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60年|你知道嗎,廣東話、閩南語也有拼音

2020-12-11 澎湃新聞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出臺,從此漢語拉丁化第一次有了由官方強力背書的標準化方案。從1950年代至今,漢語拼音方案在海內外影響愈來愈大,已經大有成為全世界默認的漢語拉丁轉寫方案的趨勢。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漢語拼音草創時代,不僅僅想用它來轉寫普通話的讀音。恰恰相反,雖然漢語拼音設計基於北京語音,但是這套方案卻用在了其他的方言,甚至其他語言上。

推廣普通話的過渡產品

推廣普通話作為基本國策正式寫入憲法是1982年的事,可這並不代表推廣普通話活動從1980年代才開始。1950年代,推廣普通話已經成為中國語言政策的重要一部分。不過,當時強調各民族要先在內部推廣自己的標準語。對於少數民族來說,學會民族標準語才是第一要務。對於很多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都依據漢語拼音方案製作了一系列文字方案。理想狀況下,各少數民族應該先通過接近漢拼方案的少數民族文字學習自己民族的標準語,隨後順利接軌學習漢語普通話。

根據中國官方標準,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地名用漢拼拼寫當地語言,上圖為內蒙古部分地名的拼寫

對於漢語使用者而言,所謂民族標準語自然就是漢語普通話。然而漢語方言眾多,很多方言和普通話差距非常巨大。1958年,在制定漢拼方案同時,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調查也在火熱進行。就方言調查的實用目的說,其主要訴求是摸清方言和標準語的對應規律以幫助民眾更快地學會普通話。因此在各地調查結束後很快就出現了各類《XX人如何學習普通話》的小冊子。不過當時人口流動遠遠沒有現在劇烈,多數人能接觸到普通話的唯一途徑是收聽廣播,推廣普通話的效果並不是太理想。

在現實困難下,類似少數民族那樣,先推廣一種區域性的標準音,再通過其為中介接軌到普通話上成為一種可能的操作模式。而要做到這一點,也就需要用漢語拼音的既定規則拼出地方方言。

《福建人怎樣學習普通話》

方言拉丁化的嘗試

根據一套較為統一的原則制定各地拼音方案在此之前就有先例。

1929年,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瞿秋白和蘇聯語言學家克洛科夫制定了一套基於北方話的漢語拉丁化方案。1931年,蘇聯符拉迪沃斯託克舉行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提出拉丁化新文字應該推行到各方言以迅速提高中國人的教育水平。許多方言拼音方案被制定出來,首當其衝的就是經常被當作漢語拼音前身的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此外,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上海話)、廈門話拉丁化新文字、揚州話拉丁化字母表、甌嘉話拉丁化新文字(溫州話)相繼問世。主要通行於當時的解放區和蘇聯遠東中國僑民社區。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可以看出和後來的漢語拼音已經非常接近

這一系列的新文字雖然已經難以考證制定者之間到底有否密切交流,如何協調,但是最終方案的字母讀音對應規則互相之間相似度非常高,而且已經和漢語拼音相當接近。雖然拉丁化新文字於1944年在解放區被廢止,但是這一系列的方言拼音影響力仍然存在。1950年代的一些四川方言論文仍然有使用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標音的。可以說,這些形形色色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是漢拼式方言拼音的先聲。

比較有意思的是,雖然理論上說,和普通話接近的北方方言更容易套用漢語拼音,但從1950年代以來的實際情況看,真正製造了漢拼式方言拼寫的仍然以中國東南的南方方言區為主。

官話區內部差異相對較小,一方面在北京音以外另立標準作為學習普通話的過渡意義不大,另一方面,東南地區歷史上傳教士活動較多,他們為了方便傳教往往制定過當地方言的拉丁拼音。這讓東南地區對拉丁方案也有更大的熟悉度和需求。甚至有些方言,如閩南話的傳教士拼音閩南白話字在當地取得了近乎正式文字的地位,不但不會漢字的文盲使用,就算會漢字的也樂於使用。

著名婦科專家林巧稚出生於廈門鼓浪嶼。她除了是優秀的醫生,也曾經擔任過對臺閩南語廣播的播音員。作為書香門第出身的大家閨秀和醫生,林巧稚當然不可能是文盲。但是根據記錄,在撰寫對臺廣播稿件時,林巧稚醫生仍然習慣使用閩南白話字。不光如此,林巧稚醫生發表的英文論文中,署名為Kha-Ti-Lim。仍然遵循閩南白話字中「林巧稚」的拼寫。在20世紀50-60年代,閩南鄉間使用白話字仍然相當廣泛。甚至有人留意到白話字有一定的推廣標準音功能:惠安縣的農村婦女在用白話字讀《聖經》時就自動轉成了廈門話——白話字正是基於廈門語音的。

林巧稚醫生1936年發表的論文

廣東方言拼音方案

在這波製造拼音的浪潮中,位於中國南方、省內方言和北京話差異較大、同時內部差異顯著的廣東省可說最為積極。廣東歷史上由於偏居一隅,官話普及度向來很低,就算清朝在廣東設置所謂正音書院效果也並不明顯。加之廣東是著名僑鄉,港澳地區及海外都有大量廣東籍人士,因此廣東各方言的影響力也遠遠大於其他方言。種種因素作用下,在當時人看來,對廣東省的方言制定拼音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1960年9月,廣東省教育部門一下推出了四套基於漢拼的拼音方案,分別是廣州話拼音方案、潮州話拼音方案、潮州話拼音方案、海南話拼音方案(80年代之前海南屬於廣東省)。

由於漢語拼音方案根植於北京音系,其拼寫主要照顧北京話的發音,用在語音系統大不相同的南方方言中都會遭遇嚴重的難題。原則上說,所有方言拼音和漢拼拼寫相同的字母發音也應該相同相近。

傳教士海南話拼音《創世紀》,後來的海南方案幾乎全盤拋棄了這套拼音,而且標準音點由府城移至文昌

公允地說,對任何一個拼音設計者,戴上漢拼拼寫規則枷鎖再設計方言拼音都如同螺螄殼裡做道場,需要對有限的字母拼寫資源進行重組利用。同時,北京話中的很多語音對立方言中並不存在,可是漢拼式的方言拼音只能放棄這些字母,不能將其回收使用。如20世紀中期以後,粵語中並不存在類似普通話s/x對立的區別,但是在漢拼式的粵語拼音中,規定i、ü前寫x,其他元音前寫s,所以「詩」拼為xi,「西」拼為sei。這種做法既跟19世紀至20世紀早期粵語存在對立時的拼音不同(拼寫和元音無關,構成對立,如「錫」sek、「石」shek),也跟基於粵語設計的拼音沒有這種區別不同(如香港拼音「詩」si,「西」sai)。

漢語拼音e的發音在用拉丁字母的拼寫中顯得較為特殊,多數用拉丁字母的語言裡,e多用來表示英語bed的元音/ɛ/或/e/。這在普通話中不成問題,因為普通話裡面/ɛ/在單元音中並不存在。只有ye/yue等情況下e的發音才會變得類似/ɛ/。相比而言,粵語情況幾乎正好相反,e/em/ep/en/et/eng/ek/eu等韻母中的e都是/ɛ/。

按照標音應遵循漢語拼音的規定,這些韻母都不應該直接用e。方案中被迫用了é來表示這個元音。而粵語中本沒有漢拼e的發音,為了不至於浪費這個常見的元音字母,方案裡這個字母用來表示粵語裡的短a元音。而a字母用來表示長a。所以監的拼寫為gam、金的拼寫為gem。

廣州話拼音的韻母表

儘管所有方案的目標都是對標漢語拼音,不過四套方言之間顯然缺乏協調。粵語方案引入了普通話z/j分立的做法,但是海南話方案就直接廢用了j字母。海南話拼音對字母資源浪費情況極其嚴重,拼寫時c、f、j、k、q、r、t、w、x都不予使用。儘管這和海南方言自身的語音有很大關係,但考慮到方案中為了拼寫海南話的獨特發音存在hh、dd、gh、dh這樣的字母組合,整個系統為了遷就漢語拼音的規則無論在美觀還是方便程度上都可謂做了巨大的犧牲。

相較而言,四套拼音中以潮州話拼音最為成功。在以方言勢力強大聞名的廣東,潮汕地區也很特殊。相對廣東其他地方而言,潮汕社會環境保守而穩定、宗族力量強大,方言在各種場合的使用率更高。作為閩南方言的分支,潮汕話發音和漢字對應關係複雜,對方言拼音的接受度也更好。相對設計上存在較嚴重缺陷的漢拼式粵語拼音或海南話拼音,潮州話拼音設計整體較為成功,拼寫也比較美觀。方案雖然以汕頭音為正,但是給潮汕各地的語音都留有方便拼寫鄉音的接口。如「潮」字,汕頭音dio,潮州則可徑按潮州音拼為die。

潮汕拼音推出後應用相當廣泛。尤其是在字典辭書中廣泛使用。潮汕地區有方言讀書的習慣,因此對知道生僻字的潮州話讀音有強大的需求。潮汕地區中小學語文老師幾乎人手一本《潮州音字典》。這些字典裡面的注音就是用的潮州話拼音。

《潮州音》字典在潮汕地區有著近乎《新華字典》的地位

比起潮州話拼音的持久,廣東1960年代的制定的其他三種拼音就命運多舛了。客家話和海南話影響力相對較小,拼音也並不算通行。廣州話拼音則由於使用不便,在推出後並不受歡迎。不要說民間使用較少,甚至官方機構有時也不太待見,略帶官方色彩的《廣州話正音字典》就拋棄了60年代的漢拼式,而在《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與普通話對照詞典》中,廣州話的拼音也在60年代漢拼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最為人詬病的e/a表示短a和長a被改成了a/aa,和近年香港等地使用的拼音方案取得了一致。

一本出售中的二手《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與普通話對照詞典》

當然,以漢拼為基礎制定方言拼音並不僅僅止於60年代的廣東省。1982年10月,廈門大學主編的《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一書出版。這套書中的廈門話拼音依據漢語拼音制定,稱作閩南方言拼音方案。後來又有柳州話方案、上海話方案等非官方主導的方案。不過其影響力和官方主導的廣東四套漢拼式方言拼音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兩年研究自創閩南語特色拼音 跟老黃學說閩南話
    「說閩南話」就是「Shè Mán Lám Wèi」  □記者 顏鵬 李菁 胡彥明  把閩南語讀得字正腔圓,對一個外地人來說可不容易。如果用我們常用的拼音來給閩南語注音,能成不?南安溪美的老黃說——咱試試!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在廣闊的邊疆地區,大片地名並不是漢語來源。這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少數民族語言來源的地名一般情況下有對應的漢語轉寫,但是在用拉丁字母轉寫時,如果以漢語為中介,很多時候既不方便又顯得累贅。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
  • 粵語也有自己的拼音輸入法
    那時候人家告訴她這是粵語(廣東),她覺得這是一門十分美妙的語言,很想學。但是,當時在韓國卻找不到任何的學校和教材來學習粵語。所以,她大學就上了中文系,最後學會了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畢業後從事韓漢翻譯工作。可是,她畢竟學的還是普通話,而粵語和普通話的差別仍然十分大。最終,她辭掉了工作,到香港潛心學習廣東話。跟她在網上聊天打字的時候,她輸入的粵語十分準確,幾乎沒有任何錯誤,讓我十分感嘆。
  • 漢語拼音60年︱人人爭做倉頡的激情年代
    今年的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自漢語拼音推行以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它成為識讀漢字、消滅文盲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上,它成為漢字拉丁化的轉寫標準。
  • 你敢說自己精通拼音嗎?
    你聽過「門修斯」這個人嗎?不要以為這是個老外,他其實是孟子。你聽過「常凱申」常公嗎?不要以為他姓常,他其實是蔣介石。你聽過「雙鴨山」這座山嗎?不要以為這真是座山,他其實是孫中山。而中國人名的回譯(中文人名翻譯成外文後再翻譯回中文)錯誤,主要原因就在於拼音。漢語拼音,不僅作為基礎教育中學習普通話發音的重要工具,在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更是作為一種重要的輸入法存在於日程生活中。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是在1958年公布的方案,並在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漢語拼音,但是漢語拼音的發展從清末就開始了。
  • "通用拼音"不"通用" 一月內兩岸漢語拼音"統一"
    3月2日,臺灣地區「行政院」下最後通牒,一個月內,統一中英對照表,完成漢語拼音正名。對此,昨日,臺灣地區著名學者、臺灣文化大學教授江岷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本來就同文同種同根,拼音統一是必然趨勢,它將為兩岸其他文化的統一起到積極的表率作用。
  • 漢語拼音60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拼音打字、查閱字典、學普通話……今天,漢語拼音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常忽視它並非古已有之,而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產物,是幾代人智慧的結晶。  5月10日,《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餘人,共同研討漢語拼音研製、推廣和應用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 漢語拼音60年:拉丁化新文字 人人爭做倉頡的激情年代
    今年的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自漢語拼音推行以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它成為識讀漢字、消滅文盲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上,它成為漢字拉丁化的轉寫標準。
  • 漢語拼音60年︱拉丁化新文字,人人爭做倉頡的激情年代
    今年的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自漢語拼音推行以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它成為識讀漢字、消滅文盲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上,它成為漢字拉丁化的轉寫標準。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拼音走進你我融入生活
    湘潭在線8月27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譚麗)從小學語文的入門課,到字典辭書中的注音排序;從資料庫中檢索與管理信息,到運用拼音輸入法在網絡上溝通交流……自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以來,漢語拼音已深深嵌入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門語言文字工具。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當年是如何產生的?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你可知它當年如何產生?今天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60年前頒布的這部方案,讓漢語拼音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當年是如何產生的?記者對「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的回憶文章做了梳理。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漢語拼音的創造對漢語的學習意義非凡,而隨著英語教育的普及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我們對漢語拼音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漢語拼音輔助學中文 1958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說:「現在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比起歷史上存在過的以及目前還在沿用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來,確實更加完善。」
  • 你知道漢語拼音的由來是如何誕生的嗎?
    比如有老外在臉書上放出了她學漢語時的筆記……沒錯,漢語言文學,就是這麼博大精深,讓人難以自拔,難以形容…那麼,作為中國人你知道漢語拼音是怎麼由來的嗎?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位老先生——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你可能沒聽過沒見過周有光,但小編可以拍胸脯保證,你嘴裡說的每一句話,你在鍵盤上碼的每一字,都跟他有關!
  • 漢語拼音60年 築起溝通的橋梁
    2018-06-05 11:29 | 光明網今年距離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已過去整整一個甲子。如今,不管是小學生的認字第一課,還是人們日常的交流、打字,都離不開漢語拼音,其已經融入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外:《漢語拼音方案》立足接軌世界《漢語拼音方案》的出臺,有兩方面考慮。一是掃盲,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一個民族要強大,文化要先行,教育要發達。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了,它的鼻祖是傳教士寫的這些書
    今年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吸收和繼承了章太炎注音符號、趙元任等人國語羅馬字、瞿秋白等人拉丁化新文字的特點,但是漢語拼音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明朝。1958年在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官方也表明了這樣的態度:「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已經經歷了350 多年的歷史。
  • 我長期研究漢語拼音文獻史,漢語拼音怎麼形成的,問我吧!
    我長期研究漢語拼音文獻史
  • 與漢語拼音相伴60年:從國家規範到國際標準
    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這都得益於漢語拼音的重要作用。漢語拼音作為漢字注音的輔助工具,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從掃盲工具發展為漢字信息輸入的重要工具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讓古老的漢字插上拼音的翅膀飛向了世界,飛向了未來。
  • 臺灣將採納漢語拼音
    據報導,臺灣在國際化與計算機處理的迫切需求下,初步決定將以漢語拼音系統為主要的音譯基礎,現有的注音二式及通用拼音將被排除。至於漢語拼音無法適當音譯的中文或本土語音發音,將以外加方式另訂拼音方法,成為「模組式」的英譯系統。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你可知它當年如何產生?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宋宇晟)今天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60年前頒布的這部方案,讓漢語拼音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當年是如何產生的?記者對「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的回憶文章做了梳理。資料圖:孩子們正在認真閱讀《語文》教材。
  • 從中國面相世界 漢語拼音60年,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
    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以來,漢語拼音已深深嵌入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門語言文字工具。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60年來,我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從掃盲工具發展為漢字信息輸入的重要工具,漢語拼音正在與我國幾千年的文明一起,面向未來,不斷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