只是純粹知道哲學系學生能找的對口工作不多。所以,持這種價值觀的人看來,不單止哲學是「無用」的,其他一切賺不到錢的學科,例如其他人文學科甚至自然科學也屬「無用」。

當然,有些人之所以認為哲學無用,不一定只是源於普遍哲學系學生不好就業這個事實,也可以是出於對哲學這門學科的一定理解(或誤解)。例如,有些人會認為哲學所探討的問題都是離生活太遙遠。哲學家會爭論意識與物質如何互動、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等問題。這些哲學問題很多時候都不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很直接或很大的影響。哲學家之所以會問這些哲學問題,並窮一生去探索,很多時候只是出於純粹的好奇心,純粹想認識真理。如果有些人沒有這種好奇心,自然不會有興趣探求這些真理,亦不能夠欣賞哲學這門學科。

幾千年來,哲學家們爭來爭去沒有結果?

另外一個可能導致人覺得哲學本身就無用的原因是,哲學問題很少找到一個大家公認正確的答案。千古以來,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哲學問題可以一錘定音地宣判它已經被解決。幾千年前蘇格拉底問我們應該怎樣活、什麼是美、什麼是真理。幾千年後的哲學家,還是在問差不多的問題。相對於科學這幾千年來的發展,帶領我們一步一步的認識整個宇宙,哲學的發展便似乎顯得停滯不前。這個現象甚至令人質疑,哲學問題本身便沒有所謂答案。如此一來,哲學便淪為一門研究一些不存在的東西的學問,那哲學自然無用。畢竟,在眾多的學科中,似乎就只有哲學沒有標準答案。

哲學不過是誇誇其談?

還有一個十分普遍導致人視哲學無用的原因,是哲學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有時難以被其他學科的人理解。科學研究講求經驗觀察,數學講求演繹推論。但這兩者都不是研究哲學問題的主要方法。例如,當哲學家研究正義是什麼時,哲學家不是在觀察正義是什麼(不管是不是透過設計某實驗,使對象置於一個特殊環境中來觀察),也不是在計算正義是什麼(不管是不是透過建立某種模型)。哲學家做的是透過思想實驗、概念區分等方法,去論證正義究竟為何物。當然,觀察與計算的結果,對哲學辯論的過程或會有影響。但這些影響的結果,卻不是觀察與計算本身就可以提供給我們,而要經過哲學論證出來。

其他學科的人,有時難以理解思想實驗、概念區分這些哲學常常使用的方法,以致他們都覺得哲學是無用的學問。例如,在科學家的眼中,哲學家這種做研究方法,相比他們實實在在地在實驗室做實驗,就會顯得十分虛浮,不夠紮實,甚至覺得哲學研究只是一些誇誇其談。正如上一個視哲學無用的理由,這個覺得哲學只是誇誇其談的想法,又是科學本身就能證明的嗎?似乎要說明科學有用、哲學無用,這本身又已經進入了哲學討論的範疇了。

哲學為何進入了象牙塔,遠離了普通人?

哲學本身並不是沒有用,甚至對每個人都是一門至關重要的學問。無用的不是哲學這門學問本身,而是當代進行哲學研究的方式。因為以前的哲學家,例如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對人類文明有巨大的影響力的人,他們的學說大多數的人都可以理解。然而從近現代的哲學家們開始,如康德、黑格爾到叔本華、波普爾等人他們的哲學理論一般非哲學專業的人幾乎從未耳聞,更是很難理解。現代的哲學家們全都淪為了躲在象牙塔內的哲學教授,象牙塔內的哲學卻令哲學失去了這個哲學之為哲學的價值,哲學變成一門門檻極高的專業。

其實,這個對哲學專業化的抱怨,早在柏拉圖的年代就有,柏拉圖便曾強調過,哲學最根本的任務便是回應人最基本的迷惑。但有趣的是,柏拉圖自己的哲學卻成為了那種最專業、最無法理解的學院派哲學的代表。例如,柏拉圖的學院門口寫著︰「不要讓任何沒讀過幾何學的人進來。」柏拉圖不是也強調哲學應該要接地氣和大眾化嗎?為什麼他自己的哲學又變成這樣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哲學變得專業化、遠離普通人卻是無可避免的。因為要回應人類的困惑本來就是一件極之困難的事,而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簡單。例如,人生的意義。這個看似普通的問題,其實無可避免會涉及更多更多抽象的問題——人的意識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人的意識與世界關係如何?

從「人生有沒有意義」這個哲學問題出發,一直問下去,會發現必然涉及到許多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邏輯學等問題。故此,哲學越來越遠離普通人,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並不是故作高深,而是這些哲學問題本來就沒有一般人想像的簡單。如果有人只想追求片面的慰藉,他要讀的可能是《讓你幸福十個要訣》一類的心靈雞湯書,而不是哲學書。

當然,無可否認,在如今的學術環境之中,仍充斥大量晦澀難懂的哲學論文、專業書籍。這些東西大多是為了學術而做的,而不是給哲學專業以外的人看的。因為學術性的論文本身就是枯燥難懂的。但這隻顯示了整個學術環境的問題,此問題不是哲學專有,並不表示哲學作為一種學科這件事本身是有問題的。

相關文章:

怎麼向非哲學專業的同學,系統的介紹「什麼是哲學」?

中國哲學史的思維導圖

當你遇到普通問題卻很難回答,往往就是哲學問題

相關焦點

  • 黑格爾|為什麼說精神哲學是關於人的「尊嚴」的最高學問
    這裡,「作為一種抽象物」的上帝,是指離開自然和精神的理念或「純粹概念」,「真正的上帝」則是指體現著理念的現實世界,我們平常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看得最高,這只是就它的對象——「純粹概念」是自然現象和精神現象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來說的,其實,邏輯學的內容是最抽象的,最不現實的,只有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才是研究現實世界的學問:自然包括時間和空間、無機物、植物和動物;精神是指人的精神,它也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
  • 為什麼哲學是所有學科中,層次最高的一門學問?
    在現實中通常來講,低層次的東西,在性質上都比較屬於有形的、比較有變化的、或比較相對的,而且,低層次的東西也比較用在生活上、行為上、或實用上,這些低層次的特點,常常會表現比較具有妥協性,或實際的功能上,意思就是說,低層次的事物,比較容易帶給人一種偏向功能的、實用的、相對的、與妥協的態度與觀念。而哲學則從來都沒有後者的特點。
  • 「哲學家」任正非:哲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哲學是人生的羅盤
    因為根據我的觀察,一個是很多人的思想還沒有形成體系,或有很多的謬誤,很容易淪為忽悠和「洗腦」,對員工和公司起到反作用。還有一個是建立自己的思想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企業的發展是前面以務實為主,後面才偏於務虛,這不能搞錯了順序。對企業而言,思想權和文化權的內涵其實一個文化根基的問,馬雲就點出過這個問題,中國的企業家一會學日本的精益管理,一會學美國的六西格瑪,最多是學個皮毛。
  • 哲學為什麼沒有定義?
    哲學的定義特點沒有自然科學類知識的中各個學科中的定義那麼精確清晰,是因為物理、化學、生物等研究的對象是客觀的世界,這個客觀世界的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一般人通俗的說法:這是我的穿衣哲學;我的人生哲學就是實時行樂;我的購物哲學是不買二手貨;張三有一套慢跑哲學。這些都不是哲學領域所謂的哲學,但是表示「哲學」就是一個體系性、一貫性的思考或行事作風。
  • 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使人自由的學問
    哲學是智慧之學。這一點幾乎是舉世公認。但是,什麼是智慧呢? 我們確信,人是有智慧的生命,而且智慧值得人們熱愛和追尋。柏拉圖曾說:「智慧是一切中最美好的東西。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關於這個問題,餘如鯁在喉已經很多年了,說實在的,那時對西方來說可以是「歷史的起源」,對中國來說就不是了,因為,那時的中國已經不玩兒宗教了,也就是說那時的中國文明是沒神的,或中國社會是世俗的,至少政府是世俗的,中國的「法」肯定是世俗的,比如「商鞅變法」,對應的,西方的法治來自摩西「十誡」是神的法,《聖經》至今在美國法庭和法制佔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 人為什麼要懂點哲學?
    「哲學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從古至今,許多人都在從事哲學的研究,留下了許多關於哲學的言論和見解。幾千年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有人說我不知道這些高大上的學問,我只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和我有什麼關係?」非也!哲學是百科之源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哲學的影響,細究起來,再偉大的科學都和自己有關,人是不可能脫離哲學的影響單獨存在,只是你不曾發現它,關注它。1.懂點哲學可以更好地認識世界,改變世界。
  • 兒童如何學習西方哲學?法國人寫了十本普及讀物
    這套少年兒童哲學啟蒙和普及讀物由法國的哲學教授和知名插畫師們合作完成。在這套書的編者看來,哲學從來就不是什麼枯燥的大道理,或者脫離生活的空想,與蘇格拉底一起驚嘆,或者與笛卡爾一起懷疑是沒有年齡限制的,每個孩子都應該盡情享受思維樂趣。對於兒童和普通人來說,通過幽默的故事,他們是可以輕鬆的了解一些關於哲學的思考。
  • 哲學不是一種特權,是普遍適用的學問!
    哲學是一門普遍適用的學問,但它並無先天固定、一成不變的形式和面貌,而是處在永無止境地追求、探索的歷史進程中,從而不斷地形成和證明自己是什麼,不是什麼。它作為人類思想文化的公共平臺這一性質,愈來愈為人們所認識。 在體現人類認識公共性這個高度上,哲學不是某種特權,更不意味著全世界只有某種唯一的哲學模式。
  • 《哲學原來很有趣》哲學的難
    點擊關注我們 🔝(全文共計782字)這本書用課堂講演的方式分享了16位哲學大師的核心觀點,形式很有趣。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哲學的難。哲學是一門被誤解很深的學科,人們會很隨口地說「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會未加涉獵而得出「哲學很難」的結論;也會聽取別人隻言片語的論斷得出「哲學不實用」的結論。
  • 儒家的實用哲學與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的區別,實用的才是最好的!
    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名圖書《實用主義》是一本決定美國人行動準則的書,它是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儒家的實用哲學與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的區別,讀懂開悟,以後咱們也做實用主義者。
  • 哲學六講 | 為什麼要學哲學?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人的目的,不在於教育人們真實的事情,而是專注於如何使一些事情看起來「言之有理」。這些人便是柏拉圖筆下的「詭辯學派」,即所謂的「智者」。毫無疑問的是,真正的哲學應當是發自內心的學問,它不應當被任何外在事物所約束,也不會輕易否認任何外在事物的價值,而詭辯者的問題在於,他們透過詭辯的方式,使得人們頭腦中的價值觀產生了錯位,混淆了真偽和貴賤的界限,他們提供的是「真實的感覺」,而非真實本身,他們在意的是金錢,而非真理。
  • 為什麼很多人小腳趾指甲是「兩瓣」?原來有這麼多「學問」
    為什麼很多人小腳趾指甲是「兩瓣」?原來有這麼多「學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多人的小腳趾指甲都是兩瓣的,只是為什麼?有不少人覺得很影響美觀,但是又拿他沒有辦法,而且發現身邊人居然有很多都是自己這樣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一個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中國哲學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實用知識,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這是不是切中了中國哲學和中國人的要脈呢?我覺得是,因為縱觀古今,我們國人就是沿著這樣一條路線往前走的。我們中國的哲學並沒有像西方那樣建立在宗教之上,雖然與上層建築有一定關聯,與政治權力有所結合,但總得來說,它摒除了迷信、教條、儀式或各種組織(歷史上西方曾出現過很多宗教組織,當權力達到一定程度變得自我膨脹時,加上宗教的排他性,迫害和鎮壓也就由此產生),依然屬於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的學問,這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和慶幸的地方。
  • 黎鳴:「哲學烏鴉」在思考為什麼中國人不聰明
    但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文人,包括文科的學人,依舊繼承了歷史中對邏輯的冷漠態度,甚至依舊滿足於對邏輯知識的無知。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和康德的「不經過(批判)理性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這樣的邏輯思維革命性的箴言,至今仍未在中國文人、學人的頭腦中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這也正是一些人認為,中國人仍然需要有一次大的深刻的啟蒙運動的原因。
  • 廣告學研究生為什麼要考哲學?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一聊,廣告學研究生為什麼要考哲學?哲學一詞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 意即「愛智慧」。《辭海》把哲學定義為人們對於整個世界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 的根本觀點的體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我們為什麼要學哲學,簡單地說, 就是為了接近智慧。
  • 為什麼說哲學是最沒實用價值學科?
    這很容易,不需要多麼高深的問題,只要問他「哲學究竟是什麼?」18、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用七個精彩的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至今耐人尋味。 哲學是一種反思,它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考,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它比一般的認識更透徹,比一般的思想更深刻。 消化與生理學 誰都知道,人用不著學習生理學、消化學,就會咀嚼、吞咽、吸收、排洩。顯然,生理學並不是教人消化的,同樣,人的思維也不是邏輯學教出來的。
  • 從《哲學的慰藉》談起
    但當代中國哲學卻是經由新文化運動而設立的,深受西方哲學的影響。在當下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再走從前的老路,是否行得通?以「五四運動」為代表的百年歷史給我們帶來的教益和教訓是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的。之所以突然從西方哲學轉到中國國學話題,就是考慮到中國傳統學問太講實用了,即使是哲學或經學,其實用的意義也太突出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考慮生活哲學的建構,如何匯通中西文化之精華,也是我們理應思考的問題!
  • 人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不思考哲學的問題,日子仍然可以一天一天的過下去?有些人卻會一直去思考哲學的問題,思考不出來結果就不能安心地活著?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那些看似無用的問題,真的帶給我們怎麼樣的好處或是便利嗎?然而大部分的人並不需要去成為哲學家,就擁有各自的解答了。
  •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有用未必是真用,無用往往是大用、是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