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 ——讀《科學史》

2017年01月03日 08:36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江瓊

字號

內容摘要:閱讀科學史的書籍,了解科學的發展歷史及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發展的規律,對於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無疑是很重要、不可或缺的。因此,懂得科學史就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樹立,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同時,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科學發展過程中新成果的出現等,無不蘊含著科學研究方法的更新及與之相伴隨的科學觀念的變革。這樣,閱讀科學史的書籍,就不僅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士,而且對於雖沒有直接從事科研但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科技成果的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科學觀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丹皮爾在書中分析了科學與哲學在近代以來的分離與結合,指出「科學和哲學有過一段分離時期——一邊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一邊是多少有些玄妙的德國唯心主義。

關鍵詞:科學史;哲學;唯物主義;科學發展;機械論;研究;人文;形上學;科學技術;二十世紀

作者簡介:

  閱讀科學史的書籍,了解科學的發展歷史及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發展的規律,對於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無疑是很重要、不可或缺的。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先於人類本來就存在著的客觀實在。因此,懂得科學史就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樹立,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同時,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科學發展過程中新成果的出現等,無不蘊含著科學研究方法的更新及與之相伴隨的科學觀念的變革。這樣,閱讀科學史的書籍,就不僅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士,而且對於雖沒有直接從事科研但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科技成果的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科學觀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而科學史不僅具有科學價值,還具有重要的哲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科學家和從事科學活動的人們,不僅增長人類的自然知識,也傳承獨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和協作友愛、同情寬容的高貴品質,對於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提供了一種具體、生動的榜樣。正如著名的科學史之父薩頓把科學史描述為「客觀真理發現的歷史,人的心智逐步徵服自然的歷史;它描述漫長而無止境的為思想自由,為思想免於暴力、專橫、錯誤和迷信而鬥爭的歷史」。科學史同科學哲學一起,日漸成為彌合科學與人文巨大鴻溝的橋梁,成為現代社會提升科學素質與培養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迄今為止,國內外闡述科學史的書籍很多,各具特色。對於初學者來說,筆者願意推薦丹皮爾所著的 《科學史》。此書全名應該是 《科學及其與哲學和宗教關係的歷史》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作者威廉·塞西耳·丹皮爾 (W.C.Damp⁃ier,1867-1952)。

  丹皮爾是英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史學家。《科學史》 是他的主要著作,廣泛流行於西方學術界。該書初版於1929年,到1958年已印行21版。1946年,商務印書館曾根據該書第一版,出過中譯本,書名為 《科學與科學思想發展史》。

  丹皮爾的 《科學史》 側重於科學思想發展史的闡述,從科學的起源講起,分別闡述了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牛頓時代、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直至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作者以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線索為經,以科學與哲學、宗教的關係為緯,娓娓道來,描繪出一幅人類科學技術與人文景觀齊頭並進的美妙畫卷。

  在緒論中,作者首先闡明了他對科學及其與哲學、宗教的總看法。他指出,雖然拉丁語詞Scientia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是學問或知識的意思。但英語詞science卻是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學) 的簡稱,所以作者把「科學」定義為「關於自然現象的有條理的知識」,「對於表達自然現象的各種概念之間的關係的理性研究」。作者在概述了從古代到現代科學發展的基本輪廓和主要線索之後,特別強調了科學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和可能出現的知識的大綜合。這種對知識的大綜合的強調正是呼應該書的主旨:生命與世界是一個整體,反映生命與世界的知識也必定不是機械、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鍾義見)

相關焦點

  • 邏輯學架起科學與人文間的橋梁
    邏輯應用已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科學與工程學、傳播學、心理學、宗教學、經濟學、教育學和語言學等幾乎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正如嚴復在《穆勒名學》中強調的,邏輯「為體之尊,為用之廣」,是「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
  • 科學網—科學史通識課程反思:當科學邂逅人文
    另一方面,提倡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結合的通識教育,也已在我國高校開展多年。通識教育應當在我國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逐漸成為教育界共識。 而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融合科學與人文? 「科學的內容,人文的視角」 「科學史課程,對於溝通科學和人文兩種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劉兵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文理分科的教育體制下,科學史作為連接文理學科的「橋梁」,其作用不容忽視。
  • 走向科學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的科學主義
    、平權公正、自主公有、兼融寬容、謙遜進取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思想、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方式是我們思考和處理社會和人事問題的背景和幫手,科學人的求實作風和嚴謹風格值得人文人學習和效仿;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也要儘可能學習和借鑑科學方法,以拓寬視野,更新工具。
  • 信任,心靈溝通的橋梁
    人與人之間若存在互信,則心有靈犀一點通;人與人之間若缺乏互信,則心存間隙難溝通。因此,信任,是心靈溝通的橋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陪伴,最佳的心靈溝通是信任。從孩童時期伊始,父母就應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孩子,你很棒!""孩子,你一定行!"給孩子信任的語氣,給孩子信任的空間,孩子也願意把他的喜悅與不悅與父母分享。
  • 人文與科學的結合,理科與文科的熔融,思想與智慧的相知
    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文化融容中國,人文與科學的結合,理科與文科的熔融,思想與智慧的相知。科學,系統,全面的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滴水穿石,積沙成塔。一份普渡眾生英語之苦的人文關懷,一份拯救天下英語疾苦的責任擔當。共同融化成《英語思維》(石海浪著)的真理科學內涵。
  • 科學網—郭英劍教授:科學與人文何以互為需要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的誕生過程,與人文有關,而科學技術的結果,更與人文息息相關。而人文,同樣需要科學的支撐。人文研究需要求真的科學精神,質疑一切的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理性的、嚴謹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
  • 「孔子學院是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
    年會還為10名2019年人文交流獲獎者頒獎。這10位孔院學生,有10個不同的「我與孔子學院故事」。傑維·昌多拉,來自紐約州布法羅的9歲女孩,5歲開始在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孔子學院學習漢語,從最基礎的數字、顏色、食物學起,8歲就通過了漢語水平三級考試。「中文學習讓我收穫了很多樂趣和全新體驗。」
  • 橫跨科學和人文的鴻溝之一:從問題、方法到理論|雙體實驗室
    「科學戰爭」中斯諾被重視,除了他最早指出人文學者對科學的無知外,還在於斯諾認為現代科學和人文知識是兩個互相獨立不能化約的領域。斯諾認為:正因為現代社會科學和人文是兩種毫不相干的文化,它很容易造成如下局面:鑽研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是一種類型,開展人文研究的是另一種類型。
  • 人類知識文化貫通和聯結的橋梁和紐帶
    老子,佛陀,耶穌,默罕默德,蘇格拉底,孔子等人文先知超越時空的溝通對話,柏拉圖,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張衡,祖衝之,沈括,李時珍等巨匠對真理的科學追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人類歷史的發展從來都是依照宇宙的演化規律在演變,而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 從舞臺到講臺 專訪金曼:歌劇是溝通全世界的藝術橋梁
    肩之擔:創新中國歌劇創作 以傳承中國人文底蘊為己任  對於事業異常執著的金曼,秉承著」水到渠成」的信念,「看到研究院和學生的不斷變化,我就充滿了成就感」。2010年,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學院以培養推動中國歌劇發展的傑出人才、創新中國歌劇創作、推廣中國文化價值觀、傳承中國人文底蘊為己任。
  • 漢語拼音60年 築起溝通的橋梁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文盲率高達80%以上的前提下,做到「中國人為中國人而拼音化」,進行科學掃盲和啟蒙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如果沒有一套先進的,既符合本國國情又能跟上時代潮流的注音符號,將直接影響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培養。因此,要打破當時教育基礎落後,文化素質普遍低下的局面,需要在注音符號方面進行大力改革。二是使民族語言和世界接軌,走向國際化。
  • 漢語為我們架起溝通的橋梁
    他說:「漢語為我們架起溝通的橋梁,促使我們不斷努力學習。」蘇伊士運河大學的桑英傑說:「漢語豐富了我的人生。」蘇伊士運河大學四年級學生王淼說:「漢語是一座橋,這座橋讓不同文化的人走進同一個溫暖的家。」在才藝表演環節,選手們卯足了勁兒,亮出「十八般武藝」。有妙語連珠的繞口令和快板,有中國流行歌曲演唱,還有太極劍表演、模仿秀等。文昊表演的相聲博得一片掌聲,最終獲得本次比賽特等獎。
  • 許倬雲:人文與科學之間的樊籬必須拆除
    半個世紀前,C.P.斯諾《兩種文化》( The Two Cultures)一書,指出人文學科與科學之間本來有相當不同的本質,而且彼此逐漸疏遠,已有無法溝通之勢。五十年後,我們回頭重新審視,卻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畢竟不是如此深刻。這是20世紀中的一部名著。
  • 做好孩子和老師溝通的橋梁
    自己是家長也是老師,一名優秀的家長想培養出傑出的孩子,該怎麼樣和老師溝通,做好孩子和老師的紐帶橋梁呢?首先要及時肯定老師的付出,教師是受尊重的職業,是文明文化的傳承者,是學生成長路上的指引者,作為家長首先要從心裡真正地尊重老師,尤其是自己孩子的老師,對老師要肯定要讚美要懂得感恩。其次要理解老師,教師的工作性質獨特,面對的是學生個體的複雜性多樣性。
  • 高校封閉後的圍牆 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高校封閉後的圍牆 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無論是從學術還是從人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來看,在今天乃至永遠,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各類講座及「講座書」風起雲湧。雖然由於受到時間、地點等限制,聽講座的人還不太多,但讀「講座書」的人卻是十分之多。
  • 家訪的重要性-溝通是架起友誼的橋梁
    俗話說「溝通是架起友誼的橋梁」。家訪即是一種溝通,是孩子,家長,教師三者之間面對面的一次坦誠交流。
  • 成都溫江湧幼加固家園溝通「橋梁」
    為進一步加強家園溝通與交流,更好地實現家園合力,9月23日,成都市溫江區湧泉中心幼兒園召開「家園攜手 慧愛相隨」2020秋季學期園級家委會暨夥委會工作會議。來自幼兒園小、中、大班的18位家長,以及幼兒園行政班子參加會議,園長蔣麗主持會議。
  • 構建親子溝通橋梁 家有春天「和家歡」親子坊啟動
    邦礁 攝(下同)據介紹,社區矯正和刑滿釋放人員子女,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家庭普遍處於困境中:經濟拮据、親子溝通不暢、心理敏感孤寂、朋輩群體缺失、社會歧視嚴重等。加強對這些孩子的關愛,彌補他們的心靈缺失,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社會和諧尤為重要。
  • 假期「雲」家訪 溝通新橋梁
    受疫情影響,燕京理工學院2020年學生假期「雲」家訪架起新的溝通橋梁,展現了家校攜手、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圍。從8月中旬開始,燕京理工學院的輔導員老師利用電話、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對學院學生分年級、分類別進行了家訪,受訪家庭達到5484戶。對於非畢業班學生而言,共同面臨著一學期未能回學校上課的境況,網絡教學成為日常學習常態化,但是不同的學生情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