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

2021-02-25 步詠涼天

(論文,寫於2013年12月)

 

海峽兩岸辦學經驗的交流借鑑,是兩岸教育交流合作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二戰後,臺灣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發展,已從精英教育走向兼顧普及教育,從一元的規範走向兼顧多元的需求,積累了不少有益經驗。認真總結和汲取這些辦學經驗,對推進祖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自主自治的高等教育體系

1.辦學體制

臺灣地區實行多元辦學體制,注重整合全社會資源全方位發展高等教育,實施多體制、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辦學。公立高等教育與私立高等教育並重,鼓勵民間辦學,是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臺灣地區幾次調整私立高等教育政策,由以前的控制、監督轉向鼓勵、扶持,努力平衡公私高校之間的差距,並對私立高校按質給予特殊補助。

2.管理體制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下設多個業務部門,其中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又下設多個機構,負責大學及研究所各項教育事項,具體處理各類人才培育規劃、大學評鑑、公立大學預算分配、私立大學獎補助、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推進及招生事項、推動大學國際化等工作。舉凡大學組織、人事、課程、招生、師資聘任等事項,均漸回歸由各大學自主運作;公立大學校長亦不再由教育主管部門直接聘任,而是經由學校遴選程序產生,校務會議則為大學之最高決策會議。

3.招考制度

2002年,臺灣地區廢除了使用長達48年的「大學聯考制度」,全面採用「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通過「考招分離」「多元入學」,使考生可以評估自己所具備的條件,考量性格、能力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升學管道,使大學校以系依其特色選擇招生管道,制訂招生條件,招收志向、興趣與能力相符的學生。「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將入學管道分為「繁星計劃」「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本著考試專業化、招生多元化的精神,切實落實高中均質、區域均衡及大學的社會責任,避免以智育為單一升學標準,以促進學生多向多元自由發展。

二、促進高等教育轉型,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

20世紀90年代,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借著教改的東風,推出了一系列計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期望,培育21世紀所需高級人才,力求高等教育的精進與卓越發展。

1.強化大學資源整合

臺灣地區「2001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認為大學同質性太高、缺乏特色,為了提高競爭力、發展優勢學科,必須集力厚發,整合大學資源,並在「大學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計劃」的基礎上,研製大學院校整合併成立校際研究中心,提出4種整合方式:一是校內跨領域的整合;二是聯合數個發展方向互補的研究型大學或以區域中綜合性大學為中心整合其他大學;三是以學術領域為考量,成立最高級研究中心;四是合併4000名學生以下高校。此次大學資源整合中的一項重大措施就是成立「大學系統」。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陽明大學、中央大學 4 所高校參考美國加州大學系統,正式籤署成立聯合大學系統意願書;臺灣中山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中正大學 4 所高校合組成立「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各師範院校也決定成立「臺灣地區聯合師範大學系統」。通過成立「大學系統」,臺灣各高校加強了招生、人才培養、教師聘任、科學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2.實施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

為帶動各大學重視教學風氣、建立各界對教學核心價值的認同,為持續協助各大學改善教學品質,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於2004年出臺「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該計劃第一期已於 2009年完成,在提升教師教學、強化學生學習及課程調整改善3個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現執行的是於2010年開始的第二期計劃,該計劃預計總投入112億新臺幣,主要目標有:持續以競爭性經費機制協助大學深化各項教學品質改進措施;引導大學發展特色,促進大學間功能區隔及定位分類,滿足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強化區域教學資源中心的功能,以學校間的競爭合作機制全面提升教學品質,使本計劃的效益擴散至臺灣地區所有大學。預期達成的效果有:建立教學核心價值,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及主動學習者;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強化學生就業競爭力;經由學校整體制度的改革及建制,促進大學教學品質的提升;藉由專案經費的獎勵機制發展教學卓越大學的典範。

3.推動大學評鑑

臺灣地區的有關規定指出,「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各大學定之」,「教育主管部門為促進各大學之發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其評鑑辦法,由教育主管部門定之」。根據此規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出臺了「大學評鑑辦法」。「大學評鑑辦法」明確指出評鑑的4大類別,一是校務評鑑,對教務、學生事務、總務等進行全校整體性的評鑑;二是院、系、所評鑑,對院、系、所的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行政管理等項目進行評鑑;三是學門評鑑:對特定領域的院、系、所就研究、教學及服務成效進行評鑑;四是專案評鑑,基於特定目的或需求進行的評鑑。臺灣地區「2001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為此提出建立大學評鑑制度,設置大學評鑑中心,建構大學教育發展指標,建立評鑑人才資料庫,促進評鑑與大學發展的連接等9 項措施,以此推動大學評鑑制度,促進高等教育品質的有效提高。

4.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臺灣教育之所以比較發達,教育質量之所以比較高,與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是密切相關的。臺灣地區「2001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將提升大學教師水平作為重要議題之一。一是改革教師的管理方式,鼓勵教師拔尖;二是制定教師獎勵辦法,鼓勵開展科技創新性兼職活動,開展高層次合作研究;三是放寬聘用專家的限制,包括年齡、資歷的限制,鼓勵各校設置不同形式的講座教授,以不同方式吸引卓越人才,強化系所之間的學術競爭;四是建立健全教師評鑑制度,遴選和獎勵優秀教師,如每年舉辦一次聯合年會,授予年度優秀教師榮譽獎。這些措施有力地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水準。

5.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

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大學進步不可缺少的動力之一。國際化不但延長了大學的命脈,而且有助於大學的永續發展。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10項國際化策略,包括:「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劃」,對學校提出的足以提升學生外語能力、建立優良外語環境及增進國際學術交流的計劃給予經費支持;「研究型大學整合計劃」,打破學校界限,成立跨校研究中心,鼓勵大學聘任國際知名學者主持或參與相關研究計劃,與國外優異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學術合作及人才交流;持續資助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機構與國外學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學術專題合作;建立大學國際化評鑑指標,獎勵國際化優秀大學;持續資助大學教師與博士研究生出席國際會議;逐年增加留學生獎學金名額,提高獎學金待遇,延長受獎年限,改革外國留學生普通獎學金核給辦法,擴大大學自主權,使各大學得以在國際化方面形成特色;發揮重點大學具有國際競爭力優勢學科,加強招收國際學生的宣導等。2005年開始,臺灣高等教育實施《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5年撥款500億新臺幣,以各領域優異大學為基礎,通過學術競爭環境的建置,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設置以優異領域為導向的頂尖研究中心,促進臺灣高等教育不斷由精進卓越邁向頂尖。

相關焦點

  • 中國時報:國際化不足 害慘臺灣地區高等教育
    中國時報:國際化不足 害慘臺灣地區高等教育 2015-10-08 14:06:51(王爵暐攝)   中新網10月8日電 日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2016年最新全球大學排名,臺灣大學倒退13名,成為第167名。對此,臺灣《中國時報》8日社論表示,面對殘酷事實當然必須檢討,但檢討時要審慎,教育為社會百年基業,必須慎思明辨,避免即興式藥方與決策。
  • 淺談臺灣地區休閒漁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20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近海漁業資源衰退,遠洋漁業捕撈配額逐漸減少,為此臺灣地區鼓勵漁民將捕撈漁船改為休閒海釣娛樂船,海洋休閒遊憩漁業起步發展,隨後濱海旅遊業快速發展,帶動了沿海生態觀光型休閒漁業起步發展,最終休閒漁業被確立為臺灣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 我國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類型分析及經驗啟示
    我國臺灣地區的文創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較早的,自九十年代發展以來,已經深入到臺灣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文創與不同產業融合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表現形式,文中主要對臺灣地區文創發展類型及經驗展開分析。目前,兩岸文創既競爭又合作,同時交流頻繁,兩岸文創的發展與交流成為兩岸華人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總結和研究臺灣文創設計發展的類型及經驗,為兩岸文創發展提供借鑑和啟示意義。
  • 臺灣高等教育
    臺灣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太學」。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則始於日本統治時期。1946年,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設立1所帝國大學(即今臺灣大學前身)及3所獨立學院。當時高等教育學生近3000人,教師60餘人。
  • 港澳臺臺灣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
    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已與過去精英教育時代「僧多粥少」的境況大不相同。2014年,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錄取率高達99.1%。2015年,雖有最低錄取標準的限制,但錄取率仍很高。如果沒有最低錄取標準的限制,百分之百的大學錄取率亦有可能。在以下幾項重要高等教育政策主導之下,如今臺灣已成為世界大學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 徐嵐:臺灣地區有組織的大學教師發展策略及其經驗借鑑
    研究發現,教師發展機構的建制完整性與學校資源水平和對教師發展的重視程度有關,教師發展成效與學校文化氛圍有關,各校發展模式與其自身特色有關,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強烈的持續進修理念是推動其發展的有利條件。關鍵詞教學卓越;大學教師發展;臺灣地區為了更多地偏向外部制度建設,重在以質量保障爭取競爭性資源分配。
  • 臺灣地區林業發展一瞥
    1974年,臺灣開始啟動天然林停伐政策。1991年,臺灣地區全面禁伐天然林。比大陸地區約提前了20餘年實施天然林禁伐政策。1961年,臺灣地區開始起草《森林公園法》,1982年,臺灣地區第一座森林公園——墾丁公園正式成立。
  • 京臺高等教育研討會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9月23日,由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和臺灣師範教育學會共同主辦的京臺高等教育研討會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行
  • 借鑑臺灣經驗 發展精品民宿
    如何發展好海南的民宿產業?在10月30日舉行的2019海峽兩岸(海南)民宿大會暨海口美麗鄉村合作推廣活動上,兩岸休閒農業、民宿領域的專家、企業家等近400人共聚一堂,分享鄉村休閒旅遊、鄉村民宿發展經驗,並就如何打造本土特色民宿品牌、加快海南鄉村民宿產業發展建言獻策。「什麼是民宿?
  • 陸生赴臺暫停後,臺灣高等教育如何突圍?
    面對島內高等教育系統較嚴重的停滯局面和不斷邊緣化的趨勢,應如何紓困突圍值得民進黨當局關注和思考。清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梁青做如下分析。】當前臺灣高等教育系統面臨較嚴重的停滯局面。雖然目前臺灣地區的大學數量超200所,但硬體水平日漸陳舊,高端人才流失嚴重,導致整體競爭力不足,教學質量堪憂,學術產出效能平平。
  • 臺媒:深陷內憂外患衝擊臺灣高等教育已被邊緣化
    臺灣大學也難以抵擋臺灣高等教育被邊緣化的現實(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29日公布大學新生註冊率,連具指標性意義的臺灣大學都有七成院系招不滿,其中不乏電機、「國企」、法律等熱門科系,為臺灣高教提出嚴重警訊。
  • 臺灣地區文創發展的類型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它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集群效應,是臺灣的文創櫥窗和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 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的教育事業走的是一條世界先進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建設—實踐」之路。作為一個後髮型國家,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有著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外部目標體現在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上;內部目標,即發展教育事業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代表著對目標、方案、藍圖設計的主觀追求,「實踐」體現了達成目標、創造未來、實現藍圖的客觀探索,二者共同構成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徵。
  • 臺灣地區創客空間與創客教育發展
    創客及創客空間可以激發更多創意產生和創新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臺灣地區通過建構多樣化的創客空間、推動「vMaker行動計劃」、推進創客教育培育區域創客文化,支持創新創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文章結合對臺灣地區創客空間和創客教育的實地考察,系統闡釋了臺灣地區創客運動生態,提出兩岸創客運動發展、互動的建議與思考。
  • 談臺灣地區大學教育產業化
    今年島內大學校長會議近日在臺中舉行,馬英九表示,教育邁入新紀元,今後要著重挖「人礦」,把臺灣打造成亞洲國際高等教育重鎮。他特別強調,大學退場整並機制要轉換思考,將現有資源發揮最大效用,教育除了是良心事業,也是重要產業,可以將資源延伸到海外,將現有資源適度產業化。
  • 鄔大光 臺灣地區之旅:兩岸大學發展的「時間差」
    摘要: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但臺灣近代高等教育源於日本,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發展路徑和模式又轉向歐美。而新中國成立後的大陸高等教育,前期模仿前蘇聯,改革開放後也開始轉向歐美,兩岸似乎有異曲同工的味道。基於共同的中華文化,兩岸高等教育既有種種相似性,也有不同的發展路徑。臺灣高等教育在諸多領域的實踐,為大陸未來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參照的範本。
  • 筆談 | 吳忠宏等:臺灣地區觀光相關科系發展歷史、現況與挑戰:兼論師資陣容及研究能量
    此外,臺灣地區亦有11位(16位人次)傑出學者受邀擔任前述餐旅、休閒與觀光領域SSCI期刊的編委。 未來挑戰如上文所述,在過去的50多年中,臺灣地區觀光相關科系得以較快發展,在學科發展方面(例如,觀光科係數量、師資規模、研究產出)取得了不少成績。
  • 臺灣高等教育 存內憂外患
    兩岸關係不佳,但大陸仍開大門,搶招臺灣學生;反觀臺灣,陸生未獲公平待遇,臺當局推「新南向」招東南亞學生補充生源,但未見成效。臺灣高教競爭力正下滑,加上年改砍教授退休金效應,可說內憂外患。    臺灣招陸生愈來愈困難,改推「新南向」,要招東南亞學生;但因語言、文化隔閡,島內私立大學招到東南亞學生來開班,若沒臺當局補貼,一定「入不敷出」。現在臺灣高教是西向招陸生受挫、南向招東南亞生困難重重。
  • 不想上大學都難 臺灣高等教育不再「高等」
    臺灣高等教育工會統計臺校大陸研修生人數,在2015至2016年度間,臺灣明道大學的大陸研修生為982人,在全校共5571人中,共佔17.6%,比例位居全臺之冠。明道大學國際長蕭雅柏說,過去4至5年間,年均最多可有500人赴該校短期研修,去年下滑至320人後,今年9月再減少至260人。  過去,臺灣高等教育並非成直線式穩定成長,經歷過停滯期,也經歷過擴充期。
  • 「高等教育支撐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8月24日上午,「高等教育支撐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會在蘭州大學舉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副秘書長郝清傑、學術部主任高曉傑,課題評審專家蘭州財經大學校長蔡文浩、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韓高年、甘肅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張發旺,課題負責人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