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11:29 | 光明網
今年距離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已過去整整一個甲子。如今,不管是小學生的認字第一課,還是人們日常的交流、打字,都離不開漢語拼音,其已經融入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外:《漢語拼音方案》立足接軌世界
《漢語拼音方案》的出臺,有兩方面考慮。
一是掃盲,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一個民族要強大,文化要先行,教育要發達。漢字筆畫繁多,從字形結構上不容易分析出讀音,書寫困難,認讀也不方便。此前的注音方式,從歷史上的讀若、直音和反切,到明代以來外國傳教士設計的拉丁字母方案,再到切音新字、國語羅馬字,它們或是需要一定的音律學基礎和識字量,或是不適合中國人的發音習慣,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便推廣。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文盲率高達80%以上的前提下,做到「中國人為中國人而拼音化」,進行科學掃盲和啟蒙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如果沒有一套先進的,既符合本國國情又能跟上時代潮流的注音符號,將直接影響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培養。因此,要打破當時教育基礎落後,文化素質普遍低下的局面,需要在注音符號方面進行大力改革。
二是使民族語言和世界接軌,走向國際化。這一考慮,顯然站在了更高的視野範圍上。國家經過了多年的內憂外患,很多有識之士看到了我們在對內教育和對外文化交流上的落後。《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有獨特優勢,其採用世界上通行範圍最廣的26個拉丁字母來設計,寫作簡便,好用好記。同時,方案還融合了民族特色,比如舌尖後音zh、ch、sh,就是採用增設雙字母的方式,去表達漢語中一些特殊的發音。這樣,在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前提下,能較大程度地保留本民族的語音特色,做到內外兼顧。
1977年,聯合國召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1982年,《ISO 7098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正式成為漢語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此後,《漢語拼音方案》又分別在1982年、1991年以及2015年進行了重新修訂。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漢語拼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基礎作用也得以更好地發揮。
其實,漢語拼音的不斷發展完善,本身就是中國人、中華文化立足自身並擁抱世界的一個縮影。漢語熱成為潮流,漢語拼音也正在以越來越以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構築起更加堅固和諧的文化溝通橋梁。
對內:推廣漢語拼音和保護方言可以並行
對於推廣漢語拼音,一些人認為可能有損多樣性的地域文化,不利於方言的保護。其實嚴格來說,漢語拼音和方言性質並不相同。漢語拼音主要是針對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設計的一套方案。漢語拼音的推廣可以保證漢民族共同語標準化,方便與全世界的人民進行文化交流。
而漢語方言十分發達,「十裡不同音」的情況很普遍。每一種方言都有自己的語音系統,跟普通話的語音系統並不完全一樣。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亦有兼容性,會講方言不影響其繼續學習普通話。兩者各行其是,互不妨礙。
方言的保護和漢語拼音的推廣是可以並行的。「書同文」「語同音」是從整個國家共同語的角度來說的,目的是對內對外形成高效便捷的溝通方式。而方言有專門的一套調查手段和方式,主要採用國際音標,其保護和發展亦有相應的措施,不會產生排斥。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方言種類繁雜多樣,但方言之間仍然有一個重要的紐帶——漢字。漢字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保持統一體,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中國的版圖上有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等各種語系,漢語裡面又包括七大方言: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儘管各種方言之間在語音上互相不能溝通,但只要一寫成文字,一種很自然的民族認同感就出來了。漢字在其中擔任了連接紐帶的重要角色。漢語拼音是用來標註漢字的,必然會對推廣普通話,對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漢語區不同方言之間的交流都起到良好的潤滑作用。
(原標題《漢語拼音60年 築起溝通的橋梁》 ,原作者盧小群。 編輯 吳佳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