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的高深學問(四)——傳承與發展專門知識

2020-12-15 新媒田宇

美國當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以「高深學問」開始,而且把高深學問作為貫穿全篇的核心概念。

布魯貝克指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於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程度在教育體系的上層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

教育階梯的頂層所關注的是深奧的學問。」那麼什麼是高深學問呢?布魯貝克進一步指出:「這些學問或者還處於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交界處,或者雖然已知,但由於它們過於深奧神秘,常人的才智難以把握。」19世紀英國的馬克·帕蒂森(Mark Parttison)同樣指出,知識之間存在著清晰的高深(higher)和基礎(elementary)的差別。

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可以採取規則(rules)的形式來進行講授,不過,在度過基礎階段之後,就進入了高深知識學習階段。學習者在掌握了基礎階段知識之後就要買入高深階段知識的學習,超越了規則就會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你就進入了一個模糊不清、薄霧瀰漫的領地,在這裡,基礎知識已經被超越,所有的知識都是無法定義的,朦朧的。一切的學位都只是猜測,而且,這些猜測只能為那些從未涉足此地的人所思考。」

英國的柏克在《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一書中把知識分為學術性知識與通俗(日常生活知識)這兩種,他認為「學術性知識是經由深思熟慮的、系統化的或處理過的知識。」中國學者葛兆光則把知識分為精英知識和一般知識兩種,他認為,一般的思想與知識「是指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識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對宇宙間現象與事物的解釋,這不是天才智慧的萌發,也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在柏克和葛兆光的理論中,學術性知識與通俗(日常生活知識)、精英知識和一般知識是明顯分出層次的知識體系,在他們理論體系中的「學術性知識」或「精英知識」和布魯貝克明確指出的「高深學問」幾乎是完全相同的。

在一定程度上都強調了高深知識的專門性。這種重視傳承與發展專門知識的「高深學問」同樣體現在洪堡的思想中。

洪堡指出,大學是高等學術機構,是學術機構的頂峰,「它總是把科學當作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來看待,它因此也總是處於研究探索之中」,「一旦人們停止對科學進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認為,科學是不需要從精神的深處創造出來,而是可以通過收集把它廣泛羅列出來的話,則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且將永遠喪失殆盡。」

弗萊克斯納同樣指出:「大學是學問的中心,致力於保存知識,增進系統的知識,並在中學之上培養人才。」因此,真正的大學吸引著最有能力的學者和科學家及最真誠的學生來研究和探討專門的學問。

相關焦點

  • 吳巖: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發展類型要從同質化轉向多樣化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具有什麼特徵?在今日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具有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現代化四個主要特徵。  吳巖認為,多樣化的特徵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之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徵。
  • 日本高等教育如何邁向2040
    日本有責任、有義務為世界發展以及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因此日本的高等教育需要「站得更高、望得更遠」。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基礎知識與通用技能都將是人們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未來,跨越文理分科並綜合掌握多樣化知識、技能和能力,是發現並解決社會難題、實現學習成果服務於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 鄔大光:論我國高等教育學體系的特殊性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學科意識、學科組織、學科權力、學科資源等一系列因素的擠壓,像高等教育學這類新興二級學科一直處於「獨立性」「科學性」等的質疑之中,這是高等教育學產生和發展的特殊性之八。  二、高等教育學學科體系的特殊性  到底什麼是學科?見仁見智。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大學之所以存在學科,本質是研究「高深學問」的需要。
  • 學科發展同樣需要「回歸常識」
    近日,陳寶生部長強調,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一是回歸常識,二是回歸本分,三是回歸初心,四是回歸夢想。消息傳出,教育界無不拍手稱道,這一少見而又精準的價值論斷再一次為新時期教育發展指明了道路,其所連帶的思想波瀾可以用「群情振奮」加以形容亦不為過。數十年來,在不同類型高等院校中勤勤懇懇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們,常常被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政策口號指使得暈頭轉向,忽東忽西,了無定所。
  • 臺灣中研院院士:太緊張的大學出不了好的學問
    但成天圍著歐美高校設定的指揮棒轉,做出了符合世界級水準的學問卻無法解答本土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構成了對臺灣高等教育的困擾和挑戰。臺灣高校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甚至在辦學進程中遭遇的曲折、遇到的問題,大陸高校現在也在走同樣的路,同樣的問題重重。
  • 《中國高等教育》| 遊旭群: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探析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產出重大科研成果,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扮演著其他階段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等意義重大。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新時代,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根本方式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主要路徑是加快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
  • 教育部介紹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有關情況
    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的深度融合,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培養了一大批中醫藥傳承創新人才。三是培養了一大批中醫藥專門人才,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中醫藥類專業在校生數已達到70餘萬人,為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及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各個領域提供了高質量的專門人才。
  • 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高等教育現代化  知識生產模式  大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大學是一個傳承知識、發展知識和創新知識的學術組織,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也就是通過教育現代化來推進中國社會的整體現代化水平。
  •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大學太緊張,出不了好學問
    但成天圍著歐美高校設定的指揮棒轉,做出了符合世界級水準的學問卻無法解答本土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構成了對臺灣高等教育的困擾和挑戰。臺灣高校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甚至在辦學進程中遭遇的曲折、遇到的問題,能給大陸高校哪些借鑑和啟示?最近,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院士王汎森受華東師範大學之邀來滬講學,本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
  • 高等教育「四個回歸」的時代意義
    教書育人這四個字以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語言詮釋了人類教育的永恆追求和高等教育的基本運行規律。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促進人發展是教育的兩大基本規律之一。從教必育人,育人必從教,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 觀點||臺灣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大學太緊張,出不了好學問
    但成天圍著歐美高校設定的指揮棒轉,做出了符合世界級水準的學問卻無法解答本土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構成了對臺灣高等教育的困擾和挑戰。臺灣高校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甚至在辦學進程中遭遇的曲折、遇到的問題,能給大陸高校哪些借鑑和啟示?最近,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院士王汎森受華東師範大學之邀來滬講學,本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
  • 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及特色
    這次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成立「新制大學」,即將多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統一為一種類型的大學;在高等教育機構合併與調整過程中,使區域分布更加合理化,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府縣一大學」的指導方針;將「一般教育」引入大學課程,並使其具有與專門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1971年開始的經濟調整增長期階段,日本高等教育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增長和結構演化。
  •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著力點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著手,推進學校治理;牢牢守住意識形態陣地,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著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持續深化正風肅紀,為高校內涵式發展積蓄強大精神動力。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高校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師生員工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四個服務」。
  • 融會中西知識體系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
    善於向他人學習的能力已經成為任何社會在全球化時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作為全球化的塑造者和產品之一的高等教育,是傳承和創造文化的重要領地,大學在培養具有全球意識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後輩人才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而全球聯通使得人類歷史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出現能夠承載多元價值傳統的知識體系的可能性。因此,高等教育應該培養中西知識體系之間的擺渡人。
  • 吳巖:高等教育普及化 每一所高校都從「輪船」變成了「航母」
    12月3日,在教育部2020「收官」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這也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
  •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學生們對做學問沒有興趣,只求混滿年限,拿到一張畢業文憑,好謀出路。所以對於專門做學問的老師,他們不放在眼裡;而對於在政府有地位的兼職人員,反而很歡迎。當時的教員們也不怎麼上心,基本是把講義發給學生,在講壇上過一遍就敷衍了事,至多在考試的時候劃劃重點。學生們則是臨到考試才拿起講義連夜通讀,把考試應付過去就再也不會翻閱了。
  • 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創新;辦學;建設;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強國;實現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 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速度的若干依據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等教育的目的轉變為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現代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已是歷史的必然。國民素質決定於一個國家的發達和文明程度。而一般來說,素質的高低取決於教育的水平。受教育水平越高,則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就越高。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統中最高層次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對整個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影響顯著高於其他的教育形式。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進入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有四大特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在今天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具有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現代化四個主要特徵。如今,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
  • 教育部:個性化教育將成為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重要特徵
    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普及化新階段,這個階段有何特徵?今天上午,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透露,這個階段呈現四個特徵,即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和現代化。進入普及化以後,特別是跟現在高等教育的「網際網路+教育」「智能+教育」疊加在一起來看,高等教育學習化的特徵非常顯著,大學生的學習不僅在課堂、不僅在校內,也可以在課堂之外,可以在學校之外,也就是說,大學的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形成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