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正式公布。此次發布的《工作方案》,最引人注目的是超越以往的評估範式,著力構建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學科評價指標體系。這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具體體現,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五輪學科評估以破除「五唯」頑疾為突破口,聚焦立德樹人、突出診斷功能、強化分類評價、彰顯中國特色,是建構中國特色世界水平教育評價體系的最新嘗試,也是推進中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第五輪學科評估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評價理念由科學主義向建構主義轉變。科學主義堅信存在一種客觀實在,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遵循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科學的職責是描述這種客觀實在並說明其遵循的法則。調查的每個行動都使人們能更好地了解客觀實在,最終完全認識它。為了全面了解客觀實在及其法則,調查者必須站在被研究對象之外,這樣才能不影響被研究對象。事實上,學科評估是一個社會過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客觀過程,始終都有價值介入。因此,必須超越科學主義評價範式,引入建構主義評估範式。建構主義評估範式倡導協商性評估,即在評估過程中,要重視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主張和爭議,傾聽各方意見,形成共識。第五輪學科評估強調依託廣大高校、專家學者、專業組織共同研究制定指標體系,凝聚最大共識,充分體現了協商性評估的精神。
指標體系由「五唯」向多維轉變。大學和學科是一種複雜現象,教育評估是一個尋找質量證據的過程。尋找質量證據必須堅持多元評估原則,拒絕在單一的指標或證據基礎上評價大學或學科的表現,而應採用有效的多證據。因此,學科質量證據的選取需要有多種數據點,堅決破除「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唯獎項、唯帽子」的頑疾。第五輪學科評估注重多元評價,採用多維方法。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片面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這充分體現了多維評價的理念。
評價方法由定量評價向融合性評價轉變。定量評價不等於客觀評價。要做到符合事實客觀評價,必須做到四個「可靠」。一是標準可靠,即數據度量的標準制定要符合辦學實際,可表達、可獲取、可精確解讀;二是數據可靠,即數據獲取渠道可靠,獲取信息符合標準,數據沒有被汙染;三是模型可靠,即採用符合評價目標的模型,算法符合教育規律和科學規範;四是評價可靠,即對分析結果的認知要符合教育內在規律。「四個可靠」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評價過程不完全是一個客觀過程,有主觀的參與。定量評價的不足正是同行評價的優勢所在,因此推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融合性評價是教育評價改革新方向。第五輪學科評估提出要把握好「定量」和「定性」的關係,充分運用「融合評價」,堅持代表性成果專家評價和高水平成果定量評價相結合,這充分體現了多元性評價思想。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5日第4版