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3日 08:36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江瓊
字號內容摘要:閱讀科學史的書籍,了解科學的發展歷史及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發展的規律,對於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無疑是很重要、不可或缺的。因此,懂得科學史就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樹立,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同時,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科學發展過程中新成果的出現等,無不蘊含著科學研究方法的更新及與之相伴隨的科學觀念的變革。這樣,閱讀科學史的書籍,就不僅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士,而且對於雖沒有直接從事科研但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科技成果的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科學觀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丹皮爾在書中分析了科學與哲學在近代以來的分離與結合,指出「科學和哲學有過一段分離時期——一邊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一邊是多少有些玄妙的德國唯心主義。
關鍵詞:科學史;哲學;唯物主義;科學發展;機械論;研究;人文;形上學;科學技術;二十世紀
作者簡介:
閱讀科學史的書籍,了解科學的發展歷史及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發展的規律,對於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無疑是很重要、不可或缺的。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先於人類本來就存在著的客觀實在。因此,懂得科學史就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樹立,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同時,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科學發展過程中新成果的出現等,無不蘊含著科學研究方法的更新及與之相伴隨的科學觀念的變革。這樣,閱讀科學史的書籍,就不僅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士,而且對於雖沒有直接從事科研但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科技成果的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科學觀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而科學史不僅具有科學價值,還具有重要的哲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科學家和從事科學活動的人們,不僅增長人類的自然知識,也傳承獨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和協作友愛、同情寬容的高貴品質,對於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提供了一種具體、生動的榜樣。正如著名的科學史之父薩頓把科學史描述為「客觀真理發現的歷史,人的心智逐步徵服自然的歷史;它描述漫長而無止境的為思想自由,為思想免於暴力、專橫、錯誤和迷信而鬥爭的歷史」。科學史同科學哲學一起,日漸成為彌合科學與人文巨大鴻溝的橋梁,成為現代社會提升科學素質與培養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迄今為止,國內外闡述科學史的書籍很多,各具特色。對於初學者來說,筆者願意推薦丹皮爾所著的 《科學史》。此書全名應該是 《科學及其與哲學和宗教關係的歷史》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作者威廉·塞西耳·丹皮爾 (W.C.Damp⁃ier,1867-1952)。
丹皮爾是英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史學家。《科學史》 是他的主要著作,廣泛流行於西方學術界。該書初版於1929年,到1958年已印行21版。1946年,商務印書館曾根據該書第一版,出過中譯本,書名為 《科學與科學思想發展史》。
丹皮爾的 《科學史》 側重於科學思想發展史的闡述,從科學的起源講起,分別闡述了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牛頓時代、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直至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作者以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線索為經,以科學與哲學、宗教的關係為緯,娓娓道來,描繪出一幅人類科學技術與人文景觀齊頭並進的美妙畫卷。
在緒論中,作者首先闡明了他對科學及其與哲學、宗教的總看法。他指出,雖然拉丁語詞Scientia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是學問或知識的意思。但英語詞science卻是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學) 的簡稱,所以作者把「科學」定義為「關於自然現象的有條理的知識」,「對於表達自然現象的各種概念之間的關係的理性研究」。作者在概述了從古代到現代科學發展的基本輪廓和主要線索之後,特別強調了科學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和可能出現的知識的大綜合。這種對知識的大綜合的強調正是呼應該書的主旨:生命與世界是一個整體,反映生命與世界的知識也必定不是機械、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