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60年:為實現「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裡

2020-12-17 澎湃新聞

「注音識字好辦法,一樹開下兩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學會普通話。」當年山西農民的一首歌,唱出了老百姓對漢語拼音的喜愛。自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已走過60個年頭。如今,無論是小學生的識字入門,還是數據檢索的注音排序、網絡輸入的拼寫輸入,漢語拼音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制定科學的注音方案,最初是為掃除文盲

為什麼要推行漢語拼音?「最初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找一個好辦法來掃除文盲。據了解,新中國成立之初,有80%的人是文盲,北京的大街小巷還經常可以看到代寫書信的小攤。」曾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吳玉章先生之孫吳本淵回憶道:「我的爺爺吳玉章於1940年在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成立大會上說,『中國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如果全國滿是文盲,是建立不起來的。』這也正是他致力於探索、推動文字改革,研製《漢語拼音方案》的初衷。」

於是,在吳玉章等人的提議下,1949年10月10日,也就是新中國成立的第十天,毛澤東親自批准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推出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三大舉措,開始了掃除文盲的艱巨任務。

怎樣制定出一套科學、簡便的注音方案?是繼承中國古代的直音、反切傳統,吸納外國傳教士的標音方法,還是採用近代中國人自創的拼音方案?據介紹,在漢語拼音方案制定期間,出現過一波群眾設計拼音方案的熱潮。這些方案可謂五花八門,有的用漢字偏旁部首做字母,有的採用純粹拉丁字母、純粹俄文字母,還有的用簡單線條的大小、長短、方向等變化來表示字母……但這也充分表明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擬訂是長久以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據介紹,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拼音方案,但這還只是中國的標準,一直到1982年,《漢語拼音方案》才被認定為國際標準。

提高了國民素質,成為進入國際的文化橋梁

作為「中國20世紀的重大發明」之一,漢語拼音推行60年來,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為普及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維護國家統一、促進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統計數據表明,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到2011年的4.08%,2017年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普通話普及率達到73%以上。同時,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和依據,國家幫助12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進了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民族文字,為民族文化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設計和編制了《漢語手指字母方案》《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為殘障人士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

在信息化社會,漢語拼音也為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承、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信息化的含義主要是信息編碼和信息交互。在現代社會,漢語既要接受外來詞語,也要進入國際社會,尤其是中國的人名、地名、機構名、事物名等,都要進入國際編碼系統。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便顯示出巨大的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藍說:「此外,隨著計算機、網際網路的普及,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漢字輸入法也因其便捷易學得到普遍應用,對計算機中文化的順利實現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漢語拼音更是從「國內的文化鑰匙」延伸成為「國際的文化橋梁」。「漢字是表意文字,外國人無法直接從漢字字形上獲得讀音,所以初級階段一般都採取拼音先行的方法來幫助漢語初學者快速入門。有的聽說課程甚至不教漢字,主要用漢語拼音來提高口語能力。」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說:「目前全球已有14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26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可以說孔子學院開到了哪裡,漢語拼音就走到了哪裡。」

適應信息化和智能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如果說《漢語拼音方案》前30年的主要功績是為漢字注音,拼寫普通話,掃除文盲,並且從國家標準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標準,那麼後30年的主要功績則在於適應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國際化。」國家語委原副主任、研究員陳章太表示,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漢語拼音的這一功績也將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

新的時代賦予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新的內涵。下一步,漢語拼音還將有哪些新作為?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表示:要打贏推普脫貧攻堅戰。切實規劃好漢語拼音教育,為提高農村地區普通話水平和民族地區普通話普及率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實現「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裡」。要提升語言文字信息化水平。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在信息技術與人工智慧發展中的基礎作用,重點支持面向機器翻譯、智能輔助語言學習的語音和文字識別、語言理解等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究。要推動漢語拼音的應用。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注重服務教育和特殊人群需要,增強漢語拼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要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加快推進基於《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系統的《中華通韻》的研究制定,促進中華詩詞和韻文文學的發展繁榮。同時著力規劃漢語拼音在國際標準應用、國際漢語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好漢語拼音作為文化工具和國際標準的紐帶作用。

延伸閱讀

漢字注音歷史

中國古代採用直音法、反切法;

明朝末年,傳教士利瑪竇和金尼閣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

1867年,英國人威妥瑪出版京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作為使館人員學習漢語的注音工具;

1892年,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仿照拉丁字母筆形自造切音新字;

民國初年,開展注音字母運動,用漢字筆畫的簡單符號記音;

「五四」時期,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國語羅馬字;

20世紀30年代,開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

(原題為《漢語拼音一甲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新華網北京5月10電 今日,《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出席會議並講話。杜佔元說:「《漢語拼音方案》的頒布是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進程中的大事,也是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歷史性意義。」
  • 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教育部10日舉行了《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漢語拼音方案》為國際漢語教學打開了一扇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國內外開始採用漢語拼音教授漢語,大大加快了漢語走向世界的步伐。」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說。
  • 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在小學第一課上朗讀「a,o,e」,造句本裡歪斜的漢字中夾雜著幾個拼音,或許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發送微信,內容檢索,深夜「碼字」,每日工作生活中漢語拼音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走過一甲子,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 漢語拼音60年:助掃除文盲 成進入國際的文化橋梁
    走進了你我 走向了世界漢語拼音一甲子本報記者 丁雅誦「注音識字好辦法,一樹開下兩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學會普通話。」當年山西農民的一首歌,唱出了老百姓對漢語拼音的喜愛。自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已走過60個年頭。
  • 漢語拼音60年,還記得小時候背過的bpmf嗎? | 睡前聊一會兒
    在小學的第一課上一遍遍朗讀「a,o,e」,造句本裡歪歪扭扭的漢字中間夾雜著幾個拼音,這裡藏著每個人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發送微信,內容檢索,深夜「碼字」……漢語拼音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工具。適逢《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我們該如何詮釋漢語拼音的意義,又該如何定位它在漢語傳播中的作用?
  •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在小學第一課上朗讀「a,o,e」,造句本裡歪斜的漢字中夾雜著幾個拼音,或許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發送微信,內容檢索,深夜「碼字」,每日工作生活中漢語拼音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走過一甲子,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 漢語拼音60年:開啟「語同音」時代,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經過3年研製,全國人大於1958年2月11日通過並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此後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繼「書同文」之後,中國文化結束了數千年口耳相傳的歷史,開啟了「語同音」的時代。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這都得益於漢語拼音。除此之外,設計手語、盲文等特殊語文,改進和創製少數民族文字,編排各種辭書、圖書、檔案、病歷、文件等資料,形成術語和代號……漢語拼音經過60年的發展,其功能已經遠遠超出最初的設想,而成為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 當漢語拼音走進「語同音」時代,英語教育該何去何從
    近日,《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餘人,共同研討漢語拼音研製、推廣和應用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同時也給英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當漢語拼音走進「語同音」時代,英語教育是否也該規範發音,向「語同音」時代進軍呢?
  • 漢語拼音60年 築起溝通的橋梁
    如今,不管是小學生的認字第一課,還是人們日常的交流、打字,都離不開漢語拼音,其已經融入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外:《漢語拼音方案》立足接軌世界《漢語拼音方案》的出臺,有兩方面考慮。一是掃盲,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一個民族要強大,文化要先行,教育要發達。
  • 漢語拼音60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反切是用兩個漢字拼出一個音節來注音,如『一,於悉切』,很難掌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告訴記者,「學習普通話不能用漢字注音,因為那樣學習的人按方言語音來讀,就無法學會普通話。」  古代的不行,外國人設計的又如何呢?明末清初以來,外國人為傳教和學漢語而設計的注音方式有利瑪竇的拉丁字母式、英國人的威妥瑪式拼音、美國人甘迺迪設計的耶魯拼音等。
  • 與漢語拼音相伴60年:從國家規範到國際標準
    【語言論壇】編者按60年前的今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後,隨著語文現代化的一系列政策,中國的語言文字真正走上了「語同音」的道路。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這都得益於漢語拼音的重要作用。
  • 漢語拼音60年:文盲率曾高達80% 北京不再叫「Peking」
    編者按60年前的今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後,隨著語文現代化的一系列政策,中國的語言文字真正走上了「語同音」的道路。
  • 拼音工具,文化津梁
    我們每天寫文章、發微信,差不多50歲以下的人們都離不開拼音輸入法。而當我們翻檢辭書,或許大部分人都是按拼音檢索了。漢語拼音的重要性已經習焉不察了。這要歸功於60年前,我國正式頒布的《漢語拼音方案》,讓26個拉丁字母為中國人服務。研製「漢語拼音」本來是為了推廣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和推進掃盲工作,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文盲基本消除。
  • 元江縣:雙語廣播打通政策宣傳最後一公裡
    7月14日12時許,元江縣窪垤鄉邑慈碑村像往常一樣,村裡的廣播正用漢語和彝語輪流播放著2020年上半年群眾安全感滿意度調查、人居環境整治、養老保險政策的宣傳知識。72歲的村民許美珍一邊和家人吃飯,一邊聽著廣播。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直音法簡單卻有很大的弊病,一是需要先認識很多字。漢語有1200個帶調音節,不帶調的音節有400個。如果用完全同音的字相互標音,就要先認識1200個字,即便用同音不同調的字相互標音,也至少要認識400個字。二是難免用生僻字給常用字注音,例如「日」讀「馹」。三是各地方言讀音有差異,使用直音法學到的讀音仍然是方言讀音,而不是共同語的規範讀音。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在廣闊的邊疆地區,大片地名並不是漢語來源。這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少數民族語言來源的地名一般情況下有對應的漢語轉寫,但是在用拉丁字母轉寫時,如果以漢語為中介,很多時候既不方便又顯得累贅。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
  • 從中國面相世界 漢語拼音60年,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60年來,我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從掃盲工具發展為漢字信息輸入的重要工具,漢語拼音正在與我國幾千年的文明一起,面向未來,不斷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