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以「高深學問」開始,而且把高深學問作為貫穿全篇的核心概念。
布魯貝克指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於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程度在教育體系的上層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
教育階梯的頂層所關注的是深奧的學問。」那麼什麼是高深學問呢?布魯貝克進一步指出:「這些學問或者還處於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交界處,或者雖然已知,但由於它們過於深奧神秘,常人的才智難以把握。」19世紀英國的馬克·帕蒂森(Mark Parttison)同樣指出,知識之間存在著清晰的高深(higher)和基礎(elementary)的差別。
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可以採取規則(rules)的形式來進行講授,不過,在度過基礎階段之後,就進入了高深知識學習階段。學習者在掌握了基礎階段知識之後就要買入高深階段知識的學習,超越了規則就會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你就進入了一個模糊不清、薄霧瀰漫的領地,在這裡,基礎知識已經被超越,所有的知識都是無法定義的,朦朧的。一切的學位都只是猜測,而且,這些猜測只能為那些從未涉足此地的人所思考。」
英國的柏克在《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一書中把知識分為學術性知識與通俗(日常生活知識)這兩種,他認為「學術性知識是經由深思熟慮的、系統化的或處理過的知識。」中國學者葛兆光則把知識分為精英知識和一般知識兩種,他認為,一般的思想與知識「是指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識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對宇宙間現象與事物的解釋,這不是天才智慧的萌發,也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在柏克和葛兆光的理論中,學術性知識與通俗(日常生活知識)、精英知識和一般知識是明顯分出層次的知識體系,在他們理論體系中的「學術性知識」或「精英知識」和布魯貝克明確指出的「高深學問」幾乎是完全相同的。
在一定程度上都強調了高深知識的專門性。這種重視傳承與發展專門知識的「高深學問」同樣體現在洪堡的思想中。
洪堡指出,大學是高等學術機構,是學術機構的頂峰,「它總是把科學當作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來看待,它因此也總是處於研究探索之中」,「一旦人們停止對科學進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認為,科學是不需要從精神的深處創造出來,而是可以通過收集把它廣泛羅列出來的話,則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且將永遠喪失殆盡。」
弗萊克斯納同樣指出:「大學是學問的中心,致力於保存知識,增進系統的知識,並在中學之上培養人才。」因此,真正的大學吸引著最有能力的學者和科學家及最真誠的學生來研究和探討專門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