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陸亭(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如果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麼,形而中者即謂之「路」。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的教育事業走的是一條世界先進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建設—實踐」之路。作為一個後髮型國家,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有著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外部目標體現在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上;內部目標,即發展教育事業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代表著對目標、方案、藍圖設計的主觀追求,「實踐」體現了達成目標、創造未來、實現藍圖的客觀探索,二者共同構成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徵。這裡面,既要宏觀有序、又要微觀搞活,體現著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及頂層戰略規劃設計和基層責任擔當創新的統一。這一過程,伴隨著前進中的不斷糾「左」糾「右」,從而實現長期的「居中」發展,居中即正確的道路,保證了我們取得的巨大教育成就;伴隨著突出重點建設,重點即政策,是工作抓手,保證了我們的實際工作成效。這一「建設—實踐」模式或道路,需要我們好好地進行總結。
@ 楊杏芳(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經驗」是個非常好的話題,既可以從宏觀、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來探討,如「大學校長的辦學實踐」就是從微觀的視角來歸納總結。而大學校長本身又可分為兩類—「開創型」或者「守成型」,不同於「守成型」的校長,每個「開創型」校長的辦學活動雖精彩紛呈、各具特色,但其實都可以用一根主線來貫穿— 「實踐理性」智慧。哲學語境中的「實踐理性」,源自於對「現代性」的兩種不同詮釋:一種是「科學理性」(「know what」);另一種是「實踐理性」(「know how to do」)。若以「實踐理性」的理解來透視,在當代中國一些傑出的大學校長身上都充分彰顯了「實踐理性」的智慧,如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朱九思將大學分為「省部級或地方級別」的劃分方式、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在全國率先推出「選課制」和彈性的「學年—學分制」等。總而言之,一所大學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與這所大學的校長是否具有卓越的實踐理性之智慧、在辦學理念上是否具有遠見卓識和超常的謀略有很大的關係。
@ 方芳(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在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邁入普及化階段的重要時期,高等教育現代化逐漸探索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第一,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首要職能和根本任務,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第二,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動態的人才培養內涵、理念與目標,以契合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第三,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將師德師風建設長效化、制度化,為高校教師終身學習和自主發展提供專業平臺,健全完善教師的準入、考核和評價制度。第四,完善各類學科「共同但有差別」的評估指標體系,創新學科交叉和融合機制,打破學科邊界,促進開放合作。第五,建立高校分類分層發展的管理體系,引導不同性質和類型的高校科學定位、釋放活力,滿足市場差異化需求和社會多元化期待,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經驗正致力於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實現高等教育成果正確、優質、高效地轉化為社會政策、經濟與效益。
@ 盧彩晨(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作為高等教育後發外生型國家,在歷經70年艱苦奮鬥之後,中國到底為世界高等教育貢獻了哪些智慧?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通過這種反思,可以判斷我國高等教育是否改變了「學生」角色,是否走上了「自立」之路以及是否能夠紮根中國大地,是否能夠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等一系列問題。有人認為,回顧世界大學史,從理念到制度,從內容到形式,似乎無一不是西方大學首創。是不是中國高等教育對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沒有任何貢獻?事實並非如此。關於中國高等教育對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經驗貢獻,從宏觀層面來講,至少有以下經驗值得高等教育發展中國家借鑑和參考:一是確定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二是持續加大經費投入;三是支持「雙一流」等重點大學建設。當然,在中觀、微觀層面也應該有很多值得總結提煉的經驗。由此可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和正在為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寶貴經驗。而且,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將為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越來越多的中國經驗。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