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經驗

2020-12-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 馬陸亭(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如果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麼,形而中者即謂之「路」。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的教育事業走的是一條世界先進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建設—實踐」之路。作為一個後髮型國家,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有著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外部目標體現在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上;內部目標,即發展教育事業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代表著對目標、方案、藍圖設計的主觀追求,「實踐」體現了達成目標、創造未來、實現藍圖的客觀探索,二者共同構成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徵。這裡面,既要宏觀有序、又要微觀搞活,體現著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及頂層戰略規劃設計和基層責任擔當創新的統一。這一過程,伴隨著前進中的不斷糾「左」糾「右」,從而實現長期的「居中」發展,居中即正確的道路,保證了我們取得的巨大教育成就;伴隨著突出重點建設,重點即政策,是工作抓手,保證了我們的實際工作成效。這一「建設—實踐」模式或道路,需要我們好好地進行總結。

@ 楊杏芳(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經驗」是個非常好的話題,既可以從宏觀、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來探討,如「大學校長的辦學實踐」就是從微觀的視角來歸納總結。而大學校長本身又可分為兩類—「開創型」或者「守成型」,不同於「守成型」的校長,每個「開創型」校長的辦學活動雖精彩紛呈、各具特色,但其實都可以用一根主線來貫穿— 「實踐理性」智慧。哲學語境中的「實踐理性」,源自於對「現代性」的兩種不同詮釋:一種是「科學理性」(「know what」);另一種是「實踐理性」(「know how to do」)。若以「實踐理性」的理解來透視,在當代中國一些傑出的大學校長身上都充分彰顯了「實踐理性」的智慧,如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朱九思將大學分為「省部級或地方級別」的劃分方式、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在全國率先推出「選課制」和彈性的「學年—學分制」等。總而言之,一所大學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與這所大學的校長是否具有卓越的實踐理性之智慧、在辦學理念上是否具有遠見卓識和超常的謀略有很大的關係。

@ 方芳(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在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邁入普及化階段的重要時期,高等教育現代化逐漸探索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第一,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首要職能和根本任務,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第二,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動態的人才培養內涵、理念與目標,以契合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第三,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將師德師風建設長效化、制度化,為高校教師終身學習和自主發展提供專業平臺,健全完善教師的準入、考核和評價制度。第四,完善各類學科「共同但有差別」的評估指標體系,創新學科交叉和融合機制,打破學科邊界,促進開放合作。第五,建立高校分類分層發展的管理體系,引導不同性質和類型的高校科學定位、釋放活力,滿足市場差異化需求和社會多元化期待,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經驗正致力於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實現高等教育成果正確、優質、高效地轉化為社會政策、經濟與效益。

@ 盧彩晨(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作為高等教育後發外生型國家,在歷經70年艱苦奮鬥之後,中國到底為世界高等教育貢獻了哪些智慧?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通過這種反思,可以判斷我國高等教育是否改變了「學生」角色,是否走上了「自立」之路以及是否能夠紮根中國大地,是否能夠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等一系列問題。有人認為,回顧世界大學史,從理念到制度,從內容到形式,似乎無一不是西方大學首創。是不是中國高等教育對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沒有任何貢獻?事實並非如此。關於中國高等教育對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經驗貢獻,從宏觀層面來講,至少有以下經驗值得高等教育發展中國家借鑑和參考:一是確定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二是持續加大經費投入;三是支持「雙一流」等重點大學建設。當然,在中觀、微觀層面也應該有很多值得總結提煉的經驗。由此可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和正在為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寶貴經驗。而且,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將為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越來越多的中國經驗。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陳興德:焦慮、認同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
    然而,「焦慮」既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動力,又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百餘年來,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由高等教育現代化「追趕者」向「並肩者」的跨越,正在努力向著高等教育現代化「領先者」目標邁進。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怎樣走出「焦慮」、重塑「認同」,其實質是在一個不均衡的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如何辨識「自我」、塑造「自我」,努力探索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模式」。
  • 高等教育現代化要破解三大難題
    原標題:高等教育現代化要破解三大難題 【思想匯】 編者按 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的宏偉目標。
  • 高等教育現代化前提是區域化
    後來她努力學習,考上了北京高校,但有意思的是,此時高等教育的焦點卻悄然轉向了粵港澳。如今身為南方科技大學副研究員的餘荔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 和她有著類似「夢想」的學者還有很多。 12月11日,「區域現代化與區域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研討會暨全國院校戰略規劃專業委員會2020年會在湖南師範大學召開。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 60餘位大學校長「西安論道」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人民網西安12月13日電 (於子青)今日,主題為「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人民網2019大學校長論壇在陝西西安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許正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長張大良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做發言。
  •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轉型中尋求治理現代化之路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 李立國  資源配置既是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式與路徑。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同於企業公司,也不同於政府機構和其他事業單位。
  • 嶽麓山下教育峰會 聚焦區域現代化與區域高等教育體系建設
    如何實現區域高等教育與區域現代化的協同發展?如何創新區域高等教育新體系?如何構建區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合作的多種模式?12月11日,由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承辦的「區域現代化與區域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暨全國院校戰略規劃委員會2020年會在長沙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全國70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知名雜誌主編、碩博士研究生共計200多人齊聚嶽麓山下湖南師範大學,共同研討區域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等問題。
  • 瞿振元:我對中國高等教育的三點思考
    一批一流大學書記校長的履職經歷,幾乎就可以組合成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治理全景。而本書訪談的部分專家,如周遠清副部長,長期領導全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他的體會尤為生動、深刻;又如潘懋元先生,則從更長的歷史縱深,對我國高等教育做了一個梳理總結。
  • 賀祖斌等: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盤點」學術沙龍
    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盤點」學術沙龍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發生了十件大事: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印發,面向教育現代化進行了中長期規劃,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徵程;深化高校思政課改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雙萬計劃」聚焦於提升高校本科教育質量
  • 2019中國高等教育十大關鍵詞
    評選「高等教育十大關鍵詞」,是中國教育報高教周刊的傳統。「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從這樣的高度來看農科教育,我們才能更加清醒地認識涉農高校的努力方向。3 面向2035事件回顧: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
  • 中國現在有多少大學生?中國的高等教育和西方的高等教育有何差別
    現在每家每戶的經濟水平提高了,培養大學生的水平也提高了,故而總有人會憑著印象說——中國遍地都是大學生,事實並不是這樣。我們國家大概有4%的人是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因此我們會把高等教育作為一種劃分的依據,認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無論是在思維、還是能力上都較為出色。那中國的這4%的大學生究竟有多差呢?初步估計,這群人裡的八成以上最多也就初中水平。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是當年那些大學生也只是字面上的大學生,和國際上的高等教育來比,中國的這群學生質量最多就是初中質量了。
  • 宋爭輝: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而努力奮鬥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際,來自全球的1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參加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鄭州大學主辦,河南省人民政府作為支持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高等教育教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等共同協辦的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與會專家將圍繞「加快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深入研討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變革,共同謀劃,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 加快形成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加強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未來五年、十年,要聚焦六個重要方面加快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的現代化,形成更高水平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之路(圖)
    教育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必然選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國家教育現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不僅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目標,而且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內容和途徑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林蕙青:加快形成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加強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未來五年、十年,要聚焦六個重要方面加快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的現代化,形成更高水平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
  • 賀祖斌校長主持「高等教育大事年度盤點」學術沙龍 評析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
    遊晶晶:我國的高等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恢復、停滯、改革、創新的發展歷程,70年風雨兼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70年的經驗與成績告訴我們要樹立道路自信,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高等教育。
  • 後普及教育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空間
    後普及教育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將以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為目標,持續擴展需求空間、人口空間、結構空間、國際空間、質量空間、文化空間,實現以質圖強,建成世界級高等教育強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實現從第一個百年向第二個百年的轉折之間,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收官之年,更是中國從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到整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奮進之年。
  • 《中國高等教育》| 遊旭群: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探析
    《中國高等教育》2020年第5期刊登了我校校長遊旭群的署名文章《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探析》,文章從新時代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具體含義、新時代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主要路徑等三個方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行了深入闡述。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此次發布的《工作方案》,最引人注目的是超越以往的評估範式,著力構建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學科評價指標體系。這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具體體現,具有深遠的意義。
  • 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
    在談到中國建設道路時,他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現在的路子走對了。我們的政策是不會變的。」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志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認知,飽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精神,為當代中國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