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2020-12-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日前,《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正式公布。此次發布的《工作方案》,最引人注目的是超越以往的評估範式,著力構建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學科評價指標體系。這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具體體現,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五輪學科評估以破除「五唯」頑疾為突破口,聚焦立德樹人、突出診斷功能、強化分類評價、彰顯中國特色,是建構中國特色世界水平教育評價體系的最新嘗試,也是推進中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第五輪學科評估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評價理念由科學主義向建構主義轉變。科學主義堅信存在一種客觀實在,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遵循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科學的職責是描述這種客觀實在並說明其遵循的法則。調查的每個行動都使人們能更好地了解客觀實在,最終完全認識它。為了全面了解客觀實在及其法則,調查者必須站在被研究對象之外,這樣才能不影響被研究對象。事實上,學科評估是一個社會過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客觀過程,始終都有價值介入。因此,必須超越科學主義評價範式,引入建構主義評估範式。建構主義評估範式倡導協商性評估,即在評估過程中,要重視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主張和爭議,傾聽各方意見,形成共識。第五輪學科評估強調依託廣大高校、專家學者、專業組織共同研究制定指標體系,凝聚最大共識,充分體現了協商性評估的精神。

指標體系由「五唯」向多維轉變。大學和學科是一種複雜現象,教育評估是一個尋找質量證據的過程。尋找質量證據必須堅持多元評估原則,拒絕在單一的指標或證據基礎上評價大學或學科的表現,而應採用有效的多證據。因此,學科質量證據的選取需要有多種數據點,堅決破除「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唯獎項、唯帽子」的頑疾。第五輪學科評估注重多元評價,採用多維方法。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片面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這充分體現了多維評價的理念。

評價方法由定量評價向融合性評價轉變。定量評價不等於客觀評價。要做到符合事實客觀評價,必須做到四個「可靠」。一是標準可靠,即數據度量的標準制定要符合辦學實際,可表達、可獲取、可精確解讀;二是數據可靠,即數據獲取渠道可靠,獲取信息符合標準,數據沒有被汙染;三是模型可靠,即採用符合評價目標的模型,算法符合教育規律和科學規範;四是評價可靠,即對分析結果的認知要符合教育內在規律。「四個可靠」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評價過程不完全是一個客觀過程,有主觀的參與。定量評價的不足正是同行評價的優勢所在,因此推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融合性評價是教育評價改革新方向。第五輪學科評估提出要把握好「定量」和「定性」的關係,充分運用「融合評價」,堅持代表性成果專家評價和高水平成果定量評價相結合,這充分體現了多元性評價思想。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5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摘  要]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具有深遠意義。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要從怎麼治理、為誰治理、如何治理等方面著力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宋爭輝: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而努力奮鬥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際,來自全球的1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參加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鄭州大學主辦,河南省人民政府作為支持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高等教育教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等共同協辦的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與會專家將圍繞「加快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深入研討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變革,共同謀劃,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 強化四個意識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服務新時代教育強國戰略,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保證,高校要強化政治意識、全局意識、法治意識、學習意識,實現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強化政治意識。
  •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必須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
    基層黨組織是推進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有力引擎,其領導能力是衡量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重要指標之一。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不僅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實現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重要論斷,這一論斷具體落實到現代化鄉村治理實踐當中就是要堅持黨對鄉村治理的全面領導。第一,明確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地位。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是基層黨組織核心領導地位的體現,在堅持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的前提下,必須堅決做到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發揮黨在現代化治理過程中的先鋒引領下作用,持續整頓軟弱渙散的村級黨組織,進而整體推進鄉村經濟的有序發展。
  • 協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時強調,繼承和發揚黨管農村工作優良傳統、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堅持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
  • 高等教育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則
    高等教育治理的條件性反映了其對系統化原則的要求,但從根本上來說,系統性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決定了高等教育治理必須遵從系統化原則才是有效的。高等教育治理失靈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背離系統化原則的結果。而高等教育治理系統化,是我國高等教育有效治理的重要條件。
  • 信息化、智能化推進監獄治理現代化實現路徑的思考
    筆者欲就信息化、智能化推進監獄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意義、重要作用及其實現路徑,進行深入分析,談一點粗淺認識,與同仁商榷。一、信息化、智能化推進監獄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信息化、智能化推進監獄治理現代化是社會信息化新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監獄監管改造工作適應社會建設快速發展、實現監管執法工作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時代下監獄機關監管執法工作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程。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建立完善導學制度增強教育治理效能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 孔令講「經國序民,正其制度」,不斷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既是構建教育制度體系的重要一環,又是增強教育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須構建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教育制度體系。堅持用制度增強治理效能,用效能倒逼制度完善,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讓高等教育事業在改革創新中走向未來,不斷增強治理效能,實現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轉型中尋求治理現代化之路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 李立國  資源配置既是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式與路徑。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同於企業公司,也不同於政府機構和其他事業單位。
  • 麒麟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現場推進會走進珠街街道
    12月17日,麒麟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現場推進會走進珠街街道,區委書記解天雲,區委副書記謝茂華、區政法委書記範全應等區級領導參加觀摩,街道主要領導陪同。與會領導一行深入珠街街道中所村綜治中心,通過實地走訪、聽取匯報,深入了解中所村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情況。
  • 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
    全周期管理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提出的重要理念,其精髓在於系統管理。實施全周期管理,要從形勢分析、問題響應、力量組織、指揮處置等多元維度系統化推進社會治理,這是新發展階段社會問題複雜化、公共服務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資訊時代治理精細化、智能化的特徵。  全要素實施資源整合。
  • 陳一新:「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
    、公眾參與體制,橫向構築共治同心圓,縱向打造善治指揮鏈,增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向心力。我們制定執行國家治理現代化大政方針、部署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重大戰略、研究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工作措施,都必須服從服務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確保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和力量,深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夯實國家治理根基,需要堅定的政治立場。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擁護是國家治理的雄厚根基。
  • 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集中培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劉經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現任名譽理事長劉獻君,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信思金,副書記王乾坤、趙經,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理事長張安富、副理事長周川,長江學者、浙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眭依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等領導專家出席活動。
  • 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 60餘位大學校長「西安論道」
    人民網2019大學校長論壇在陝西西安舉行。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人民網西安12月13日電 (於子青)今日,主題為「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人民網2019大學校長論壇在陝西西安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許正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長張大良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做發言。
  • 發揮制度優勢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在一定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穩定的根本制度,是推動歷史沿著某條道路前進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關鍵因素。在我們黨已經明確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礎上作出一系列新概括,部署了推進位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朝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標不斷邁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 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推進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深入推進我國金融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由法律規範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以及黨內法規體系共同構成,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法治體系建設對於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 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 加快推進幹部教育培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對新時代做好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高等教育現代化要破解三大難題
    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作者認為,過去幾十年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為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不少經驗,但要實現2035年的宏偉目標,還需認真思考並解決知識生產的體制化、大學治理的行政化、學術評價的量化導向這些促進著高等教育發展但同時逸出負面效應從而困擾著高等教育的三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