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與發展
(一)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歷程
1947 年日本進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這次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成立「新制大學」,即將多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統一為一種類型的大學;在高等教育機構合併與調整過程中,使區域分布更加合理化,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府縣一大學」的指導方針;將「一般教育」引入大學課程,並使其具有與專門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1971年開始的經濟調整增長期階段,日本高等教育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增長和結構演化。日本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轉為大眾型,為適應工業發展需要,政府設立工業類高等教育機構。這一時期教育發展的特點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在發展教育事業方面致力於擴大數量,推動大眾化和統一化進程。
1991年,文省部對《大學設置基準》進行修改,日本開始放寬大學設置基準限制,給予大學更多的自由,其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設置基準的大綱化,二是大學自我評價制度的導入,三是對終身教育發展的適應。注重國際化、自由化、多樣化、信息化和重視人格化的原則。
21世紀以來,日本國立大學實施法人化改革, 成為獨立運營組織,通過逐步強化大學校長自上而下的領導推進大學改革,對學校的評價結果與運營交付金的額度聯繫起來,使學校評價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大學必須為教育、研究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日本大學不斷向與區域或企業合作的方向發展。日本國立大學的定位主要有三類:一是世界水平的大學;二是面向特定研究領域的大學;三是區域性大學。由於資金問題,這些區域性大學需要與所在區域加強合作,為區域發展作出貢獻。
(二)日本高等教育現狀
日本的大學包括國立大學(17%)、公立大學(5%) 和私立大學(78%)。國立大學學科以信息科學、電子科學等為主,需要經費大力支持;公立大學學科以看護和經營、信息工學為主,針對當地經濟發展需求設定;私立大學學科以商學、旅遊、英語等為主,理工科佔比較少。日本政府對國立大學人均每年支出約10萬人民幣,對私立大學人均每年支出約1萬人民幣。
專門學校旨在培養專業性高、實踐性強的人才。學科類別主要有商學學科、公共政策學科、法科等,其中法科人數最多。在專門學校學習3年後可以達到博士前期水平。高等專門學校的教育制度具有日本特色,9 年義務教育之後學生方可進入高等專門學校進行學習,前三年以高中模式培養為主,後兩年以短期大學模式培養為主,畢業之後達到短期大學的水平。有一類專門學校,學生在完成9年義務教育之後可以進入專門學校進行為期2-3年的學習。
日本高等教育由文部省進行管理。日本的學位以學士、修士和博士為主,在完成12 年基礎教育之後進入學士階段,學士階段完成後進入修士階段。一般學士學制為4年,但醫學、齒學、藥學、獸醫學學制為6年。修士指的是博士前期,博士指的是博士後期。70%~80% 的學生本科畢業後進入職場, 20%~30%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其中理工科居多,最終進入博士後期的人不多,在完成博士後期學習之後,畢業生主要就職於大學和研究所。
(三)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優勢特色
日本高校注重特色發展,辦學形式靈活多樣。從管理體制來看,日本高校分為國立、公立、私立,其中私立高校佔很大比重,這大大調動了地方辦學的積極性,同時也保持了學校的競爭力。從辦學體制來看,建立了多層次多類別的辦學體制,如本科、研究生、短期大學、專門職大學、專門職大學院等。從辦學特色來看,鼓勵高校進行特色發展,建立了一批有特色的高等院校,如大阪電子通信大學、京都女子大學等。
文部科學省的頂層設計與大力投入。面對少子化、老齡化現狀,並為了保持世界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先進性戰略,文部科學省自2014年推出「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SGUP)」,推進大學以培養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和推動世界性研究為目標。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日本政府向「超級國際化大學」提供一定資金支持,加快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提升日本大學的國際競爭力與培養人才的國際通用性。
高質量建設國際化教育平臺。日本大學為推進國際化交流和人才培養,開展特殊化培養模式改革,注重國際化背景師資隊伍及全英文課程建設。如芝浦工業大學工程學院自2020年推出IGP(Innovative global program)項目,學生大學四年的授課內容均為英文。一年級基本確定研究課題,二、三年級進行跨學科橫向輪轉,四年級主要撰寫學位論文。該項目以小組學習模式為主,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共同完成一個研究課題。關西大學則構建了COIL項目,以促進本科生和導師長期與不同國家級科研團隊的在線交流或面對面交流。
高校自發性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日本大學除接受7年1次的外部認證外,很多學校自發構建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在明確辦學理念和特色的基礎上,客觀分析和預測未來30-50年世界格局、產業革命、生活方式和教育領域面臨的挑戰,科學規劃大學的超長期、長期和中期建設目標。如關西學院大學構建特色鮮明的內部PDCA質量評估體系, 既維持學術自由,也能關注學生自大學開始時的發展狀況,對培養高質量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二、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理念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需回歸「教育本身」
高等教育國際化本質是基於各國國家制度、高等教育的多樣性、各大學制度的多樣性、各國(地區) 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形成的各國高等教育的互鑑互賞,這種互鑑互賞通過學生、教師的交流活動完成。因此,高等教育不存在固定模式, 更不能把「美國化、歐洲化」作為榜樣,關鍵是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日本京都大學等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較好的借鑑經驗,其大學教育在保持本國傳統特色、追求學術真理的同時,更彰顯了民族底氣與自信。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明確的社會服務理念
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特點表現為「政府主導性」以及「服務當今及未來國家核心利益功能性」。例如,針對日本社會老齡化現狀,積極吸引優質國際人才;針對日本企業「走出去」的策略, 鼓勵日本本國學生出國留學,積極培養日本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日本高等教育注重社會貢獻,注重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團組境外培訓期間,基本上每所大學的培養理念都提到應為社會(地區)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且強調高等教育的發展應始終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例如,明治維新初期(19 世紀60 年代)日本吸取西方有關經驗,得知國家發展需要大批專業類人才,文部科學省頒布了《教育法》,鼓勵全民辦教育,日本專科院校數量逐漸增多。高校的辦學目標、招生制度等也會根據社會需求而變化。
三、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與舉措
(一) 政府層面的「助跑型」支援
在針對高校設立支援項目時,日本文部省會設置一個支援時限(3 年到5 年不等),在此期限內, 文部省每年向學校撥付一定資金,支援時限結束後, 文部省將停止資金支援。
此時,學校項目已積攢足夠的經驗,為以後自行運營打下了基礎。此外,「助跑型」支援的做法也倒逼學校在運行項目的過程中保持危機意識,不過度依賴文部科學省的支持。
(二)各類高校廣泛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
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無論是國立大學、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都有著內生需求,願意積極廣泛參與其中,制定各自的戰略發展規劃和實施路徑,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注重高等教育的世界「通用性」
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點之一是日本大學在推進大學國際化時非常注重日本高等教育與世界接軌,注重「通用性」,務實推進教學管理和評價與世界標準接軌。如, 採用歐洲課程科目編碼體系設置課程,以實現課程的可比性和通用性;以世界通行的GPA 制考核學生成績,採用歐盟英語標準CEFR 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標準;每年4 月份開學的一年兩學期制改為一年六學期的短學期制, 以便更好地接收留學生。
(四)注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硬體、軟體」 建設
高等教育國際化需「硬體、軟體」建設齊頭並進, 日本高等學校高水平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包含高質量的建築設施、日英文標識、衛生環境等)對應的均是較高的教育管理理念、標準、制度和工作流程。以圖書館管理為例,需要有較好的設計理念, 同時需要一定的建設、維護、衛生、通風等標準, 並通過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日常工作流程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四、日本高校國際化發展中的學生交流
(一)日本留學情況概要
日本政府計劃2020年接收30萬國際學生來日留學,2019年留學生總數已達到29.8萬人,預計2021年將超過30萬人。其中,亞洲地區學生最多,約佔93.4%;中國學生約11.4萬人,佔總數的38.4%。近年來,中國留學生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來日留學人數較多的國家依次為中國、越南、尼泊爾、韓國。除了進入大學和大學院學習之外,進入高等專業學校學習的留學生人數也在增加。目前,日本學生出國留學的數量較低,因此日本政府鼓勵學生出國留學,有關工作還在推進。
(二)日本留學生服務
日本高校國際交流注重提升留學生的獲得感。從培養流程看,日本為留學生提供「一條龍」服務,從招生信息、入學支援到留學生就業及畢業後職業發展追蹤,為留學生個人發展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培養體系。從留學生支援事業看,留學生與當地學生共同生活學習,有助於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豐富的獎學金制度,有助於減輕學生經濟壓力。同時留學生培養也重視加入日本文化元素,例如日語預科班、體驗日本文化等。
五、日本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
隨著各國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全球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由大眾化教育走向普及教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是確保大眾化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世界各國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注重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20 世紀50 年代日本的「大學紛爭」逐漸暴露出過快擴張引起的社會問題,日本政府與社會開始關注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目前,日本已形成政府、大學、第三方評價、社會監督等多元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一)政府提供法律規範和財政支持
為了將國家宏觀調控滲透到大學日常管理中, 政府採取財政引導的方式。政府主要從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教育質量:一是對各大學實施補助金措施。設立特別補助金項目,對充實大學的研究生教育、社會性質較強的教育活動進行重點分配;二是文部省逐年加大撥款金額,增加獎學金金額, 放寬獎學金免除歸還制度,使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三是國家投入專項資金設立了「TOP30」「COE 計劃」「GP」等項目,引入第三方評價制度並以此為依據有重點地分配資金。為獲得資金支持,大學紛紛苦練內功,提高辦學水平。
(二)第三方評價制度完善
認證評估分為機構認證評估和專業領域認證評估。機構評估有國際民間組織和國內機構的評估。20 年前,日本尚無評估機構,主要採取國際機構評估。現在日本已設立文部省認可的評估機構。根據法律規定,學校可以自主選擇由某個機構對其進行評估。因該機構具有一定的政府特質,主要負責對85 所國立大學和35 所公立大學的辦學質量進行評估。大學基準協會負責對大型私立學校開展評估。該機構的目標是保證並提高評估學校質量,對社會負責並獲得社會的理解與認可。該機構的評價體系由6 個領域的27 個基準構成。
評估模式為學校提交評估報告,進行基準判斷, 評估機構進入學校就具體內容進行調查,其中自我檢查和自我評估的內容將作為重點考察對象。最後, 在網上公布評估結果。國際教育環境是國際化評估的主要指標,如國內派遣到國外學習的人數等。
(三)學校的自我評估引導
實行綜合評估和專業領域評估相結合。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之後,實行寬進嚴出、過程監管制度。文部省批准大學提交的專業設置申請書,並對其實施監管和評估。學校設立專門的評估機構,每2-3 年對學校教學質量進行一次自我評估。自我檢查和評估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授課內容、教學進度和校園整體情況等。評估結束7 年內,學校應再次向評估機構提出申請,重新開展評估。除了固定的機構評估之外,對於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還要進行專業性評估,以促進學科動態調整。
(四)社會媒體監督
當學生、家長以及用人企業無法掌握大學內部教育質量信息時,媒體無形中就成為監督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形式。媒體公布大學排名的指標和結果,為社會上希望了解大學教學質量但欠缺專業評價知識的民眾提供了便利。
此外,大學招生需藉助媒體進行自我宣傳,除宣傳本校的辦學特色,考生和家長更希望了解學校的教學質量、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等信息。某種意義上, 社會媒體排名起到了監督、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作用,今後的教育發展中,大學在社會媒體上的排名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來源 | IEE
編輯 | 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